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風裡來雨裡去,只為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播州區...

2021-01-09 天眼新聞

駐村兩年多來,無論是兒子患肺炎住院還是婆婆病危,都沒能守在床前,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風裡來、雨裡去,一身土、一腳泥,踏破了貧困戶家的門檻,只為一心一意帶領鄉親們走出貧困。我叫楊華洋,是播州區石板鎮柑子樹村第一書記。

「洋嬢嬢」變身「馬向陽」

2018年3月,我惜別臨近高考的女兒和2歲的兒子,背著簡單的行囊,踏上了遵義市播州區石板鎮柑子樹村的扶貧之路。到村第一天,我顧不上滿身疲憊,就向村裡的同志打聽起村情概況。柑子樹村地廣人稀、土壤貧瘠、石漠化嚴重,全村31.7平方公裡,轄40個村民組1465戶5450人。其中,貧困戶351戶1342人,屬省級一類貧困村。我快速進入工作角色,快速熟悉村情民意,快速找準致貧原因。無論寒冬還是酷暑、天晴還是下雨,我都奔走在田間地頭或造訪百姓家中。夜深人靜村民們都安然入睡時,我才將收集的信息整理出來,一筆一筆記在「民情日記」裡。兩個月後,我通過對全村40個村民組的深入調研和300多戶貧困戶的走訪,了解到柑子樹村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集體經濟薄弱、老百姓感恩教育抓得不夠等問題。她心中有了主意、手頭有了辦法、工作有了目標。有村民說我是省城來的「洋嬢嬢」,很快融入了柑子樹村的工作和生活,成了一名的「女漢子」。因幹起事來風風火火、毫不含糊,我被當地村民稱讚為女「馬向陽」。

宣講扶志,讓群眾腦袋「富起來」

扶貧先扶志,解決柑子樹村腰包鼓起來的問題,必須先讓群眾的腦袋「富起來」。我結合柑子樹村山高路陡、村民居住零散、群眾文化程度不高等情況,組織柑子樹村全體幹部,創新開展「五個一」宣傳活動,以村民組為單位,通過每周為村民講一個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宣傳一次脫貧攻堅政策、誦讀一段經典、解讀一次時事政治、開展一次幹群互動的方式向群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為了使宣講效果能夠好,群眾容易聽懂接受,我利用晚上的時間研讀相關政策、學習遵義方言,並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謳歌新時代、傳播正能量,激發群眾脫貧決心和致富信心,提高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脫貧致富能力。在宣傳活動互動環節中,我認真聽取村情民意,耐心解疑答惑、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的實際困難。對院壩會上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就作好記錄,並以問題的實際情況按不同層面進行梳理協調解決;對確實不能解決的問題,耐心向群眾做好解釋。兩年多來,我通過遍訪貧困戶、召開群眾會等方式,拓寬了群眾眼界、提高了群眾致富本領、強化了群眾感恩教育,有效解決群眾實際困難40餘件。

借力「娘家」,讓基礎設施「好起來」

兩年多來,在「娘家」(省社會主義學院)的大力支持下,我先後向國家農業農村部、省民委、省水利廳等上級部門申請項目資金累計1600萬元,用於完善所駐鎮村水、電、路、訊、房及產業發展等。通訊信號好了、文化廣場建起來了、入戶路通了、水池修好了,老百姓切實感受到了生活的可喜變化。2019年,在深入調研走訪過程中,我發現柑子樹村7戶21位村民存在地質災害安全隱患問題,於是迅速組織動員村民搬離,立即採取臨時救助等措施,為群眾另租房屋暫且安身。後又積極向省國土資源廳申請到地質災害應急防治項目資金100萬元,解決了柑子樹村地災點群眾的搬離安置問題,保證了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產業扶貧,讓群眾腰包「鼓起來」

