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日子有了新盼頭|織金縣官寨鄉白馬村村民陳紹興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陳紹興,今年58歲,是畢節市織金縣官寨鄉白馬村大寨組的村民。2018年是我最難忘的一年,這一年我的妻子因病離世,這一年我家也因孩子上學,家庭經濟負擔重,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五年前,我的妻子確診了癌症。我們與病魔鬥爭,花光了之前在外務工時的所有積蓄。也在網上發起過籌款,我們四處籌錢,拼盡全力,最後也沒有換來一個美好的結果,妻子還是丟下了我和四個孩子,離開了人世。三個正在上學的孩子使本就負債纍纍的家庭雪上加霜。若不是家裡還有四個孩子,我還需承擔起一個父親的責任,我可能早已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在村支兩委的建議下,我於2018年向村委會提出申請。經過駐村工作隊及村支兩委上門走訪、調查情況後,組織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最終我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後,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多次到我家走訪,了解情況。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我向他們表達了自己想要發展種養殖的意願,我想通過自己的雙手,還清債務,想讓孩子們通過讀書擺脫貧困。了解到我的發展意願後,政府不僅為我提供了護林員的公益性崗位,讓我一年有一萬元的工資收入,還讓孩子們得到了教育資助和學費減免。

在村合作社的帶動下,我們家獲得了國家扶貧資金補助,養了2頭牛,10頭豬。2018年,幫扶幹部和村支兩委為我申請到小額扶貧貸款,三年免息,讓我有了創業發展的機會。我用這筆錢種植枇杷樹,這批果樹預計明年開始投產,預計收入在五萬元以上。

2019年我的兩個女兒順利完成學業,一邊工作一邊準備國家事業單位和公務員考試。2020年我的大兒子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在村委和政府的努力下,我們申請到了國家茅臺計劃獎學金。我告訴孩子,以後不管在什麼地方,都要時時刻刻記得國家的關心與關懷,都要為國家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現在,女兒們有了自己的工作,大兒子也在國家的幫助下讀大學,我們的日子變得越來越好了,我也慢慢走出了失去至親的痛苦。

我知道所有這些改變都離不開國家的關心與幫助,我深深地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謝所有幫助我脫貧致富的領導幹部。正是因為國家的脫貧攻堅工作,我們才能走出貧困。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脫貧了,但是國家對我們的關心從未減少。明年我種植的果樹就可以收穫了,我的日子又有了盼頭。

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澤爾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王璐瑤 楊韜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說群眾能懂的話 辦群眾需要的事|織金縣官寨鄉...
    我叫袁勇,是2018年3月織金縣文體廣電旅遊局選派下鄉駐官寨鄉白馬村的第一書記,轉眼3年過去,回首駐村點滴,有辛酸,有欣喜,有過彷徨,更多的卻是感動。從局機關黨委書記到駐村幹部,角色的轉變,一開始,讓我有些難以適應。學會說話,學會說讓群眾感興趣的話,成為了我駐村開始做好群眾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熟悉政策、熟悉脫貧攻堅知識的基礎上,我要求村裡的工作人員學會換為思考,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分析和解釋清楚問題是對、為什麼對?是錯,為什麼錯?
  • 「我的脫貧故事」感恩黨和國家好政策|織金縣馬場鎮大陌村村民餘昌富
    我叫餘昌富,今年39歲,家住織金縣馬場鎮大陌居茨壕組,家裡3口人。2013年,因為我們夫妻都是殘疾人,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說起我家的故事,還要從一次車禍說起。直到2018年5月,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村委及幫扶人員的動員下,我參加了縣裡組織的家政培訓。培訓結束後,我帶著一家人到貴陽給人做家政服務,如今我和妻子每月有1800元工資,因為孩子要上幼兒園,工資勉強維持生計。  後來,黨委政府在幫扶我們家上花費了大量心血。
  • 「我的脫貧故事」產業扶貧政策送到家|織金縣珠藏鎮新莊村村民魯明學
    幸好駐村幹部把產業扶貧政策送到我家,帶我去參加養殖培訓,為我們謀出路,讓我在家發展養豬產業,不然到現在我還不知做什麼養活整個家庭,根本就談不上脫貧。非常感謝幫扶幹部的用心用情,把國家的好政策落實到我們身上我叫魯明學,屬於織金縣珠藏鎮新莊村罕嘎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之前,我空有一身蠻力,由於自身缺發展資金和一技特長。加之家中有兩個年邁的老人需要照顧,所以整個家庭的生計只能靠在外打臨工養活。
  • 「我的扶貧故事」一個護林員的脫貧之路—織金縣板橋鎮幸福村村民...
