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換個思路 也能致富丨鳳岡縣永和鎮雙山村駐村第一...

2020-12-22 天眼新聞

我叫謝應明,是鳳岡縣永和鎮雙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路上,我有很多記憶深刻的人和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村民張義勇,張義勇是雙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個身板瘦小、穿著簡樸的「小老頭」。  張義勇之前一直在廣東東莞一帶務工,和在家務農的媳婦一起供養正在讀書的孩子和患有精神病的哥哥。  但今年一場突入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這個家庭的生活節奏,原本外出打工的張義勇只能呆在家中,導致了他沒有了收入,他們一家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非常擔心剛剛好起來的日子,又要回到從前的緊日子。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和幫扶責任人,我之前經常到他家開展幫扶工作,一來二去,也成了他家的朋友。

謝應明走訪村民

我了解張義勇家的情況後,為了平復他的情緒,更好地幫他解決問題,我到他家講解了疫情的嚴重性和管理措施。  在省際交通營運車輛剛解封時,張義勇還打電話跟我說:「謝書記,我剛才聯繫了去年務工的工廠,說疫情還沒有解除,不能過去,你幫我想想法喲!」幾句樸實的話包含著對我的信任。  既然出不去,那就在家乾產業。我給張義勇分析了當前情況,農業產業發展方向,農村今後走向等,從傳統農業談到現代農業,從思想認識談到思維轉變,從務工談到創業,我們無所不談,互換多年經驗所得,在一種融洽的氛圍中,我們從早上談到了中午。  最後,我與張義勇商定今年不出去了,就在家幹,在經濟作物種植和特色養殖上下功夫,確立了以西瓜、辣椒種植和本地豬、特色黃牛養殖為突破口來實現增收目標。  說幹就幹,他買來了種子、種苗和畜苗,開始了一年的辛勤耕耘。每天他都要到地裡和養殖圈裡轉一轉,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便打電話給我。  到了西瓜成熟的季節,他邀請我到他家品嘗西瓜,他說「今年種了2畝多地的西瓜,西瓜是種出來了,產量也高,品質也好,但銷售困難,擺在公路邊等人來買,一天賣不了幾個,到手的錢怕是要爛在地裡喲。」  我們便將西瓜田間狀況、品質特徵拍成圖片發朋友圈,向朋友推薦轉發,一時間成了雙山村熱門話題,都知道張義勇有西瓜賣。  張義勇則每天用電三輪車拉著西瓜奔赴在永和鎮各條公路上:「西瓜西瓜,又香又甜的西瓜,便宜賣囉!」叫賣聲響徹永和的大街小巷。  一個月下來,張義勇除了自家地裡的西瓜賣完外,還幫助別人賣了1000多斤。我再次到他家時,已是冬季,我們烤著火拉著家常,他滿臉笑容說:「今年種植和養殖扣除成本後總的收入有45000元,與在外務工收入差不多,但把家照顧好了。」

謝應明(右一)走進地裡跟村民了解產業發展情況

我問他今後有什麼打算時,他說:「不打算外出務工了,在家也能掙到錢,明年準備多種幾畝西瓜,多餵幾頭牛,今後就做這兩樣,或者就專門養牛。」  樸實而堅定的話,映襯出這個平凡的農民找到了在家發展的致富門路。看著他一點點的變化,我心中非常的高興和欣慰,這是我們多年努力引導實現的「造血式」發展,把傳統農業推向現代農業的產業化思維轉變。

