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宋建軍,是甕安縣信訪局工作人員。2019年5月,經組織安排,我下沉到甕安縣天文鎮天文社區背沙土組擔任駐村網格員。 背沙土組是一個地勢偏僻、石漠化較嚴重、交通不便的小山村。全組77戶26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有6戶14人,農戶大多外出務工或居住,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萬元左右,是一個人數較多、基礎較薄弱的村民組。 在走訪過程中,我發現這個小山村所面臨的最尷尬的難題是:一條長約1公裡的通組路在2018年硬化了三分之二,還有約330米仍是泥土路,由於各種原因沒有這條路的建設指標。路雖不算很長,卻嚴重影響了百姓出行,當地的群眾對此頗有微詞。
宋建軍(右)入戶走訪了解情況
要致富,先修路。了解到群眾對這條路的迫切需求後,我先後向工作隊、社區和鎮領導反映背沙土的通組路問題,得到的回答都是沒有指標沒有經費沒有辦法解決。望著群眾們在這段沒有硬化的泥路上來來往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我的心就像打翻了五味瓶,渾身不是滋味。 因通組路項目實施難題帶來的一系列矛盾問題隨之而來。當地一些群眾不理解,有的說幹部把這條路的指標拿到別處去了,工作上也不配合我們。在實施入戶路硬化項目時,一些群眾也藉機進行刁難,提出一些難題讓工程難以推進,導致天文社區的入戶路硬化項目遲遲不能驗收交付使用。
宋建軍(右)為群眾宣講政策
眼見入戶路硬化項目交付的最後期限越來越近,我常常為此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感到了莫大的壓力。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條泥土路修通,給兩百六十多名鄉親一個交代。 經全力爭取和反覆協調,事情終於迎來轉機。天文社區駐村工作隊隊長、縣房地產服務中心主任盧繼光和我一起找到天文鎮黨委書記邱定菊和天文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雷光彬等鎮領導時,正好遇到縣委常委、縣委辦主任、天文戰區總指揮符清和到天文鎮調研指導脫貧攻堅工作。 符清和同志聽完匯報後,現場拍板說:「天文社區就剩最後這一段通組路了,社區和鎮裡面不能解決的民生實事問題,縣裡面想方設法要幫地方解決好。」他立即聯繫縣交通局,叮囑縣交通局一定要派專人來天文鎮現場規劃測算後立即施工,解決好老百姓的出行難問題。
宋建軍打掃路面
有了縣領導的重視和縣直部門的大力支持,我和縣交通局的工作人員到現場測量規劃,到群眾家中協調佔用土地糾紛,到現場督促施工隊施工。看到我們有時候忙得一口水都顧不上喝,當地群眾紛紛改變了思想,爭著前來幫忙。 在大家共同努力下,一條長330米寬3米的水泥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從規劃測算到協調土地到進場施工到交付驗收完畢,全村老少紛紛稱讚黨委政府是為老百姓著想,是大家的貼心人。 老百姓的事大於天,背沙土通組路由泥土路變水泥路的故事,說明只有實實在在地幫群眾,解決好他們的問題,才能夠化解矛盾、凝聚民心,帶領人民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 通訊員 宋建軍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整理編輯 劉思博
編審 楊儀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