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修好通組路 搭建連心橋丨甕安縣天文鎮天文社區駐...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宋建軍,是甕安縣信訪局工作人員。2019年5月,經組織安排,我下沉到甕安縣天文鎮天文社區背沙土組擔任駐村網格員。  背沙土組是一個地勢偏僻、石漠化較嚴重、交通不便的小山村。全組77戶26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6戶14人,農戶大多外出務工或居住,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萬元左右,是一個人數較多、基礎較薄弱的村民組。  在走訪過程中,我發現這個小山村所面臨的最尷尬的難題是:一條長約1公裡的通組路在2018年硬化了三分之二,還有約330米仍是泥土路,由於各種原因沒有這條路的建設指標。路雖不算很長,卻嚴重影響了百姓出行,當地的群眾對此頗有微詞。

宋建軍(右)入戶走訪了解情況

要致富,先修路。了解到群眾對這條路的迫切需求後,我先後向工作隊、社區和鎮領導反映背沙土的通組路問題,得到的回答都是沒有指標沒有經費沒有辦法解決。望著群眾們在這段沒有硬化的泥路上來來往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我的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渾身不是滋味。  因通組路項目實施難題帶來的一系列矛盾問題隨之而來。當地一些群眾不理解,有的說幹部把這條路的指標拿到別處去了,工作上也不配合我們。在實施入戶路硬化項目時,一些群眾也藉機進行刁難,提出一些難題讓工程難以推進,導致天文社區的入戶路硬化項目遲遲不能驗收交付使用。

宋建軍(右)為群眾宣講政策

眼見入戶路硬化項目交付的最後期限越來越近,我常常為此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感到了莫大的壓力。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條泥土路修通,給兩百六十多名鄉親一個交代。  經全力爭取和反覆協調,事情終於迎來轉機。天文社區駐村工作隊隊長、縣房地產服務中心主任盧繼光和我一起找到天文鎮黨委書記邱定菊和天文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雷光彬等鎮領導時,正好遇到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天文戰區總指揮符清和到天文鎮調研指導脫貧攻堅工作。  符清和同志聽完匯報後,現場拍板說:「天文社區就剩最後這一段通組路了,社區和鎮裡面不能解決的民生實事問題,縣裡面想方設法要幫地方解決好。」他立即聯繫縣交通局,叮囑縣交通局一定要派專人來天文鎮現場規劃測算後立即施工,解決好老百姓的出行難問題。

宋建軍打掃路面

有了縣領導的重視和縣直部門的大力支持,我和縣交通局的工作人員到現場測量規劃,到群眾家中協調佔用土地糾紛,到現場督促施工隊施工。看到我們有時候忙得一口水都顧不上喝,當地群眾紛紛改變了思想,爭著前來幫忙。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條長330米寬3米的水泥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從規劃測算到協調土地到進場施工到交付驗收完畢,全村老少紛紛稱讚黨委政府是為老百姓著想,是大家的貼心人。  老百姓的事大於天,背沙土通組路由泥土路變水泥路的故事,說明只有實實在在地幫群眾,解決好他們的問題,才能夠化解矛盾、凝聚民心,帶領人民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   通訊員 宋建軍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整理編輯 劉思博

