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五年,感動他人,同時也被他人感動丨三都自治...

2021-01-07 天眼新聞

我叫徐繼澤,來自黔南州委政研室。2016年4月21日下午,在將近4個小時的舟車勞頓後,我到三都水族自治縣周覃鎮心合村任第一書記。

一個下午,我就從鬧市置身邊遠的窮鄉僻壤中,一時間還適應不過來。當天,送我來駐村的單位領導和接收我的當地領導都心疼地說,明天就是星期五了,你還是回去過周末,下星期一再來吧。我謝絕了他們的好意,倔強地抿抿嘴,眺望遠處暗淡的深山老林。如果連這一點點孤獨和失落都不能承受,我又何談主動請纓來駐村幫扶,又何談當好第一書記?安營紮寨結束後,已是月明星稀蛙聲一片。那一夜,我將自己的QQ和微信呢稱全部更改為「我在心合等你」,卻未曾料到,這一改就是5個年頭。

榮獲「感動三都」脫貧攻堅十佳人物,徐繼澤(左)接受電視採訪

這五年,一次次心酸,一張張笑臉,一聲聲問候,一句句謝謝,平凡著亦不平凡。每一天,我都被感動著,我也感動著他人——2016年6月18日清晨,一位老爺爺突然跌跌撞撞地「闖」進我的辦公室。「聽他們說,你是新來的第一書記?」老人握住我的手,未語淚先落——由此揭開了孤兒韋興威的悽涼身世。韋興威兩歲那年,父親意外離世,母親攜妹離家出走至今杳無音信,靠爺爺奶奶撫養和政府救濟完成初中學業。為減輕爺爺奶奶的生活負擔,年少懂事的韋興威放棄了未完成的高中學業,選擇離校前往江蘇常州打工掙錢。

心合村三位耄耋之年老人給徐繼澤和駐村工作隊寫來感謝信

跟隨韋興威的爺爺來到她家,眼前情景觸目驚心,那搖搖欲墜的小木屋飄風漏雨、家徒四壁,讓我感慨萬千。在與韋興威電話溝通之後,我連夜含淚寫下了《回不去的校園》《因為有你,校園不再是夢》《有心無畏有愛無懼》等文章,並及時上傳到個人QQ空間,次日醒來已被親朋好友們轉發評論,紛紛表示要資助這個懂事的女孩。同時,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慷慨解囊相助,最終韋興威得以重返校園,還考上了大學,而她家小木屋也在國家危改政策補助下變成了磚混樓房。在韋興威讀書畢業後,徵得她和愛心人士的同意,我又將剩餘的善款在村裡設置了「心合村愛心助學款」,資助心合村的大學生。2020年8月,心合村7名被錄取的大學生得到了「愛心助學款」資助。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心合村的希望。

徐繼澤(前)在查看中藥材長勢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韋興威的身世讓我垂淚,同樣讓我憂傷的還有韋榮準。2017年,剛當上父親的韋榮準查出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原本還比較殷實的家底在輾轉多地治病後很快一貧如洗。聽聞消息,我立即組織村支「兩委」前往韋榮準家核實情況,並按照程序申報該戶為低保貧困戶,又協調了一些物資進行應急救濟。同時,我自己掏腰包購買嬰幼兒衣服送到這個不幸的家庭。

徐繼澤(中)和村民在種植中藥材

像這樣「自掏腰包」的事,在我駐村的這些年多得不勝枚舉。孤兒韋萬招、韋引就,父親去世母親失聯的少年韋榮道、韋興旺,五保老人蒙哉、楊美等,均因為我經常「自掏腰包」的善舉而被我感動著,同時他們的質樸也感動著我。順利考上大學的韋榮道,在大三那年積極應徵入伍,在部隊得到表彰後從甘肅給我捎來當地特產;剛上小學的孤兒韋引就遠遠地看到我進寨子,就跑過來拉著我的手去她家坐;智力殘疾的老人楊美在路上偶遇我,竟然放下她的草擔子,咿咿呀呀地比劃著從內兜裡摸出錢要送給我;每年端節邀請我去共度佳節的群眾更是絡繹不絕,因為不能及時一一前去,好多群眾就將端節特色主菜——「魚包韭菜」冷凍貯藏一個多月,直到我上門前去。每每遇到類似的情景,常常會讓我淚溼眼眶。2018年5月,因為墊資給村民們購買農資應急生產,我身無分文,知道情況後的父母悄悄將500元錢塞在我的背包裡。

