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加法原理」帶領群眾致富丨岑鞏縣水尾鎮大樹林...

2020-12-14 天眼新聞

我叫胡文孝,2011年當選黔東南州岑鞏縣水尾鎮大樹林村村委會主任。

我們村依託當地「龍鰲河——馬家寨」旅遊景區的輻射效應,巧用脫貧致富「加法原理」,走出一條脫貧致富新路子的故事還得從1988年說起。

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風光

1988年,我在自家地裡第一個種植葡萄,由於受經驗不足、投入小、技術不過關、銷售渠道不暢等各種條件制約,葡萄種植失敗了,迫於生計,我只好外出打工。  2010年,我回到家鄉,看到村裡因勞動力不足而導致大片田地撂荒,心裡覺得非常可惜,就萌生了「把小塊土並成大塊田,集中起來進行土地整治,發展規模產業」的想法。  我的提議得到了村支兩委的認可,很快村裡決定實施葡萄種植項目。  因為有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這一次我顯得格外謹慎。為確保種植葡萄能取得成功,2013年,我帶著村裡幾位有想法的村民前往周邊發展葡萄產業成功的縣市實地參觀考察。

圖為岑鞏縣水尾鎮大樹林村群眾正在採摘葡萄。周文政 攝

去的時候,葡萄正在掛果,一串串沉甸甸的紫色葡萄瞬間堅定了大家種植的決心,回來之後,我們便引進了紫秋葡萄進行試種植。  產業選好後,我又提出成立岑鞏縣搖籃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動群眾以資金、土地的方式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根據市場行情總攬規劃,先後發展了紫秋葡萄、精品蔬菜、烤菸等產業。  一年下來,300畝連片葡萄基地枝繁葉茂,串串未成熟的青色葡萄被綠葉掩映,惹得農戶喜上心頭。眼見葡萄產業發展勢頭不錯,其他村民們也陸續加入到合作社承包土地種植。一時間,大樹林村裡興起了「葡萄熱」。  同時,我又結合大樹林村苗族村寨民風淳厚、自然生態良好、境內有數千株千年古楓樹、村寨毗鄰一代佳人陳圓圓歸隱地馬家寨、屬於貴州省「100個景區」之一「龍鰲河——馬家寨」景區的輻射範圍等優勢,探索「歷史文化+發展思路」模式,採取「農業+旅遊+文化」產業發展思路,促進村子實現融合發展。   目前,大樹林村的農文旅產業基地已被納入全縣萬畝大壩現代生態高效農業產業園的核心區域進行重點打造和升級。

岑鞏縣水尾鎮大樹林風光。楊雲 攝

如今,隨著『龍鰲河——馬家寨』景區旅遊發展的帶動,前來大樹林村賞景摘果的遊客日益增多,葡萄價格一年比一年賣得好。全村300畝紫秋葡萄,平均畝產近8000斤,即使是批發賣給酒廠釀酒,收入也能達到每畝逾萬元。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餘歡 整理

