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奔跑的「女漢子」|仁懷市蒼龍街道扶貧站負責...

2020-12-27 天眼新聞

2017年的我,24歲,那時大學剛畢業沒多久,就被分到蒼龍街道扶貧站工作。剛進去時,老前輩們就告訴我,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而不是完成任務,你還小,如果承受不住壓力,可以馬上寫申請調其他部門。我毫不猶豫地說:「我可以。」從此,原本柔弱的我也慢慢練就了男子氣,時常被同事們稱為「女漢子」。

張曉梅(右)走訪貧困戶

到了扶貧站,我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全街建檔立卡409戶1534人 ,在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中的家庭人口、證件號碼、務工、健康、幫扶情況等,如此浩大的工程要做到底數清、數據準,當時被壓的我一個頭兩個大。硬著頭皮,連續加班加點一戶一戶核對、篩查、填表、校正,心裡的苦與日俱增。

當我準備放棄這項工作時,我想起了老前輩們說的,扶貧工作要當家事來做,當事業來做;同時刻苦學習,樹立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人生信條也在給我加油鼓勁。在扶貧工作中,我處處留心,虛心向領導請教,向同事學習,在扶貧路上,我也越來越有勁了。

每當同事們問到我,某某貧困戶的具體情況或者脫貧攻堅中的任何政策問題,我都是信手拈來,身邊的同事也給我起了一些外號,「百事通」、「萬精油」,這些外號是我用心用情換來的,也是脫貧攻堅工作給予我的自豪。 2018年,我變成了一個「大熊貓」,每天的胎動讓我很高興又擔心,高興自己初為人母,擔心正值脫貧攻堅大戰影響到工作開展。進入扶貧狀態的我,無周末無假期,早出晚歸,每天都在為困難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的政策落實上奔跑,早已忘卻自己也是一個需要受保護的人。

2019年11月,我被任命為街道扶貧站負責人。從此,所有的事不再是安排你做什麼,而是需要知道用什麼樣的方法做到精準,既要完善細節問題,又要統籌各項工作的推進,寫材料、匯總表格,又要走村入戶督促進度、驗收項目。 為此,我開啟「瘋狂工作模式」,沒有工作時間,一心撲在工作崗位上,白天一直堅持走村竄戶了解民情,晚上加班加點與扶貧站工作人員核查每一戶貧困戶數據,並指導各村完善「一戶一檔」。常常忘記自己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我去照顧。

記得有一次,正在村裡驗收三改項目,突然接到父母電話,「孩子感冒了,快回來帶去看醫生,我只是答應好好,我一會回來。」忙於工作的我一直到晚上9點多才下班回家,看到熟睡中的孩子,才想起她生病了。 今年8月在走訪貧困戶的路上,我不小心摔了一跤,忍著疼痛,繼續走訪貧困戶和排查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工作,排查完以後到醫院檢查出髕骨移位,需要手術。

手術過後一個月,放心不下脫貧攻堅的我,又拖著疲憊的身體一瘸一拐的回到了扶貧一線。很多人看到都問我:「你不要命了,還沒恢復就來上班。「我只是笑笑說,」全街貧困戶的命更重要,我這點算不了啥」。

其中使我最放心不下的有下壩村65歲的鬍子銀。他是一個五保戶,因為性格比較暴躁,幾乎所有幫扶幹部都無法接近他,有的幹部甚至被他打罵過,剛幫扶到他的時候我也不能倖免。按照規定,他必須要實行集中供養,但考慮到他長期習慣個人生活,且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均已達標,根據他本人的意願,經過多次協調,完善相關供養協議後,滿足了他個人居住的要求。逐漸的,鬍子銀開始接受了我的「噓寒問暖」。現在他還經常打電話給我,問我腳受傷好點沒。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難。2020年這一年看似勝利在望,但感覺得出幹部們有些鬆勁了。在中央、省、遵義市、仁懷市和街道黨工委召開「越是緊要關頭,越不能鬆勁」的咬牙大會後,我們好像又被打了雞血,又開始不停的奔跑。 今年11月17日,在去社區指導脫貧攻堅工作途中,我不慎跌倒在地,我們一起奮戰的「戰友」將我背回辦公室,我本以為沒什麼大礙,咬著牙將受傷的腳放在凳子上靠著,打開電腦開始辦公。單位領導進辦公室看到後立即將我送到遵義醫科大學檢查,結果發現原本舊傷還未痊癒,小腿又摔骨折,需要立即手術。

