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全心全意做好「文軍扶貧」聯絡員丨荔波縣洪江村...

2020-12-27 天眼新聞

我叫曾洪波,2018年底我主動請纓,爭取到為人民服務的最基層去、到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去、到決勝全面小康的第一線去。

看望慰問重病貧困戶(中)

2019年1月,我來到黔南州荔波縣,任朝陽鎮洪江村第一書記。到洪江後,我堅定理想信念,堅守「文軍扶貧」路子,積極呼籲社會各類「文軍」關注洪江、關愛洪江,紮根當地全心全力辦實事。  鞏固扶貧成效 文軍助力脫貧  雖然洪江村在2018年底脫貧出列,但底子薄,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我藉助自己多年在教育系統工作中積累的知識,充分利用「文軍」優勢,鞏固扶貧成效。  開展就業扶貧。積極動員入駐洪江藝術家修復老房,幫助群眾實現本村就業。2019年以來,藝術家支付村民的勞務費約200萬元。同時,開展思想扶貧。聯絡貴州黔劇院、「開心幫」演員、黔南「山地文藝輕騎兵」等隊伍進村舉辦了4場演出,用文藝「成風化人、凝聚人心」的精神火炬,點燃貧困群眾的致富希望。

入戶宣傳政策

開展技術扶貧。先後組織兩批村民赴貴州建設職院學習陶藝,建設布藝館、陶藝館、光雕館等,帶動村民發展。  厚植文化底蘊 打造藝術村落  洪江發展以藝術為魂、教育為根,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在打造藝術村的過程中,我努力向外推介,引進「文軍」入駐。  2019年以來,入駐和常駐藝術家數量雙雙實現大大提升。我經常與村支兩委、攻堅隊開會討論,有選擇性地將藝術家的觀念及態度融入村莊發展,融入村民生活。我經常與藝術家溝通交流,強化本地文化挖掘,通過提煉農耕文化、布依族文化和喀斯特文化等本地文化元素,打造了「福馬蠱布」本地文化品牌。

開展洪江國際藝術村寫生、研學活動

我積極爭取到中國—東協教育交流周落戶洪江,在洪江建設美育研學基地並開展系列活動,將洪江正式推向國際視野;納入「十四五」文旅發展規劃盤子,致力於打造文旅融合示範;積極參與謀劃「洪江論壇」、洪江藝術節、洪江文學詩會等系列交流活動,推動廣大文藝愛好者在洪江創作、交流、活動,讓洪江國際藝術村有著「藝術」的名字,更有著「藝術」的實質。  強化基層治理 機制激發乾事熱情  駐村期間,我發現鄉村治理是農村工作的短板和弱項,很多問題與不足都根源於此。我積極發揮「文軍」參謀作用,構建新時代鄉村治理體系。  我與村支兩委動員和發掘10名大學畢業生、退伍軍人、致富帶頭人等作為後備村幹,借支書主任「一肩挑」契機多爭取了1個常任村幹名額,充實村支兩委力量。2019年,洪江村發展了2名正式黨員、1名預備黨員和2名入黨積極分子,加強了支部力量。實行「一肩挑」、組管委制度;邀請洪江入駐藝術家參與、參謀本村事務;完善「三會一課」制度,定期開展活動,提升支部戰鬥力和凝聚力;建立並落實村支兩委會議制度,採取常規問題定期開會研究、特殊問題隨時集中討論等方式,做到每一件事情有充分的商討、有明確的思路、有具體的責任人,確保工作落到實處。

