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第一桶蛋」 帶村民脫貧致富|岑鞏縣龍田鎮都素...

2021-01-09 天眼新聞

我叫劉良軍,現為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龍田鎮都素村黨支部書記。

劉良軍在村委會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張惠英攝)

我與都素村的故事,還要從2002年,我被鄉親們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兼村衛生室村醫的事情說起。  當時,鄉親們選我當村幹,剛開始我真的有些擔心,畢竟要經營診所,要養家餬口,事情多了怕照顧不過來,我有些不情願。父母看出了我的心思,對我說:「做人不能只想著自己,要想著鄉鄰,有責任擔當。」  在父母的鼓勵和支持下,上任後,我上午處理村衛生室的日常事務,下午到村委會開展工作,晚上就走村串寨開展公共衛生服務、了解民情。全村15個村民組510戶2310人我都走了個遍,了解了每戶家庭的收入和健康情況,逐步適應和順利開展工作。  感謝組織的培養和鄉親的信任,2008年,我被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成了我的新目標。  2009年,我帶領村組幹部20餘人到鄰近的銅仁市石阡縣本庄鎮參觀學習蛋雞養殖。回來後,許多村組幹部擔心沒技術、考慮到前期投入比較大,回收周期慢,怕虧本,都不敢養殖蛋雞。

「我是黨支部書記,要給大家樹一個好的榜樣。而且蛋雞養殖確實也是一個好項目,只要全村能得實惠,哪怕是冒點風險我也不怕。」我下定決心給大家做個榜樣。  說幹就幹,當年我就拿出多年的積蓄建了圈舍,引進蛋雞。通過不斷學習,逐漸掌握了蛋雞養殖的技能,在精心飼養和培育下,產品遠銷貴陽、凱裡、廣東、重慶等市場,當年實現創收20餘萬元,我獲得了創業的「第一桶金」。  我的成功收穫了大家的信任,2010年以來,鎮內先後有5個村效仿養雞,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

產業逐漸有了規模,我又帶頭成立了岑鞏縣聯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註冊了岑鞏縣思州元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利益連結機制,「抱團」發展。  如今,在村民眼裡,我是一個成功人士,但我時刻不忘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赤子之心沒有變。我時刻牢記把群眾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結點,察民情、聽民聲、解民意、改民生,共赴美好生活。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餘歡 整理

