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接到領導的電話:「組織希望你去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總結基層工作經驗,你考慮一下?」 我短暫猶豫一下:「我服從組織的安排,願意下村鍛鍊。」 到村後,支部書記給我介紹了村裡面的基本情況,帶著我到村裡面大致走了一圈,記得他當時說:「唉,我們村交通條件太落後了,群眾到鎮裡買點東西,孩子們到鎮裡面讀書,都要得走幾小時的山路,尤其是下雨天,在泥漓不堪的路上艱難前行,真有種說不出的辛酸。」
姬濤入戶走訪
村裡大多都是毛路,坑坑窪窪,如不是身臨其境,還真有點讓人不敢相信。 「沒有通往外界的聯繫之路,群眾的思想永遠也放不開。」我想道路是讓村落貧窮落後的根源。 經村支兩委討論後,我們開始爭取政策項目,解決道路問題。 從2018年到2019年,我們村毛路硬化及新開挖硬化通組公路40餘公裡,全村16個村名小組通組公路全部貫通硬化,解決了父老鄉親數十代人數百年的願望,讓群眾與外界不再陌生。
改造前的老房子
由於受交通條件的限制,村裡運輸建房材料困難,全村像樣的混泥土平房屈指可數,大多數群眾都住居在老舊的木房子裡面,生活生產用具亂擺亂放,房前屋後的衛生清理難度大。 「雨天一腳泥,晴天一身灰」就是父老鄉親在這裡生活的現狀。 我和村裡的幹部包保村民組共60多戶,大多數住房都需要實施人居環境改善。 我們通過走訪、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讓我記憶猶新的是,為了硬化連戶路,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也和大家一起,清理路邊雜草,平整路面,讓人倍感欣慰。 通過四個多月努力和群眾的支持配合,我們亮化了房屋,圈舍,硬化了連戶路,還新開挖硬化了進寨路,並通過對接政策,安裝上了路燈,群眾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2019年,我縣順利通過了國家脫貧攻堅考核驗收,撕掉了貧困的標籤,但要持續鞏固好脫貧成效,群眾還得有穩定的收入。 由於我村產業基礎薄弱,我和村支兩委在產業發展上,可是費不了少心思。 通過因地制宜規劃了我村「苗水」產業帶。今年,發動群眾種植了辣椒300餘畝,種植有機高粱500餘畝,有效帶動了農戶就業增收。 村裡面的老年人經常這樣說,現在我們在家也能「找」到錢。
姬濤幫助群眾開墾土地
通過三年的駐村工作,從一聲春雷召喚開始,參與見證改善了春雷村交通條件等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打開了父老鄉親走得出去,帶得回來的思想,改變了村容村貌。 想起春雷村乾淨的人居環境,想起老人們欣慰的笑容,想起孩子們充滿希望的笑臉,想起這些,三年的駐村幫扶,值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倫麗整理編輯 朱登芳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