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胡文孝,2011年當選黔東南州岑鞏縣水尾鎮大樹林村村委會主任。
我們村依託當地「龍鰲河——馬家寨」旅遊景區的輻射效應,巧用脫貧致富「加法原理」,走出一條脫貧致富新路子的故事還得從1988年說起。
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風光
1988年,我在自家地裡第一個種植葡萄,由於受經驗不足、投入小、技術不過關、銷售渠道不暢等各種條件制約,葡萄種植失敗了,迫於生計,我只好外出打工。 2010年,我回到家鄉,看到村裡因勞動力不足而導致大片田地撂荒,心裡覺得非常可惜,就萌生了「把小塊土並成大塊田,集中起來進行土地整治,發展規模產業」的想法。 我的提議得到了村支兩委的認可,很快村裡決定實施葡萄種植項目。 因為有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這一次我顯得格外謹慎。為確保種植葡萄能取得成功,2013年,我帶著村裡幾位有想法的村民前往周邊發展葡萄產業成功的縣市實地參觀考察。
圖為岑鞏縣水尾鎮大樹林村群眾正在採摘葡萄。周文政 攝
去的時候,葡萄正在掛果,一串串沉甸甸的紫色葡萄瞬間堅定了大家種植的決心,回來之後,我們便引進了紫秋葡萄進行試種植。 產業選好後,我又提出成立岑鞏縣搖籃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動群眾以資金、土地的方式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根據市場行情總攬規劃,先後發展了紫秋葡萄、精品蔬菜、烤菸等產業。 一年下來,300畝連片葡萄基地枝繁葉茂,串串未成熟的青色葡萄被綠葉掩映,惹得農戶喜上心頭。眼見葡萄產業發展勢頭不錯,其他村民們也陸續加入到合作社承包土地種植。一時間,大樹林村裡興起了「葡萄熱」。 同時,我又結合大樹林村苗族村寨民風淳厚、自然生態良好、境內有數千株千年古楓樹、村寨毗鄰一代佳人陳圓圓歸隱地馬家寨、屬於貴州省「100個景區」之一「龍鰲河——馬家寨」景區的輻射範圍等優勢,探索「歷史文化+發展思路」模式,採取「農業+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思路,促進村子實現融合發展。 目前,大樹林村的農文旅產業基地已被納入全縣萬畝大壩現代生態高效農業產業園的核心區域進行重點打造和升級。
岑鞏縣水尾鎮大樹林風光。楊雲 攝
如今,隨著『龍鰲河——馬家寨』景區旅遊發展的帶動,前來大樹林村賞景摘果的遊客日益增多,葡萄價格一年比一年賣得好。全村300畝紫秋葡萄,平均畝產近8000斤,即使是批發賣給酒廠釀酒,收入也能達到每畝逾萬元。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餘歡 整理
編輯 何濤編審 田旻佳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