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關係群眾無小事|織金縣黑土鎮龍潭村包村幹部熊峰

2020-12-26 天眼新聞

我叫熊峰,是貴州畢節市織金縣黑土鎮龍潭村的包村幹部兼任村支書。2018年4月初來到龍潭時,大家都認為政府派這個老夥子來龍潭村,怕是鎮裡不重視龍潭村了。誰知,沒有過多久,大家不僅認同這個老夥子,更多的還有尊重。   剛來龍潭包村時,我沒有先講國家大事件,而是入戶了解所有農戶思想,短板。我不分貧困戶和非貧困人口,而是見人就聊,見戶就進。剛開始,好多群眾還以為我老了,無聊,找老百姓談話。

後來我拿出事前記好的每戶的情況,針對性提出脫貧路子時,他們才知道原來我是先摸清情況。   我們脫貧攻堅,不僅要讓百姓富,更要提升百姓思想意識和精神文明。作為攻堅隊中一員,我們要感到自豪,我們要落實中央、省、市和縣有關部署,更要改變農戶思想和文明。

龍潭村大多數老百姓農戶思想舊,行為舉止差,環境意識淡薄。我翻開筆記本另一頁,密密麻麻記載著我下一步工作思路。

在龍潭村走訪後,我以身作則,每天基本六點就到村裡,來幹嘛呢?首先是到村委,把村委裡裡外外打掃一遍,再到農戶家中去,先是去比較懶惰農戶家中,叫他們起來,我們一起拖地掃地。這樣的每天堅持,終於把農村所有農戶都「掃了個遍」。

慢慢地,我感覺到村裡老百姓的變化,村民看到我們入戶,總是熱情地喊坐。再一看,原來房屋周圍全是牛糞、豬糞的農戶已經收拾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村民們紛紛表示,熊峰支書的這種行為影響到我們,如果我們再不作為,那我們都感覺不好意思再見支書了。

富不富,先掃路,掃了屋前掃屋後。脫貧要脫髒,父做子效仿。現在,龍潭每戶村民看見我,都總會開句玩笑說:「書記,我們家很乾淨哦。」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澤爾 整理

