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愛如潮水」丨息烽縣小寨壩鎮潮水村駐村...

2021-01-12 天眼新聞

「既然愛了就不後悔,再多的苦我也願意背,我的愛如潮水……」說來巧了,沒想到駐村幫扶入駐的村子居然叫「潮水」。三年來,這首我特別喜歡的歌曲「愛如潮水」,唱響了大山深處的每一個角落,唱出了我的駐村感受,成為我的駐村工作的主題曲。

夏宇在當地村民家(左一)

我叫夏宇,38歲,是貴陽市盲聾啞學校的特教老師。2018年4月,由市教育局選派,我帶著組織和單位領導的囑託,帶著對農村陌生環境的新奇,帶著駐村工作的熱情,來到了貴陽市息烽縣小寨壩鎮潮水村。   從小沒有農村生活經驗的我,初來潮水村還是有些不適應。為了更好、更快的融入當地農民的生活,兩畝駐村工作實驗田孕育而生。我們駐村幹部和村民一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半年的時間,拉近了我們與村民的距離,也讓我積累了許多農村工作經驗。以前上講臺,現在能耕地,還要摸索鄉村旅遊發展思路,這成為我駐村工作的主線。

美麗的潮水村

潮水村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利,擁有西望山森林氧吧、滑翔傘基地、地下溶洞、葡萄種植基地、地面河流等豐富的資源,是開展徒步、露營、野釣、滑翔傘、越野跑、戶外騎行、民宿、戶外生態教育體驗等鄉村深度遊不可多得的好地方。   潮水不缺風光,缺的是宣傳。我通過個人朋友圈和自媒體,邀約記者推廣飛傘、探洞、洞廳私房菜等「定製版」個性化鄉村遊項目,打開同城周末生態鄉村遊路徑,其次緊緊圍繞「『上天』瞰鄉村、『入地』探奧秘、『地面』做生態」的潮水片區發展鄉村遊思路,幫助潮水村不斷優化升級活動項目,提升服務質量,同時加入消費促扶貧元素,打造吃、住、購、玩於一體的鄉村旅遊線路。

夏宇和戶外運動愛好者一起探洞

今年,我引入深圳木易傳媒有限公司研學營地項目,招募本村小演員,拍攝了《西高地寶貝部落》宣傳短片,同時引進貴州麥田研學機構資源,打造以青少年戶外自然教育基地、農訓基地、殘疾人公益活動基地為主的深度鄉村遊框架,形成息烽網紅打卡點,現已陸續落實各大機構組織企事業單位的授權掛牌。

夏宇和駐村隊友、村民一起探尋旅遊線路

潮水不缺產業,缺的是銷路。潮水村有葡萄產業近千畝,雷竹500畝,蜂糖李百餘畝。葡萄到豐果期畝產可達4000斤,每到收穫季節,銷路就是個難題,加上沒有冷庫,果農只能現摘現賣,長途運輸又極易損壞。為了打開農產品銷路,解決運輸難題,2019年,我和駐村工作組幫忙引入貴州順豐團隊、電商平臺等,拓寬潮水葡萄線上銷售渠道,聯繫盒馬生鮮、合力超市等搶抓線下銷售市場,同時邀請順豐公司管理層對本村的公司、合作社負責人進行現代管理經驗和市場思維現場教學,最終促成葡萄銷售額達30餘萬元。

夏宇(右三)在潮水小學與愛心公益志願者合影

潮水不缺人文,缺的是關懷。我是一名人民教師,看到孩子會「偏愛」一點,經常去潮水小學看望孩子們。駐村以來,我和派出單位對接最多的是潮水孩子教育問題。三年時間,我組織送課下鄉、殘疾學生到村小文化交流、盲人社會團體公益互助、跆拳道公益互助等公益活動50餘次;我和駐村工作組自發開展了「豆芽公益活動」,協調社會愛心人士對潮水村的孩子進行公益幫扶,募捐圖書1000冊,募集各類學習物資4萬餘元,募集社會慰問物資1萬餘元。

夏宇和潮水村的孩子們在一起

「走過千山萬水,在我心裡你永遠是那麼美……」駐村三年,腳沾泥土、耳貼大地,從一點一滴入手,以一步一個腳印為證,我身上打上了鄉土烙印的一種氣質,一種品性,一種觀念,切身感受到了當地農民的純真和質樸,讓我對潮水這片熱土有了更深意義上的詮釋和感悟,期待未來的潮水村有更多精彩的呈現。息烽縣融媒體中心 樊夢 李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娟編輯 胡銳編審 周文君 李劼

