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駐村經歷讓我嘗到人生百味|鳳岡縣天橋鎮河閃渡村...

2020-12-22 天眼新聞

「小曹,我看了你的簡歷,沒有基層工作經驗啊。不如趁著現在年輕,也沒有什麼家庭負擔,去基層鍛鍊鍛鍊。基層鍛鍊是幹部成長的必經之路,脫貧攻堅工作也是當前我們國家的一件大事,做好它對你本人也有很大幫助。」  我叫曹靜,是遵義市鳳岡縣天橋鎮河閃渡村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帶著領導的關心囑託,懷著新鮮好奇的心情和到基層學習的願望,我從遵義市委督查局來到了鳳岡縣天橋鎮河閃渡村,開始了駐村生涯。   天橋鎮是鳳岡縣最偏遠的鄉鎮,河閃渡村又是天橋鎮最偏遠的一個村,我到河閃渡村的時候,剛好是脫貧攻堅工作迎接國家第三方評估的最後攻堅階段,大批的駐村幹部吃住在村,每天走村入戶,對貧困戶的情況了如指掌、如數家珍。當大家看到這麼年輕,毫無基層工作經驗,甚至連農村生活經驗都很少的我作為第一書記,來到村裡還領導駐村工作隊時,大家的眼神裡布滿了懷疑。

儘管如此,在共同做好迎檢工作的目標和壓力之下,我和駐村幹部一同入戶與貧困戶戶戶見面,了解每一戶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和幫扶措施落實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工作。  「曹書記,因為疫情原因,現在村小還沒有開學,村裡柳塘蔬菜基地的蔬菜沒有銷路了,當初是我們村委會發動老百姓種的蔬菜,現在眼看著蔬菜就要爛在地裡了,如果賣不出去,以後可能就失去群眾的信任,工作就不好開展了,你能不能幫我們想想辦法?」年輕的村支書王茂軍聲音裡似乎帶著哭腔。   在接到「求助」,我立即請求單位幫忙尋找蔬菜銷路。我們聯繫了遵義市馬家灣農貿市場銷售部的負責人,並和王茂軍書記、菜農代表李吉勇一行三人,清晨在地裡摘了掛著露水的蔬菜樣品,拎著大包小包、馬不停蹄地趕到了馬家灣農貿市場,對方認可蔬菜品質後,就答應在農貿市場給我們免費提供攤位銷售蔬菜。

接著我們又聯繫了遵義市匯川區配送中心,負責人答應幫助我們銷售一部分蔬菜;單位領導幫忙對接了縣委督查局,在系統單位的熱心幫助下,村裡的蔬菜就近銷往鳳岡縣各機關食堂;各個銷售渠道逐漸打通,地裡的蔬菜還在不停生長,如果能最大程度挽回菜農損失,還能創造收益就更好了,我接著聯繫了省內的大型連鎖超市聚福隆,將我們的蔬菜樣品拿到現場給相關負責人看,藉助超市的銷售渠道幫助銷售一部分蔬菜。單位的同事看著我跑上跑下聯繫蔬菜銷路的身影,都在和我開玩笑說:「曹書記現在都開始跑銷售了!」  最終,在多方協調和努力之下,我們共銷售出蔬菜3.1萬斤,共挽回經濟損失2.82萬元。對我們來說,挽回的不僅僅是村民損失,更有村民一如既往的理解、支持和信任。   除此之外,在我的積極爭取下,「娘家」單位遵義市委督查局的領導們還實地走訪貧困戶開展幫扶活動,為村子帶來20萬的城郊綠化項目,還為柳塘完小爭取了5萬元購置教學設施設備購置資金。村裡的山更青、水更綠,孩子們在關愛下一天天成長,河閃渡村也悄然發生著改變。

駐村生活對我來說,是初嘗人生百味,也是五味雜陳。深夜散會後獨自穿過濃霧密布的蜿蜒山路是酸;四處奔波後爭取到資金和項目做實事是甜;頂著烈日走村入戶開展幫扶是苦;陪伴父母家人的時間太少是辣……  在河閃渡工作的這段經歷讓我收穫了「全縣脫貧攻堅優秀個人」榮譽稱號,也收穫了領導同事的認可和百姓信賴。駐村工作既是組織對我的一場考驗,也是我對自己青春的無悔注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霞 整理

