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趙惠蘭,是新仁鄉扶貧站工作人員,主要負責扶貧系統修改、數據質量提升以及全鄉扶貧工作各類數據的歸統,今天想講述的是扶貧數據小變動背後連接的貧困戶生活大變遷。
1172到0。這是全鄉貧困戶戶數的變化。2017年,黔西縣申請退出貧困縣行列,10月,全縣發起脫貧攻堅大決戰,幾個月內要將水、點、路、訊、房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全部補齊,未完成的任務全部倒排工期,於是數百名鄉村幹部前赴後繼,奔往扶貧一線,從政策宣傳到項目實施、從田間地頭的農業項目到辦公室的軟體資料、從「5+2」到「白+黑」,一心撲在脫貧這件事上。
幫扶幹部頂風冒雪走訪看望貧困戶
2018年9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發文,黔西等14個貧困縣通過國家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成為貴州省第二批脫貧出列的縣區,正式摘帽。 截至2019年底,新仁鄉建檔立卡1172戶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2014到2019,五年時間裡實現了貧困戶1172到0的變化,在這裡,「0」成了滿分。 163到0。這是全鄉易地扶貧搬遷戶數的變化。2016年以來,全鄉累計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解決163戶703人的安全住房問題,2016年動工修建化屋箐口安置點,最大程度保留和還原農戶生活習慣,修建成了獨棟小樓,42戶人走出不通水電不通路的「麻窩寨」,住進烏江邊嶄新的家,其餘121戶告別大山,全部搬進了黔西縣錦繡花都安置點,擁抱新生活。
幹群齊心拆除危舊房、消除安全隱患
離開破敗的老宅,告別苦日子,搬進城裡的村民,城市低保、子女就學、就業保障等後續服務陸續跟上,一個個後顧之憂得到解決。這時候的163到0,便不僅是扶貧系統內數據的變化,更意味著數百戶群眾的難題得到解決,搬進城市寬敞明亮的小樓房,無勞動能力未就業人口得到低保覆蓋,子女到城裡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昔日麻窩寨
0到1499。這是2015年至今全鄉建檔立卡戶累計享受教育資助的人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教育是扶志和扶智的關鍵,2015年至今,全鄉120餘名教師走訪、核實、宣傳,盡著教師和扶貧幹部這兩個身份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我結對幫扶的學生今年被貴州醫科大學錄取了,收到消息的時候覺得這是我教師生涯最具有成就感的時刻,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付出有了回報,但更多的是為這個孩子高興,在基層工作五年多的我深知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要想改變最有效的途經便是讀書,此刻深諳『讀書改變命運』這句話的道理。」今年8月,新仁鄉教師曾宇松在自己的朋友圈分享道。
教師走訪
折溪小學教師李澤友將因父親坐牢母親改嫁無人監管的學生接到自己家照顧,愛生如愛子;新仁小學教師胡婧文幾年如一日,為因殘不能入學的孩子「送教上門」,送去溫暖和關懷;教管中心教師李豔負責統籌全鄉教育資助工作,即使是腿骨折不能動了也沒停下來,而是把辦公室搬回家,在家辦公,按時完成上級部門交辦的工作。三尺講臺上,他們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引路人,脫貧戰場上,他們成了戰貧鬥困的扶貧幹部,教師就是這樣,沒有轟轟烈烈的舉動,只默默地用無數件平凡的小事溫暖著學生,給其前行的力量。 據統計,2015年以來,五年時間裡,新仁鄉教育系統累計為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落實教育資助1499人475.549萬元,教育資助覆蓋率達100%。
楊華林戶老屋
2600到10500。這是我結對幫扶的貧困戶楊華林家年收入的變化。初次到楊華林家走訪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低矮破舊的土牆房,兩個四五歲的小孩,在家門口的院壩裡玩得一臉泥,那時候一家的生活全靠楊華林在外打零工,住房安全沒保障,收入只夠維持生計。
楊華林新家
因為符合條件,於是村兩委便為他家申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搬進黔西縣錦繡花都安置點,2017年,楊華林還參加了技能培訓,獲得推薦就業到大方縣恆大和恆瑞集團合作扶貧養牛場上班,每個月工資3500元,經核算,今年該戶人均收入增長到10500元。2015到2020,五年時間,這一家人的收入從2600到10500,比過去增長了幾倍,早已遠超脫貧線。
新仁鄉化屋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汪瑞梁攝)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這些年裡,有太多「楊華林」們,在精準扶貧的一系列政策覆蓋和扶助下,或接受培訓增長技能後外出務工就業;或依靠到戶項目補助和特惠貸支持發展種養殖;或在公益性崗位上成為一名護寨保潔員和護林員,服務鄉親;或在民政兜底保障下安度晚年;我想,不論以哪一種方式,大家都在朝著更好的日子奔去。 0到300+。 「喲,小蘭蘭,你家垚妹又輟學了啊?」 「別人家是因貧輟學,她家垚妹是因扶貧輟學。」 …… 上面的對話是這幾年同事們常常開玩笑對我說的話。
新仁小學教師胡婧文為殘疾兒童「送教上門」
2017年10月,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順利迎接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黔西縣發起脫貧攻堅「113攻堅戰」,因為工作忙沒時間接送孩子,所以女兒在幼兒園開學幾周後,便無奈退園了,被我接到了單位,白天請單位附近相熟的人照顧,每個月補助她一些錢,下班以後自己帶。可是衝刺期的扶貧幹部從來沒有準時下班的時候,於是很多時候都是我加著班,孩子在辦公室的凳子椅子上自己玩到睡著,我工作結束再把她抱回宿舍。好幾次孩子生病了哭著鬧著要我抱,實在脫不開身的我便一隻手抱著她一隻手操作滑鼠,胳膊酸了辦公室的同事們便幫忙換著抱,每每思及此,內心總對孩子充滿愧疚。
無暇顧及的孩子常常以辦公室為家
2014年以來,鄉黨委、政府全面發動,300餘名鄉村幹部、教師、志願者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湧向苗鄉各個村、組,為奪取脫貧攻堅的勝利默默堅守奉獻著。
忙著作業系統的趙惠蘭
163、1499、1172、703、4870……,這些數據在別人眼裡或許很普通,但在我眼裡它是許多雙熬紅的雙眼、是許多次要照顧家人和孩子卻不能的無奈、是許多次心酸和激動的淚水、是許多次農戶增收的喜悅、是許多雖平凡但堅定走向勝利的步伐,是我們曾努力翻越的一座座「山」。事實上,我們曾面臨的問題遠遠大於現在看到的這幾個數字,但不論是住房無保障,還是務工缺技術、發展缺資金,又或者是哪一類其他的問題,將之「歸零」一直我們這些扶貧幹部努力和前進的方向,化問題為「0」就是滿分。
來源 黔西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 周梓顏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