「我的扶貧故事」黔西縣群團工作者邱佳:「小個子」有「大能量」

2020-12-18 金臺資訊

從農村到城市,黔西縣文峰街道辦事處惠風花園安置點的「新居民」們面臨著「如何穩?如何富?如何融入?」的問題。文峰街道易搬點群團工作站創新工作思路,主動擔當作為,以群團工作站平臺為支撐,開闢了一條管理服務搬遷群眾的新路子。

24歲的邱佳便是惠風花園群團工作站的一員,她雖然年齡小個子小,但她每天為易搬群眾東奔西走、上樓下樓,小小的身軀也迸發了大大的能量,感染著身邊的同事。

「安置點內一些老人、小孩對家用電器的使用比較陌生,有時候燈泡壞了、電視機播放不了電視劇了,也會通過電話求助我們,我們總是以最快的速度『上門服務』」邱佳說道,「中秋、端午等一些傳統節日期間我們會舉辦集體活動,增強他們的歸屬感;我們還會不定期聯絡愛心志願服務隊,到小區內開展義診、義剪、義修等服務,增強他們的滿意度;結合文明城市創建的工作實際,我們還專門在易搬群眾中招募了一批志願者,參與到了環境專項治理,交通安全、衛生健康宣傳等工作中來,增強了他們的主人公意識」。

今年初,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各學校推遲開學時間,易搬點學生在家學習輔導成為困境。通過走訪了解具體情況後,惠風花園群團站及時制定實施方案,開展了「隔離不隔愛·停課不停學」活動,組織易搬點志願者、社區扶貧幹部在充分做好疫情防護的前提下,依託「四點半小課堂」,結合學校布置的網課教程,為小區貧困兒童、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開展學業輔導,讓「空中課堂」變成實地講解。邱佳說:「除了開展學業輔導外,心理疏導、愛心陪護也是我們的工作內容,在這樣的特殊時期,我們更要堅定的站在孩子們的身後,做他們堅強的後盾,有效地解除易地扶貧搬遷戶家長們的後顧之憂,促使他們樂觀面對疫情、安心復工復產」

從2019年6月到今天,邱佳已經在崗一年半,她和易搬點的大多數人已經「打成一片」,仿若一家人,年老的她都稱爺爺奶奶,年輕的是大哥大姐,看病就醫報銷、勞動力就業上崗、申請教育資助等等等等,每一件「家人」的事情她都記在「小本本」上,一件件的上報、一樁樁的解決。大家都親切的喊她「小蚯蚓」,就像是家人之間一樣,不需要特地說出口,一聲「小蚯蚓」就包含了他們對邱佳的讚許和感謝。

群團站的工作增強了易搬群眾對城市生活的認同感,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進、留得住、能發展、會致富」打下了堅實基礎。其實,邱佳只是基層幹部形象的一個「縮影」,在脫貧攻堅戰役中,基層幹部做的事情並不都是驚天動地,平凡小事也同樣可以詮釋溫情,凝聚民心。(文/圖 李娟)