相關焦點

  • ...扶貧故事」我的「愛如潮水」丨息烽縣小寨壩鎮潮水村駐村隊員夏宇
    「既然愛了就不後悔,再多的苦我也願意背,我的愛如潮水……」說來巧了,沒想到駐村幫扶入駐的村子居然叫「潮水」。三年來,這首我特別喜歡的歌曲「愛如潮水」,唱響了大山深處的每一個角落,唱出了我的駐村感受,成為我的駐村工作的主題曲。
  • 「我的扶貧故事」點滴駐村事 愛灑扶貧路丨息烽縣九莊鎮三合村第一...
    我從未想過,會隻身來到貴陽偏遠的山村駐村近5年。我叫李園,今年53歲,是貴陽市息烽縣九莊鎮三合村駐村第一書記。近5年的駐村工作,其中不乏無奈、辛酸和委屈,但是更多的是充實、欣慰和滿足。2016年4月,由貴州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安排,我來到修文縣大石鄉紅寨村駐村扶貧。2018年3月,2年駐村工作任務圓滿完成,我面臨兩難選擇:一是繼續駐村,前往息烽縣九莊鎮三合村擔任第一書記;二是回到公司接手重要的工作。公司希望我能回去,我也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 「我的扶貧故事」十年扶貧,我被大家親切笑稱為「駐村釘子戶」|...
    我叫皮模權,來自息烽縣中醫院,現在是息烽縣鹿窩鎮大石頭村駐村工作隊成員。自2011年開始參加駐村幫扶工作以來,十年間參與了5個村駐村幫扶,奉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1年,我被單位派駐縣內永靖鎮上洪馬村,開始了自己的駐村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冷暖 一枝一葉總關情丨息烽縣流長小學駐村...
    鄭文、陳勝、徐德偉、徐豔麗……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常回想那一張張清晰的面孔。初見之時茫然無助,現如今臉色紅潤、眼裡有光,生活的變化洋溢在臉上,我也覺得三年的駐村幫扶,很值得。我叫李昌倫,是息烽縣流長小學的一名老師,2017年3月到水尾村掛幫。水尾村外出務工人口多,留守兒童課後作業無人指導,學習比較吃力,為了讓孩子多學點知識,打好人生基礎,我與其他駐村幹部籌建了水尾村留守兒童課後輔導班,由我任輔導老師,每日為留守兒童輔導功課、講解作業。
  • 「我的扶貧故事」不負韶華 脫貧攻堅路上的追夢人丨石硐鎮中壩村駐...
    我自2018年3月擔任息烽縣石硐鎮中壩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以來,一直嚴格要求自己,牢記脫貧攻堅職責使命,圍繞「一宣六幫」駐村工作要求,認真開展扶貧工作,積極落實脫貧政策,我時刻把自己當做中壩村的一位村民,站在村民的角度看待、解決問題,傾聽群眾心聲。幫扶工作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得到了群眾和領導的廣泛認可。
  • ...故事」老百姓的貼心人丨息烽縣溫泉鎮興隆村駐村第一書記蘇勇年
    我叫蘇勇年,2016年4月,受上級委派,任貴陽市息烽縣溫泉鎮興隆村駐村工作組組長、村第一書記。作為一名黨員,我始終牢記黨的宗旨,不忘初心,服務於民。哪裡需要我就到哪裡去,哪裡艱苦我就在哪裡安家。溫泉鎮興隆村距息烽縣縣城有42公裡,海拔1200至1500米,共有20個村民組,其中有2個少數民族村寨。受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影響,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長期以來,交通閉塞等原因嚴重製約了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程。當地村民以種植玉米、水稻、辣椒、紅薯等作為主要收入來源。
  • 「我的扶貧故事」做帶領群眾致富的「時代達人」丨息烽縣青山苗族...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我帶領村支兩委通過發展李子、花椒、玫瑰花等產業1000餘畝,2019年,村裡的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3人均實現了脫貧。我叫謝忠明,是息烽縣青山苗族鄉馬路巖村黨支部書記、鄉人大代表。「嗓門大,立說立行;工作之事不拖沓,群眾之事不落下」是群眾、同事給我的評價。在馬路巖村發展中,我主要通過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帶領群眾脫貧增收。   作為黨支部書記,我深知責任重大。精準扶貧工作剛開始時,群眾思想渙散,為了做通思想工作,我一邊開展入戶走訪,挨家挨戶掌握群眾的想法,和他們暢談自己對村未來發展的規劃。
  • 「我的扶貧故事」架起「連心橋」 扶貧解民憂丨息烽縣石硐鎮大洪村...
    經過息烽縣大洪村頭高山埡口,駐足遠眺,漫山遍野的獼猴桃盡收眼底。我工作11年,曾三次到農村幫扶,幫扶時間達7年之久,特別是在大洪村這三年,我早出晚歸,走村串戶,數不清的腳印架起了直通群眾的「連心橋」。村民都說,有事找到我,他們放心、安心、省心;有我在,他們有底氣。
  • 「我的扶貧故事」「攢勁」的女鎮長丨息烽縣石硐鎮黨委副書記...
    我叫張孟碧,是息烽縣石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14年與石硐結緣,一來,就是6年,見證了石硐鎮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攢勁」的女強人,是我在石硐6年來大家眼中的我。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工作在村裡面,積累了一定的農村扶貧工作經驗。2014年11月,組織任命我為石硐鎮黨委委員、副鎮長提名人選。這對我來說,變換的是工作地點,不變的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初心。
  • 我的扶貧故事丨胡志:駐村幫扶就要做到「門清臉熟情況明」