編輯 何濤編審 田旻佳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一心為民戰扶貧丨岑鞏縣水尾鎮紀委書記金永華
    我叫金永華,現任岑鞏縣水尾鎮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在鄉鎮工作已有二十餘年。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先後當過4個村的扶貧工作隊隊長,一個村的支部書記,一心為民戰扶貧,立志帶動困難群眾脫貧致富。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2014年1月25日中央辦公廳出臺《關於創新機制紮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當時我是水尾鎮計生辦主任兼水尾鎮於河村支部書記,在縣鎮兩級開完動員部署會後,於河村於2014年3月開展精準識別相關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我比什麼都高興丨岑鞏縣客樓鎮安...
    我叫田裕維,2018年3月,我被黔東南州岑鞏縣客樓鎮政府選派到安山村任駐村幫扶工作隊副隊長、同步小康隊員。來到村裡後,我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入戶,採集基礎數據、收集信息資料,找準「窮根」。   走了一圈下來,我密密麻麻地記了一本筆記本,按緩急情況,我全面梳理分析了村裡存在的問題。要致富,先修路。我首先著力於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
  • 「我的扶貧故事」工作落實到群眾的「心坎」上丨岑鞏縣天星鄉山崗...
    百姓走上致富路,鄉村振興轉乾坤。不忘初心華夏興,牢記使命感黨恩。脫貧攻堅正決勝,扶貧致富不落人。」我在自己的駐村日記裡寫道。我叫楊敦遠,中共黨員,2019年7月,在黔東南州民族高級中學的學校領導陪送下,經過3個多小時的顛簸,我來到岑鞏縣天星鄉山崗村開展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脫貧故事」金鳳還巢日子旺|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村村民譚蘭花
    我叫譚蘭花,是黔東南州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村的養殖戶。我小孩生下來就患有先天疾病,如果不及時醫治,就會導致雙目失明。然而巨額的手術費用,當時成為了我們這個家庭的重擔。這時候我才意識到,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2010年的禽流感,使我們一夜之間損失慘重,當時我痛不欲生,咬牙將場裡工人給辭去,還給了工人一大筆辭退費。隨後的那段日子,全家人都過得特別苦,兩個孩子每天早上很早就要起床餵雞後,才能去上學。還好兩個孩子也比較能吃苦,比較懂事。
  • 「我的扶貧故事」做帶領群眾致富的「時代達人」丨息烽縣青山苗族...
    「嗓門大,立說立行;工作之事不拖沓,群眾之事不落下」是群眾、同事給我的評價。在馬路巖村發展中,我主要通過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帶領群眾脫貧增收。   作為黨支部書記,我深知責任重大。精準扶貧工作剛開始時,群眾思想渙散,為了做通思想工作,我一邊開展入戶走訪,挨家挨戶掌握群眾的想法,和他們暢談自己對村未來發展的規劃。
  • 「我的扶貧故事」窮鄉僻壤華麗變身丨岑鞏縣大有鎮統口村村支書侯...
    我叫侯治林,是黔東南自治州岑鞏縣大有鎮統口村村黨支部書記。2010年初,我決定放棄在集鎮經營的藥店,返鄉利用村裡大片閒置田地,發展農業產業,以求改變整個村子的荒廢之勢,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返鄉後,我找到了村委會,並通過村委會租賃了一片60畝的土地試種烤菸。由於沒有經驗,一年下來,烤菸基本上是入不敷出,我心灰意冷,曾想過放棄。在情緒最低落時,我不斷給自己打氣,不論困難有多大,一定要撐下去。
  • ...勇當「戰疫」先鋒——記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新場村第一書記張黎
    (本刊記者靳豔 通訊員吳壽靜)走田間,進羊圈,鑽樹林,入農家是張黎每天在新場村的必修課。自張黎任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水尾鎮新場村第一書記後,只要是村民的事,他有求必應。現如今,流行病學調查、病毒採樣、核酸篩查,是他的日常工作。從脫貧攻堅轉戰疫情防控一線,他用「疾控人」的一絲不苟和黨員的擔當作為「逆行」而上,衝鋒在最前沿,為群眾生命安全築起一道防線。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之花正盛開 振興之風迎面來|岑鞏縣羊橋土家...
    我叫張帆,2011年8月到黔東南州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工作,2016年8月至今任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黨委書記、兩河村作戰隊隊長。   在這9年中,我與全鄉廣大黨員幹部群眾一起,風雨兼程,傾力扶貧,共同書寫了羊橋土家族鄉脫貧致富故事,開啟了鄉村振興新篇章。張帆到丁坪村清退戶楊秀雲家走訪羊橋土家族鄉是全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距縣城48公裡。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岑鞏縣龍田鎮紀委副書記黃秀菊
    我叫黃秀菊,岑鞏縣龍田鎮紀委副書記,興龍村網格員。2019年4月,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我懷著「懂農村、愛農村、愛農民」的理想信念主動申請到村級一線作戰隊鍛鍊自己,從此,便與扶貧工作結下了深緣。「你就負責路溪村背後坡和廖家坡兩個組的網格,還有就是由於劉主席已調離我單位,所以他剩下的幫扶『長跑』路程還得由你繼續了,一共有5戶結對幫扶對象,他們是蘇介世、孫榮昌......」聽著該聯繫村領導的安排,我逐漸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內容。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戰場上我盼有「三頭六臂」丨岑鞏縣天馬鎮...