相關焦點

  • ...小個子」有「大能量」|黔西縣文峰街道易地搬遷點群團工作站邱佳
    從農村到城市,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文峰街道辦事處惠風花園安置點的「新居民」們面臨著「如何穩?如何富?如何融入?」。文峰街道易地搬遷點群團工作站創新工作思路,主動擔當作為,以群團工作站平臺為支撐,開闢了一條管理服務搬遷群眾的新路子。
  • 「我的扶貧故事」「0」就是滿分︱黔西縣新仁鄉扶貧站工作人員趙惠蘭
    我叫趙惠蘭,是新仁鄉扶貧站工作人員,主要負責扶貧系統修改、數據質量提升以及全鄉扶貧工作各類數據的歸統,今天想講述的是扶貧數據小變動背後連接的貧困戶生活大變遷。1172到0。這是全鄉貧困戶戶數的變化。這是全鄉易地扶貧搬遷戶數的變化。2016年以來,全鄉累計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解決163戶703人的安全住房問題,2016年動工修建化屋箐口安置點,最大程度保留和還原農戶生活習慣,修建成了獨棟小樓,42戶人走出不通水電不通路的「麻窩寨」,住進烏江邊嶄新的家,其餘121戶告別大山,全部搬進了黔西縣錦繡花都安置點,擁抱新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那年花正開 而今夢正圓丨畢節市民政局派駐黔西縣...
    我叫張奎,是畢節市民政局派駐黔西縣觀音洞鎮新合村第一書記。五年前的春天,油菜花正黃。經過兩個多小時路途的顛簸,我來到黔西縣觀音洞鎮石林村。我希望通過惠民政策大宣講,俯下身子做實事,能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提升思想意識、樹立戰貧信心。  次年五月,我轉戰新合。那是黔西縣十四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建檔立卡貧困戶288戶916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7.5%。第一次去新合,是搭包村幹部的摩託。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苗族同胞從「巖頭上」走出來丨黔西縣鐵石鄉...
    我叫付雯,黔西縣鐵石鄉苗族彝族鄉團委書記,慕老壩社區紅旗九組幫扶幹部。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我,2012畢業於山東濰坊工程職業學院。交通不便、信息封閉等貧窮落後的農村現狀,使我從小立志要改變山村落後面貌。
  • 「我的扶貧故事」把餘熱灑在脫貧攻堅路上丨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
    我叫李之亮,彝族,1949年10月出生,今年71歲,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安樂場村黨支部書記。71歲的李之亮騎著摩託車穿過樹林去巡林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經歷過貧窮和挨餓的日子,也感受了今天富裕幸福的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我們家有四個大學生|黔西縣花溪鄉瓦房村村民陳婭
    我叫陳婭,是黔西縣花溪鄉瓦房村陳向軍的女兒,我家有四姊妹,都是大學生。   我父母只是普通的農民,多年來,他們主要靠在貴陽租房子和土地種菜維持生計,艱難地供我們讀書。上學的費用一直是壓在父母身上的千斤重擔。
  • 「我的扶貧故事」戰貧歲月最難忘丨黔西縣五裡鄉荒田村扶貧幹部楊靜
    我叫楊靜,在貴州畢節黔西縣五裡鄉工作33年以來,最刻骨銘心的還是脫貧攻堅工作,四年縱然辛苦,但無怨無悔。2014年以來,每位幹部都卯足了勁,爭先恐後投身到脫貧攻堅一線戰場。我從事民政工作本身就是脫貧攻堅「兜底一批」的主戰場,為築牢兜底保障最後一道防線。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辛苦讓落後村破繭成蝶丨黔西縣五裡鄉化布村...
    六年如白駒過隙,彈指間已成為過去,2015年我來到黔西縣五裡鄉化布村,在這個全縣貧困戶最多的深度貧困村一呆就是六年。這一年是脫貧攻堅最艱苦的一年,作為化布村第一書記和攻堅大隊長的我收穫頗多,有喜悅、有辛酸,更多的是感動。2018年我們一如既往地努力,做好全面迎接國家的脫貧出列驗收和脫貧成效的考核。我們如實的完成了每一項指標,真實地開展了幫扶措施,讓貧困戶實現真正的脫貧。
  • 堅持三性統一講好黨的群團故事
    在省委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省委書記郭庚茂對此作了深刻闡釋。堅持「三性」統一,講好「黨的群團故事」,是新形勢下黨的群團工作的著力方向。堅持政治性,講好聽黨話、跟黨走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群團工作的政治性,主要體現在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要承接起引導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任務,為夯實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作出貢獻上。」
  • 「我的扶貧故事」結對認親幫扶,我多了兩個「小侄女」|黔西縣青槓...
    我叫陳茜,今年34歲,是黔西縣政府辦駐鐵石鄉青槓壩村幫扶幹部,從接到幫扶任務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這是我人生中意義非凡的一段經歷。每次到青槓壩村,我都要去青槓二組的陳小國家看看。陳小國的兩個女兒,7歲的垚垚和9歲的宇宇,是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認來的「侄女」。其實,陳小國的幫扶幹部是另外一名男同志,並不是我。陳小國是青槓壩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小女兒垚垚出生後,妻子離家出走,陳小國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相依為命,身無所長、生活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訪民情解民憂,用心用情開展好幫扶工作|黔西縣...