【人物小傳】

謝應明,男,51歲,中共黨員,二級主任科員,2019年9月縣扶貧辦派駐永和鎮雙山村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洋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楊阿婆和我丨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駐村幹部周昱燃
    我叫周昱燃,2016年,組織安排我到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駐村,過程中,我結識了楊阿婆一家,和他們相處的點點滴滴使我動容。阿婆今年86歲,名叫楊成珍,是我幫扶的五戶貧困戶之一,她家住在黨灣村的一個偏遠角落,離村委會約5公裡,毗鄰銅仁市思南縣,與思南縣楊家坳鄉水口寺村僅一河之隔,但沒有橋。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之路多汗淚,幫扶之心所向披靡 丨鳳岡縣天橋...
    我叫汪靜,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9年6月17日來到昔日市級深度貧困村——天橋鎮漆坪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記憶中,從出生到現在,我沒有流過幾次淚。但就在這一年駐村工作日子裡,我多次流過淚,每一次淚水的意義不一樣。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親人丨鳳岡縣農業農村局駐石徑鄉兩...
    我叫方剛,是鳳岡縣農業農村局派駐石徑鄉的駐村第一書記。從2017年10月開始,進駐兩河口村駐村後,我就暗下決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要求,按照駐村幫扶「一宣六幫」責任要求,全面抓好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全面工作。為了當好黨的「傳聲筒」,做好群眾「貼心人」。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過上「牛日子」丨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村民...
    我叫王順江,是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杉樹壩組村民。以前,我家日子還算過得去,但就在我與兒子王標患上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後,我們一家人的生活開始變得苦不堪言。患病後,我和兒子的背因為脊柱炎而駝得厲害,每個月為了治療,打針吃藥就要花上5000多元,家裡能賣的都賣了,還是入不敷出,面對這樣的困難,我快絕望了。並且,因為患病,我和兒子都不能幹活,所有農活、家務活都是我妻子一個人幹,妻子成了這個家庭唯一的勞動力。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幫扶結友情丨鳳岡縣天橋鎮平頭溪村駐村第一...
    我叫佘航,2017年,我被組織派駐到鳳岡縣天橋鎮平頭溪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由於工作踏實肯幹,時間長了,我與村裡多數人成了朋友。其中,就包括昔日貧困戶羅朝廷之子羅宏。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我打算幫羅宏解決問題。我先初步摸清後羅洪情況,雖他只有初中文化,但他思想卻比較開明,還有些文採。從聊天中,我得知他不願再外出務工,而是希望自己發展產業致富。得知這些信息後,我向他建議了發展蠶桑產業,並給他介紹了國家「東桑西移」政策、「星絲路」企業落戶遵義契機。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路 一生駐村情丨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
    我叫周敏,2017年深秋,我有幸作為扶貧幹部並承擔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駐村第一書記的職責,與扶貧戰友們一道進駐離城近10公裡路的白水河社區。在那裡,同10個村民組3個居民組的5340多位父老鄉親共處三年,從走訪詢問、建檔立卡、基層黨建、產業發展、文軍扶貧、籌劃搬遷等一系列解貧驅困的活動中,承蒙濃濃泥土味的薰陶濡染,讓我思想得到洗禮、心靈得到滋養,受益終生。其間有幾件事令我終生難忘。
  • 「我的脫貧故事」單親媽媽奮鬥記丨鳳岡縣永和鎮永華社區村民趙素琴
    我叫趙素琴,今年36歲,是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我家住永和鎮永華社區紅沙頂組,這裡自古以來地處偏遠,自然條件極差,我們一家人自身又沒有技術,生活找不到靠頭。  但是在2013年,情況發生了逆轉,在鳳岡縣永和鎮黨委鎮府關注下,經群眾會討論,將我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家庭,並安排鎮政府幹部結對幫扶,這些暖人的舉動對我的家庭來說猶如「雪中送炭」。  幫扶幹部們經常來家裡看望我們,給我們送來生活物資,給孩子送來學習用品,並鼓勵我們一家人自力更生,改變生活窘境。
  • 「我的扶貧故事」用真心換真情丨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扶貧幹部肖盛豔
    「徐叔,這兩天油菜栽完沒得,餵的雞下蛋多不,要賣的話給我講,我給你宣傳,大家都想買農村土雞蛋.....」肖盛豔到群眾家走訪我叫肖盛豔,是甕安縣永和鎮木孔村一名扶貧幹部,這是我每天進村入戶與群眾打交道的日常和親切的問候。  不管炎炎夏日、冷冷寒冬,不論晴天雨天,田間地頭,山上山下,房前屋後,鄉間小道,總有我們的身影和走過的足跡,還有揮灑的汗水味道。
  • 「我的扶貧故事」愛啃「硬骨頭」的老鄧丨鳳岡縣花坪鎮石盆社區駐...
    我叫鄧文忠,2017年,受鳳岡縣經開區委派,我到花坪鎮石盆社區當起了駐村幹部,來了才知道,有很多「硬骨頭」等著我去啃!在這個時候,我20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充分發揮了作用。鄧文忠(左)開展扶貧宣傳工作怎麼辦?我接手後,通過白天挨家挨戶地做思想工作,晚上繼續開群眾會,事情終於有了轉機。