編輯 錢誠

編審 陳富強 唐正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之路多汗淚,幫扶之心所向披靡 丨鳳岡縣天橋...
    我叫汪靜,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9年6月17日來到昔日市級深度貧困村——天橋鎮漆坪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記憶中,從出生到現在,我沒有流過幾次淚。但就在這一年駐村工作日子裡,我多次流過淚,每一次淚水的意義不一樣。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幫扶結友情丨鳳岡縣天橋鎮平頭溪村駐村第一...
    我叫佘航,2017年,我被組織派駐到鳳岡縣天橋鎮平頭溪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由於工作踏實肯幹,時間長了,我與村裡多數人成了朋友。其中,就包括昔日貧困戶羅朝廷之子羅宏。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我打算幫羅宏解決問題。我先初步摸清後羅洪情況,雖他只有初中文化,但他思想卻比較開明,還有些文採。從聊天中,我得知他不願再外出務工,而是希望自己發展產業致富。得知這些信息後,我向他建議了發展蠶桑產業,並給他介紹了國家「東桑西移」政策、「星絲路」企業落戶遵義契機。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親人丨鳳岡縣農業農村局駐石徑鄉兩...
    我叫方剛,是鳳岡縣農業農村局派駐石徑鄉的駐村第一書記。從2017年10月開始,進駐兩河口村駐村後,我就暗下決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要求,按照駐村幫扶「一宣六幫」責任要求,全面抓好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全面工作。為了當好黨的「傳聲筒」,做好群眾「貼心人」。
  • 「我的扶貧故事」換個思路 也能致富丨鳳岡縣永和鎮雙山村駐村第一...
    我叫謝應明,是鳳岡縣永和鎮雙山村駐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路上,我有很多記憶深刻的人和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村民張義勇,張義勇是雙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個身板瘦小、穿著簡樸的「小老頭」。
  • 「我的扶貧故事」愛啃「硬骨頭」的老鄧丨鳳岡縣花坪鎮石盆社區駐...
    我叫鄧文忠,2017年,受鳳岡縣經開區委派,我到花坪鎮石盆社區當起了駐村幹部,來了才知道,有很多「硬骨頭」等著我去啃!在這個時候,我20多年的基層工作經驗充分發揮了作用。鄧文忠(左)開展扶貧宣傳工作怎麼辦?我接手後,通過白天挨家挨戶地做思想工作,晚上繼續開群眾會,事情終於有了轉機。
  • 「我的扶貧故事」楊阿婆和我丨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駐村幹部周昱燃
    我叫周昱燃,2016年,組織安排我到鳳岡縣永和鎮黨灣村駐村,過程中,我結識了楊阿婆一家,和他們相處的點點滴滴使我動容。阿婆今年86歲,名叫楊成珍,是我幫扶的五戶貧困戶之一,她家住在黨灣村的一個偏遠角落,離村委會約5公裡,毗鄰銅仁市思南縣,與思南縣楊家坳鄉水口寺村僅一河之隔,但沒有橋。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王伯的「較量」,終於打通了產業路丨鳳岡縣...
    我叫青德華,2018年3月,我來到鳳岡縣綏陽鎮瑪瑙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通過深入走訪和調研,我了解到瑪瑙村上半村與下半村道路未相通,造成壩區種植烤菸,需要肩挑手扛繞行4千米到另外一個村組進行烘烤,村民生產生活極為不便。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為我的人生添彩|雷山縣永樂鎮大寨村駐村...
    我叫楊承龍,是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自然資源局幹部,2017年8月被選派到永樂鎮大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們駐村工作組從建強支部戰鬥堡壘著手,配合鎮黨委幫助大寨村配強兩委班子,使班子煥然一新,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團結氛圍。 大寨村產業路我們通過深入田間地頭走訪排查,和群眾談家常、聊致富、開院壩會,詳細了解群眾需求和薄弱環節。
  • 「我的扶貧故事」一花一草扶貧路 不是他鄉是故鄉丨鳳岡縣何壩鎮...
    我叫洪俊花,說起脫貧攻堅,我有太多感觸。三年前,我來到鳳岡縣何壩鎮凌雲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從此便開始了我的脫貧攻堅駐村之路,至今已有1000多天。  初到凌雲村,雖有滿腔鬥志和熱情,但面對新的工作環境,我感到茫然無措,不知如何去做群眾工作?也不知如何著手開展工作。洪俊花(右)與村民一道採藍莓當時凌雲村的當務之急是改善基礎設施條件。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失落與昂揚——夏雲鎮橋上村駐村第一...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失落與昂揚——夏雲鎮橋上村駐村第一書記 任波 2020-12-07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丨黔西南貞豐縣魯貢鎮坡艾村駐...
    我是施鵬,在2017年有幸加入基層服務單位,正式走上工作崗位,也是這一天正式接觸了扶貧工作,接下駐村這根接力棒,與全國上下一起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駐村幹部與鎮民政辦工作人員到王澤伍戶核對住房信息,為王澤伍戶申請保障性住房接觸過的朋友都會經常這樣問我:「你剛畢業就被安排到村裡,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呢,有效果嗎?」對此,我曾疑慮過,也想放棄過。如今,駐村的年頭過去了三個春秋。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亦脫貧丨從江縣加榜鄉平妹村駐村...