    我叫高勁松,是黔西縣綜合執法局市政站副站長,2019年6月我主動請纓,進駐鐘山鎮白龍社區擔任第一書記。為了儘快熟悉環境,在村支「兩委」的陪同下到全村進行了實地走訪,了解群眾的生活生產狀況,一個星期下來,對全村的情況瞭然於胸。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大山深處的那抹夕陽紅丨黔西縣鐵石鄉堰塘寨...
    我叫趙起友,今年71歲,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鐵石鄉堰塘寨村堰塘四組村民。從來沒想過我這一把老骨頭能獲得這麼多榮譽:黔西縣「十佳勞動模範」「畢節地區勞動模範」「貴州好人榜」「中國好人榜」。幾十年來,我先後照顧了3位老人和1個智力障礙的小夥,帶著大家一起種烤菸,一錘一鑿鑿出一條脫貧致富路,幫助大家實現了用電夢、用水夢。趙起友與趙周勝一起剝青豆我是一名共產黨員,解放初期也和大家一樣,一個地地道道的莊家漢,也曾經有過吃了上頓愁下頓的日子。
  • 「我的扶貧故事」縣醫保局駐村幹部王歡:用繡花功夫做好醫保扶貧工作
    我叫王歡,是黔西縣醫保局派駐綠化鄉醫保辦工作員,脫貧攻堅期間,除了幫扶走訪鄉黨委、政府安排的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外,主要負責全鄉醫保扶貧建檔管理、基本醫療保障業務經辦服務、政策宣傳等工作。每年集中籌資期間,每個村總有少數貧困人口,本著「不生病、不看病」的僥倖心理,不願參保。每每這個時候,駐村幹部和幫扶幹部總拉上我,請我和他們一起前往貧困戶家裡作思想工作。2020年1月,為動員大海子村王勇貧困戶參保,我和幫扶幹部不厭其煩上門作工作,和戶主及其家庭成員拉家常、講政策、談風險,前前後後來回跑了3趟,王勇才答應為全家人購買醫保。
  • 「我的扶貧故事」盤活村民閒置大棚 蔬菜產業火起來丨黔西縣鐵石鄉...
    我叫蔡澤鳳,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鐵石苗族彝族鄉青槓壩村村幹部。青槓壩村是畢節市黔西縣十四個深度貧困村之一,近年來,青槓壩村在縣委縣政府、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縣直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幫扶下,立足實際,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團結帶領全村群眾攻堅克難、決戰貧困。基礎設施建設得到明顯改善、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群眾想脫貧要脫貧的意識逐步增強。
  • 「我的脫貧故事」他告訴我說:我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新時代|黔西縣水...
    「儘管你現在是一個人,但是你並不孤單,因為你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新時代,有來自政府和社會的關心和關愛。你以後的日子會越過越幸福。」這句溫暖的話讓我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我叫趙永英,今年74歲了,家住黔西縣水西街道黎明社區五組。
  • 「扶貧故事」再回阜平看扶貧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槓肩上 扶貧放心上|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駐村...
    我叫楊啟治,是三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駐縣桐林鎮捧相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從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從來時的「愣頭青」,變成群眾的「知心人」。2018年,我有幸參加這場脫貧攻堅戰,這對於我來說一場挑戰,也是磨練好機遇。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清鎮市扶貧開發服務中心副主任陳恩銘:錘鍊...
    我叫陳恩銘,2012 年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我便與扶貧工作結下不解之緣。最初,我在清鎮市新店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負責扶貧開發工作。那時我才知道,鄉鎮工作是多麼不容易,尤其是農業工作更是不易,想要完成好一項工作任務,必須要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技術。之後我經常與前輩同事深入田間地頭,翻閱農業書籍,掌握農業動態,不斷提高本領,努力做一個合格的農技工作者。2015 年,我被任命為清鎮市新店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主要負責扶貧開發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勤勞致富奔小康|黔西縣雨朵鎮老君關社區脫貧戶徐豔
    我叫徐豔,如今46歲,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雨朵鎮老君關社區的脫貧戶,能有今天的好日子,離不開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  說起我的苦日子,真的是一把辛酸淚。一個弱女子,家裡的頂梁柱倒了,那個時候我的整個天都塌了,今後的日子怎麼過?我想都不敢多想。  那個時候,沒有安全住房,雨天一到,屋子裡就漏水,吃的不像吃的、穿的不像穿的。這樣的苦難日子,我該如何把三個嗷嗷待哺的孩子拉扯長大?  女子本弱,為母則剛。
  • 「我的扶貧故事」不獲全勝 決不收兵丨清鎮市站街鎮黨委書記陳勁
    我叫陳勁,2019年9月,從貴州貴陽清鎮市工信局局長調任清鎮市站街鎮黨委書記,從市局走向鄉鎮,來到脫貧攻堅一線戰場,站在這片前人揮灑無數心血的土地上,我深感責任重大。怎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做好扶貧的後半篇章工作?在接到調令的第一天起,這個問題就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