編輯 楊羽

編審 楊儀 肖慧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找準在扶貧工作中的定位丨織金縣白泥鎮三合村第...
    我叫肖章春,是貴州畢節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一名幹部,2018年受組織委派赴白泥鎮三合村工作隊擔任第一書記。如果說新任務、新環境使我的責任更大,要求更高樂。「責任重於泰山」是我人生的座右銘,人的一生只有勇於承擔對社會、對人民、對組織、對家庭、對朋友的責任,才能問心無愧。
  • ...扶貧故事」堅守扶貧初心丨織金縣雙堰街道幹河居駐村第一書記楊松
    我叫楊松,是畢節市織金縣應急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3月,有幸被組織選派到織金縣雙堰街道幹河居任準村第一書記。回顧駐村工作的日夜,許多故事像一張張舊相片,翻起時心裡總會悸動。但我接到緊急工作安排,立即開展「百企幫百村」遍訪活動,並完善相關資料迎檢。  時間緊、任務急,我放棄休息,繼續在村裡做迎檢工作。與包村幹部楊春科、村支書吳朝敏、村副主任付學文、村主任助理吳坤在村開展遍訪。中午妻子打來電話,問我忙好了沒有,正忙的我「不太耐煩」地說了句「現在忙得很」便把電話掛斷了。
  • 「我的扶貧故事」說群眾能懂的話 辦群眾需要的事|織金縣官寨鄉...
    我叫袁勇,是2018年3月織金縣文體廣電旅遊局選派下鄉駐官寨鄉白馬村的第一書記,轉眼3年過去,回首駐村點滴,有辛酸,有欣喜,有過彷徨,更多的卻是感動。從局機關黨委書記到駐村幹部,角色的轉變,一開始,讓我有些難以適應。學會說話,學會說讓群眾感興趣的話,成為了我駐村開始做好群眾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熟悉政策、熟悉脫貧攻堅知識的基礎上,我要求村裡的工作人員學會換為思考,對群眾反映的問題,分析和解釋清楚問題是對、為什麼對?是錯,為什麼錯?
  • 「我的扶貧故事」產業發展助脫貧丨織金縣官寨鄉化窩村包村幹部張...
    我叫張曉松,2015年到畢節市織金縣官寨苗族鄉人民政府工作。初到官寨,我就被安排到尖山村任包村幹部。我雖然也是在農村長大,但是以前從未接觸過真正的農村工作。到村後看到熟悉的農村環境,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那麼的似曾相識,但是面對眼前的工作又是那麼的陌生。
  • 「我的脫貧故事」產業扶貧政策送到家|織金縣珠藏鎮新莊村村民魯明學
    幸好駐村幹部把產業扶貧政策送到我家,帶我去參加養殖培訓,為我們謀出路,讓我在家發展養豬產業,不然到現在我還不知做什麼養活整個家庭,根本就談不上脫貧。非常感謝幫扶幹部的用心用情,把國家的好政策落實到我們身上我叫魯明學,屬於織金縣珠藏鎮新莊村罕嘎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4年之前,我空有一身蠻力,由於自身缺發展資金和一技特長。加之家中有兩個年邁的老人需要照顧,所以整個家庭的生計只能靠在外打臨工養活。
  • 「我的扶貧故事」青春因磨礪而出彩丨織金縣記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
    我叫李莉,遵義市赤水人,2015年到織金縣工作,現綺陌街道扶貧工作站負責人。經常性開展幹部業務培訓,認真思考擬寫業務培訓材料,確保幹部熟悉業務,能熟練宣講落實好扶貧政策。精準識別,嚴把入口。通過遍訪走訪、進一步精準識別貧困戶、查漏補缺、動態調整、貧困人口錯評、漏評、錯退綜合治理、五個專項治理等,不斷夯實建檔立卡基礎。
  • 「我的扶貧故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助農增收|織金縣納雍鄉六陰支...
    我叫彭廷富,三年前,我有幸被組織選派到織金縣納雍鄉六陰支村任駐村第一書記。在六陰支村這塊方圓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留下了多少難忘的瞬間和太多令人流連的故事。初生牛犢,初來乍到,現實將我的預想衝擊得面目全非。交通基礎設施落後,老百姓無穩定收入來源,村民缺乏科學的種養殖技術知識,產業發展滯後,固守著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不想改變,也不願改變。一個又一個難題擺在面前。在與包村幹部和村支兩委成員多次調研和座談後,我意識到只有狠下決心,搞好產業結構調整才是最好的出路。
  • 「我的扶貧故事」一個護林員的脫貧之路—織金縣板橋鎮幸福村村民...
    這就是織金縣板橋鎮幸福村把那溝組村民熊少貴勞碌而又充實的一天。我叫熊少貴,1971年出生,因家庭成員無勞動力、無技術等原因導致家境貧困。通過精準識別,我成為建檔立卡戶。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我發揮自身能力,努力拼搏,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我家對面的山坡上以前是耕地,後來退耕還林,山坡上種了樹。
  • 「我的扶貧故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勝扶貧誓不還丨織金縣綺陌街道...
    我叫張芳華,男,1983年生,2010年參加工作,先後紮根在織金縣上坪寨鄉、熊家場鎮、綺陌街道3個基層鄉鎮脫貧攻堅工作中,現為綺陌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回首這十年,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串聯起我和扶貧事業的不解之緣,從一名普通工作員到綺陌街道辦事處主任,我始終最牽掛貧困群眾,始終把脫貧攻堅抓在手上。從擔任民政局社會救助局派駐珠藏鎮工作員起,我就始終以民政救助和社會兜底保障作為民生工作,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 「我的扶貧故事」來到馬店村 就是馬店人|省統計局派駐織金縣熊家...