腿受傷後,張曉梅將受傷的腿靠在凳子上,堅持辦公

也許,我需要在脫貧攻堅奔跑的路上小酣一會兒了。不管是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四看法,還是2017年春季攻勢、夏季大比武,2018年春風行動、專項治理,2019年夏秋攻勢,甚至今年的兩場戰役,每一次行動都猶如一場硬仗,我從不敢懈怠,只有不停的奔跑,才能不被戰場淘汰。同時,自己也很榮幸,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從此初心與使命使我更加奮進。如今的蒼龍街道欣欣向榮,水塘村千畝葡萄、桃子,下壩村千畝林下經濟種植石斛、50多畝泥鰍養殖,做到了村村有產業,寨寨有精品,處處是美境。全面開展水、電、路、訊、房、寨、連戶路、村莊亮化、村組文化廣場陣地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衛生廁所、廚房、圈舍的升級改造,補齊到戶短板,通過各項措施的落實,全面提高了群眾的生活水平。 回想起與戰友共同奮鬥的日子,有苦有甜,但作為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我始終無悔參與「脫貧攻堅戰」,因為在脫貧攻堅戰中奔跑,最好發揮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是我這個母親愛家愛國的最好詮釋。

整理 通訊員 梁雲葉

編輯 徐春燕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看到群眾燦爛的笑容,所有付出都值了|仁懷市高...
    仁懷市高大坪鎮黨委書記劉廣(左)與貧困群眾交談 脫貧攻堅,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也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是黨心所向,民心所盼。在這幾年推動脫貧攻堅工作落實的過程中,有很多艱辛和汗水,也有諸多的感悟和體會,我深刻認識到:扶貧路上,必須用心用情用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數去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每當看到群眾一個不落下,臉上都露出歡心的笑容時,這些年我和幹部們的所有付出都值了!
  • 「我的扶貧故事」臨危受命,站好最後一班崗丨仁懷市後山鄉田興村駐...
    我叫周瑤,是千萬駐村第一書記中的一員,是臨危受命,站最後一班崗的扶貧幹部。還記得2019年5月20日,我接到仁懷市委組織部駐村辦的通知,讓我做好第二天下鄉駐村準備,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接替前一位駐村第一書記的任務。這雖談不上臨危受命,但內心如履薄冰,做得好可能錦上添花,做得不好那是有負眾望。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織金縣記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
    我叫李莉,遵義市赤水人,2015年到織金縣工作,現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負責人。扶貧工作站作為開展扶貧工作的專門機構,承擔著指導街道、居(社區)扶貧工作業務的職責,同時協助黨工委、辦事處對全街道扶貧工作進行綜合指導和協調服務。自擔任扶貧工作站負責人以來,我始終堅持「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工作態度,堅持強標準,嚴要求、對待扶貧業務精益求精。
  • 仁懷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
    仁懷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 發布時間:2020-12-16 09:48:55      來源:遵義日報
  • 「我的扶貧故事」堅守扶貧一線,是我對黨最大的忠誠 丨沿河自治縣...
    楊再義支書熱情地握著我的手久久不放開,我頓時感覺肩上的任務更重了。到村裡後,我迅速的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投入了緊張的扶貧工作中,每天走村入戶,穿梭在田間地頭。為了儘快掌握群眾的基本情況,我建立了一本「扶貧日記」,將自己負責的群眾一一登記在冊。這本日記幫我迅速拉近了和群眾的距離,更好的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的安居夢圓了|仁懷市茅壩鎮雄豐村村民趙小軍