行走鄉間小徑、探訪田間地頭,我看到村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汗水、辛苦勞作,收益卻不樂觀。了解到群眾產業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傳統農業觀念重、科學技能掌握少、產業發展思路窄等問題,我邀請國家農科院研究員張揚勇、貴州大學教授姚紅豔等專家蒞臨指導。組織村民到省農業科學院果蔬基地、綏陽縣產業示範點等地考察學習,組織致富帶頭人召開研討會,理清柑子樹村產業發展思路,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形式,2020年種植辣椒2900畝、青花椒1200畝。針對柑子樹村石漠化嚴重、土地稀薄、晝夜溫差大等地理條件,我通過自己掏腰包出資試種,最終選擇種植見效快、風險低、技術難度不高、市場前景好的百香果產業。我想:自己掏腰包先試種,如果效益好再發動群眾種植。如果效益不好,也只是虧自己,不能虧群眾,不能傷了群眾的心。2020年,柑子樹村發展骨幹社員種植百香果200畝,平均畝產值提高3000元。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樹濤 整理

通訊員 潘樹萍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

相關焦點

  • ...只為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播州區石板鎮柑子樹村第一書記楊華洋
    風裡來、雨裡去,一身土、一腳泥,踏破了貧困戶家的門檻,只為一心一意帶領鄉親們走出貧困。我叫楊華洋,是播州區石板鎮柑子樹村第一書記。「洋嬢嬢」變身「馬向陽」2018年3月,我惜別臨近高考的女兒和2歲的兒子,背著簡單的行囊,踏上了遵義市播州區石板鎮柑子樹村的扶貧之路。到村第一天,我顧不上滿身疲憊,就向村裡的同志打聽起村情概況。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播州區茅慄鎮金山...
    我叫朱顯飛,是遵義市播州區中醫院派駐播州區茅慄鎮金山村駐村第一書記。今年3月份,我正式開啟了這段平凡卻意義非凡的駐村生涯。9個多月的時間裡,有感動,也有收穫。。  還記得初到金山村時的場景,內心忐忑不安,腦海中盤旋過無數念頭,我將如何開展駐村工作,我要如何帶領這一方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困難在所難免,但工作還是要全力去做。到村裡後,我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入戶,採集基礎數據、收集信息資料,找準「窮根」。與村幹部、村民拉家常、謀發展。
  • 江西公安機關精準幫扶帶領鄉親脫貧致富奔小康
    從新房選址到籌集資金,扶貧工作隊隊員全程參與,「沒有扶貧工作隊的幫助,這房子蓋不起來。」楊臣先家脫貧致富的故事,正是江西省公安機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訓詞精神,著力解決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帶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生動縮影。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策馬揚鞭,向陽花開幸福來│遵義市播州區...
    對此,我要做脫貧路上的那匹烈馬。帶領群眾發揚馬不揚鞭自奮蹄的精神,邁步脫貧路,奔向新生活。       我叫何健,1980年出生。2017年1月,在基層工作11年的我從播州區楓香鎮調任馬蹄鎮黨委書記,從此,馬蹄就成了我的家。
  • 【小康路上帶頭人】守護鄉親們的小康夢 ——記「扶貧書記」吳俊磊
    這位戴著黑框眼鏡、說話慢條斯理,渾身透著一股子文人氣質的機關幹部,自打全國精準脫貧戰役開始以來,便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毅然投身於扶貧一線,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守護鄉親們的小康夢。踏上扶貧之路吳俊磊在工作上獲得的獎項數不勝數。但在他心中分量最重的是一份來自基層群眾的褒獎——三大張印滿村民鮮紅指印的挽留信和一份村民及黨員代表籤字的「榮譽村民證書」。
  • 艾爾肯•麥麥提尼亞孜:帶領鄉親們富起來才是真的富
