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餘慶縣農業產業化建設辦公室撤銷,我被安排到縣農業辦公室工作,從此,便與扶貧結下了不解之緣。從而立之年到知天命之年,幹扶貧轉眼已有十六年,是餘慶縣扶貧辦幹部中,從事扶貧資歷最長的人,近三十年工齡,一大半都交給了扶貧,見證了餘慶扶貧的點點滴滴。同事們都說:我是餘慶扶貧的老兵、活檔案。
初識扶貧,十分感謝夏坤勝老大哥,在他的幫助下,我很快入了門。還記得他當時給我講的兩句話:扶貧是天下第一難。扶貧資金是藥水泡過的,一定要堅持原則。現在回想起來,確是肺腑之言。扶貧工作難不難,大家的感觸也許比我更深,我不再贅述。扶貧工作十六年,天天和資金打交道,我曾和朋友笑談,別看我官小,每年經手出去的扶貧資金都有好幾千萬呢。十六年裡,我始終謹記這一金玉良言,讓每一分扶貧資金都發揮它應該發揮的效益。 扶貧工作辛苦,頂烈日、冒風雨、披星月、常加班,是扶貧幹部的工作常態。因為忙,因為經常加班,冷落了親人,冷落了朋友。有人說,脫貧攻堅永遠在路上,你別說還真的是,幹部們不是在走訪貧困群眾的路上,還是在走訪貧困群眾的路上。填寫表格、核對數據、錄入系統,大量的數據和表格讓人頭暈眼花。
還記得2014年對貧困戶建檔立卡時,反覆比對數據,讓我這個不會編寫命令的小白,居然也學會了簡單的程序命令編寫,可見脫貧攻堅磨鍊人。那時,連續沒日沒夜的比對修改數據,整個右手都麻木,點滑鼠的食指已不會彎曲。那一年,為了查看馬龍村委會到通木坪的路能不能修,我們硬是沿著小路,頂著烈日連續步行四個小時。為了尋找水源,我們在獅山村、先鋒村沿著幾近九十度的陡坡爬行,一路上驚險不斷。一分付出一分收穫。2014年,我被評為遵義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同年4月,升任縣扶貧開發服務中心主任;2017年1月,任縣扶貧辦副主任;2020年9月,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我媳婦常講,看你這麼累,別傻了,換個工作,不幹扶貧了行不行。她心疼我,我知道。其實,內心講我也捨不得我的扶貧工作,這不是傻。只有幹過扶貧工作的人才懂得,那滿滿的成就感,是難以被取代的。還記得,迎春村至魁龍村的馬路修通後,一位群眾拉著我的手,連聲說感謝黨感謝政府,我養的豬能夠拉出去賣了。他給我講,沒有路,要賣豬就得請人幫忙把豬抬到鎮上去,把菸酒生活這些除開,沒得錢賺了。那時,我感覺我幹了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成就感油然而生。老百姓是質樸的,你對他的好、對他的恩情都會記得牢牢的,在光輝走訪一位老農,問他對三改一化項目的實施滿不滿意,這個老人回答:黨和政府對我們這麼好,這都還不滿意,怕不是要上天邁。每每聽到這些純樸的回答,看著他們的改變,看著他們一步步擺脫貧困,我覺得我的工作很有意義,真的值了。十六年扶貧,是我一生最充實的經歷、最寶貴的財富、最美好的回憶。
如今,脫貧攻堅戰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但是,這決不是終點,邁向幸福美好生活是我們終生追求的目標,我當以此為新起點,踏上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實現鄉村振興的新徵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蔣洪飛
編輯 孟錦群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