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黃承江:敢闖敢幹 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

2021-01-16 金臺資訊

我叫黃承江,是桐梓縣九壩鎮天池村村支書。過去,天池村的產業小、散、弱,沒有成規模發展,村裡缺乏支柱性產業發展。要想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就必須發展好產業。綜合因素的考慮,我心裡盤算著天池村以發展鄉村旅遊為主,中部和兩山發展蜂糖李,平壩區域發展蔬菜,這樣來盤活全村資源。

2017年,我帶著村支「兩委」、村民代表、黨員代表、種植大戶和部分群眾多次到安順考察學習蜂糖李種植、培育、銷售等技術。現在,全村共發展種植蜂糖李6000畝。

在鎮黨委、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下,我們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轄區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入社。「我種植的10畝蜂糖李預計今年將有5畝初掛果。我會繼續按照村裡面種養殖大戶培訓的技術知識,搞好蜂糖李的管理……」每次看到我,半坡組的貧困戶李美軍總會高興地向我說。

蜂糖李種植是一個技術活,重在管理,我們聘請了多名專家多次到我村培訓蜂糖李種植管理技術,提高群眾的種植技術。

這些年來,天池村通過打造國家3A級自然風景區——上天池景區,發展旅遊產業解決部分群眾就業問題,增加大夥的收入。人均年收入從2016年的9613元提升到2020年的15400,就業人數從2016年1785人發展到2020年的3670人。