  • ...的脫貧故事」我家過上「牛日子」丨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村民王順江
    我叫王順江,是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杉樹壩組村民。以前,我家日子還算過得去,但就在我與兒子王標患上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後,我們一家人的生活開始變得苦不堪言。患病後,我和兒子的背因為脊柱炎而駝得厲害,每個月為了治療,打針吃藥就要花上5000多元,家裡能賣的都賣了,還是入不敷出,面對這樣的困難,我快絕望了。並且,因為患病,我和兒子都不能幹活,所有農活、家務活都是我妻子一個人幹,妻子成了這個家庭唯一的勞動力。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經歷讓我嘗到人生百味|鳳岡縣天橋鎮河閃渡村...
    我叫曹靜,是遵義市鳳岡縣天橋鎮河閃渡村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帶著領導的關心囑託,懷著新鮮好奇的心情和到基層學習的願望,我從遵義市委督查局來到了鳳岡縣天橋鎮河閃渡村,開始了駐村生涯。   天橋鎮是鳳岡縣最偏遠的鄉鎮,河閃渡村又是天橋鎮最偏遠的一個村,我到河閃渡村的時候,剛好是脫貧攻堅工作迎接國家第三方評估的最後攻堅階段,大批的駐村幹部吃住在村,每天走村入戶,對貧困戶的情況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王伯的「較量」,終於打通了產業路丨鳳岡縣...
    我叫青德華,2018年3月,我來到鳳岡縣綏陽鎮瑪瑙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通過深入走訪和調研,我了解到瑪瑙村上半村與下半村道路未相通,造成壩區種植烤菸,需要肩挑手扛繞行4千米到另外一個村組進行烘烤,村民生產生活極為不便。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讓我變了樣丨鳳岡縣何壩鎮船頭村村民徐正強
    我是鳳岡縣何壩鎮船頭村東流組村民徐正強,今年41歲。我們家在2014年被識別為精準扶貧戶,建檔立卡6人,2017年底脫貧摘帽。在脫貧攻堅時,我上有80歲老母,下有2個子女在上學,還有一個智力殘疾的弟弟需要照料。一年只能靠祖上分下來的一畝三分地維持家庭生活,我身感壓力很大。
  • 鳳岡永和鎮的五個暖心場景!
    近日,鳳岡縣永和鎮鎮辦公室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中有種植大戶、有普通的老百姓、有當地的企主,在這個特殊時期,他們想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疫情防控工作出點力。  暖心場景一  2月2日,雙山村村民安廷武提著一個裝有100個醫用口罩的塑膠袋來到了雙山村委會辦公室。  「最近疫情嚴重,這是我之前購買存放家裡的口罩,給大家用。」安廷武說。
  • 「我的扶貧故事」水鄉深處是我家丨獨山縣玉水鎮溫泉村駐村第一...
    我叫肖亮,2016年4月,52歲的我,受貴州警察學院黨委和省直工委安排,赴貴州黔南州獨山縣玉水鎮溫泉村擔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先後爭取到6.5萬元省扶貧資金,解決溫泉村25盞路燈建設問題;到州交通局積極協調90萬元用於溫泉村公路建設;協調縣電信局查選基站點,在溫泉村新建基站點2個;又協調黔南州水務局為溫泉村解決飲水問題;協調省供電局、都勻市供電局600萬元建設35KV變電站,給當地用電、經濟發展提供保障……五年來,這樣通過到處化緣解決群眾關切,我已習以為常,但這背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旁人難以想像
  • 「我的扶貧故事」一花一草扶貧路 不是他鄉是故鄉丨鳳岡縣何壩鎮...
    我叫洪俊花,說起脫貧攻堅,我有太多感觸。三年前,我來到鳳岡縣何壩鎮凌雲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從此便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駐村之路,至今已有1000多天。  在政策指引下,我同村裡的書記、主任一同從各個小組開群眾會入手,每天頂著烈日,逐條馬路踩點、規劃、測量到施工,全程參與。不到一年的時間,凌雲村修通通組公路8條近10千米,通村公路2條5千米,實現了組組通水泥路。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鄉親們心坎上丨匯川區松林鎮新莊村駐村第一...
    我叫陳名航,2015年2月起,我到了深度貧困村松林鎮新莊村駐村,今年是我駐村的第6年。   初到村上,看著眼前的狀況:省級貧困村、山高坡陡、交通閉塞、生產條件差、經濟基礎薄弱……如何做好這個第一書記,我的心裡有些不知所措。
  • 「我的扶貧故事」志智雙扶 共赴小康丨甕安縣永和鎮長嶺村扶貧幹部...
    我叫劉朝遠,2018年2月,由於工作調整,我被抽調參加貴州省黔南州甕安縣永和鎮長嶺村的扶貧工作。仍記得入村那天,冬意未消,細雨飄灑,深處大山的長嶺村顯得更加清冷。我坐著車帶著行囊經過村寨,窗外依稀能看見幾個穿著樸素的群眾路邊閒聊。
  • 「我的扶貧故事」根植人民 用心用情開展駐村扶貧工作丨開陽縣南龍...
    我叫吳遠學,是貴陽市網信辦網評科副科長。2018年3月底,被選派到開陽縣南龍鄉翁朵村,任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組長。我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從駐村投身扶貧那天起,我就暗暗立下誓言:「翁朵村不實現整體脫貧,我就絕不離開」。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群眾心裡丨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受省直工委選派到沫陽鎮平巖村,成為駐村第一書記。  三年來,我認真履行第一書記職責,積極宣傳黨的扶貧政策,推動產業發展,積極為村協調幫扶資金,推動「衛生評比」等活動創新鄉村治理。  現在村裡也有了產業,群眾生活有了提高,我也逐漸被村裡群眾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