編審 楊儀 李劼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路 一生駐村情丨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
    我叫周敏,2017年深秋,我有幸作為扶貧幹部並承擔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駐村第一書記的職責,與扶貧戰友們一道進駐離城近10公裡路的白水河社區。在那裡,同10個村民組3個居民組的5340多位父老鄉親共處三年,從走訪詢問、建檔立卡、基層黨建、產業發展、文軍扶貧、籌劃搬遷等一系列解貧驅困的活動中,承蒙濃濃泥土味的薰陶濡染,讓我思想得到洗禮、心靈得到滋養,受益終生。其間有幾件事令我終生難忘。
  • 「黔西南的扶貧警察」李世輝:修好通組路,搭建產業臺
    我叫李世輝,現任黔西南州公安局網安支隊偵察大隊大隊長。2016年4月,掛任義龍新區木咱鎮打鑼錘村第一書記,作為村裡的「當家人」,從我駐村的第一天起,我用腳步和汗水丈量這片土地,努力帶動這裡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 「我的扶貧故事」我帶著村民修好了路 接通了水丨納雍縣勺窩鎮務井...
    我毅然請纓,到務井擔任駐村幹部。我到務井村的第一件事是修路。該村務井組有兩個村寨,下寨人多,2018年路就硬化了。可上寨近400米的路段卻一直無人問津。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平時買點生活用品,只能背到家。因為路的事,經常和下寨的村民發生口角。從小在農村長大的我,吃了不少泥巴路的苦,於是暗下決心,一定要修好這條「斷頭路」。
  • 「我的扶貧故事」願做無語「石子」,用真情踐行誓言 丨甕安縣永和...
    隔著山嵐小雨細細聆聽,感受著腳下的路。我負責幫扶的精準貧困戶蔡香祥家,就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柴花組的山景裡。時下的進寨路,漸漸變得大方而熱情,它竭力避讓水凼、跨過散發著青草氣息的牛糞,還隨時傳來相識的不相識的村民的招呼,我和駐村扶貧隊長楊俊松、駐村第一書記周敏一起,穿過雨叢,到蔡香祥家走訪。山脈延伸到蔡香祥家,順勢造就了一個山彎、一眼山泉。這裡依山傍水,是個居住的好去處。
  • 「我的扶貧故事」純樸百姓情暖我心田|甕安縣珠藏鎮清香村第一書記...
    我叫季陵,2016年4月,受組織安排,我來到甕安縣珠藏鎮清香村任第一書記。這是我自2011年以來,第三次參加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作為農民的兒子,能再次回到農村,我倍感親切,又深感責任重大。清香村距縣城約90公裡,屬省級一類貧困村。
  • 【我的扶貧故事】王超:開好群眾會,架起與群眾的「連心橋」
    【我的扶貧故事】王超:開好群眾會,架起與群眾的「連心橋」 2020-12-19 1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扶貧路是我最大的財富丨羅甸縣羅悃鎮布沙村...
    我叫付勝燕,是黔南州羅甸縣羅悃鎮布沙村的駐村工作隊員,自參加工作開始,我就一直在扶貧一線,六年的扶貧工作經歷是我人生中的財富。2014年,精準扶貧工作啟動,剛剛踏入職場的我被安排到羅悃鎮扶貧站工作。我和同事們集思廣益,不斷革新,探索更好的工作方式。那段時間工作強度很大,我一個星期都難回一趟家。這樣的日子雖然很苦,但我卻認為很值得的。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的工作進入了正軌,精準扶貧大數據基礎搭建順利完成,為後期的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撐。
  • 「我的扶貧故事」志智雙扶 共赴小康丨甕安縣永和鎮長嶺村扶貧幹部...
    我叫劉朝遠,2018年2月,由於工作調整,我被抽調參加貴州省黔南州甕安縣永和鎮長嶺村的扶貧工作。仍記得入村那天,冬意未消,細雨飄灑,深處大山的長嶺村顯得更加清冷。我坐著車帶著行囊經過村寨,窗外依稀能看見幾個穿著樸素的群眾路邊閒聊。
  • 「我的扶貧故事」衝鋒在扶貧路上的脫貧「戰士」丨貓洞鄉龍都村駐...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我深入一線,嚴守工作崗位、忠誠履職、埋頭苦幹、傾情奉獻,深入走訪群眾,用心用情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朱仲友是貓洞鄉龍都村黑巖組的村民,也是村裡的一名老黨員,家庭經濟條件十分糟糕,住房也不安全。其長子朱啟貴還是個肢體殘疾人,朱仲友對未來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
  •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架起健康扶貧「連心橋」
    在脫貧攻堅的第一線,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先進事跡和故事,激勵廣大幹部職工以必勝的決心和信心投身扶貧工作中,堅決如期高質量完成任務,打贏脫貧攻堅戰。  對口支援醫療隊和受援地群眾結下的「情緣」  「謝謝你們來得榮,謝謝三醫院,謝謝共產黨。」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失落與昂揚——夏雲鎮橋上村駐村第一...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失落與昂揚——夏雲鎮橋上村駐村第一書記 任波 2020-12-07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駐村工作手記」扶貧隊長修橋記