編輯李貝多編審王璐瑤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岑鞏縣龍田鎮紀委副書記黃秀菊
    我叫黃秀菊,岑鞏縣龍田鎮紀委副書記,興龍村網格員。2019年4月,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我懷著「懂農村、愛農村、愛農民」的理想信念主動申請到村級一線作戰隊鍛鍊自己,從此,便與扶貧工作結下了深緣。「你就負責路溪村背後坡和廖家坡兩個組的網格,還有就是由於劉主席已調離我單位,所以他剩下的幫扶『長跑』路程還得由你繼續了,一共有5戶結對幫扶對象,他們是蘇介世、孫榮昌......」聽著該聯繫村領導的安排,我逐漸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內容。
  • 「我的脫貧故事」創建幸福美滿的小康家庭︱岑鞏縣龍田鎮龍田村...
    「這幾年,在政府的幫扶下,我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摘掉了貧困戶這頂帽子。現在日子好了,我們家正奔著小康生活邁進。」每當和村民談起如今的生活,我都激動不已。  我叫舒俊,出生於1972年,是黔東南州岑鞏縣龍田鎮龍田村村民。
  • 「我的脫貧故事」從嘗試種植到帶出大產業︱岑鞏縣龍田鎮路溪村...
    大個的每斤8塊、小個的每斤5塊……今年氣候好,我這100多畝李子,預計可以有40多萬元的收入。  我叫吳松,今年43歲,家住黔東南州岑鞏縣龍田鎮路溪村院子組,現在是村裡的產業大戶。我種植果樹的經歷,還得從一次出門做客說起。
  • 「我的扶貧故事」一心為民戰扶貧丨岑鞏縣水尾鎮紀委書記金永華
    我叫金永華,現任岑鞏縣水尾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在鄉鎮工作已有二十餘年。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先後當過4個村的扶貧工作隊隊長,一個村的支部書記,一心為民戰扶貧,立志帶動困難群眾脫貧致富。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2014年1月25日中央辦公廳出臺《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當時我是水尾鎮計生辦主任兼水尾鎮於河村支部書記,在縣鎮兩級開完動員部署會後,於河村於2014年3月開展精準識別相關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我比什麼都高興丨岑鞏縣客樓鎮安...
    我叫田裕維,2018年3月,我被黔東南州岑鞏縣客樓鎮政府選派到安山村任駐村幫扶工作隊副隊長、同步小康隊員。來到村裡後,我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入戶,採集基礎數據、收集信息資料,找準「窮根」。兩年來,我和隊員一起先後為村民公共服務區域增設了路燈48盞、為22戶群眾實施了農村危房改造、修建了硬化串戶路2067.2米、幫助73戶完成「五改一化一維」,現在村裡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由於村裡的自來水窖缺水,部分自來水管老化,芭蕉坪組部分村民飲用水經常供應不足,嚴重影響了群眾的正常生活。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致富「蛇」彩丨岑鞏縣客樓鎮兩江村村民舒祥
    我叫舒祥,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客樓鎮兩江村人,作為「90後」返鄉創業青年,蛇是我致富路上的好夥伴,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我建成了養殖規模達一萬餘條蛇的岑鞏縣滿祥蛇類馴養繁殖場,走上了一條不同尋常的特色養殖脫貧致富路。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之花正盛開 振興之風迎面來|岑鞏縣羊橋土家...
    我叫張帆,2011年8月到黔東南州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工作,2016年8月至今任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黨委書記、兩河村作戰隊隊長。   在這9年中,我與全鄉廣大黨員幹部群眾一起,風雨兼程,傾力扶貧,共同書寫了羊橋土家族鄉脫貧致富故事,開啟了鄉村振興新篇章。張帆到丁坪村清退戶楊秀雲家走訪羊橋土家族鄉是全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距縣城48公裡。
  • 「我的扶貧故事」「加法原理」帶領群眾致富丨岑鞏縣水尾鎮大樹林...
    我叫胡文孝,2011年當選黔東南州岑鞏縣水尾鎮大樹林村村委會主任。我們村依託當地「龍鰲河——馬家寨」旅遊景區的輻射效應,巧用脫貧致富「加法原理」,走出一條脫貧致富新路子的故事還得從1988年說起。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風光1988年,我在自家地裡第一個種植葡萄,由於受經驗不足、投入小、技術不過關、銷售渠道不暢等各種條件制約,葡萄種植失敗了,迫於生計,我只好外出打工。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戶順利脫貧致富是我最好的收穫|岑鞏縣扶貧辦...
    聽著岑鞏縣大有鎮大坪同心社區易搬戶周道祥講述如今的生活,我也高興不已。  我叫舒萬模,是岑鞏縣扶貧辦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1月,我開始幫扶大有鎮大有村、奔坡村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給幫扶戶龍政斌送去衣櫃、床及棉被等物質「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是否有讀書郎,」了解幫扶戶家庭基本情況後,我結合其識別條件、貧困原因、發展意願,宣傳產業、就業、教育、醫療、易地移民搬遷、民政兜底扶貧政策,對症施策,選擇發展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十年磨劍斬窮根 高揚風帆再遠航丨岑鞏縣平莊鎮...
    我叫何之斌,是一名中共黨員,2010年到貴州黔東南岑鞏縣平莊鎮工作,2016年8月至今擔任平莊鎮黨委書記,十年間,見證和推動了平莊鎮的變遷。為準確掌握全鎮貧困人口實際情況,我帶頭深入鎮、村摸實情、宣傳國家惠民政策。這些年來,我走遍全鎮9個村112個村民小組,遍訪貧困戶1200餘戶。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分析貧困主要原因,了解群眾所需所求,傾聽群眾所思所盼,查找、分析、破解脫貧攻堅工作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對症下藥。
