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種植茶葉,日子有了奔頭丨石阡縣國榮鄉周家寨村...

2020-12-26 天眼新聞

誰曾想到,我靠著種茶葉不僅學到了技術,鼓了腰包,還脫了貧;誰曾想到,如今的茶商老闆們會到茶園裡來收購茶青;誰曾想到,我的茶園從2畝擴種到了12畝,收入從3千元增加到了1萬多元......

我叫李應蘭,是石阡縣國榮鄉周家寨村二組村民,今年67歲,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我以為,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日子過的平平淡淡又如何呢?然而,前些年,由於家境貧寒,兒媳選擇與兒子離婚,兒子迫於生計不得不外出謀生。天有不測風雲,厄運接踵而至,2017年上半年,老伴也因病離世,留下我和孫女相依為命。

家無勞動力、無收入來源、年幼的孫女......得知情況後,駐村幹部、村支兩委開始到我家走訪核實,通過召開會議,認為我家符合精準扶貧戶條件。於是在2017年,我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系統。

李應蘭在自家茶園裡採摘茶葉

早在2014年,村裡面發展茶葉產業,我家就拿出了2畝土地用於種植茶葉,但由於缺乏專業的茶葉種植與管護技能,導致種植的茶葉長勢不好,加上當地的茶葉收購商且收且停,索性我就沒在茶葉管理上花費心思。

和我一樣,當時村裡的好些人因為沒有管護技術,大片的茶葉地荒廢了起來。2017年,鄉裡了解我們這一情況後,便協調鄉內的茶葉種植技術人員來到我們村進行現場指導,幫扶幹部並動員我參加茶葉技能培訓,還免費發放茶葉管護肥料。通過大半月的培訓,我掌握了種茶、施肥、剪枝、防病蟲害等技能。

到了2018年,由於有了管護技術,我當年採摘茶葉賣了3000塊錢,雖然錢不多,但卻增強了我種茶葉的信心,讓我看到了「脫貧」的曙光。

群眾管護茶葉

由於我家庭的特殊性,駐村幫扶幹部到我家走訪的次數也變得多起來,每次走訪都詳細詢問我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情況,關注孫女學習情況,讓我感到十分溫暖。

2018年底,靠著國家的扶貧政策和自己勤勞的雙手,我家順利脫了貧。那一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我又申請在自家的地裡種植近10畝的茶葉。

和村幹部們說的一樣,種植的茶葉不用擔心銷路問題,我只要把茶青採摘好,自然有茶商老闆上門收購。

臨近天黑,茶商老闆在路邊收購茶青

「早上出去,天黑了就有錢進,空手出門,就是抱財歸家。」脫貧後,我開始愈發勤奮,忙完了家務,我就往茶葉地裡跑,精心的管護,茶葉長勢很喜人,2019年,在種植茶葉上,我收入8000多塊錢。今年,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但我種植茶葉的收入仍有1萬多塊錢。

漸漸地,村子裡種植茶葉的人越來越多,茶葉面積達到了1300畝,由於管理較好,我們村的茶園還被評為「生態茶葉示範園區」,茶葉的價格也在不斷提高。

好事一樁接著一樁,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我們一家從周家寨村搬遷到了石阡縣城羅家寨安置點,住上了「新房子」,當上了「新市民」。

周家寨村茶園基地一角

如今,天氣好的時候,我就回老家去管理茶園,閒時就到縣城新家給孫女做做飯、洗洗衣......日子是越過越有奔頭了!