    回憶起那段經歷,艾爾肯感激地說:「沒有黨的好政策,沒有黨組織的支持,對當年的我而言,脫貧只是個白日夢。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自己一個人富不算富,帶領鄉親們共同富裕才是真的富。只有幫更多的人早日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才算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也才能表達自己對黨的感恩之心。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貧困村他鄉即故鄉│遵義市播州區洪關苗族鄉...
    我叫何鑫,是遵義市播州區洪關苗族鄉聯心村黨總支部書記。       2019年春,我到小壩場村擔任村黨總支部書記,經過幾百個日日夜夜的奮戰,我懷著情深他鄉即故鄉的桑梓情懷在這苗鄉找到了歸屬感。我想,既然是打仗,患難就能見真情,指戰員就是關鍵。我便著重從增感情、抓班子、強隊伍。一是大事小事帶頭幹,遇事第一個上,平時主動關心其他村幹部;二是與各位村幹部交心談心,工作之餘跟大家一起吃住,認真細緻地去了解每一個班子成員的經歷、特長、脾氣、性格;三是給每個成員分好工、設好崗、定好職,做到人盡其才;四是規範工作制度,強化工作方法。
  • 五指山扶貧故事| 羅文軍用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帶領鄉親奔小康
    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南海網與五指山市委宣傳部共同策劃《扶貧路上鏗鏘行——五指山扶貧故事》系列專題報導,派出全媒體採訪團隊深入脫貧攻堅最前線,忠實記錄發生在大山深處的先進典型事例,從而為五指山市脫貧攻堅工作注入切實可感的榜樣力量。
  • 脫貧攻堅丨護鳥人楊金偉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鳥」事
    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思茅港鎮茨竹林村芒壩小組,是「直過民族」地區的布朗族村寨,這裡共有50多戶200多人,通過國家的扶貧政策,2019年實現全組脫貧。如今,布朗山寨村民的經濟收入除了茶葉、咖啡等作物,鄉親們還利用當地生態優勢,主動進山保護常年生活在這裡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紫胸鸚鵡等鳥類,通過當起護鳥人,著力打造觀鳥經濟,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 ...脫貧致富的「領路人」│播州區平正鄉葛藤村駐村幹部楊洪濤
    我叫楊洪濤,今年37歲,是南方電網貴州遵義播州供電局派駐到播州區平正鄉葛藤村的駐村幹部。 葛藤村,山高坡陡,土地貧瘠,而與山石相伴的村民們被貧窮困擾多年。 2017年11月,我來到葛藤村,兩年多的時間裡,我進山搞摸底調研,出山跑項目資金,白天抓項目落地,夜晚就梳理問題,成為了村民們最為信任的駐村幹部「小楊」。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要「實」丨普定縣穿洞街道興利村鄉村...
    我叫陳紹東,今年31歲,自任興利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以來,我帶領全村黨員幹部群眾,緊緊圍繞脫貧攻堅這一工作重心,以保穩定、重民生、促脫貧、求發展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真抓實幹,鼓了群眾的錢袋子、走出了全村發展的好路子,順利完成貧困村出列,為建設富強、美麗、文明、和諧鄉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脫貧攻堅她力量③」沂蒙扶貧「六姐妹」劉加芹:從貧困自救到帶領...
    哪兒找去呢?經過多方打聽,她了解到臨沂市勞保市場有活兒,她就一瘸一拐地踏上了去臨沂的車。一路打聽著到了勞保市場,挨家挨戶地攬活兒。樸實的她給客戶如實說明自己這邊是新廠子,人家一聽,都不敢和她合作。懷裡只揣著煎餅鹹菜和回去路費的劉加芹在市場轉了三天,都沒攬到一份活兒。最後煎餅都吃完了,不得不打道回府,臨走,疲憊不堪的她走進一家店裡借水喝。
  • 石順蓮:傳承苗繡技藝 帶領苗族婦女鄉親脫貧致富