    我叫餘江民,苗族,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是從江縣加榜鄉黨扭村三組村民。2010年12月至2012年12在部隊服役,退伍後,於2018年被聘任為加榜鄉扶貧助理,2019年7月,經組織安排,擔任加榜鄉平妹村駐村幹部。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讓我變了樣丨鳳岡縣何壩鎮船頭村村民徐正強
    我是鳳岡縣何壩鎮船頭村東流組村民徐正強,今年41歲。我們家在2014年被識別為精準扶貧戶,建檔立卡6人,2017年底脫貧摘帽。在脫貧攻堅時,我上有80歲老母,下有2個子女在上學,還有一個智力殘疾的弟弟需要照料。一年只能靠祖上分下來的一畝三分地維持家庭生活,我身感壓力很大。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槓肩上 扶貧放心上|三穗縣桐林鎮捧相村駐村...
    我叫楊啟治,是三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派駐縣桐林鎮捧相村的一名駐村幹部。駐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從對基層工作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從來時的「愣頭青」,變成群眾的「知心人」。2018年,我有幸參加這場脫貧攻堅戰,這對於我來說一場挑戰,也是磨練好機遇。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七載春秋丨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駐村...
    我叫黎昌盛,是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一名駐村隊員。從2013年脫貧攻堅戰役打響的第一槍開始,我就開始扶貧路了。幾年時間,我見證了平巖村從一個「吃水看天、走路靠摸」的小鄉村到今天的自來水到戶,串寨串戶路到家的美麗鄉村。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堅守駐村歲月 用情走好扶貧徵程|盤州市響水...
    我叫李旭,是六盤水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選派的一名駐村幹部。一年前,我來到盤州市響水鎮楊柳樹村,開始了在這裡的駐村幫扶時光。和群眾拉家常、幫農村謀發展、為基層解難題……從組織安排我到楊柳樹村駐村那一刻起,我就下定決心要把自己當成「村裡人」,把當地群眾當做「家鄉人」,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奔向小康。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自2019年擔任楊柳樹村第一書記以來,始終把身子沉下去,把責任扛上肩,走近群眾、讀懂群眾、為了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駐村 用情幫扶|盤州市民主鎮李子樹村駐村...
    我叫黃後銀,是六盤水市水務局工作人員,2017年4月,單位說要派駐一名駐村幹部到盤州市民主鎮李子樹村,根據局黨組織的安排,我義無反顧地投身於脫貧攻堅的戰場。我和村支兩委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積極爭取資金,修繕了老人的住房,硬化了老人的串戶路和院壩,並經常了解關心老人的生活。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2018年李子樹村總共完成了危房改造和老舊房整治71棟,完成了串戶路硬化5244米,完成了院壩硬化9470平方米。村民的衣食住行解決了,更難的是扶貧扶志。
  • 【我的扶貧故事】韋大永——駐村一年 收穫一生
    因此,我不顧家人的反對,不聽親朋的勸告,毅然選擇了下沉駐村開展扶貧工作,特別是在2020年6月,按照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從一般駐村工作隊員轉換成了第一書記,成為了群眾們的「韋書記」,身上更是多了一份責任,從此,我回家的日子更少了,村民變成了我最熟悉的人。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用真心換真情|從江縣貫洞鎮八洛村駐村...
    人生總是充滿著驚喜和意外,沒有想到大學師範專業畢業的我,有一天會從教師隊伍加入到農村基層駐村隊伍中,從此開啟了我的駐村生活。我叫鍾南,是從江縣貫洞鎮八洛村的一名駐村幹部。2014年6月,經過組織批准,我從威寧縣教育局調到了從江縣貫洞鎮人民政府辦公室工作,結束了6年的教師生涯,正式加入全國農村基層駐村工作隊。我所駐的村是貫洞鎮八洛村,從2014年以來,村裡一直沒有村文書,我自然而然地兼顧了5年的村級文書,負責幫助村裡及要辦事的群眾書寫材料,比如幫助不會寫字的貧困戶群眾寫農村低保申請書等。
  • 「我的扶貧故事」敖海江:駐村的日子,櫛風沐雨助脫貧
    駐村的日子,一晃就是三年。 儘管家有年邁父母和幼子,2017年7月,作為共產黨員的我義無反顧地投入脫貧攻堅的工作中,成為了鎮寧自治縣馬廠鎮八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進村第一天,我看到的遠比想像的差,八河村地少,人均收入低,如何團結村支兩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 初來乍到,我與村支兩委交流溝通,要儘快了解村情民情。八河村有5個自然寨,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全部走了一遍,生產生活、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等,家家戶戶我都記下來,是要做到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