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周敏,2017年深秋,我有幸作為扶貧幹部並承擔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駐村第一書記的職責,與扶貧戰友們一道進駐離城近10公裡路的白水河社區。
在那裡,同10個村民組3個居民組的5340多位父老鄉親共處三年,從走訪詢問、建檔立卡、基層黨建、產業發展、文軍扶貧、籌劃搬遷等一系列解貧驅困的活動中,承蒙濃濃泥土味的薰陶濡染,讓我思想得到洗禮、心靈得到滋養,受益終生。其間有幾件事令我終生難忘。
2017年的冬天,我在白水河社區的倒巖組召開群眾大會,希望從老鄉們口中得知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處於承擔我應負的職責,在自我介紹中我表明我是駐村第一書記,但我話未說完一位姓陳的老鄉就站起來不屑一顧的朝我吼道:「我就最不喜歡當官的,嘴上講得好聽,老百姓的事哪一樣都做不了.......」
群眾的不理解讓我當時的心裡頗不是滋味,這件事讓我暗下決心,一定與我的脫貧攻堅戰友們精誠團結,共同努力,切實完成縣委政府交付的使命,把事辦實辦好。
我們脫貧攻堅工作隊通過分頭「家訪」,與鄉親們閒聊,精準摸排了白水河社區包括倒巖組在內的13個村寨,村民們希望首當解決的困難是「通路」和「飲水」。那位陳大哥怨恨長期沒有幹部做好的也正是這兩件事。
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楊俊鬆緊緊抓住這兩件事,連續幾個晚上召開工作隊研判會。經過縣裡政策支持解決了資金,再通過扶貧工作隊和鄉親們共同努力,組與組終於有了硬化且可通轎車的水泥路。又經多次給上級匯報,縣飲水專班多次到白水河調研,最後獲得投入資金300餘萬元,擴建了白水河水廠,新建和維修了15個水池,新建了1個水泵,完全解決了白水河鄉親們飲水的問題。
路好啦,水有啦。當我再次遇到那位大會上直言的老鄉陳大哥時,不待我開口他卻搶先說:「我真的認你這個書記,你們駐村工作隊是給老百姓辦實事的,我真的服了你們嘞。」我為我們集體的工作能得到這個「犟牛」大哥的點讚感到很開心。
這三年來的駐村扶貧,我常常以「犟牛」大哥的話叩問自己:決不能嘴上講得好聽,老百姓的事哪一樣都做不了。
我的網格車地組有位70多歲的老人名叫王銀祥,年輕時因家裡很窮,娶不起媳婦,終成無兒無女的一介鰥老。他錢都不認識,也分不清大小,連去甕安縣城都怕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跟著別人他就不敢出門。就這樣一位孤獨老人,沒有房子,一直寄居在侄子家的房子裡。
我們去看望他,他就給我講了他希望有個自己居住的房子。我把這位老人的情況和他希望解決的困難向工作組領導匯報之後,大家都高度重視,迅速找來施工隊,選擇住址,丈量土地,組織施工,日夜奔忙。不到一個月20平米的新房建成了,雖然房子不大,老人總算有了自己的家。
看到老人除了一張舊床一領舊被之外什麼都沒有。我和同網格的戰友董禮華商量,兩人開車到縣城給老人買了個鐵爐子和10條凳子,又得愛心人士為老人捐的沙發,民政部門給老人送了新衣服。在困苦和破爛中度過幾十年的王銀祥老人,一下子搬進滿目嶄新的家。
他喜難自禁,誤認為是我這個「大官」讓他從「糠籮跳進米籮」,過上了舒心的好日子,拉著我的手淚水盈眶哽哽咽咽而說不出半句話來。令我也溼潤著雙眼替他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一切關懷貧弱的同事們,使這位鰥老同享新時代的幸福。
甕安縣融媒體中心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