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碧江雲場坪鎮:村美產業興 百姓腰包鼓

2020-12-22 天眼新聞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發展產業是關鍵,也是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動力源。近年來,碧江區雲場坪鎮因地制宜,深入開展農村產業革命,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有效鞏固脫貧成果。

雲場坪鎮轄2個村2個社區,總人口4383人,其中農業人口3183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9戶437人,2019年實現全面脫貧清零。

楓木坪村食用菌基地是該村集體經濟產業,佔地面積約十餘畝,共計6萬支菌棒,可年產13萬斤食用菌。

近日,記者走進基地,一棟僅有十幾平方的半透明烘乾房引人注目。據楓木坪村主任張波介紹,該烘乾房於今年4月建成並投入使用,同年10月又加建了冰庫,其目的主要是為生產楓木坪牌「幹香菇」做準備。

據悉,鮮香菇的保鮮期較短,高產季時市場往往過於飽和。賣不出去的鮮香菇只能眼巴巴看著爛掉。而幹香菇保質期長、品質好,還可通過網店對外銷售。目前,楓木坪村幹香菇市場定價為40元一斤,相對於鮮香菇,幹香菇帶來的銷售利潤直接翻番。

除了幹香菇生產,楓木坪村食用菌種植基地,每天都會有新鮮的香菇被送往碧江區的各大賣場。「工人們凌晨4、5點就開始進行採摘、裝車、送貨,要是在旺季,每天會有1000多斤鮮香菇流向市場。」張波說。

楓木坪村在產業興旺的同時,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近就業。石蘭平是基地採摘香菇的工人之一,村集體經濟食用菌棚未建成之前,務農是他唯一的收入來源。如今,每年在菌棚的務工收入有近萬元,而且每年還有780元的村集體經濟分紅金。除此之外,通過養牛產業,每年還有5萬元左右的收入。

與石蘭平一樣,真切感受到產業發展「紅利」帶來生活改善的還有村民楊秀四,目前,他到食用菌基地打工已有兩年。「以前光靠種地,一天下來也賺不了幾個錢。來基地打工後,一天最少也有100元收入,加上自己發展養殖,現在一年可以輕鬆掙4萬餘元。」楊秀四高興地說。 

產業興旺了,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據了解,為解決香菇受低溫影響而產量下降的問題,楓木坪村食用菌種植基地於2019年增加了茶樹菇、平菇的種植,補齊了菌棚生產的「時間鏈」,菌棚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如今,該基地每年可穩定帶動40人就業增收,61戶貧困戶每年享受780元分紅。

近年來,雲場坪鎮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每年櫻花、荷花盛開之際,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慕名前來。然而,無論是櫻花還是荷花,花期總是短暫的,光靠花期旅遊帶動當地群眾發展收效甚微。從2019年開始,當地政府在「蓮」上下功夫,投資50多萬元,在路臘村成立了蓮產品加工作坊,致力於打造「蓮」全產業鏈條

今年8月,路臘村加工坊開始生產,9月份,路臘村的蓮子、荷葉茶現身於滑石鄉舉辦的「農民豐收節」展銷會上,之後「路臘」牌蓮子、「路臘」牌荷葉茶名聲鵲起。如今幹蓮子為48元/520g,而荷葉茶則可賣到120元/斤。

「以前,我們也賣過幹蓮子,未經加工的幹蓮子也就20元一斤。而荷葉都是爛在田裡,後來我們到外地去考察學習,發現深加工後的蓮子和荷葉茶可以賣到很高的價格,所以打算辦個加工作坊,自己加工。」 碧江區雲場坪鎮路臘村村委會主任楊再房說。

57歲的村民曾令錫就是作坊的一名技術工人,他每天的工作是負責蓮子去皮機的運作。光是這項工作,每天就有150元的務工收入。他說:「以前我們只負責採摘,去殼則用一些土辦法,耗時費力,無法量產。現在,在加工坊裡篩選、剝殼、除芯、去皮等一整套的蓮子生產程序,僅用一個小時便可完成。」

