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路 一生駐村情丨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

2020-12-17 天眼新聞

我叫周敏,2017年深秋,我有幸作為扶貧幹部並承擔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駐村第一書記的職責,與扶貧戰友們一道進駐離城近10公裡路的白水河社區。

在那裡,同10個村民組3個居民組的5340多位父老鄉親共處三年,從走訪詢問、建檔立卡、基層黨建、產業發展、文軍扶貧、籌劃搬遷等一系列解貧驅困的活動中,承蒙濃濃泥土味的薰陶濡染,讓我思想得到洗禮、心靈得到滋養,受益終生。其間有幾件事令我終生難忘。

2017年的冬天,我在白水河社區的倒巖組召開群眾大會,希望從老鄉們口中得知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處於承擔我應負的職責,在自我介紹中我表明我是駐村第一書記,但我話未說完一位姓陳的老鄉就站起來不屑一顧的朝我吼道:「我就最不喜歡當官的,嘴上講得好聽,老百姓的事哪一樣都做不了.......」

群眾的不理解讓我當時的心裡頗不是滋味,這件事讓我暗下決心,一定與我的脫貧攻堅戰友們精誠團結,共同努力,切實完成縣委政府交付的使命,把事辦實辦好。

我們脫貧攻堅工作隊通過分頭「家訪」,與鄉親們閒聊,精準摸排了白水河社區包括倒巖組在內的13個村寨,村民們希望首當解決的困難是「通路」和「飲水」。那位陳大哥怨恨長期沒有幹部做好的也正是這兩件事。

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楊俊鬆緊緊抓住這兩件事,連續幾個晚上召開工作隊研判會。經過縣裡政策支持解決了資金,再通過扶貧工作隊和鄉親們共同努力,組與組終於有了硬化且可通轎車的水泥路。又經多次給上級匯報,縣飲水專班多次到白水河調研,最後獲得投入資金300餘萬元,擴建了白水河水廠,新建和維修了15個水池,新建了1個水泵,完全解決了白水河鄉親們飲水的問題。

路好啦,水有啦。當我再次遇到那位大會上直言的老鄉陳大哥時,不待我開口他卻搶先說:「我真的認你這個書記,你們駐村工作隊是給老百姓辦實事的,我真的服了你們嘞。」我為我們集體的工作能得到這個「犟牛」大哥的點讚感到很開心。

這三年來的駐村扶貧,我常常以「犟牛」大哥的話叩問自己:決不能嘴上講得好聽,老百姓的事哪一樣都做不了。

我的網格車地組有位70多歲的老人名叫王銀祥,年輕時因家裡很窮,娶不起媳婦,終成無兒無女的一介鰥老。他錢都不認識,也分不清大小,連去甕安縣城都怕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跟著別人他就不敢出門。就這樣一位孤獨老人,沒有房子,一直寄居在侄子家的房子裡。

我們去看望他,他就給我講了他希望有個自己居住的房子。我把這位老人的情況和他希望解決的困難向工作組領導匯報之後,大家都高度重視,迅速找來施工隊,選擇住址,丈量土地,組織施工,日夜奔忙。不到一個月20平米的新房建成了,雖然房子不大,老人總算有了自己的家。

看到老人除了一張舊床一領舊被之外什麼都沒有。我和同網格的戰友董禮華商量,兩人開車到縣城給老人買了個鐵爐子和10條凳子,又得愛心人士為老人捐的沙發,民政部門給老人送了新衣服。在困苦和破爛中度過幾十年的王銀祥老人,一下子搬進滿目嶄新的家。

他喜難自禁,誤認為是我這個「大官」讓他從「糠籮跳進米籮」,過上了舒心的好日子,拉著我的手淚水盈眶哽哽咽咽而說不出半句話來。令我也溼潤著雙眼替他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一切關懷貧弱的同事們,使這位鰥老同享新時代的幸福。