    這就是織金縣板橋鎮幸福村把那溝組村民熊少貴勞碌而又充實的一天。我叫熊少貴,1971年出生,因家庭成員無勞動力、無技術等原因導致家境貧困。通過精準識別,我成為建檔立卡戶。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我發揮自身能力,努力拼搏,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我家對面的山坡上以前是耕地,後來退耕還林,山坡上種了樹。
  • 「我的脫貧故事」「一棵樹」撐起三個孩子的大學夢|織金縣馬場鎮...
    我叫汪明傑,是織金縣馬場鎮中心村村民,2013年因3個孩子上學家庭經濟困難被識別為建檔立卡戶。以前我是在煤礦上班,漸漸年紀大了,父母需要人照顧,3個孩子上學也需要錢,特別是大女兒考進大學,我們家也在13年被評為建檔立卡戶。
  • 「我的脫貧故事」巖山上的幸福日子|紫雲自治縣五峰街道紅光村村民...
    這一天,我一輩子忘不掉。2019年5月28日,是我喬遷新居的日子,這是我利用國家幫扶3.5萬元危改政策修建的住房,陽光下,這棟漂亮的2層混凝土小洋房猶如山溝的鳳凰,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吃水不忘挖井人、世世代代跟黨走」。
  • 「我的脫貧故事」高山蔬菜讓我成功脫了貧丨織金縣三塘鎮地猓村...
    我叫荀趙虎,家住織金縣三塘鎮地猓村団巖組,家裡有4口人,其中兩個孩子在學校讀書。2013年被納入貧困戶的我,一直以來得到政府的大力幫扶,感受到黨的溫暖,促使我脫貧的欲望更加強烈。2014年我參加了村裡的勞務合作社,在村幹部的勸導下攜妻子劉敏外出浙江義烏務工。一年來省吃節儉,但因為我們夫妻倆文化不高,幹的又是苦力活,收入依然微薄,難於支撐家裡的開支。2015年,我和妻子商量回家創業,種植高山蔬菜,一方面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另一方面蔬菜市場比較好,應該能掙上錢。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稻花香|織金縣牛場鎮井沙村幫扶幹部王勇
    脫貧攻堅,沒有等出來的精彩,只有幹出來的輝煌。我叫王勇,原是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大衝村駐村幹部。2017年我所駐的村出列後,2018年被組織選派到牛場鎮井沙村擔任幫扶幹部。我新到井沙村是一個以傳統農業水稻種植為主的村。
  • 「我的扶貧故事」關係群眾無小事|織金縣黑土鎮龍潭村包村幹部熊峰
    我叫熊峰,是貴州畢節市織金縣黑土鎮龍潭村的包村幹部兼任村支書。2018年4月初來到龍潭時,大家都認為政府派這個老夥子來龍潭村,怕是鎮裡不重視龍潭村了。誰知,沒有過多久,大家不僅認同這個老夥子,更多的還有尊重。
  • 「我的脫貧故事」日子也越來越有盼頭|觀山湖區金華鎮何官村村民陶敏
    我叫陶敏,今年52歲,是觀山湖區金華鎮何官村一組村民。1990年,我與丈夫劉光榮結婚,生活雖不富裕,但勝在兩口子感情很好。不久之後,女兒劉燕、兒子劉勇、劉海相繼出世,一家人在一起更是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 「我的扶貧故事」來到馬店村 就是馬店人|省統計局派駐織金縣熊家...
    我叫劉光淋,是省統計局派駐織金縣熊家場鎮馬店村的第一書記。   2016年,我主動申請到脫貧攻堅一線參與扶貧工作。剛到村時,面對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農村工作,我深感責任重大。開弓沒有回頭箭!調整心態後,我立即投入走訪工作,用50天時間,開展了一次全村範圍內的「人口普查」,遍訪全村6個村民組400多戶農戶1200餘人,查找貧困根源,迅速摸清了全村底數。根據遍訪掌握的情況,我建立起黨員、留守兒童、致富能人等各類名冊,對村情瞭然於胸。劉光淋(左)走訪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勝扶貧誓不還丨織金縣綺陌街道...