通訊員 王浩 楊義沙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潘佳本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家門口就業,收穫滿滿的幸福感丨石阡縣國榮鄉新陽...
    我叫周廷群,今年42歲,是石阡縣國榮鄉新陽村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婦女。「女生讀什麼書嘛,以後找個好婆家就行了!」在上世紀九十年代,16歲的我和大多數農村女孩一樣,為減輕家庭負擔,只能走出學校,南下「殺廣」,成了別人口中的「打工妹妹仔」。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眼裡常含淚水丨石阡縣五德鎮桃子園村駐村第...
    我叫遊龍,是石阡縣發改局的一名幹部,2016年3月,因脫貧攻堅工作需要,我被選派到五德鎮桃子園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桃子園村,聽起來似乎是一片美好靜謐的桃花源地,但實際並非如此,早在進村之前我就對桃子園做了一些功課。桃子園村位於五德鎮西南部,屬一類貧困村。
  • 產業有後勁 日子有奔頭——盂縣北下莊鄉鄭家溝村的脫貧故事
    2016年底,鄭家溝村實現整村脫貧後,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決定發展蘋果採摘園項目。「俺們請來省農科院的專家指導,專家說俺村的地理位置和土壤適宜種植蘋果樹。」劉全愛說。2017年3月,鄭家溝村利用18萬元專項扶貧資金,流轉了村裡近20畝土地,在村後山栽種了1600棵紅富士蘋果樹,並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分配了16棵果樹。
  • 「我的脫貧故事」不勤快 再好的政策也沒用丨湄潭縣興隆鎮前進村...
    我叫趙明英,今年40歲,家住湄潭縣興隆鎮前進村田壩寨。我家裡有3口人,兒子陳希望在遵義航天職業學校讀書,我的丈夫陳順龍患有輕度智力障礙,我也是殘疾人。我們這種家庭的實際情況很老火,好在政府幫助我們發展茶葉種植和生豬養殖,還給申請了生態護林員崗位,解決我們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幫扶人員多次深入找我溝通,不斷鼓勵我們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漸漸的,我和孩子他爸改變了「等、靠、要」思想,決定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奮鬥,摘掉我們頭上貧困戶的「帽子」。
  • ...貧困村的「富」隊長丨石阡縣河壩鎮王坪村脫貧攻堅隊隊長楊冰凱
    「我是組織委員,必須主動擔當作為,到脫貧任務最重的村去。」2018年1月,石阡縣脫貧攻堅號角全面吹響,我主動請纓擔任王坪村攻堅隊隊長,誓與攻堅隊員一起啃下貧困村「減貧摘帽」這塊硬骨頭。王國江,參加制茶技術培訓;劉軍,參加挖掘機培訓;劉大霞,參加高王片區精準扶貧學習班學習烹飪……通過兩期就業技能培訓,全村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培訓全覆蓋,培訓的43人目前已全部上崗,有在外進廠的,有在學校食堂負責烹飪的,有就近在產業基地務工的……漸漸地,群眾的「要脫貧」思想在一步一步的增強!
  • 「我的脫貧故事」小茶葉大文章丨黃平縣重安鎮馬場村村民黃壽禮
    但是,這不能是我倒下的理由。在黨和國家扶貧好政策的幫扶下,我先後發展了生豬養殖、稻田養魚、養雞、養鴨。與此同時,我的醫藥費也得到一定報銷。就這樣,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2017年底,我便主動找到村裡面,要求摘掉戴在自己身上的貧困戶帽子,因為通過生產自救,我已經穩健地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 「我的扶貧故事」敖海江:駐村的日子,櫛風沐雨助脫貧
    駐村的日子,一晃就是三年。 儘管家有年邁父母和幼子,2017年7月,作為共產黨員的我義無反顧地投入脫貧攻堅的工作中,成為了鎮寧自治縣馬廠鎮八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進村第一天,我看到的遠比想像的差,八河村地少,人均收入低,如何團結村支兩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 初來乍到,我與村支兩委交流溝通,要儘快了解村情民情。八河村有5個自然寨,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全部走了一遍,生產生活、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等,家家戶戶我都記下來,是要做到心中有數。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有了盼頭|貴陽市觀山湖區百花湖鎮哪嘎村...
    我是貴陽市觀山湖區百花湖鎮哪嘎村村民羅國榮,我的故事要從我結婚前說起。從小我的家庭就不富裕,我的性格也不善言辭,一家人就只能靠傳統的農業種植為生,當時30多歲的我還沒有結婚生子,父母就希望我組建一個家庭生兒育女,在晚年能夠報上孫子。
  • 「我的扶貧故事」從一名醫生蛻變成真正的脫貧攻堅「戰士」丨湄潭...
    3個月後,我的工作筆記本記滿了故事:哪一家老人生病需要幫忙聯繫醫院,哪一家孩子該上學了,哪一位群眾身體殘疾需要幫助,哪一家的雞蛋沒有賣出去……我一樣一樣地記了下來。當時的我還只是一名普通的醫生,對脫貧攻堅業務還不是很熟悉,我用了一個「笨辦法」,那就是用心去和群眾交朋友,用真誠去感動他們。
