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家家戶戶通公路。在甕安縣永和鎮的村組,特色產業遍地開花、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基層治理成效顯著、生態建設穩步推進......
「十三五」以來,甕安縣永和鎮嚴格按照甕安縣委、縣政府提出各項戰略部署,緊緊圍繞「工業穩進、農旅融合、產業提升、鄉村振興」的發展思路,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帶領全體鎮、村幹部和人民群眾「轉作風、強產業、優服務、抓發展」,推進全鎮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發展特色產業 助力群眾增收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我們洗馬塘村兌現了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益聯結分紅資金22萬元。」11月11日,在甕安縣永和鎮洗馬塘村的香菇基地內,村委會主任黃鹹璋笑著說。
洗馬塘香菇基地佔地面積50餘畝,建有香菇種植大棚10000餘平方米,生產車間面積1100餘平方米。該產業是洗馬塘村的主導產業,利益聯結整個永和鎮200戶建檔立卡戶。
「發展特色產業真的比以前好太多了。」洗馬塘村巖地組建檔立卡戶楊正先是基地的員工,46歲的她以前從未出去打過工,就在家務農,每年收入不多,但自從村子裡開始發展香菇產業後,她的生活也如村子發展一樣慢慢變得好了。
「自去年來這裡務工後,每天都有80元的工錢,不過我還兼顧著家裡農活,每個月在基地做活路的時間差不多半個月左右,不過每個月都有1300元左右的增長,去年還得了1000元的分紅。」楊正先笑著說。
產業發展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致富之源。
脫貧攻堅以來,永和鎮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山地特色農業。全鎮9個村(社區)均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大力發展農業招商,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模式,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集約化,大力發展刺梨、桃、李、石榴、無花果等精品水果種植,積極引進經果林企業,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發展格局,助推農業產業發展。啟動高山花海年出欄20萬頭育肥豬養殖場建設,管護茶園6000餘畝,發展刺梨種植3200餘畝,經果林5000餘畝,銀杏1000餘畝,中藥材6000餘畝,花椒300餘畝,稻田養魚3000餘畝,香菇50萬棒,茭白300餘畝,以辣椒為主的蔬菜種植基地10000餘畝。
同時,永和鎮還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加快標準化、規模化養殖。以「大戶帶散戶、龍頭帶千家」的模式推動全鎮養殖業健康發展,建成50頭以上生豬養殖場13個、20頭以上養牛場7家,每年出欄生豬3.5萬頭以上、生態家禽16萬羽以上。
據了解,2016年至2020年,永和鎮實現農業生產總值約19.2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9173元增加至2020年的13485元。
強化基層治理 樹立文明新風
走進永和鎮長嶺村,一幕幕靚麗新農村面貌映入眼帘。白牆綠瓦的房屋,綠樹成蔭的景致,整潔乾淨的街道,堆放整齊的農具,寬闊漂亮的休閒廣場以及廣場上播放著電視劇的大屏幕……這個曾經當地群眾口中「窮鄉僻壤」的地方,如今已變成了「有品質」的「美麗鄉村」。
「講起以前我們村子,那是完全不好意思講出口啊。路特別爛,而且路還髒的很,那時直接不想出門。」在廣場亭子裡休息的78歲老人羅幫道對記者講述起了以前的景象。
「不過現在好了,村子裡啥樣都有了,水、電、路全通,環境又搞得乾淨了,很舒服。感謝黨和政府。」涼亭裡的另一位70歲老人羅幫詳也講述著村子的變化。
在村子裡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看著村子的美麗面貌,展露出張張笑顏!
「十三五」期間,永和鎮投入資金7848.69萬元實施「危改、三改」、亮化等項目,改善群眾人居環境9808戶。投入資金7000.4萬元完成全鎮9個村(社區)「組組通」道路建設100餘條,投入資金570餘萬元完成水毀「組組通」道路修復29條,硬化6個村487戶群眾院壩和入戶路52122.7平方米,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並投入資金1300餘萬元新建、修復飲水安全工程,安裝、改造各種水管58萬餘米;在全鎮353戶1565人實現易地扶貧搬遷的基礎上,完成易地扶貧搬遷戶舊房拆除復墾復綠和宅基地驗收工作。
「村子的基礎設施全部都完善了,這些老百姓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們都想守住了這份好環境!」長嶺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紹發告訴記者,群眾還自願參與到村子的治理。
近年來,永和鎮以黨建為引領,健全完善農村基層治理體系,推動簡政放權減負,推動服務力量下沉,以村民組為單位設立理事會,推進「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優化村社設置,完善工作機制,理順層級關係,進一步增強治理能力,強化群眾參與治理主體作用發揮,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源源不斷注入活力。
推進生態環保 守護綠色家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永和鎮長嶺村依靠村子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搞起了520餘畝的稻田養魚,其品質非常受歡迎,常有外村的人前來購買;此外,長嶺村還引進了一家仨鑫山泉水廠,帶動了村子群眾固定務工8人。
見微知著,長嶺村的變化,也是整個永和鎮推進生態發展的一個縮影。
「十三五」期間,永和鎮成立村居環境整治隊伍,開展鄉風文明和環境整治專項行動,發動群眾對轄區紅梅大溝、洗馬大溝、龍坪大溝清淤40公裡;嚴格落實河長制,組織河道保潔員地毯式排查,巡查轄區沿河的汙染源頭;並成立專門的聯合監督管理隊伍,針對礦區河流、道路、廢氣排放等方面的環境治理加以監督管理,圍繞洗馬塘一後壩一白水河沿線「工礦突出」鄉村開展「綠水保衛·青山依舊」專項行動。
同時,永和鎮還常態化開展森林保護「六個嚴禁」執法專項行動,組織生態護林員每人每月至少開展20天森林巡查,把握重要節日開展森林防火宣傳、深入開展「鮮花換祭品」環保行動;並抓實意識形態工作,定期召開分析研判重大風險防範會,矛盾糾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並在中小學、趕場天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和安全生產宣傳教育,社會秩序良好;通過鎮文化站對廣大村民進行文明宣傳,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引導廣大村民,全民參與推進生態保護。
據了解,五年來,永和鎮製作環境宣傳標語600餘條,完善及新增群眾生活垃圾集中堆放點10個,集中治理鎮村垃圾300餘處,增加垃圾桶、箱124個;新建垃圾池120個,垃圾箱100餘個;籤訂外包垃圾清運公司1家,完成龍坪水庫及車地水庫水源地周邊環境治理約1000餘畝。
投入資金2172萬元用於鎮裡老墳嘴河河道6.15公裡生態治理,建成車地水庫至銀盞工業園區供水管道鋪設工程22公裡,取締堆煤場11家,汙水處理廠2個,垃圾中轉站1個;完成洗馬、悅來、永安、大洞口、東發煤礦關停及復墾復綠工作;建成清水清岸護河管理制度,明確鎮、村兩級河長、聘請河道保潔員10名、生態護林員76名。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濤 盧泰銘
編輯 梁曉琳
編審 張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