    我叫趙小軍,我們家位於仁懷市茅壩鎮雄豐村小寨組,共有5口人,家裡人多地少,自然條件差,一直以來祖輩們靠天吃飯,日子過得十分清苦。印象中的小時候,一家五口擠在破舊的土坯房裡,常年經受風吹雨打的煎熬。我和弟弟沒有單獨的房間,沒有所謂的洋娃娃。
  • 「我的扶貧故事」與其說我幫扶了他,不如說他幫扶了我丨仁懷市政法...
    我叫劉定俠,2013年參加工作,2018年到仁懷市政法委工作,同時也是合馬鎮沙坪村的一名幫扶責任人。   扶貧,對於我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講,有著太多的感觸。到戶了解後,胡定凱戶問題不大,全戶3口人,2個孩子均在外務工,其本人也承接一些小的修路工程和經營了2-3畝魚塘,家庭收入可穩定脫貧;但羅汝德戶則不行,全家5人,羅汝德夫婦及三個兒子(二兒子結婚分戶另居),在扶貧系統中4人,均有殘疾,羅汝德早年因幹活受傷(右腳殘疾),不能幹重活,妻子眼睛殘疾,大兒子患有精神病,且較為嚴重,三子也患有較輕精神病,房屋為一樓一底的磚混結構樓房
  • 「我的扶貧故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勝扶貧誓不還丨織金縣綺陌街道...
    我叫張芳華,男,1983年生,2010年參加工作,先後紮根在織金縣上坪寨鄉、熊家場鎮、綺陌街道3個基層鄉鎮脫貧攻堅工作中,現為綺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回首這十年,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我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從一名普通工作員到綺陌街道辦事處主任,我始終最牽掛貧困群眾,始終把脫貧攻堅抓在手上。從擔任民政局社會救助局派駐珠藏鎮工作員起,我就始終以民政救助和社會兜底保障作為民生工作,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仁懷市茅壩鎮雄豐村駐村幹部...
    我是郭誠,2019年5月,得知單位需要派幹部駐村幫扶,我主動請纓,成為了茅壩鎮雄豐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組員。時光荏苒,駐村已一年有餘。在這一年多的人生經歷中,我提升了專業能力,加強了同群眾打交道的本領,鍛鍊了自身品格。
  • 「我的扶貧故事」「0」就是滿分︱黔西縣新仁鄉扶貧站工作人員趙惠蘭
    我叫趙惠蘭,是新仁鄉扶貧站工作人員,主要負責扶貧系統修改、數據質量提升以及全鄉扶貧工作各類數據的歸統,今天想講述的是扶貧數據小變動背後連接的貧困戶生活大變遷。1172到0。這是全鄉貧困戶戶數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教育是扶志和扶智的關鍵,2015年至今,全鄉120餘名教師走訪、核實、宣傳,盡著教師和扶貧幹部這兩個身份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小林「兄弟」|水城區尖山街道中心學校負責人...
    我叫王勇,是水城區尖山街道中心學校負責人,也是一名幫扶幹部。從2014年至今,我的扶貧的陣地因為工作需要從濫壩鎮尖山村轉到雙水街道滴水巖村,2019年3月,組織安排,我被派到尖山街道中心學校,幫扶任務也從雙水街道滴水巖村轉戰到尖山街道茨衝村,雖然幫扶陣地在變化,不變的是一顆真誠相助的心。   到崗後,我從扶貧站拿到了幫扶對象小林「兄弟」家的信息表和一戶一檔資料目錄,開始入戶走訪。
  • 「我的扶貧/脫貧故事」清鎮市扶貧開發服務中心副主任陳恩銘:錘鍊...
    我叫陳恩銘,2012 年剛大學畢業參加工作,我便與扶貧工作結下不解之緣。最初,我在清鎮市新店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負責扶貧開發工作。那時我才知道,鄉鎮工作是多麼不容易,尤其是農業工作更是不易,想要完成好一項工作任務,必須要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技術。之後我經常與前輩同事深入田間地頭,翻閱農業書籍,掌握農業動態,不斷提高本領,努力做一個合格的農技工作者。2015 年,我被任命為清鎮市新店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主要負責扶貧開發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貧困群眾成親人|仁懷市龍井鎮駐村幹部吳益讓