雲場坪鎮組宣委員夏明歡告訴記者:「如今,路臘加工坊以代加工的模式,生產了800餘斤荷葉茶和5000斤蓮子,主要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華聯瑪客超市和特產店進行銷售。下一步,將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把產品銷往各地,再根據市場反饋情況,對產品進行升級和擴大生產,進一步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如今,雲場坪鎮路臘荷花種植基地從最初的100畝,擴展到了300多畝,不僅成為碧江區遠近聞名的觀荷勝地,還建成了可年產10噸的蓮產品加工生產作坊,利益聯結當地群眾44戶。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產業分紅等,讓當地群眾實現了真脫貧、脫真貧。    目前,雲場坪鎮農村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已經形成了2個特色自主品牌3個微型壩區6大生產基地及產業全鎮處處呈現出一派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的喜人景象。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廖進:鄉村美起來,產業旺起來,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我叫廖進,是黔西縣政府辦派駐鐵石苗族彝族鄉青槓壩村第一書記。先後在協和鎮半坡村、鐵石苗族彝族鄉青槓壩村駐村,與大家一起戰貧四年,我見證了兩個兩個村莊的「蛻變」。初識半坡村後,我狠下心來要發展這個村,有了這個念頭,就開始召集村「兩委」召開會議,緊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對開展大走訪、大摸排,抓協調,抓溝通,對熱點難點問題採取「一事一議」制度進行集體討論研究,做到不迴避不拖延,切實當好聯繫服務群眾的「聯絡員」、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探路員」、政策法規的「講習員」、基礎設施建設的「施工員」和矛盾糾紛化解的「調解員」。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必須先讓腰包能鼓起來丨錦屏縣固本鄉九...
    作為鄉政府聯繫我村的鄉幹部,也作為我村脫貧攻堅前沿指揮部副指揮長,你來我村工作很久了,做了大量工作……」今年8月初,我收到了這樣一封由一位年近杖朝老人親手執筆的特殊來信。  2018年9月,我得益於組織的信任,有幸擔任了固本鄉九桃村尖刀班班長,從那時開始,便和九桃結下了不解之緣。  「別的村都有些像樣的產業,怎麼我們村什麼都沒有呢?」
  • 我的扶貧故事|黃承江:敢闖敢幹 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
    我叫黃承江,是桐梓縣九壩鎮天池村村支書。過去,天池村的產業小、散、弱,沒有成規模發展,村裡缺乏支柱性產業發展。要想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就必須發展好產業。綜合因素的考慮,我心裡盤算著天池村以發展鄉村旅遊為主,中部和兩山發展蜂糖李,平壩區域發展蔬菜,這樣來盤活全村資源。
  • 「我的走訪手記」彭先傑: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理念落實到檢察...
    12月18日,我帶領碧江區人民檢察院第二部、政治部的幹警一行12人到碧江區雲場坪鎮路臘村,開展政法信訪系統「入村寨進社區走企業訪群眾」大走訪活動,雲場坪鎮綜治辦工作人員和路臘村村幹部與我們一同開展走訪活動。
  • 濟陽區曲堤鎮王元氣村:鄉村遊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濟陽區曲堤鎮王元氣村:鄉村遊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2020-07-06 1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敢闖敢幹 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丨桐梓縣九壩鎮天池...
    我叫黃承江,是桐梓縣九壩鎮天池村村支書。過去,天池村的產業小、散、弱,沒有成規模發展,村裡缺乏支柱性產業發展。但要想帶領群眾增收致富,就必須發展好產業。根據我對全村地域分布的情況了解,加上自然條件等綜合因素的考慮,我心裡盤算著天池村以發展鄉村旅遊,中部和兩山發展蜂糖李,平壩區域發展蔬菜,盤活全村的資源。2017年,我毅然決然帶領村支「兩委」、村民代表、黨員代表、種植大戶和部分群眾多次到安順考察學習蜂糖李種植、培育、銷售等技術,結合天池村的土壤、氣候、海拔等因素,發現天池村很適合種植蜂糖李。
  • 路寬了村美了 村民的腰包跟著鼓起來了
    路寬了,村美了,短中長期的致富項目有了,村民的腰包悄悄鼓起來了。「俺們真幸運,西川有福啊!」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努力換來鄉村旅遊示範村40歲的劉曉旻出生於盂縣城郊,大學畢業後,做過各種工作。2008年,他成為盂縣南婁鎮的一名村官。
  • 「我的扶貧故事」看著官和村向前大步邁進 我感到十分欣慰丨江口縣...
    我叫鄭華,是官和鄉官和村的駐村工作隊隊長。回想這4年的駐村經歷,有太多的收穫,但也有……2017年9月,我接到縣委通知,到官和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因為當時自己是分管扶貧的副鄉長,認為到一個村裡搞脫貧攻堅工作不是什麼難事,我便帶著欣喜和憧憬去了村裡。
  • 窮帽子甩掉了,腰包鼓了,賀州樂群村的群眾樂了!
