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曹,我看了你的簡歷,沒有基層工作經驗啊。不如趁著現在年輕,也沒有什麼家庭負擔,去基層鍛鍊鍛鍊。基層鍛鍊是幹部成長的必經之路,脫貧攻堅工作也是當前我們國家的一件大事,做好它對你本人也有很大幫助。」 我叫曹靜,是遵義市鳳岡縣天橋鎮河閃渡村駐村第一書記。2018年3月,帶著領導的關心囑託,懷著新鮮好奇的心情和到基層學習的願望,我從遵義市委督查局來到了鳳岡縣天橋鎮河閃渡村,開始了駐村生涯。 天橋鎮是鳳岡縣最偏遠的鄉鎮,河閃渡村又是天橋鎮最偏遠的一個村,我到河閃渡村的時候,剛好是脫貧攻堅工作迎接國家第三方評估的最後攻堅階段,大批的駐村幹部吃住在村,每天走村入戶,對貧困戶的情況了如指掌、如數家珍。當大家看到這麼年輕,毫無基層工作經驗,甚至連農村生活經驗都很少的我作為第一書記,來到村裡還領導駐村工作隊時,大家的眼神裡布滿了懷疑。
儘管如此,在共同做好迎檢工作的目標和壓力之下,我和駐村幹部一同入戶與貧困戶戶戶見面,了解每一戶的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和幫扶措施落實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幫扶工作。 「曹書記,因為疫情原因,現在村小還沒有開學,村裡柳塘蔬菜基地的蔬菜沒有銷路了,當初是我們村委會發動老百姓種的蔬菜,現在眼看著蔬菜就要爛在地裡了,如果賣不出去,以後可能就失去群眾的信任,工作就不好開展了,你能不能幫我們想想辦法?」年輕的村支書王茂軍聲音裡似乎帶著哭腔。 在接到「求助」,我立即請求單位幫忙尋找蔬菜銷路。我們聯繫了遵義市馬家灣農貿市場銷售部的負責人,並和王茂軍書記、菜農代表李吉勇一行三人,清晨在地裡摘了掛著露水的蔬菜樣品,拎著大包小包、馬不停蹄地趕到了馬家灣農貿市場,對方認可蔬菜品質後,就答應在農貿市場給我們免費提供攤位銷售蔬菜。
接著我們又聯繫了遵義市匯川區配送中心,負責人答應幫助我們銷售一部分蔬菜;單位領導幫忙對接了縣委督查局,在系統單位的熱心幫助下,村裡的蔬菜就近銷往鳳岡縣各機關食堂;各個銷售渠道逐漸打通,地裡的蔬菜還在不停生長,如果能最大程度挽回菜農損失,還能創造收益就更好了,我接著聯繫了省內的大型連鎖超市聚福隆,將我們的蔬菜樣品拿到現場給相關負責人看,藉助超市的銷售渠道幫助銷售一部分蔬菜。單位的同事看著我跑上跑下聯繫蔬菜銷路的身影,都在和我開玩笑說:「曹書記現在都開始跑銷售了!」 最終,在多方協調和努力之下,我們共銷售出蔬菜3.1萬斤,共挽回經濟損失2.82萬元。對我們來說,挽回的不僅僅是村民損失,更有村民一如既往的理解、支持和信任。 除此之外,在我的積極爭取下,「娘家」單位遵義市委督查局的領導們還實地走訪貧困戶開展幫扶活動,為村子帶來20萬的城郊綠化項目,還為柳塘完小爭取了5萬元購置教學設施設備購置資金。村裡的山更青、水更綠,孩子們在關愛下一天天成長,河閃渡村也悄然發生著改變。
駐村生活對我來說,是初嘗人生百味,也是五味雜陳。深夜散會後獨自穿過濃霧密布的蜿蜒山路是酸;四處奔波後爭取到資金和項目做實事是甜;頂著烈日走村入戶開展幫扶是苦;陪伴父母家人的時間太少是辣…… 在河閃渡工作的這段經歷讓我收穫了「全縣脫貧攻堅優秀個人」榮譽稱號,也收穫了領導同事的認可和百姓信賴。駐村工作既是組織對我的一場考驗,也是我對自己青春的無悔注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霞 整理
編輯 錢誠
編審 陳富強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