    我叫楊昌志,原本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天馬鎮中心小學校長,從教16年,一直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初來乍到,我就身負村總支部書記、駐村副隊長、網格員的重任,產業發展、易搬危改、矛盾糾紛、環境衛生,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需要投入非同尋常的時間和精力。  「只要能用自己的辛苦換來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我就一定盡全力做好每項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齊心戰貧困 共繪「富村山居圖」丨岑鞏縣客樓鎮下...
    我叫田啟金,1983年8月出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現任黔東南州岑鞏縣人才工作局局長。2018年3月,經組織考察,被選派到岑鞏縣客樓鎮下寨村擔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後,這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為儘快摸清下寨村底數,白天,我一家一戶登門走訪,問人口、問收入、問來源、問難處,足跡遍及了下寨片區的7個村民組和兩江片區的9個村民組;晚上,我就在村委會整理白天搜集的調查筆記。
  • 「我的扶貧故事」幫扶戶順利脫貧致富是我最好的收穫|岑鞏縣扶貧辦...
    聽著岑鞏縣大有鎮大坪同心社區易搬戶周道祥講述如今的生活,我也高興不已。  我叫舒萬模,是岑鞏縣扶貧辦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1月,我開始幫扶大有鎮大有村、奔坡村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給幫扶戶龍政斌送去衣櫃、床及棉被等物質「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是否有讀書郎,」了解幫扶戶家庭基本情況後,我結合其識別條件、貧困原因、發展意願,宣傳產業、就業、教育、醫療、易地移民搬遷、民政兜底扶貧政策,對症施策,選擇發展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勇走產業扶貧路,帶領群眾奔小康︱龍裡縣醒獅鎮谷...
    我叫李建文,2013年11月開始擔任龍裡縣醒獅鎮谷新村黨總支部書記至今。從開展扶貧工作以來,我始終按照省、州、縣對脫貧攻堅的要求,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理思路、謀發展,帶領谷新村群眾脫貧致富。我一直堅信只有發展產業,才能帶領村民走真正的致富之路,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 「我的扶貧故事」十年磨劍斬窮根 高揚風帆再遠航丨岑鞏縣平莊鎮...
    我叫何之斌,是一名中共黨員,2010年到貴州黔東南岑鞏縣平莊鎮工作,2016年8月至今擔任平莊鎮黨委書記,十年間,見證和推動了平莊鎮的變遷。初到平莊時見到的情形,至今我依然記憶猶新:條件艱苦、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落後、經濟缺乏支柱產業、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升......擔任黨委書記後,我再一次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決定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一定要帶領大家戰勝貧困。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王正剛:帶領群眾改變觀念,讓產業...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王正剛:帶領群眾改變觀念,讓產業「脫胎換骨」 2020-12-15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致富「蛇」彩丨岑鞏縣客樓鎮兩江村村民舒祥
    我叫舒祥,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客樓鎮兩江村人,作為「90後」返鄉創業青年,蛇是我致富路上的好夥伴,短短一年多的時間,我建成了養殖規模達一萬餘條蛇的岑鞏縣滿祥蛇類馴養繁殖場,走上了一條不同尋常的特色養殖脫貧致富路。
  • 「我的扶貧故事」「駐」進群眾心裡丨羅甸縣沫陽鎮平巖村第一書記...
    2018年3月我受省直工委選派到沫陽鎮平巖村,成為駐村第一書記。  三年來,我認真履行第一書記職責,積極宣傳黨的扶貧政策,推動產業發展,積極為村協調幫扶資金,推動「衛生評比」等活動創新鄉村治理。  現在村裡也有了產業,群眾生活有了提高,我也逐漸被村裡群眾所接受。
  • 「我的扶貧故事」「第一桶蛋」 帶村民脫貧致富|岑鞏縣龍田鎮都素...
    我叫劉良軍,現為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龍田鎮都素村黨支部書記。劉良軍在村委會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張惠英攝)我與都素村的故事,還要從2002年,我被鄉親們推選為村委會主任、兼村衛生室村醫的事情說起。  當時,鄉親們選我當村幹,剛開始我真的有些擔心,畢竟要經營診所,要養家餬口,事情多了怕照顧不過來,我有些不情願。父母看出了我的心思,對我說:「做人不能只想著自己,要想著鄉鄰,有責任擔當。」  在父母的鼓勵和支持下,上任後,我上午處理村衛生室的日常事務,下午到村委會開展工作,晚上就走村串寨開展公共衛生服務、了解民情。
  • 「我的扶貧故事」「戰鬥員」在網格圈畫「同心圓」︱岑鞏縣羊橋...
    我叫代前華,是黔東南州岑鞏縣科協的一名工作人員,2020年3月,被選派到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姚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  姚寨村位於岑鞏縣西北部,轄9個村民小組,共278戶1143人,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70戶285人。
  • 「我的扶貧故事」苦幹實幹,帶全村向美好生活奮進|岑鞏縣注溪鎮中...
    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注溪鎮中寨村高坡組70多歲的老人譚幫科對我說道。詹如權(左一)開展扶貧工作我叫詹如權,是注溪鎮村鎮建設服務中心工作員,2016年11月至今擔任中寨村黨支部書記。  中寨村地少人多、交通閉塞、環境惡劣,貧困發生率42.16%,被列為全縣八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屬省級深度貧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