    2016年11月,我開始參與精準扶貧結對幫扶工作(結對幫扶仁懷市龍井鎮壇廠村小爛壩組23戶貧困戶);2017年10月,駐村幫扶龍井鎮復興村;2018年4月至今,駐村幫扶龍井鎮壇廠村。回望這些年,在精準扶貧這場戰役中,遇到的人和事,是自己內心最想嘮叨的!因為他們離自己最近。於我而言,如果說和他們結對幫扶是一種付出,那麼他們給予我的則是一幕幕的溫暖和感動,即使過去許多年以後,也難以忘懷。
  • 「講扶貧故事」張小軍:帶著孩子去扶貧
    「我下鄉五年多了,孩子上幼兒園時,一直沒有管過,現在兩個孩子,大孩子今年上一年級,還有一個小的孩子,家裡忙不過來經常打電話,我想著把他帶在身邊,最起碼能夠心靜下來,安心工作。"第一書記張小軍說。張小軍今年34歲,2013年考入晉城市水務局工作。2015年,他被委派至陵川縣崇文鎮西龍門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  扶貧先扶志,讓村民思想「富起來」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要正真「拔窮根」,第一步就是要打通思想上的貧窮,這是我來到留架村的第一個感悟。因為在實際扶貧走訪工作中,曾經的很多工作思路和自我認為,都被現實打回原形。
  • 「我的扶貧故事」洋芋香 扶貧幹部心裡甜丨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
    我叫毛華智,是貴州黔南州惠水縣濛江街道上龍村駐村工作隊隊長。老羅高興地說著他家的變化今年九月的一天,我聯繫幫扶的苗族群眾老羅又送來了一袋玉米地裡套種的洋芋,怎麼推辭也不行,老羅用帶著民族口音的話說:你們平時不也送了許多吃的用的給我嗎?你們不要的話是 「幹(看)不起人!」無奈之下,只好收下。
  • 「我的扶貧故事」新穗脫貧展新姿|三穗縣文筆街道新穗村網格員張緒雲
    我叫張緒雲,是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公安局的一名民警,同時也是該縣文筆街道新穗村的一名網格員。扶貧三年期間,我有幸投入到脫貧攻堅一線,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奮鬥,見證了群眾脫貧致富的生活變遷。   圖為張緒雲(左一)走村入戶 了解民情民意2018年,在未進入該村前,我就做好了前期的準備工作,對該村村情做好詳細了解。入村後,組織明確讓我負責第六網格,即為二、八兩個村民組的網格員,網格內有70戶216人,識別貧困戶3戶8人。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扶貧的小劉「哥哥」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
    「小劉哥哥,快進屋來坐坐」,這是每次我遇到川洞村民時他們對我開口的第一句話。我叫劉常茂,是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川洞村駐村幹部、網格員。川洞村是仰阿莎街道辦事處辦所轄7個社區和11個村中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全村人口為苗族,我負責的第一網格是一、七兩個村民小組,有46戶,199人,其中貧困戶22戶98人。川洞村的青壯年基本外出務工,留在村裡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老人們便按他們習慣喊自家兒子「哥哥」加上我的姓稱呼我為「小劉哥哥」,這類似於他們對自己兒子乳名的稱呼,這種稱呼我感覺到他們與我之間如同一家人,好親切。
  • 「我的扶貧故事」半生扶貧緣 一生扶貧情|餘慶縣扶貧開發服務中心...
    從而立之年到知天命之年,幹扶貧轉眼已有十六年,是餘慶縣扶貧辦幹部中,從事扶貧資歷最長的人,近三十年工齡,一大半都交給了扶貧,見證了餘慶扶貧的點點滴滴。同事們都說:我是餘慶扶貧的老兵、活檔案。初識扶貧,十分感謝夏坤勝老大哥,在他的幫助下,我很快入了門。還記得他當時給我講的兩句話:扶貧是天下第一難。扶貧資金是藥水泡過的,一定要堅持原則。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就是解心結|印江沙子坡鎮邱家村幫扶幹部龍施翼
    我叫龍施翼,是印江自治縣沙子坡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幹部。2016年10月,根據鎮裡脫貧攻堅工作安排,我成為沙子坡鎮邱家村結對幫扶幹部。「哪怕日子再苦再難,生個兒子是我最大的心願,只有養兒才可防老,在村裡說話才硬氣」。初到袁華家,一位年過六旬頭髮花白的女主人熱情地拉著我的手,開始訴說她藏了多年的心裡話。   她叫張金香,是我幫扶戶袁華的妻子,也是村裡為數不多上過高中的女黨員同志。從她的言談中得知,家中共育有3個女兒,均已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