    我叫張芳華,男,1983年生,2010年參加工作,先後紮根在織金縣上坪寨鄉、熊家場鎮、綺陌街道3個基層鄉鎮脫貧攻堅工作中,現為綺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回首這十年,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我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從一名普通工作員到綺陌街道辦事處主任,我始終最牽掛貧困群眾,始終把脫貧攻堅抓在手上。從擔任民政局社會救助局派駐珠藏鎮工作員起,我就始終以民政救助和社會兜底保障作為民生工作,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 「我的脫貧故事」菌菇香 日子紅丨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村民王元軍
    看著大棚裡的菌一天比一天長勢好,我和妻子不禁相視而笑,想想這幾年家裡翻天覆地的變化,感激之情泛泛湧起。我叫王元軍,是安龍縣龍山鎮納賴村納賴五組的村民,家中2口人,2014年通過申請評為低保貧困戶,2018年底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助農增收|織金縣納雍鄉六陰支...
    我叫彭廷富,三年前,我有幸被組織選派到織金縣納雍鄉六陰支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在六陰支村這塊方圓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留下了多少難忘的瞬間和太多令人流連的故事。初生牛犢,初來乍到,現實將我的預想衝擊得面目全非。交通基礎設施落後,老百姓無穩定收入來源,村民缺乏科學的種養殖技術知識,產業發展滯後,固守著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不想改變,也不願改變。一個又一個難題擺在面前。在與包村幹部和村支兩委成員多次調研和座談後,我意識到只有狠下決心,搞好產業結構調整才是最好的出路。
  • 「我的扶貧故事」輕傷不下「火線」,脫貧戰場有我︱貴州省住房和...
    3月有我奔波的身影,4月有我匆忙的腳步,5月有我執著的堅守,6月,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我暫別了一線的脫貧攻堅戰場。我叫王忍,是貴州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機關黨辦四級調研員。  作為脫貧攻堅戰場上的「新人」,我一刻也不敢耽誤,抓緊了解織金縣相關情況,向同事們虛心請教,把問題一個個地羅列在本子上。目前臺帳內發現有多少個問題?怎麼核查?怎麼問?問什麼?該問哪個部門?問到什麼程度?所有的情況一一在我的腦海裡過了一遍。  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下基層的進度一再滯後。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織金縣記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
    我叫李莉,遵義市赤水人,2015年到織金縣工作,現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負責人。累計為116戶貧困戶申請小額信貸,貸款492.3萬,幫助有發展願望,有一技之長,但苦於無資金,不能自行發展生產或創業脫貧的貧困戶脫貧致富。確保貧困戶貸得到、用得好、還得上、能致富,幫助貧困農戶「換窮業」。全街道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81戶348人,其中2017年搬遷65戶274人,2018年易地搬遷16戶74人,舊房拆除率達100%,復墾復綠100%,兌現復墾復綠資金125.4萬。
  • 「我的脫貧故事」我用一隻腳「跳」出了精彩人生路|織金縣珠藏鎮...
    我叫何恩榮,1977年出生於織金縣珠藏鎮鏈子村。10歲時,一場車禍讓我永遠的失去了左腿。「高位截肢」「初中畢業」「掙不到錢」……曾經,在外人看來,這些標籤會將會伴隨我的一生,可我卻用一隻腳,「跳」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路。
  • 「我的扶貧故事」找準在扶貧工作中的定位丨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第...
    我叫肖章春,是貴州畢節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一名幹部,2018年受組織委派赴白泥鎮三合村工作隊擔任第一書記。如果說新任務、新環境使我的責任更大,要求更高樂。「責任重於泰山」是我人生的座右銘,人的一生只有勇於承擔對社會、對人民、對組織、對家庭、對朋友的責任,才能問心無愧。
  • 「我的扶貧故事」敖海江:駐村的日子,櫛風沐雨助脫貧
    駐村的日子,一晃就是三年。 儘管家有年邁父母和幼子,2017年7月,作為共產黨員的我義無反顧地投入脫貧攻堅的工作中,成為了鎮寧自治縣馬廠鎮八河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進村第一天,我看到的遠比想像的差,八河村地少,人均收入低,如何團結村支兩委、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大難題。 初來乍到,我與村支兩委交流溝通,要儘快了解村情民情。八河村有5個自然寨,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全部走了一遍,生產生活、家庭人口、家庭收入等,家家戶戶我都記下來,是要做到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