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謝應明,是鳳岡縣永和鎮雙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路上,我有很多記憶深刻的人和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村民張義勇,張義勇是雙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個身板瘦小、穿著簡樸的「小老頭」。 張義勇之前一直在廣東東莞一帶務工,和在家務農的媳婦一起供養正在讀書的孩子和患有精神病的哥哥。 但今年一場突入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這個家庭的生活節奏,原本外出打工的張義勇只能呆在家中,導致了他沒有了收入,他們一家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非常擔心剛剛好起來的日子,又要回到從前的緊日子。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和幫扶責任人,我之前經常到他家開展幫扶工作,一來二去,也成了他家的朋友。
謝應明走訪村民
我了解張義勇家的情況後,為了平復他的情緒,更好地幫他解決問題,我到他家講解了疫情的嚴重性和管理措施。 在省際交通營運車輛剛解封時,張義勇還打電話跟我說:「謝書記,我剛才聯繫了去年務工的工廠,說疫情還沒有解除,不能過去,你幫我想想法喲!」幾句樸實的話包含著對我的信任。 既然出不去,那就在家乾產業。我給張義勇分析了當前情況,農業產業發展方向,農村今後走向等,從傳統農業談到現代農業,從思想認識談到思維轉變,從務工談到創業,我們無所不談,互換多年經驗所得,在一種融洽的氛圍中,我們從早上談到了中午。 最後,我與張義勇商定今年不出去了,就在家幹,在經濟作物種植和特色養殖上下功夫,確立了以西瓜、辣椒種植和本地豬、特色黃牛養殖為突破口來實現增收目標。 說幹就幹,他買來了種子、種苗和畜苗,開始了一年的辛勤耕耘。每天他都要到地裡和養殖圈裡轉一轉,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便打電話給我。 到了西瓜成熟的季節,他邀請我到他家品嘗西瓜,他說「今年種了2畝多地的西瓜,西瓜是種出來了,產量也高,品質也好,但銷售困難,擺在公路邊等人來買,一天賣不了幾個,到手的錢怕是要爛在地裡喲。」 我們便將西瓜田間狀況、品質特徵拍成圖片發朋友圈,向朋友推薦轉發,一時間成了雙山村熱門話題,都知道張義勇有西瓜賣。 張義勇則每天用電三輪車拉著西瓜奔赴在永和鎮各條公路上:「西瓜西瓜,又香又甜的西瓜,便宜賣囉!」叫賣聲響徹永和的大街小巷。 一個月下來,張義勇除了自家地裡的西瓜賣完外,還幫助別人賣了1000多斤。我再次到他家時,已是冬季,我們烤著火拉著家常,他滿臉笑容說:「今年種植和養殖扣除成本後總的收入有45000元,與在外務工收入差不多,但把家照顧好了。」
謝應明(右一)走進地裡跟村民了解產業發展情況
我問他今後有什麼打算時,他說:「不打算外出務工了,在家也能掙到錢,明年準備多種幾畝西瓜,多餵幾頭牛,今後就做這兩樣,或者就專門養牛。」 樸實而堅定的話,映襯出這個平凡的農民找到了在家發展的致富門路。看著他一點點的變化,我心中非常的高興和欣慰,這是我們多年努力引導實現的「造血式」發展,把傳統農業推向現代農業的產業化思維轉變。
【人物小傳】
謝應明,男,51歲,中共黨員,二級主任科員,2019年9月縣扶貧辦派駐永和鎮雙山村駐村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洋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