    邀請五位脫貧攻堅戰中的婦女代表與記者現場交流,講述她們帶領父老鄉親致富的故事。 石順蓮是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原黨支部書記、十八洞村婦聯主席,她不僅帶領村裡的苗族婦女鄉親脫貧致富,同時也傳承了苗繡技藝。她帶動全村的婦女,建立了苗繡合作社。為什麼做苗繡?石順蓮表示,一方面是為了完成自己帶領大家致富的心願,讓村裡的留守婦女能在家門口賺點錢。
  • 「我的扶貧故事」讓群眾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播州區芶江鎮紅山村駐...
    我叫張贏,來自遼寧鞍山,從小在東北土生土長的我,2012年我從部隊轉業後,便來到播州區直屬工委工作。2018年,被組織選派到芶江鎮紅山村擔任脫貧攻堅駐村幹部。「這是大事,必須馬上落實」,我不斷告訴自己。經過多次協調對接,我在芶江農商分行為其落實銀行貸款,趙東的擴大規模得以實現。隨後,我又利用自己微信朋友圈,積極為趙東銷售土雞蛋。隨著我的東奔西走,趙東養雞場生產的雞蛋銷售緊俏,我利用現代信息平臺幫助他每天銷售幾百枚雞蛋。趙東臉上終於露出笑容,我也徹底輕鬆起來。我為趙東代言,義務為其產品對外宣傳。這次成功嘗試,為趙東重啟了一扇心靈之窗。
  • 「致敬,奮鬥者」馮雲:我願做扶貧戰線上的一顆「螺絲釘」
    「致敬,奮鬥者」馮云:我願做扶貧戰線上的一顆「螺絲釘」 2020-11-20 15: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第一桶蛋」 帶村民脫貧致富|岑鞏縣龍田鎮都素...
    我叫劉良軍,現為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龍田鎮都素村黨支部書記。劉良軍在村委會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張惠英攝)我與都素村的故事,還要從2002年,我被鄉親們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兼村衛生室村醫的事情說起。  當時,鄉親們選我當村幹,剛開始我真的有些擔心,畢竟要經營診所,要養家餬口,事情多了怕照顧不過來,我有些不情願。父母看出了我的心思,對我說:「做人不能只想著自己,要想著鄉鄰,有責任擔當。」  在父母的鼓勵和支持下,上任後,我上午處理村衛生室的日常事務,下午到村委會開展工作,晚上就走村串寨開展公共衛生服務、了解民情。
  • 「我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擔使命 摘掉窮帽拔窮根丨播州區三合鎮...
    我叫陳磊,1980年12月出生於播州區三合鎮長豐村,2017年12月,根據組織安排,我來到了自己的家鄉,擔任了三合鎮長豐村黨總支書記。我在走訪中,逐漸了解到我村的實際情況,不僅僅是自然條件相對處於劣勢,基礎實施建設不完善,還有不少的群眾存在著「等靠要」和「以貧為榮」思想觀念,這嚴重影響了整個村子發展的士氣。   扶貧先扶志,治富先治心。
  • 帶領鄉親打通脫貧致富路——毛相林:「我願當一輩子築路人」
    「鎖」在深山裡的下莊村,以前是巫山縣最窮的地方。村民外出只能徒步翻過絕壁,到縣城得花兩天時間。不能讓大山「困」住下莊!1997年開始,「愚公」毛相林帶領鄉親們「移山」,用了整整7年時間,在絕壁上鑿出一條「天路」。路通了,產業也活了。在毛相林帶動下,鄉親們種起了臍橙等水果,發展生態旅遊。
  • 「踐行四力」盤州塘子邊兩代人接續的夢:一定要帶鄉親們脫貧!
    「回村帶著鄉親們脫貧致富」是父親對他最後的心願2010年,入伍八年的何強楓退伍後就被鎮幹部動員回到村裡工作,但何強楓打算外出創業做運輸、跑工程,想著憑著自己在部隊裡學到的本事闖出一番天地。臨終時把何強楓叫到身邊,那句「回村,帶著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成了父親對他最後的心願。「以前挺不理解我父親,不知道他整天早出晚歸的不著家是為了啥,但安葬完父親以後,聽村裡的鄉親們說他生前的故事,我才慢慢懂了父親要做的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鄉親們心坎上丨匯川區松林鎮新莊村駐村第一...
    為能全面了解農戶的情況,我下定決心再陡的山路也要爬、再偏遠的農戶也要去。周末也常常放棄陪伴家人的時間,到新莊村民外出務工較為集中的高橋、南白等處進行走訪。陳名航為群眾修繕房屋用了半年時間,我把全村795戶的情況摸了個一清二楚,整理了貧困戶信息,梳理問題臺帳,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   問題要一個不落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