    賀州市委統戰部作為樂群村的定點幫扶後盾單位,成為了該村脫貧攻堅的堅強後盾。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2015年10月以來,賀州市委統戰部連續選派了4名優秀幹部擔任駐村工作隊員,推動樂群村扶貧、黨建、鄉村治理等多項事業創新發展。 脫貧攻堅行不行,基礎設施要先行。
  • 碧江:移風易俗風尚新
    12月10日,碧江區雲場坪鎮各村寨舉行新時代文明實踐助推鄉村振興大比武在全鎮如火如荼展開,全鎮4個自然村寨參與其中,由村寨負責人組成的考評組進行實地觀摩、現場打分、當眾頒獎。村與村、寨與寨相互學習,尋找差距、總結經驗。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要「實」丨普定縣穿洞街道興利村鄉村...
    我叫陳紹東,今年31歲,自任興利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以來,我帶領全村黨員幹部群眾,緊緊圍繞脫貧攻堅這一工作重心,以保穩定、重民生、促脫貧、求發展的工作思路,凝心聚力、真抓實幹,鼓了群眾的錢袋子、走出了全村發展的好路子,順利完成貧困村出列,為建設富強、美麗、文明、和諧鄉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四年 初心不變|德江縣楓香溪鎮先聯社區脫貧...
    我是德江縣楓香溪鎮先聯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張月軍,2016年與先聯社區結緣。2019年3月,我從一名普通的幫扶幹部成為脫貧攻堅隊隊長。回想這四年多的駐村幫扶往事,我經歷了思想的變遷,看到了村裡的變化,收穫了成功的喜悅。
  • 福綿區以「三培」構建紅色產業集群 集體經濟鼓腰包
    近年來,該村發動農民流轉土地148畝,大力發展臺灣香蔥種植產業。2019年,該村通過香蔥種植推動16戶55人脫貧摘帽,村民們心裡都樂開了花。「近些年,我們借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隊,深入挖掘福綿本土特色產業,創新『黨支部+聯合社+企業+農戶』等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大幅增收,提高農民群眾收入。」
  • 「我的扶貧故事」你不脫貧 我不離開丨水城縣阿戛鎮原中壩村支部...
    村子裡沒有礦產資源,沒有4G網絡,更沒有寬帶和企業,走進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泥濘的道路,隨處可見的破房漏瓦書寫著中壩村人窮困生活的歷史。  在我看來,村裡最窮的不是資源,而是人心。這麼多年,大家都習慣了貧窮,從最早之前的拼命掙扎漸漸地走向安於現狀。為了鼓舞群眾擺脫貧困的鬥志,我與中壩村民一起約定「你不脫貧,我不離開。」
  • 「我的脫貧故事」這是我生長的地方,我會竭盡全力呵護「她」丨錦屏...
    我叫吳聲權,是錦屏縣彥洞鄉九勺村村民委員會主任。我從學校畢業後一直在外務工,曾在公司擔任過技術主管和銷售經理。2014年,因家庭貧困,我家成了村了裡的貧困戶。在外務工的日子裡,我常常思考著:打工雖然工資高,但是很不穩定,怎樣才能趕上國家脫貧攻堅的步伐,實現自己穩定脫貧,從而帶動鄉親脫貧呢?為了這一理想,我得拼一拼。2017年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啟動時,為了實現我的理想、實現我的人生價值,我特地從外面回家參加競選,並有幸當選為村民委主任。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王明鳳:道阻且長 行則將至||王國友...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王明鳳:道阻且長 行則將至||王國友:種好香菇 過好日子 2021-01-04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種植茶葉,日子有了奔頭丨石阡縣國榮鄉周家寨村...
    誰曾想到,我靠著種茶葉不僅學到了技術,鼓了腰包,還脫了貧;誰曾想到,如今的茶商老闆們會到茶園裡來收購茶青;誰曾想到,我的茶園從2畝擴種到了12畝,收入從3千元增加到了1萬多元......我叫李應蘭,是石阡縣國榮鄉周家寨村二組村民,今年67歲,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我以為,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日子過的平平淡淡又如何呢?然而,前些年,由於家境貧寒,兒媳選擇與兒子離婚,兒子迫於生計不得不外出謀生。天有不測風雲,厄運接踵而至,2017年上半年,老伴也因病離世,留下我和孫女相依為命。
  • 【銘記初心使命 · 決戰脫貧攻堅】龍華昌:產業助推脫貧 為群眾鋪...
    永寧鎮圍牆村村民陳虎說:「剛開始一個月2000元錢。後來得到技術人員的指導,通過我自己的努力,學到一些基本的知識,我在蛋雞養殖場裡面是技術人員,做技術管理,每個月有3000多元錢,我的一家人在裡面務工,每個月總共有5000-6000元錢。現在我已經脫貧了,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 「脫貧攻堅百村行」大營鎮:村貌美 產業興 村民富
    檀頭高村地處大營鎮東北部,全村2000多口人,貧困戶32戶67人,原是大營鎮一個比較偏僻落後的村莊,村裡街道大多是泥土路,坑坑窪窪,基礎設施條件差、產業基礎薄弱。而今,再到大營鎮檀頭高村,可以用「煥然一新」來形容村裡的變化。要想富,先修路。
  • 我和我的村兒丨朱雷:我要用產業項目帶領村民奔富路
    談起朱雷帶領村民引進的「稻鴨共養」項目,張頂軍豎起大拇指,「去年給村集體帶來7萬元收入不說,我們村民的收入也是節節高呀!」  今天一早,我和村黨支部書記竇永月商量了一下,將今後的工作重點再次確定在發展壯大產業項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