  • 「我的扶貧故事」苦幹實幹,帶全村向美好生活奮進|岑鞏縣注溪鎮中...
    「感謝黨和政府,村裡的公路和進戶路都得到硬化,現在出門就是水泥路。我們活到這個年紀,看到中寨村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以前想都不敢想啊!」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注溪鎮中寨村高坡組70多歲的老人譚幫科對我說道。為了扭轉中寨村交通不便的局面,作為支部書記的我心中便有了中寨村「二縱四橫」的道路建設構想。向黨員、組長宣傳國家方針政策,部署村級工作2016年開始,我與駐村工作隊、村支兩委克服重重困難多次組織召開村民代表、黨員代表會議,研究和討論建設道路相關事宜。公路建設有矛盾,我們就入戶化解矛盾糾紛,農戶在岑鞏縣城居住,就跑到縣城家裡去找他。
  • ...拆除群眾心中的「隔閡牆」丨岑鞏縣龍田鎮駐村工作隊常務副隊長...
    我叫羅立山,是黔東南自治州岑鞏縣巡察辦的一名幹部。2019年7月5日,我服從組織安排,來到了岑鞏縣龍田鎮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兼任常務副隊長。之前的安坪村,是一個黨組織軟弱渙散的村,其工作難度可想而知。駐村後,我主動與第一書記一起完成全村17個村民組的組情熟悉,向網格員詳細了解「兩不愁三保障」及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和存在困難。   在脫貧攻堅戰場上,通過我與同步小康隊員、扶貧駐村幹部、村幹部及村民們的辛勤付出,安坪村的面貌也在一天天的改變:串戶路全面硬化了,路燈安裝照明了,家家戶戶通自來水了,養峰、蔬菜、中藥材等產業也發展起來了。
  • 「抓雞遇」樹品牌——岑鞏縣大力發展林下雞走筆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9月20日,走進岑鞏縣各鄉鎮處處可見林下養雞產業,有日產雞蛋19萬枚的蛋雞生產公司,也有年生產雞苗150萬羽的繁育場。  有趣的是,不管是雞苗、雞蛋或出售的成雞,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思州雞苗、思州雞蛋、思州雞。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播州區茅慄鎮金山...
    我叫朱顯飛,是遵義市播州區中醫院派駐播州區茅慄鎮金山村駐村第一書記。今年3月份,我正式開啟了這段平凡卻意義非凡的駐村生涯。9個多月的時間裡,有感動,也有收穫。。  還記得初到金山村時的場景,內心忐忑不安,腦海中盤旋過無數念頭,我將如何開展駐村工作,我要如何帶領這一方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困難在所難免,但工作還是要全力去做。到村裡後,我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入戶,採集基礎數據、收集信息資料,找準「窮根」。與村幹部、村民拉家常、謀發展。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搬遷圓了安居夢丨岑鞏縣天馬鎮小屯村村民伍...
    別看我個頭小,但卻身殘志堅笑對生活。我叫伍大軍,出生在黔東南自治州岑鞏縣天馬鎮小屯村一個貧窮的農村家庭,患先天性侏儒症,肢體三級殘疾。  「從小到大我就沒認過命,身殘志不短,我們不能『等靠要』,要通過自己雙手創造自己的財富。」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致富有「方子」丨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第一...
    我叫龍正培,自2017年起,我就與黔東南州錦屏縣啟蒙鎮中華村結下了不解之緣,任中華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尖刀班」組長、網格員,每個職務都是沉甸甸的責任。而我用「三子串線」來體現擔當和襟度。  沉入一線,脫貧致富有「方子」  村裡的群眾聽說又來了一位年輕人來扶貧,感到很漠視。而我用溫暖的心來融化他們,主動跑到田間地頭,幫助群眾幹農活。哪家遇到難事,我總是主動上門解決。這段時間裡,手被磨破皮、腳走出水泡、人被曬脫皮。
  • 「我的扶貧故事」齊心戰貧困 共繪「富村山居圖」丨岑鞏縣客樓鎮下...
    我叫田啟金,1983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現任黔東南州岑鞏縣人才工作局局長。2018年3月,經組織考察,被選派到岑鞏縣客樓鎮下寨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後,這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為儘快摸清下寨村底數,白天,我一家一戶登門走訪,問人口、問收入、問來源、問難處,足跡遍及了下寨片區的7個村民組和兩江片區的9個村民組;晚上,我就在村委會整理白天搜集的調查筆記。
  • 「我的扶貧故事」窮鄉僻壤華麗變身丨岑鞏縣大有鎮統口村村支書侯...
    我叫侯治林,是黔東南自治州岑鞏縣大有鎮統口村村黨支部書記。2010年初,我決定放棄在集鎮經營的藥店,返鄉利用村裡大片閒置田地,發展農業產業,以求改變整個村子的荒廢之勢,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為掌握更多的農技知識,我開始自學電腦,利用網絡查閱相關信息和資料,虛心向周邊的烤菸種植能手和鎮農技術人員取經學習。同時,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逐年擴大烤菸、訂單蔬菜的種植規模,當時帶動12戶村民種植烤菸800餘畝,發動村民「訂單」種植朝天椒、雪菜、生菜等3000餘畝。
  • 「我的脫貧故事」金鳳還巢日子旺|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村村民譚蘭花
    我叫譚蘭花,是黔東南州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村的養殖戶。我小孩生下來就患有先天疾病,如果不及時醫治,就會導致雙目失明。然而巨額的手術費用,當時成為了我們這個家庭的重擔。  2010年的禽流感,使我們一夜之間損失慘重,當時我痛不欲生,咬牙將場裡工人給辭去,還給了工人一大筆辭退費。隨後的那段日子,全家人都過得特別苦,兩個孩子每天早上很早就要起床餵雞後,才能去上學。還好兩個孩子也比較能吃苦,比較懂事。
  • 岑鞏縣蠶絲編織幸福新生活
    得知天星鄉有手工製作的蠶絲被,很多人都慕名前往定製,特別是當地村民,都會去定製一床陪嫁女兒。  「床伴床伴嘛,就做一床六斤半的吧......」公司附近的官莊村村民楊雲芝一大早就趕到加工車間,為即將出嫁的女兒定製一床蠶絲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