  • 「我的扶貧故事」改糧為茶助脫貧丨納雍縣騌嶺鎮祠堂邊村黨支部...
    我叫李隆全,家住納雍縣騌嶺鎮祠堂邊村,也是該村的黨支部書記。任職以來,我心繫群眾,解百姓之憂、排群眾之難,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為祠堂邊村經濟發展和脫貧攻堅事業貢獻一份力量。從我上任黨支部書記開始,我就著力思考祠堂邊村的發展大計。
  • 「全省林木種苗工作會」石阡縣:「光頭強」轉型「種苗商」,阡苗...
    與會代表現場觀摩石阡縣國榮鄉苗木產業園。10日上午,與會代表分兩組來到石阡縣國榮鄉苗木產業園進行現場觀摩,園區內不同胸徑、樹高的楠木苗長勢良好,令與會代表欣喜不已。據了解,園區地處國榮鄉佛頂山野生楠木生長的核心帶,土壤、氣候及海拔高度均符合楠木生長,人工造林的楠木初期生長速度遠較天然林生長迅速。  「園區內13年生的楠木人工林與20年生的天然林相比,人工林胸徑、樹高和材積的年平均生長量,分別比天然生長快3倍、2.3倍和7.1倍。
  • 田間課堂,有效破解農技難題——石阡縣地印村開展辣椒種植培訓
    近日,在石阡縣地印村辣椒育苗基地裡,貴州企泰農牧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徐明和一邊給村民講解辣椒苗移栽注意事項,一邊演示辣椒苗的移栽實操。現場100多名村民,緊緊圍繞成一圈聚精會神地聽徐明和講解辣椒移栽注意事項及病蟲害防治,並現場諮詢栽種辣椒時常遇到的問題,場面十分熱鬧。培訓完後,該村還將3200多盤辣椒育苗免費發放給100多戶可種植辣椒的農戶栽種。
  • 黑山村:養豬助脫貧 日子有奔頭
    「感謝政府的幫助,我始終相信,無論生活多麼艱難,只要自力更生就一定能擺脫困境。」曾經的海坨鄉黑山村貧困戶朱慶忠回憶從前對記者感慨道, 2011年我被診斷出胃癌,需要做胃切除手術,把家裡值錢的東西都賣了,東借西湊才籌夠了手術費用3萬元,生活十分困難。
  • 「我的脫貧故事」日子有了新盼頭|織金縣官寨鄉白馬村村民陳紹興
    也在網上發起過籌款,我們四處籌錢,拼盡全力,最後也沒有換來一個美好的結果,妻子還是丟下了我和四個孩子,離開了人世。三個正在上學的孩子使本就負債纍纍的家庭雪上加霜。若不是家裡還有四個孩子,我還需承擔起一個父親的責任,我可能早已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在村支兩委的建議下,我於2018年向村委會提出申請。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家脫貧丨劍河縣太擁鎮南東村村民李世能
    2014年,我村就進駐了扶貧工作隊,村委和駐村幹部經常來我家了解情況,經過評議,把我家評為貧困戶。至此,醫療、教育和住房方面開始得到國家政策扶持,我在高中讀書的書費、學費都免除了,每年還能得到國家扶貧助學金4000元。妹妹在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獲得書費、學費兩免待遇,這樣,我家在教育上的困難解決了,在原來費用開支的基礎上可以節省上萬元。
  • 「我的脫貧故事」生活有奔頭 我家平房爭取加蓋二層|修文縣六桶鎮...
    我叫廖志炳,是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六桶鎮寶寨村硝廠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我家有9口人,家中有老有小、有病有弱,一家人擠在一棟年久失修的老石牆房子裡面。廖志炳一家合影2014年,我被評選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駐村幹部和村支兩委看到我家的住房情況後,便幫我家爭取了3000元的危房改造政策補助。2018年,我最小的一個弟弟也結婚成家,房子的事情再次讓我的家庭變得窘迫起來。
  • 「我的脫貧故事」我成了村裡的脫貧「樣本」丨貴定縣德新鎮光明村...
    我叫楊勝福,是貴州省黔南州貴定縣德新鎮光明村的村民。今年已是64歲,家中只有我一個人。以前因貧失志,但在駐村幹部這幾年的幫扶下,如今,我成了村裡貧困戶效仿的脫貧「樣本」。三年前,我的日子過得非常困難,可以說是家徒四壁。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五年,感動他人,同時也被他人感動丨三都自治...
    心合村三位耄耋之年老人給徐繼澤和駐村工作隊寫來感謝信跟隨韋興威的爺爺來到她家,眼前情景觸目驚心,那搖搖欲墜的小木屋飄風漏雨、家徒四壁,讓我感慨萬千。在與韋興威電話溝通之後,我連夜含淚寫下了《回不去的校園》《因為有你,校園不再是夢》《有心無畏有愛無懼》等文章,並及時上傳到個人QQ空間,次日醒來已被親朋好友們轉發評論,紛紛表示要資助這個懂事的女孩。
  • 「千村千戶脫貧故事」好斯拉吐、王玉林、趙呼格吉樂圖、魏鳳林...
    「我這6頭牛,保守估算也能值10萬元左右,到明年,牛能發展到10餘頭,羊能發展到100餘只,以後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好斯拉吐高興地說。(烏吉斯古冷)王玉林:量身定製的「脫貧致富套餐」王玉林家住巴彥呼舒鎮杜日本格熱嘎查,曾經生活殷實富足,是四鄰八鄉的「名人」。
  • 能為脫貧攻堅做點事,我深感榮幸 | 我的扶貧故事
    能為脫貧攻堅做點事,我深感榮幸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05 14: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