    我叫劉光淋,是省統計局派駐織金縣熊家場鎮馬店村的第一書記。   2016年,我主動申請到脫貧攻堅一線參與扶貧工作。剛到村時,面對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農村工作,我深感責任重大。開弓沒有回頭箭!調整心態後,我立即投入走訪工作,用50天時間,開展了一次全村範圍內的「人口普查」,遍訪全村6個村民組400多戶農戶1200餘人,查找貧困根源,迅速摸清了全村底數。根據遍訪掌握的情況,我建立起黨員、留守兒童、致富能人等各類名冊,對村情瞭然於胸。劉光淋(左)走訪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小事情都是我們幹部的大事情!|仁懷市茅壩...
    第一次在中心組開群眾會,來的群眾很多,我想他們應該是聽說換包組幹部了,來看個究竟,但當看到是個年輕的女幹部時,有些唏噓了。還好我提前做了功課,把村民組的基本情況都做了詳細的了解,把怨氣戶、貧困戶、挑事戶、長期上訪戶等都摸了個透。
  • 「我的扶貧故事」從農村來到農村去 用熱血「沸騰」扶貧路|織金縣...
    我叫李林,是織金縣茶店鄉群豐村駐村第一書記。因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深知農村生活疾苦。2018年3月,全縣脫貧攻堅戰役號角吹響的時候,我積極向組織提出申請加入這場戰爭。在組織的信任下,我有幸成為一名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王超:開好群眾會,架起與群眾的「連心橋」
    【我的扶貧故事】王超:開好群眾會,架起與群眾的「連心橋」 2020-12-19 1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把小事做好就是最大的扶貧|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片...
    我知道,那是不舍,是眷戀,是難忘老屋的那段時光。  真心交往  扶貧路上巧遇「瑤夥計」  駐村就要駐到心裏面去,用真心交往才能換來群眾的真心理解。這是瑤族幹部對瑤族群眾的簡單介紹,平緩而悲壯。我開心地說道。月光下,火爐邊,我們在飯桌上講孩子的學習,聊侍養的牛羊,談栽種的蔬果,說扶貧的成效,算來年的收入……  「三同」,「瑤夥計」我無比欣慰,我已經成了他們心中的「瑤夥計」。
  • 「我的扶貧故事」齊心協力撕下了深度貧困的標籤丨盤州市雞場坪鎮...
    從深度貧困村到2019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408元,從39%下降為0的貧困發生率,三年來,黃泥包村在脫貧攻堅下的蛻變,我參與見證這一切。  三年前,我隻身來到陌生的黃泥包村開始脫貧攻堅工作,這一幹就是三年。  俗話說「治標要治本」,要想擺脫貧困,首先摸清楚「病根」在哪裡。
  • 「我的扶貧故事」思群眾之所思 想群眾之所想|鼓揚鎮田哨村扶貧...
    我叫程燊,很榮幸在2017年9月我加入鼓揚鎮田哨村扶貧駐村隊伍,在很多人眼裡,駐村工作是一份苦、累而乏味的工作,其實除了苦和累,更多的是與群眾相處的感動瞬間。我所負責的組常住人口近280人,60多戶,群眾都很勤勞而樸實。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丨錦屏縣河口鄉...
    我叫朱亞,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審計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5年9月,我被組織安排到河口鄉河口村擔任第一書記。當時,河口村黨支部被列為「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督促整改。到崗後,我立即著手查找原因,並「對症下藥」。
  • 「我的扶貧故事」讓司法所「亮堂」起來,打通群眾脫貧致富路|貴州...
    我是貴州省司法廳法資處黃弘。2019年5月,我主動請纓到織金縣上坪寨鄉扶貧,盡己所能為當地群眾做些實事。幫扶群眾(戴草帽者為黃弘)在我的努力推動下,今年8月22日,上坪寨鄉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成為織金縣矛盾糾紛化解改革首例試點單位正式投入使用,實現了線上線下一體化調解,完善了調解與訴訟相銜接的運行機制,真正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的服務通道,群眾心目中的基層司法工作更加「亮堂」。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岑鞏縣龍田鎮紀委副書記黃秀菊
    我叫黃秀菊,岑鞏縣龍田鎮紀委副書記,興龍村網格員。2019年4月,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我懷著「懂農村、愛農村、愛農民」的理想信念主動申請到村級一線作戰隊鍛鍊自己,從此,便與扶貧工作結下了深緣。「你就負責路溪村背後坡和廖家坡兩個組的網格,還有就是由於劉主席已調離我單位,所以他剩下的幫扶『長跑』路程還得由你繼續了,一共有5戶結對幫扶對象,他們是蘇介世、孫榮昌......」聽著該聯繫村領導的安排,我逐漸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內容。
  • 輪椅上的脫貧路——信州區龍潭村廖建彬的脫貧勵志故事
    輪椅上的脫貧路——信州區龍潭村廖建彬的脫貧勵志故事  意志堅強遭遇挫折不自棄  1989年8月3日,對於廖建彬來說,這是一個災難的日子輪椅上的脫貧路——信州區龍潭村廖建彬的脫貧勵志故事  自力更生脫貧路上不等靠  2014年,脫貧攻堅工作全面鋪開,廖建彬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戶,但他並沒有坐等政府來救濟,而是想方設法尋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