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發展產業是關鍵,也是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動力源。近年來,碧江區雲場坪鎮因地制宜,深入開展農村產業革命,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激發鄉村發展活力,有效鞏固脫貧成果。
雲場坪鎮轄2個村2個社區,總人口4383人,其中農業人口3183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29戶437人,2019年實現全面脫貧清零。
楓木坪村食用菌基地是該村集體經濟產業,佔地面積約十餘畝,共計6萬支菌棒,可年產13萬斤食用菌。
近日,記者走進基地,一棟僅有十幾平方的半透明烘乾房引人注目。據楓木坪村主任張波介紹,該烘乾房於今年4月建成並投入使用,同年10月又加建了冰庫,其目的主要是為生產楓木坪牌「幹香菇」做準備。
據悉,鮮香菇的保鮮期較短,高產季時市場往往過於飽和。賣不出去的鮮香菇只能眼巴巴看著爛掉。而幹香菇保質期長、品質好,還可通過網店對外銷售。目前,楓木坪村幹香菇市場定價為40元一斤,相對於鮮香菇,幹香菇帶來的銷售利潤直接翻番。
除了幹香菇生產,楓木坪村食用菌種植基地,每天都會有新鮮的香菇被送往碧江區的各大賣場。「工人們凌晨4、5點就開始進行採摘、裝車、送貨,要是在旺季,每天會有1000多斤鮮香菇流向市場。」張波說。
楓木坪村在產業興旺的同時,還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近就業。石蘭平是基地採摘香菇的工人之一,村集體經濟食用菌棚未建成之前,務農是他唯一的收入來源。如今,每年在菌棚的務工收入有近萬元,而且每年還有780元的村集體經濟分紅金。除此之外,通過養牛產業,每年還有5萬元左右的收入。
與石蘭平一樣,真切感受到產業發展「紅利」帶來生活改善的還有村民楊秀四,目前,他到食用菌基地打工已有兩年。「以前光靠種地,一天下來也賺不了幾個錢。來基地打工後,一天最少也有100元收入,加上自己發展養殖,現在一年可以輕鬆掙4萬餘元。」楊秀四高興地說。
產業興旺了,村民的腰包「鼓」起來了,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據了解,為解決香菇受低溫影響而產量下降的問題,楓木坪村食用菌種植基地於2019年增加了茶樹菇、平菇的種植,補齊了菌棚生產的「時間鏈」,菌棚經濟效益大幅提升。如今,該基地每年可穩定帶動40人就業增收,61戶貧困戶每年享受780元分紅。
近年來,雲場坪鎮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每年櫻花、荷花盛開之際,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慕名前來。然而,無論是櫻花還是荷花,花期總是短暫的,光靠花期旅遊帶動當地群眾發展收效甚微。從2019年開始,當地政府在「蓮」上下功夫,投資50多萬元,在路臘村成立了蓮產品加工作坊,致力於打造「蓮」全產業鏈條
今年8月,路臘村加工坊開始生產,9月份,路臘村的蓮子、荷葉茶現身於滑石鄉舉辦的「農民豐收節」展銷會上,之後「路臘」牌蓮子、「路臘」牌荷葉茶名聲鵲起。如今幹蓮子為48元/520g,而荷葉茶則可賣到120元/斤。
「以前,我們也賣過幹蓮子,未經加工的幹蓮子也就20元一斤。而荷葉都是爛在田裡,後來我們到外地去考察學習,發現深加工後的蓮子和荷葉茶可以賣到很高的價格,所以打算辦個加工作坊,自己加工。」 碧江區雲場坪鎮路臘村村委會主任楊再房說。
57歲的村民曾令錫就是作坊的一名技術工人,他每天的工作是負責蓮子去皮機的運作。光是這項工作,每天就有150元的務工收入。他說:「以前我們只負責採摘,去殼則用一些土辦法,耗時費力,無法量產。現在,在加工坊裡篩選、剝殼、除芯、去皮等一整套的蓮子生產程序,僅用一個小時便可完成。」
雲場坪鎮組宣委員夏明歡告訴記者:「如今,路臘加工坊以代加工的模式,生產了800餘斤荷葉茶和5000斤蓮子,主要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華聯瑪客超市和特產店進行銷售。下一步,將通過電子商務平臺把產品銷往各地,再根據市場反饋情況,對產品進行升級和擴大生產,進一步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如今,雲場坪鎮路臘荷花種植基地從最初的100畝,擴展到了300多畝,不僅成為碧江區遠近聞名的觀荷勝地,還建成了可年產10噸的蓮產品加工生產作坊,利益聯結當地群眾44戶。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產業分紅等,讓當地群眾實現了真脫貧、脫真貧。 目前,雲場坪鎮農村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已經形成了2個特色自主品牌3個微型壩區6大生產基地及產業全鎮處處呈現出一派產業興旺、農民增收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