    我的扶貧故事丨胡志:駐村幫扶就要做到「門清臉熟情況明」 2020-12-15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2018年4月13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2天:脫貧攻堅隊與益覺村的群眾同勞動,期間,第一書記蒙建骨的鬥篷歪斜幾次差點掉落,一旁的農婦見狀過來幫第一書記繫緊帽帶,兩人四目相對,信任喜悅之情自然流露。這個圖片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駐村工作能換來什麼?從群眾的笑容中我看到了答案,真心能換真情!
  • 「我的扶貧故事」女鎮長懷著二胎做好保姆式服務|息烽縣石硐鎮黨委...
    我叫張孟碧,經組織安排,2014年到息烽縣石硐鎮工作,於2019年6月擔任石硐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在石硐鎮工作六年,參與並見證了石硐鎮十三五期間翻天覆地的變化。說起搞扶貧工作,大家都說我是一個「攢勁」的女強人。特別是今年,哪怕受到疫情影響,看到我們石硐的「彌天大聖」獼猴桃成功走向市場,我覺得一切都值了。  作為人民公僕,做好保姆式服務,不管是在營商環境,還是脫貧攻堅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態度。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是種養殖業、進城務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駐村的一點一滴都記在了筆記本中。駐村第一書記幫助貧困戶搶收稻穀一本、兩本、三本……三年多的時間,我的筆記本記了12本,從剛來的些許彷徨到現在的輕車熟路,甚至還能簡單地用苗語同村民打招呼,我現在就是妥妥的「兩洋人」。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結合袁宗林一家的生活實際情況,我主動對接,為他家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9年初,袁宗林一家搬到了匯川區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學堂堡社區。   如今,孩子就近上學,家人看病無憂,袁宗林也在社區的幫助下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槓肩上 扶貧放心上|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駐村...
    我叫楊啟治,是三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駐縣桐林鎮捧相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從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從來時的「愣頭青」,變成群眾的「知心人」。2018年,我有幸參加這場脫貧攻堅戰,這對於我來說一場挑戰,也是磨練好機遇。
  • 「我的扶貧故事」水鄉深處是我家丨獨山縣玉水鎮溫泉村駐村第一...
    我叫肖亮,2016年4月,52歲的我,受貴州警察學院黨委和省直工委安排,赴貴州黔南州獨山縣玉水鎮溫泉村擔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肖亮在村裡的林下香菇種植基地採摘香菇告別溫馨的家庭,我一頭扎進山溝裡的扶貧攻堅主戰場。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駐村 用情幫扶|盤州市民主鎮李子樹村駐村...
    我叫黃後銀,是六盤水市水務局工作人員,2017年4月,單位說要派駐一名駐村幹部到盤州市民主鎮李子樹村,根據局黨組織的安排,我義無反顧地投身於脫貧攻堅的戰場。出身於水城農村的我做事接地氣,了解群眾的想法,很快適應了駐村幹部的工作任務和李子樹村的工作環境,迅速進入了戰鬥狀態,深入了解各家各戶的實際情況。李子樹村人口並不多,但是群眾矛盾突出,基礎設施薄弱。我和村支兩委狠抓基礎建設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基層中的戰鬥堡壘作用,排查矛盾糾紛,完善基礎設施。
  • 「我的扶貧故事」夫妻同駐村 扶貧並肩行丨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
    胡中友、羅穎夫妻在接受採訪2018年3月,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來到六枝特區月亮河鄉郭家寨村駐村擔任第一書記。上任後,我心無旁騖、撲下身子、以村為家,用實際行動讓村寨改變面貌。這也慢慢影響了我妻羅穎。由於自然條件影響,郭家寨村是全特區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雖然只有6個村民組,可是多民族雜居,基礎薄弱,經濟社會發展十分緩慢。我駐村後忙於工作很少回家,和家人一個月也見不了幾次面,特別是妻子在2018年6月生二胎時,直到她被推進手術室後,我才氣喘籲籲地趕到醫院,內心非常愧疚。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即「鑄心」 傾情助脫貧丨羅甸縣羅悃鎮羅蘇村...
    我叫黃光菊,是羅甸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幹部,現任羅悃鎮羅蘇村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2014年以來,精準扶貧這個動聽的詞彙傳遍全國各個鄉村,全國自上而下,所有單位和部門都圍繞脫貧攻堅開展工作,以脫貧攻堅工作統攬全局。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亦脫貧丨從江縣加榜鄉平妹村駐村...
    我叫餘江民,苗族,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是從江縣加榜鄉黨扭村三組村民。2010年12月至2012年12在部隊服役,退伍後,於2018年被聘任為加榜鄉扶貧助理,2019年7月,經組織安排,擔任加榜鄉平妹村駐村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