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兩年多來,無論是兒子患肺炎住院還是婆婆病危,都沒能守在床前,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風裡來、雨裡去,一身土、一腳泥,踏破了貧困戶家的門檻,只為一心一意帶領鄉親們走出貧困。我叫楊華洋,是播州區石板鎮柑子樹村第一書記。
「洋嬢嬢」變身「馬向陽」
2018年3月,我惜別臨近高考的女兒和2歲的兒子,背著簡單的行囊,踏上了遵義市播州區石板鎮柑子樹村的扶貧之路。到村第一天,我顧不上滿身疲憊,就向村裡的同志打聽起村情概況。柑子樹村地廣人稀、土壤貧瘠、石漠化嚴重,全村31.7平方公裡,轄40個村民組1465戶5450人。其中,貧困戶351戶1342人,屬省級一類貧困村。我快速進入工作角色,快速熟悉村情民意,快速找準致貧原因。無論寒冬還是酷暑、天晴還是下雨,我都奔走在田間地頭或造訪百姓家中。夜深人靜村民們都安然入睡時,我才將收集的信息整理出來,一筆一筆記在「民情日記」裡。兩個月後,我通過對全村40個村民組的深入調研和300多戶貧困戶的走訪,了解到柑子樹村存在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集體經濟薄弱、老百姓感恩教育抓得不夠等問題。她心中有了主意、手頭有了辦法、工作有了目標。有村民說我是省城來的「洋嬢嬢」,很快融入了柑子樹村的工作和生活,成了一名的「女漢子」。因幹起事來風風火火、毫不含糊,我被當地村民稱讚為女「馬向陽」。
宣講扶志,讓群眾腦袋「富起來」
扶貧先扶志,解決柑子樹村腰包鼓起來的問題,必須先讓群眾的腦袋「富起來」。我結合柑子樹村山高路陡、村民居住零散、群眾文化程度不高等情況,組織柑子樹村全體幹部,創新開展「五個一」宣傳活動,以村民組為單位,通過每周為村民講一個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宣傳一次脫貧攻堅政策、誦讀一段經典、解讀一次時事政治、開展一次幹群互動的方式向群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為了使宣講效果能夠好,群眾容易聽懂接受,我利用晚上的時間研讀相關政策、學習遵義方言,並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謳歌新時代、傳播正能量,激發群眾脫貧決心和致富信心,提高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和脫貧致富能力。在宣傳活動互動環節中,我認真聽取村情民意,耐心解疑答惑、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的實際困難。對院壩會上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我就作好記錄,並以問題的實際情況按不同層面進行梳理協調解決;對確實不能解決的問題,耐心向群眾做好解釋。兩年多來,我通過遍訪貧困戶、召開群眾會等方式,拓寬了群眾眼界、提高了群眾致富本領、強化了群眾感恩教育,有效解決群眾實際困難40餘件。
借力「娘家」,讓基礎設施「好起來」
兩年多來,在「娘家」(省社會主義學院)的大力支持下,我先後向國家農業農村部、省民委、省水利廳等上級部門申請項目資金累計1600萬元,用於完善所駐鎮村水、電、路、訊、房及產業發展等。通訊信號好了、文化廣場建起來了、入戶路通了、水池修好了,老百姓切實感受到了生活的可喜變化。2019年,在深入調研走訪過程中,我發現柑子樹村7戶21位村民存在地質災害安全隱患問題,於是迅速組織動員村民搬離,立即採取臨時救助等措施,為群眾另租房屋暫且安身。後又積極向省國土資源廳申請到地質災害應急防治項目資金100萬元,解決了柑子樹村地災點群眾的搬離安置問題,保證了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產業扶貧,讓群眾腰包「鼓起來」
行走鄉間小徑、探訪田間地頭,我看到村民們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汗水、辛苦勞作,收益卻不樂觀。了解到群眾產業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傳統農業觀念重、科學技能掌握少、產業發展思路窄等問題,我邀請國家農科院研究員張揚勇、貴州大學教授姚紅豔等專家蒞臨指導。組織村民到省農業科學院果蔬基地、綏陽縣產業示範點等地考察學習,組織致富帶頭人召開研討會,理清柑子樹村產業發展思路,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形式,2020年種植辣椒2900畝、青花椒1200畝。針對柑子樹村石漠化嚴重、土地稀薄、晝夜溫差大等地理條件,我通過自己掏腰包出資試種,最終選擇種植見效快、風險低、技術難度不高、市場前景好的百香果產業。我想:自己掏腰包先試種,如果效益好再發動群眾種植。如果效益不好,也只是虧自己,不能虧群眾,不能傷了群眾的心。2020年,柑子樹村發展骨幹社員種植百香果200畝,平均畝產值提高3000元。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樹濤 整理
通訊員 潘樹萍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