甕安縣融媒體中心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修好通組路 搭建連心橋丨甕安縣天文鎮天文社區駐...
    我叫宋建軍,是甕安縣信訪局工作人員。2019年5月,經組織安排,我下沉到甕安縣天文鎮天文社區背沙土組擔任駐村網格員。  背沙土組是一個地勢偏僻、石漠化較嚴重、交通不便的小山村。了解到群眾對這條路的迫切需求後,我先後向工作隊、社區和鎮領導反映背沙土的通組路問題,得到的回答都是沒有指標沒有經費沒有辦法解決。望著群眾們在這段沒有硬化的泥路上來來往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我的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渾身不是滋味。  因通組路項目實施難題帶來的一系列矛盾問題隨之而來。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換真情丨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扶貧幹部肖盛豔
    「徐叔,這兩天油菜栽完沒得,餵的雞下蛋多不,要賣的話給我講,我給你宣傳,大家都想買農村土雞蛋.....」肖盛豔到群眾家走訪我叫肖盛豔,是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一名扶貧幹部,這是我每天進村入戶與群眾打交道的日常和親切的問候。  不管炎炎夏日、冷冷寒冬,不論晴天雨天,田間地頭,山上山下,房前屋後,鄉間小道,總有我們的身影和走過的足跡,還有揮灑的汗水味道。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四年 初心不變|德江縣楓香溪鎮先聯社區脫貧...
    我是德江縣楓香溪鎮先聯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張月軍,2016年與先聯社區結緣。2019年3月,我從一名普通的幫扶幹部成為脫貧攻堅隊隊長。回想這四年多的駐村幫扶往事,我經歷了思想的變遷,看到了村裡的變化,收穫了成功的喜悅。
  • 「我的扶貧故事」願做無語「石子」,用真情踐行誓言 丨甕安縣永和...
    隔著山嵐小雨細細聆聽,感受著腳下的路。我負責幫扶的精準貧困戶蔡香祥家,就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柴花組的山景裡。時下的進寨路,漸漸變得大方而熱情,它竭力避讓水凼、跨過散發著青草氣息的牛糞,還隨時傳來相識的不相識的村民的招呼,我和駐村扶貧隊長楊俊松、駐村第一書記周敏一起,穿過雨叢,到蔡香祥家走訪。山脈延伸到蔡香祥家,順勢造就了一個山彎、一眼山泉。這裡依山傍水,是個居住的好去處。
  • 「我的扶貧故事」換個思路 也能致富丨鳳岡縣永和鎮雙山村駐村第一...
    我叫謝應明,是鳳岡縣永和鎮雙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路上,我有很多記憶深刻的人和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村民張義勇,張義勇是雙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個身板瘦小、穿著簡樸的「小老頭」。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是種養殖業、進城務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駐村的一點一滴都記在了筆記本中。駐村第一書記幫助貧困戶搶收稻穀一本、兩本、三本……三年多的時間,我的筆記本記了12本,從剛來的些許彷徨到現在的輕車熟路,甚至還能簡單地用苗語同村民打招呼,我現在就是妥妥的「兩洋人」。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扶不起」到「有志氣」,我與「阿鬥」的那些事...
    我叫唐健焜,是甕安縣永和鎮的一名工作人員。這個冬天,是我投身到脫貧攻堅這場重大戰役中度過的第6個冬天,也是我見證了包保的網格戶從「無」到「有」的第6個年頭。  2014年,我包保的建檔立卡戶在永和鎮長嶺村的毛狗塘組,2017年12月,根據組織安排,被調整到白水河社區駐村,我的網格是白水河社區的柴花村民組,在這裡我遇到了我的一戶特殊網格戶——張定華戶。   第一次「登門拜訪」的場景還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 「我的扶貧故事」根植人民 用心用情開展駐村扶貧工作丨開陽縣南龍...
    我叫吳遠學,是貴陽市網信辦網評科副科長。2018年3月底,被選派到開陽縣南龍鄉翁朵村,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長。我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從駐村投身扶貧那天起,我就暗暗立下誓言:「翁朵村不實現整體脫貧,我就絕不離開」。
  • 「我的扶貧故事」敖海江:駐村的日子,櫛風沐雨助脫貧
    駐村的日子,一晃就是三年。 儘管家有年邁父母和幼子,2017年7月,作為共產黨員的我義無反顧地投入脫貧攻堅的工作中,成為了鎮寧自治縣馬廠鎮八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進村第一天,我看到的遠比想像的差,八河村地少,人均收入低,如何團結村支兩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 初來乍到,我與村支兩委交流溝通,要儘快了解村情民情。八河村有5個自然寨,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全部走了一遍,生產生活、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等,家家戶戶我都記下來,是要做到心中有數。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的駐村幫扶,值了丨正安縣格林鎮春雷村駐村...