與群眾開院壩會

加強思路謀劃。結合脫貧攻堅時代特點、洪江國際藝術村發展特點,我有針對性地對村支兩委進行分工。穩步推進「村社合一」工作,幫助梳理出合作社的種養殖、民宿酒店業、勞務服務業、農耕民族文化體驗以及藝術村衍生產業等5大業務板塊。  注重全面發展 多方聚力培育洪江未來  教育是最長遠的民生,孩子是民族的未來,孩子更是一個村莊的未來。我始終給村民灌輸這種理念,將孩子培養作為頭等大事來抓。  2019年,我積極聯絡南通大學、江蘇第二師範學院等支教團隊到洪江開展3期支教活動,改變孩子們的學習理念,提升孩子們的學習技巧。爭取深圳樂唐公司為洪江的孩子們免費提供10個夏令營名額,與沿海發達地區的孩子們同學同吃同住,一起學習交流,開闊視野。  同時,積極促成入駐藝術家與孩子們全方位互動,指導孩子們寫作繪畫、對話交流、進入工作室參觀等,讓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藝術薰陶,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並組建洪江少年足球隊,由入駐洪江的專業足球教練每個周末進行公益指導,並贈送足球、衣服球鞋等裝備,增強身體素質,培養團隊意識、競爭意識,訓練抗逆境能力。   打造藝術「矽谷」、人才搖籃、文化聖地,建成鄉村振興示範,我奮鬥在決勝全面小康第一線,帶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和闖勁不忘初心,不負韶華、鏗鏘如前。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雲開