如今走進天池,滿山的蜂糖李、一棟棟靚麗的鄉村旅館、滿園子裡蔬菜隨即映入眼帘。村子裡路好了、燈亮了、房美了、大傢伙的腰包鼓起來了。

在天池村的脫貧路上,辛苦與收穫的交織。看到老百姓開心的笑容,我的付出也就值了。

我作為鄉村振興縣級領軍人才,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定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永葆敢闖敢幹的精神,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敢闖敢幹 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丨桐梓縣九壩鎮天池...
    我叫黃承江,是桐梓縣九壩鎮天池村村支書。過去,天池村的產業小、散、弱,沒有成規模發展,村裡缺乏支柱性產業發展。但要想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就必須發展好產業。根據我對全村地域分布的情況了解,加上自然條件等綜合因素的考慮,我心裡盤算著天池村以發展鄉村旅遊,中部和兩山發展蜂糖李,平壩區域發展蔬菜,盤活全村的資源。2017年,我毅然決然帶領村支「兩委」、村民代表、黨員代表、種植大戶和部分群眾多次到安順考察學習蜂糖李種植、培育、銷售等技術,結合天池村的土壤、氣候、海拔等因素,發現天池村很適合種植蜂糖李。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敢闖敢幹,致富不忘鄉裡鄉親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樊成瓊敢闖敢幹 致富不忘鄉裡鄉親——紫雲縣格凸河鎮二關村村民王長發「我家的草莓從11月2號開始種植,請了10多個村民,7000棵草莓今天就能全部種完一棵草莓苗4角錢,草莓苗的2800元資金我已完成支付,1000多元人工成本也在這兩天支付完成。」王長發說,從明年開始,他打算把村民組的兩百多畝土地租來搞種植,把村民們閒置的土地利用起來。「有了村兩委的支持,再加上農業專家的把脈,不怕種不好。我相信,只要肯想肯幹肯吃苦,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甜。」王長發充滿信心地說。
  • 我的扶貧故事|廖進:鄉村美起來,產業旺起來,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初識半坡村後,我狠下心來要發展這個村,有了這個念頭,就開始召集村「兩委」召開會議,緊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對開展大走訪、大摸排,抓協調,抓溝通,對熱點難點問題採取「一事一議」制度進行集體討論研究,做到不迴避不拖延,切實當好聯繫服務群眾的「聯絡員」、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探路員」、政策法規的「講習員」、基礎設施建設的「施工員」和矛盾糾紛化解的「調解員」。
  • 同煤集團同華發電公司精準扶貧讓老鄉腰包鼓起來日子有奔頭--山西...
    同煤集團同華發電公司精準扶貧讓老鄉腰包鼓起來日子有奔頭     近年來,同煤集團同華發電公司時刻把脫貧攻堅工作抗在肩上、擺在心裡、抓在手上,按照山西省委「一村一品一主體」的要求,精準扶貧,因地制宜,創新扶貧思路,走多元化的精準扶貧新路徑,讓老鄉腰包鼓起來,日子有奔頭。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必須先讓腰包能鼓起來丨錦屏縣固本鄉九...
    作為鄉政府聯繫我村的鄉幹部,也作為我村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副指揮長,你來我村工作很久了,做了大量工作……」今年8月初,我收到了這樣一封由一位年近杖朝老人親手執筆的特殊來信。  2018年9月,我得益於組織的信任,有幸擔任了固本鄉九桃村尖刀班班長,從那時開始,便和九桃結下了不解之緣。  「別的村都有些像樣的產業,怎麼我們村什麼都沒有呢?」
  • 扶貧就是讓貧困戶腰包越來越鼓——記盤江普田小黃牛養殖公司
    扶貧就是讓貧困戶腰包越來越鼓——記盤江普田小黃牛養殖公司 2020-07-21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濟陽區曲堤鎮王元氣村:鄉村遊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濟陽區曲堤鎮王元氣村:鄉村遊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2020-07-06 1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窮帽子甩掉了,腰包鼓了,賀州樂群村的群眾樂了!
    2015年10月以來,賀州市委統戰部連續選派了4名優秀幹部擔任駐村工作隊員,推動樂群村扶貧、黨建、鄉村治理等多項事業創新發展。 脫貧攻堅行不行,基礎設施要先行。作為後盾幫扶單位,賀州市委統戰部先後投入約130萬元用於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其中,在今年1月,賀州市委統戰部投入15.6萬元,修建樂群村三澗屯50立方米的蓄水池。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種茭白、賣石榴、養生豬……農民腰包鼓起來
    村民腰包越來越鼓  走進會理縣小黑箐鎮白沙村村民王文春家的二層新居大院,大堂屋簷下掛著的幾塊臘肉吸引了記者眼球。去年,他家養了4頭豬,掙錢不少。  在他家門口,貼著會理縣精準扶貧、鞏固提升的詳細內容,鎮畜牧站站長和村書記是他家的幫扶人。記者在他家裡看到,養豬廄下建了化糞池,產生的沼氣供生活所用。另外還有幾臺糧食加工機械,省去了一些繁重農活。
  • 打通群眾增收致富路,東勝區這支工作隊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在東勝區銅川鎮添爾漫梁村伴隨著一支駐村工作隊的到來一座蓄水池的改造這裡的200多畝農田獲得了大豐收這裡的60多戶農民也鼓起了腰包村民們告訴記者,去年秋收季節,海子溝社的200多畝農田都獲得了大豐收,該社的60多戶農民也鼓了腰包,有了穩定的收入。
  • 路寬了村美了 村民的腰包跟著鼓起來了
    2017年始,扶貧幹部來了之後,吃在村裡,住在村裡,心紮根在村裡,不舍晝夜加油幹,一心一意團結帶領村裡人謀福祉。慢慢地,西川村悄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寬了,村美了,短中長期的致富項目有了,村民的腰包悄悄鼓起來了。「俺們真幸運,西川有福啊!」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
  • 【我的扶貧故事】饒昭津:把村當家 把村民當家人
    【我的扶貧故事】饒昭津:把村當家 把村民當家人 2020-12-07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易青松:扶貧扶在群眾心坎上||岑建達:「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腰包鼓起來,生活越來越殷實,萊西市溝東新村—— 葡萄架下,生活...
    腰包鼓起來,生活越來越殷實,萊西市溝東新村—— 葡萄架下,生活「蝶變」 2020-12-11 1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風裡來雨裡去,只為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播州區...
    我叫楊華洋,是播州區石板鎮柑子樹村第一書記。「洋嬢嬢」變身「馬向陽」2018年3月,我惜別臨近高考的女兒和2歲的兒子,背著簡單的行囊,踏上了遵義市播州區石板鎮柑子樹村的扶貧之路。到村第一天,我顧不上滿身疲憊,就向村裡的同志打聽起村情概況。柑子樹村地廣人稀、土壤貧瘠、石漠化嚴重,全村31.7平方公裡,轄40個村民組1465戶5450人。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王明鳳:道阻且長 行則將至||王國友...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王明鳳:道阻且長 行則將至||王國友:種好香菇 過好日子 2021-01-04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缺啥補啥 宜賓珙縣3.6萬人口腰包鼓起來!
    記者 何東 攝2020年,珙縣羅渡苗族鄉王武寨村的貧困戶劉付華靠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告別了20多年的老房子帶來的「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的窘迫,為公司代養20頭牛,獲得了兩萬元的收入。近年來,在珙縣生活發生變化的不止劉付華一家,還有近3.6萬貧困人口。
  • 「我的脫貧故事」碧江雲場坪鎮:村美產業興 百姓腰包鼓
    產業興旺了,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日子也越過越紅火。據了解,為解決香菇受低溫影響而產量下降的問題,楓木坪村食用菌種植基地於2019年增加了茶樹菇、平菇的種植,補齊了菌棚生產的「時間鏈」,菌棚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如今,該基地每年可穩定帶動40人就業增收,61戶貧困戶每年享受780元分紅。
  • 「我的扶貧故事」看著官和村向前大步邁進 我感到十分欣慰丨江口縣...
    回想這4年的駐村經歷,有太多的收穫,但也有……2017年9月,我接到縣委通知,到官和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因為當時自己是分管扶貧的副鄉長,認為到一個村裡搞脫貧攻堅工作不是什麼難事,我便帶著欣喜和憧憬去了村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