    三年前,我接到領導的電話:「組織希望你去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總結基層工作經驗,你考慮一下?」  我短暫猶豫一下:「我服從組織的安排,願意下村鍛鍊。」  到村後,支部書記給我介紹了村裡面的基本情況,帶著我到村裡面大致走了一圈,記得他當時說:「唉,我們村交通條件太落後了,群眾到鎮裡買點東西,孩子們到鎮裡面讀書,都要得走幾小時的山路,尤其是下雨天,在泥漓不堪的路上艱難前行,真有種說不出的辛酸。」
  • 「我的扶貧故事」楊阿婆和我丨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駐村幹部周昱燃
    我叫周昱燃,2016年,組織安排我到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駐村,過程中,我結識了楊阿婆一家,和他們相處的點點滴滴使我動容。阿婆今年86歲,名叫楊成珍,是我幫扶的五戶貧困戶之一,她家住在黨灣村的一個偏遠角落,離村委會約5公裡,毗鄰銅仁市思南縣,與思南縣楊家坳鄉水口寺村僅一河之隔,但沒有橋。
  • 「我的扶貧故事」志智雙扶 共赴小康丨甕安縣永和鎮長嶺村扶貧幹部...
    我叫劉朝遠,2018年2月,由於工作調整,我被抽調參加貴州省黔南州甕安縣永和鎮長嶺村的扶貧工作。仍記得入村那天,冬意未消,細雨飄灑,深處大山的長嶺村顯得更加清冷。我坐著車帶著行囊經過村寨,窗外依稀能看見幾個穿著樸素的群眾路邊閒聊。
  • 「我的扶貧故事」純樸百姓情暖我心田|甕安縣珠藏鎮清香村第一書記...
    我叫季陵,2016年4月,受組織安排,我來到甕安縣珠藏鎮清香村任第一書記。這是我自2011年以來,第三次參加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作為農民的兒子,能再次回到農村,我倍感親切,又深感責任重大。清香村距縣城約90公裡,屬省級一類貧困村。
  • 甕安縣永和鎮:青山映水美如畫
    在甕安縣永和鎮的村組,特色產業遍地開花、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基層治理成效顯著、生態建設穩步推進......11月11日,在甕安縣永和鎮洗馬塘村的香菇基地內,村委會主任黃鹹璋笑著說。洗馬塘香菇基地佔地面積50餘畝,建有香菇種植大棚10000餘平方米,生產車間面積1100餘平方米。該產業是洗馬塘村的主導產業,利益聯結整個永和鎮200戶建檔立卡戶。「發展特色產業真的比以前好太多了。」
  • 「我的扶貧故事」用青春書寫無悔華章丨黃平縣紙房鄉向心村駐村...
    紙房鄉位於黃平縣城西北部,距縣城直線距離38公裡,公路裡程67公裡,是兩州一地區三縣交界處,東界遵義地區餘慶縣白泥鎮,南接本縣平溪鎮,西與黔南州甕安縣猴場接壤,北與遵義地區餘慶縣龍溪鎮相鄰。對於紙房,我很陌生。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駐村 用情幫扶|盤州市民主鎮李子樹村駐村...
    我叫黃後銀,是六盤水市水務局工作人員,2017年4月,單位說要派駐一名駐村幹部到盤州市民主鎮李子樹村,根據局黨組織的安排,我義無反顧地投身於脫貧攻堅的戰場。此外,我還協調解決了通組路佔用地的問題,李子樹村2018年建成通組路7.1公裡,以前是泥巴路,村民出門辦事要穿水鞋,現在走上了水泥路,村民的生產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致力解決農村住房安全和人居環境整治問題。村裡73歲的劉友芬老人一見到我就會拉起我的手聊起家常。
  • 【我的扶貧故事】蔡明洋:駐村讓我成長
    我叫蔡明洋,是甕安縣銀盞鎮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10月我來到魚河社區對門寨組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工作。  楊正明是我的網格戶,一家5口人,妻子袁眾榮患有小兒麻痺,兩兒一女都在讀書。常年靠務農為生的家庭在三個孩子上大學後,讓原本窮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堅守駐村歲月 用情走好扶貧徵程|盤州市響水...
    我叫李旭,是六盤水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選派的一名駐村幹部。一年前,我來到盤州市響水鎮楊柳樹村,開始了在這裡的駐村幫扶時光。和群眾拉家常、幫農村謀發展、為基層解難題……從組織安排我到楊柳樹村駐村那一刻起,我就下定決心要把自己當成「村裡人」,把當地群眾當做「家鄉人」,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奔向小康。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自2019年擔任楊柳樹村第一書記以來,始終把身子沉下去,把責任扛上肩,走近群眾、讀懂群眾、為了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牛棚」大變樣丨羅甸縣茂井鎮牛棚村駐村...
    我叫王寬立,是貴州黔南羅甸縣茂井鎮牛棚村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時光荏苒,我的駐村生活也持續了三年多的時間,作為一個改非幹部,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2017年9月被縣派駐茂井鎮牛棚村擔任「第一書記」、工作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韋大永——駐村一年 收穫一生
    因此,我不顧家人的反對,不聽親朋的勸告,毅然選擇了下沉駐村開展扶貧工作,特別是在2020年6月,按照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從一般駐村工作隊員轉換成了第一書記,成為了群眾們的「韋書記」,身上更是多了一份責任,從此,我回家的日子更少了,村民變成了我最熟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