編輯 韋一茜

編審 王璐瑤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把小事做好就是最大的扶貧|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
    我叫韋景躍,是黔南州衛生健康局的一名幹部。2020年5月,正是脫貧奔小康的關鍵時刻,我向局黨委遞交了申請書,申請到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任第一書記,成立一名駐村幹部,邁上了駐村幫扶的新徵程,和這片土地上依然奮力脫貧的父老鄉親工作、生活、學習。
  • 「我的扶貧故事」一心一意抓扶貧 真抓實幹解民憂丨荔波縣甲良鎮甲...
    我叫覃錦雪,是貴州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甲良村脫貧攻堅隊隊長。甲良村是甲良鎮一個大村,有22個村民小組,全村貧困戶218戶740人,雖然是非貧困村但工作量確不亞於深度貧困村。入戶動員群眾,解放群眾思想為了準確把握甲良村的現實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工作,我深入田間地頭查看各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作物種植等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鏡頭裡的點滴 是我最珍貴的駐村回憶丨荔波縣甲良...
    我叫蒙炳帆,是黔南州荔波縣甲良鎮益覺村駐村幹部。翻閱相冊,回憶過往,我到脫貧攻堅戰線上已近一千個日夜。駐村期間,我用鏡頭記錄下了扶貧工作隊和貧困群眾攜手奔小康的精彩瞬間。2018年4月13日,我參與脫貧攻堅的第32天:脫貧攻堅隊與益覺村的群眾同勞動,期間,第一書記蒙建骨的鬥篷歪斜幾次差點掉落,一旁的農婦見狀過來幫第一書記繫緊帽帶,兩人四目相對,信任喜悅之情自然流露。這個圖片解答了我心中長久的疑惑,駐村工作能換來什麼?從群眾的笑容中我看到了答案,真心能換真情!
  • 「我的脫貧故事」乘精準扶貧好東風 做勞動致富帶頭人丨荔波縣黎明...
    我叫姚加旭,是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久安村坡恆組村民。當你來到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久安村坡恆組山腳下遊覽「拉灘瀑布」「螃蠏溝」時,便會聽到頭頂山巔傳來陣陣悅耳動聽的雄雞「歌唱」聲,若你好奇,想一睹為快,沿著蜿蜒的林蔭小道向深山緩緩而上,步行約20分鐘,便可發現成群結隊歡快可愛小雞時而追逐、時而覓食,熱鬧非凡。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詮釋擔當 用責任實現價值丨荔波縣黎明關...
    2018年3月12日,我來到黔南州荔波縣黎明水族鄉木朝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工作中的覃曉貴剛來到村裡面,為了儘快了解我所包的網格情況。因此我主動學習中央、省、州、縣、鄉關於駐村幫扶脫貧攻堅工作的文件會議精神和政策法規,深刻領悟政策,不斷提升自身本領,增強自身能力。  我定期與村支兩委組織召開扶貧工作會,通過「支部主題黨日」活動、群眾工作會議以及走家遍訪的形式開展講解工作,不分形式進行宣講、不走過場進行傳達。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家人 群眾把我當親人丨荔波縣茂蘭鎮洞...
    我叫覃令,是黔南州荔波縣茂蘭鎮派駐洞流村的一名脫貧攻堅隊員。2019年,根據工作需要,我和10名隊友來到洞流村駐村,開始了我的駐村幫扶工作,從此我和2個網格組群眾、10戶包保戶結下了不解的情緣······剛到村裡時,我一片茫然,不知從哪裡開始上手工作,為了儘快熟悉扶貧工作,準確掌握包保戶和網格組內每家每戶的信息數據,我虛心向老隊員們請教學習,認真的整理原有的扶貧資料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付出 必有迴響丨安順市西秀區巖臘鄉箐口村...
    但我知道我不能退縮,貧困戶的情況各不相同,每個包保幹部都會遇見各種各樣的難題,如果我退縮了,別的包保幹部也會打退堂鼓,作為一名老同志,我必須起帶頭作用,克服各種困難,紮實做好這份工作。對於我來說,貧困戶不僅僅是我的工作對象,還是我不能捨棄的親人。
  • 「我的扶貧故事」讓幸福的微笑,洋溢在每一個貧困戶的臉上丨荔波縣...
    2018年初春,當我背著行囊踏上貴州黔南荔波縣福利村的土地,映入眼帘的畫面使我驚訝:一片寬廣的壩區,綠油油的砂糖桔花香氣撲鼻,在微風的吹拂下搖曳,仿佛在歡迎我的到來。一瞬間,我便愛上了這個小村莊。  於是,我和我的隊員及村兩委領導組織這十多戶群眾集中開會後又分別一戶一戶做思想動員工作,六組歐學院戶是最難攻破的最後一戶,我記得就修路這事我到她家做工作不少於六次,通過反覆做工作最後她終於說:「覃姨媽,明天早上你們來量我家的果園地吧。」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之地是故鄉丨荔波縣佳榮鎮岜鮮村第一書記潘...
    我叫潘建豪,一個土生土長的黔南州荔波縣佳榮人。2017年2月,單位派我到佳榮鎮岜鮮村任駐村第一書記。雖說自己是個佳榮人,但我這二十多年並未到過岜鮮,就連岜鮮在哪裡都不知道,但是想到脫貧攻堅工作能為岜鮮的老百姓帶來好日子,我毫無怨言地收拾行囊,開啟了我的扶貧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一心為民戰扶貧丨岑鞏縣水尾鎮紀委書記金永華
    我叫金永華,現任岑鞏縣水尾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在鄉鎮工作已有二十餘年。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先後當過4個村的扶貧工作隊隊長,一個村的支部書記,一心為民戰扶貧,立志帶動困難群眾脫貧致富。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2014年1月25日中央辦公廳出臺《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當時我是水尾鎮計生辦主任兼水尾鎮於河村支部書記,在縣鎮兩級開完動員部署會後,於河村於2014年3月開展精準識別相關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勝扶貧誓不還丨織金縣綺陌街道...
