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7日,立冬。送走了五穀豐登的秋天,又一次迎來了寒風肆虐的冬天。
我叫唐健焜,是甕安縣永和鎮的一名工作人員。這個冬天,是我投身到脫貧攻堅這場重大戰役中度過的第6個冬天,也是我見證了包保的網格戶從「無」到「有」的第6個年頭。 2014年,我包保的建檔立卡戶在永和鎮長嶺村的毛狗塘組,2017年12月,根據組織安排,被調整到白水河社區駐村,我的網格是白水河社區的柴花村民組,在這裡我遇到了我的一戶特殊網格戶——張定華戶。 第一次「登門拜訪」的場景還歷歷在目,記憶猶新。他家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不愛乾淨,不講衛生,房屋外雜亂不堪,屋內亂七八糟。張定華因為早年被牛踢傷不能從事繁重的工作,加上人比較懶惰,導致他成為了整個寨子裡最困難的一戶人家,是遠近聞名的「扶不起的阿鬥」。他的媳婦是他兄弟為其從四川汶川帶來的,智力有問題,只知道名字,但沒有任何能證明身份的材料;家中有一個三個月大的小孩,大冬天只穿著一件單薄的衣服,因沒有錢買奶粉,只能吃米糊,讓人著實心疼。
了解村民情況
第二次走訪,我拿了我兒子的兩罐奶粉,還有一些衣服,鞋子等給他家送去,東西遞到他們手裡的時候,張定華一個大男人,居然感動到熱淚盈眶,這樣的場景,我當時竟感到「無奈」,又感到「悲哀」。看著嗷嗷待哺的嬰兒、看著家徒四壁的一家,我心裡五味雜陳,不禁暗下決心,一定要為他家做些什麼。 從「黑人」到「白戶」。得知其妻子陳小燕,因為沒有戶口簿和身份證,經常生病辦不了醫保,讓原本貧窮的家庭更雪上加霜。首先是要解決其妻子和兒子身份的問題,我馬上聯繫了永和派出所,詢問這種情況要怎樣才能上戶?派出所告知這種情況要經過調查,需要權威機構鑑定才能給予上戶。 經過漫長的等待,在2018年8月份左右,重慶鑑定中心的來到永和,我第一時間通知他家參加鑑定,2019年,經過公安機關的調查,陳小燕成功的上了戶口,後面他家小孩張武國也成功上了戶口,可以真正享受到正常人的待遇。 從解決眼前困難到提供長久保障。我深知,僅僅解決他家眼前的困難不是長久之計,為了他家長久的生活保障,我聯繫了白水河玄武巖礦山的負責人汪總,希望能給他家尋求一些幫助。汪總了解到他家情況後,組織了一群愛心的志願者,籌集了3000多元現金、大米、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贈送給他家,讓他順利渡過了那年的寒冬。同時,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幫他申請了低保,又給他家新建了二間約80平米的房屋以及衛生廁所,還聯繫了茶山老闆每月為小孩提供1200元的奶粉幫助。 眼看生活一天天變好,扭轉張定華思想問題成了重中之重,今年以來,我們白水河社區駐村工作隊開展了「最清潔」農戶評比活動,我經常上門鼓勵他要身殘志堅,不能一味有等、靠、要的思想,要通過自己的勞動力增加家庭收入,改變家庭環境。慢慢地,他開始到附近工地上做小工,還動員妻子經常打掃家中的環境衛生。
走訪群眾
現在他包裡面有錢了,家裡面變乾淨了,精神也變好了,從「扶不起的阿鬥」變成了有夢想的有志之人。年初他還和我開玩笑道:「荷包裡有點錢了,自己腰杆都要硬些了,你和駐村工作隊幫助了我那麼多,我小孩的命都是你救的,以後我還是要努力生活,爭取不給你們丟臉。」 駐村工作,有苦有累,有笑有甜。現在每次到我的網格戶家中,他們都會熱心地接待我,有問題也會第一時間找我商量解決,看著自己在柴花組的46戶網格戶從「無」到「有」,我們的關係也從「疏」到「親」,我自己從「無奈」到「自豪」,心裡是滿滿的成就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盧泰銘 整理
見習編輯 梁珍情
編輯 孫遠銘
編審楊儀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