    橋修通後,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助力了扶貧產業的發展6月27日一大早,我來到村裡安排防汛工作。85歲的老支書凌目興一見面就拉著我的手,有些哽咽地說:「戴書記啊,這次大水來了我們也不怕了,有你修的公路橋在,我放心了。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路 警民情更深丨畢節市公安局金海湖分局...
    從2015年開始駐村扶貧,先後在金海湖新區青龍街道辦事處官壩村,響水鄉糧豐村、岔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六年時間紮根基層,先後幫扶過3個村。作為一名公安民警,六年的駐村工作雖然沒有像在警局工作時那麼扣人心弦,更沒有抓捕緝兇的震撼場面,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感人故事也值得回味。
  • 「我的扶貧故事」「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丨甕安縣玉山鎮龍蟠村...
    時光荏苒,轉瞬間我已駐村五年了。我叫王代林,是黔南州科學技術局派駐甕安縣玉山鎮龍蟠村駐村第一書記。2016年4月15日,對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那天接到駐村任務,剛好是我到州科學技術局工作的第6個月,之前我是長順縣敦操鄉的一名「背篼」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愛啃「硬骨頭」的老鄧丨鳳岡縣花坪鎮石盆社區駐...
    我叫鄧文忠,2017年,受鳳岡縣經開區委派,我到花坪鎮石盆社區當起了駐村幹部,來了才知道,有很多「硬骨頭」等著我去啃!在這個時候,我20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充分發揮了作用。剛到任不久,紅沙溝的包組幹部邀請我幫忙做群眾工作,第一塊「硬骨頭」上場。紅沙溝組柏果坪100多戶居民分散居住在方圓1公裡半徑範圍內的地方,政府在投資修建水池、改善安全飲水問題時,居民們誰都想爭取在自己家附近修建新水池,方便自家飲水。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沿河情愫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駐村幹部...
    我叫黃玉龍,是銅仁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一名副科級幹部。說起我和沿河的情愫,要從2013年第一次來沿河縣黃土鎮青龍村開展「幹群連心·同步小康」駐村幫扶說起。   我第一次來到沿河時,就被這裡貧瘠的土地和艱苦的生活條件深深地觸動了。
  • 「我的扶貧故事」充滿感情的扶貧路|興義市教育局工作人員陳志偉
    那一年是2016,走近興義市滄江鄉新寒村,眼裡是山高谷深,泥濘的進村路,彎彎拐拐,一路上時不時的摩託車起起伏伏,一路行的扶貧小轎車又刮又蹭。車至未落峽組,山裡人家東一家,西一戶,稍稍有點緩坡地幾乎都開挖來建了房,緊緊的靠著山、依著坡、偎著林,可偏偏又是泥石結構最差的山坡,叫人擔心哪一天要是滑坡了,哪一天要是泥石流了……入戶走訪下車了,爬過一段陡坡,轉過幾道山彎,終於去到我的幫扶戶未落峽組最高處的餘秀兵家,但見小小的三間布依吊腳樓木屋子,樓下面放置農具兼做牛圈,樓上住著三代人;左側是豬舍兼茅房,正面搭一個廚房一排雞舍
  • 「我的扶貧故事」架起「連心橋」 扶貧解民憂丨息烽縣石硐鎮大洪村...
    我工作11年,曾三次到農村幫扶,幫扶時間達7年之久,特別是在大洪村這三年,我早出晚歸,走村串戶,數不清的腳印架起了直通群眾的「連心橋」。村民都說,有事找到我,他們放心、安心、省心;有我在,他們有底氣。我叫張仙,2018年貴陽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安排我到貴陽市息烽縣石硐鎮大洪村駐村。根據駐村工作組的分工,我主要負責項目協調方面的工作。
  • 河南博愛縣鴻昌街道西莊村:修好入戶路,架起「連心橋」
    「以前泥巴路,簡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下雨出門真是不方便,現在街道和村裡幫我把入戶路修好了,真是解決了我們出行的實際困難,我們可以清清爽爽的出門了。」西莊村貧困戶畢海江高興的說道。西莊村貧困戶畢海江和畢全喜家通往家門口的路是一段泥土路,每逢下雨,泥土路就變成一片泥濘,出入十分困難,因路滑騎車走路也容易發生危險。出行難成了兩戶貧困戶家人心頭的憂慮,解決出行難問題也被村委和駐村工作隊放在了心頭。
  • 「我的扶貧故事」我和群眾情深誼長丨天柱縣坌處鎮四康村駐村幹部...
    每當響起《情深誼長》這首歌時,我就心潮澎湃,眼前總會湧現出脫貧攻堅路上與群眾的點點滴滴……我叫潘德鵬,是天柱農村商業銀行的一名員工,2018年3月,為響應脫貧攻堅號召,我主動請纓申請駐村幫扶。4月1日,我告別家人,踏上了天柱縣坌處鎮四康村的駐村徵程。到村後的第二天,我和駐村工作隊主動敲開群眾家門,挨家挨戶地開展摸排,與群眾促膝長談,了解群眾家庭生活情況並徵求群眾對村級工作的意見建議,收集到意見建議達300多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