    我叫張芳華,男,1983年生,2010年參加工作,先後紮根在織金縣上坪寨鄉、熊家場鎮、綺陌街道3個基層鄉鎮脫貧攻堅工作中,現為綺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回首這十年,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我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從一名普通工作員到綺陌街道辦事處主任,我始終最牽掛貧困群眾,始終把脫貧攻堅抓在手上。從擔任民政局社會救助局派駐珠藏鎮工作員起,我就始終以民政救助和社會兜底保障作為民生工作,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 「我的扶貧故事」責任在身,不忘初心丨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駐...
    我叫羅繼蘭,2018年3月12日,我來到貴州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駐村幫扶,現如今已經三個年頭了,回首這幾年,心中感慨萬千……最初的板寨村,唯一一條砂石公路不僅道路窄、彎道多、還坑坑窪窪的,一下雨滿褲腿都是泥濘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故事丨畢節市金沙縣後山鎮教管中心駱...
    看到「扶貧」這個字眼,許多往事都歷歷在目,我作為幫扶責任人,也親身經歷了許多的幫扶經過。  根據金沙縣後山鎮政府安排,我們教管中心全體同志的幫扶對象都在坎壩村。由於坎壩村地處偏僻的大山深處,我們經常都是分組徒步走訪。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大山 勵志做好扶貧人丨從江縣加鳩鎮西部計劃...
    我叫王禮,2019年畢業於上海杉達學院。現服務於貴州黔東南從江縣加鳩鎮合法村脫貧攻堅指揮所。作為一名西部學子,畢業後能夠回到自己家鄉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我覺得自己是榮幸的也是幸運的。榮幸的是我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能夠參與最後的決勝時刻工作,幸運的是我能夠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運用到所學的知識為群眾謀福利。合法村是加鳩鎮寨子多、距離遠、苗族支系不同、工作難度大的村莊。初來報到,我立即申請到合法村當網格員助理。當時,正是人畜混居整治工作(上面住人,下面養牲畜)階段。
  • 扶貧故事丨「扶貧小白」的「四種身份」
    徐貽利用白天時間調研,下鄉入戶,晚上則認真研讀中央、省市的一些扶貧文件,掌握最新的扶貧政策。通過下鄉入戶、走訪調研,徐貽整理了過去幾年沿河城市建設情況,也理清了開展扶貧工作的思路。狠抓落實,做產業扶貧的「聯絡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 「我的扶貧故事」三年駐村路 一生駐村情丨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
    我叫周敏,2017年深秋,我有幸作為扶貧幹部並承擔甕安縣永和鎮白水河社區駐村第一書記的職責,與扶貧戰友們一道進駐離城近10公裡路的白水河社區。在那裡,同10個村民組3個居民組的5340多位父老鄉親共處三年,從走訪詢問、建檔立卡、基層黨建、產業發展、文軍扶貧、籌劃搬遷等一系列解貧驅困的活動中,承蒙濃濃泥土味的薰陶濡染,讓我思想得到洗禮、心靈得到滋養,受益終生。其間有幾件事令我終生難忘。
  • ...小事做好就是最大的扶貧丨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第一書記韋景躍
    韋景躍開展走訪調研(中)2020年5月,我向局黨委遞交了申請書,申請到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村任第一書記,邁上了駐村幫扶的新徵程,和這片土地上依然奮力脫貧的父老鄉親工作、生活、學習。和「瑤夥計」核算家庭收入「我是新來的第一書記,我姓韋,以後大家有什麼事就找我,有什麼困難我們一起克服,我一定做好服務工作,和大家一起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一家三口駐村扶貧丨黎平縣九潮鎮民羅村結對幫扶...
    我叫龍家雙,在九潮鎮人民政府扶貧工作站工作員,負責易地扶貧搬遷業務。2019年6月,我產假結束後,被派到民羅村任網格助理員,自此,我開始承擔照看5個月大的女兒,抓易地扶貧搬遷業務和網格工作「三重壓力」。因為負責易地扶貧搬遷業務的另一位同事請產假,所有工作落在了我一個人的肩上。
  • 「我的扶貧故事」搬進幸福新家園丨鎮遠縣青溪鎮扶貧工作站王文廣
    我叫王文廣,2017年11月,我來到鎮遠縣青溪鎮扶貧工作站工作,成為扶貧移民專幹。我見證了貧困群眾「挪窮窩、住新居、換面貌」生活變化。青溪鎮位於鎮遠縣東部,距縣城43公裡,屬於典型山區鄉鎮。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易地扶貧搬遷成了改善群眾生活的重大機遇。 青溪鎮桃坡村貧困戶陳國光家住最邊遠的墳山組大山溝裡,離鎮中心村有十多裡路,山高路窄難行。在易地扶貧搬遷摸底期間,有時候我每天要走好幾裡山路,去陳國光家做思想動員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信任的「年輕人」
    我叫劉光耀,2018年,我響應組織號召,奔赴扶貧一線,成為荔波縣朝陽鎮板麥村脫貧攻堅隊一員,並擔任板麥村巴懷組網格員。並用自己的行動去詮釋一名「年輕人」心中的信念堅守!「你了解我們的家庭情況嗎?你幹過這些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