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羅繼蘭,2018年3月12日,我來到貴州黔南州荔波縣黎明關水族鄉板寨村駐村幫扶,現如今已經三個年頭了,回首這幾年,心中感慨萬千……
最初的板寨村,唯一一條砂石公路不僅道路窄、彎道多、還坑坑窪窪的,一下雨滿褲腿都是泥濘,也沒有能直接開車到村委會的路,要步行走上幾分鐘才到。
開展低保入戶核查中
駐村工作隊員入住村裡以後,白天協同村支兩委班子多次向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以及縣交通局請示,報告申請修路項目。晚上入戶農戶家做群眾思想動員工作,因為修路需要佔到部分群眾田土,而項目資金沒有徵用賠償金,需要群眾無償付出,所以工作難度很大。本著「要想富先修路」的原則,我幾乎每晚都和村支兩委的班子成員入戶苦口婆心做群眾思想工作。 經過大家近一年的共同努力,裡根——板寨——王同鄉級公路終於修好通車,通往村委會的機耕道也修建完畢,給後面各項產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羅繼蘭(左)給老人送棉被和食用油
三年多以來,我把板寨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全身心投入村裡,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能坐得了辦公室,還得下得了田間地頭,前一秒還在辦公室認真地填寫各類表格,下一秒就已經背著背包,提著公文包走在通往上寨組的小路上。入戶走訪是我最開心的事,因為又可以和群眾交心,了解他們的所想所盼,了解群眾的吃、穿、住以及經濟的主要來源,做到心中有數,確保精準。 其次,我常與脫貧攻堅隊長、村支兩委、黨員幹部交流,了解板寨村的發展狀況,找出短板,尋求脫貧路子並一起制定脫貧計劃、貧困戶致富發展規劃。在匆忙的春耕時節,我與群眾同勞動,拿著鋤頭翻土、栽種百香果苗。
姚賢軍入住搬遷房,送去生活必需品
「我是我們上寨組的網格員,相當於半個組長,大家有什麼困難可以給我說。我會根據你們的需求進行諮詢解決,我解決不了的,我會報給村支兩委或者鄉政府。」不管何時,我都隨身攜帶記事本,裡面記載著每一戶的困難、需求、意見。 「自從羅姐來之後,我的工作輕鬆了很多。」姚舉福支書說。 「羅姐對我們上寨組真的是盡心盡力,時刻想著群眾,她包保上寨組以來,變化是有目共睹的。」上寨組組長姚賢鋒稱讚道,看到一點一點的改變,群眾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駐村三年多以來,我不僅時時刻刻把群眾掛口中,記心上,而且還用實際行動來結下與百姓的情。
指導群眾種植百香果產業
2018年6月,貧困戶姚賢軍入住荔波易地扶貧搬遷房之時,電梯還未開通,我和同事黃萱等同事爬了11層樓送去了生活必需品,即使腳已酸,背已疼卻也堅持著。 臨近春節,我掏錢購買了水果、衣服、對聯等送給自己幫扶的貧困戶,給他們送去春節的慰問和溫暖。95歲的何妹老人常拉著我的手說:「你真是我們的好幹部啊,對我們這麼好。」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我選擇了脫貧攻堅,選擇了群眾、選擇了認真和付出,重任在身,不忘初心。從「訪」到「解」再到「結」,一步一步走入群眾的心中,每次走入農戶家,群眾都會親切露出笑臉相迎。我們的用心,群眾心裡都是亮堂堂的,記得住我們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記得住幫扶幹部的用心良苦。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雲開 整理
編輯 楊羽
編審 楊儀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