徐繼澤(左一)在參與規劃產業路

「爸爸,我想您啦!您去參加扶貧工作時,我才高到你的肘丫;現在,我已長齊您的花發……」女兒對我滿滿的思念,就是對我最大的獎賞。駐村以來,與家人聚少離多,父母先後生病住院都不能回城看望一下,更別說侍奉於膝前,但他們卻給予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這些同樣讓人動容。「心合要唱致富歌,必須盤活夭扁坡。」這是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兩年前的心合村沒有一樣特色產業,種的都是低效傳統作物,山坡上可謂是荒草叢生。要做產業,必須從上千畝的夭扁荒坡入手。築巢引鳳!在將夭扁坡泥濘崎嶇的山路變為機耕道再升級成產業路後,在我和脫貧攻堅工作隊長的提議下,心合村支「兩委」全體成員拿起鐮刀、輪起鋤頭淹沒在上千畝高過人頭頂的芭茅叢中拓荒。經過艱苦開荒勞作,夭扁荒坡搖身一變,成為了投資創業老闆們爭相競搶的「香餑餑」。經過研究,最後選擇三都縣鼎力茶葉種植公司流轉開發這片土地,種植茶葉精品——安吉白茶和黃金芽。為了做通群眾思想,駐村隊員拖著疲憊的身子夜入群眾家中擺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召開院壩會解答群眾的質疑。最終,接近兩千畝的茶園在這片沉睡了千年的大坡上得以建成,填補了周覃茶葉種植空白的歷史!

徐繼手繪的心合村產業發展圖

見證了夭扁大坡荒羌近百年後成為金山銀山的87歲寨老韋紹權,在2020年1月1日託人給我捎來了新年禮物——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謝信!1月22日,韋紹權老人又攜手另兩位耄耋之年的寨老給我和駐村工作隊寫了感謝信。凜冽的寒風中,三位老人互相攙扶著蹣跚地將感謝信送到村委會,倔強而執拗地非要親手將感謝信張貼在宣傳欄裡面,他們顫顫巍巍的身影至今讓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徐繼澤用電瓶車為群眾運送愛心物資

2018年7月,三都縣舉辦了「感動三都脫貧攻堅十佳人物表彰盛典晚會」,觀眾席上的我被舞臺上一個個「舍小家顧大家」的脫貧攻堅人物和他們的故事感動得淚水漣漣,那位辭掉小學教師職業去種植中藥材帶動鄉親們致富的女研究生龍鳳讓我打心底敬佩。隔天,我誠邀她到村裡來調研,一起探討心合村的發展之路。由此,一臺「感動的晚會」促成了心合村和貴州龍鳳寶中藥材科技有限公司「聯姻」,該公司成功入駐心合村建成三都縣集中連片種植面積最大的中藥材示範基地。

周覃鎮心合村群眾寫給徐繼澤的感謝信

我做的不夠多,但是組織卻給我很多。我連續幾年駐村考核優秀,黔南州委組織部為我記三等功,我還獲得2019年「黔南州脫貧攻堅先進個人」,2018年、2019年三都縣「優秀黨務工作者」,2020年三都縣「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榮幸的是,2020年6月底,我入選年度「感動三都脫貧攻堅十佳人物」並出席了頒獎盛典。在三都縣人民大會堂,從被感動的臺下觀眾走到臺上,成為感動他人的故事主角,讓我深深體會到,駐村扶貧,就是一個不斷感動他人,同時被他人感動的過程。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高榮華 整理編輯 劉娟

編審 王璐瑤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平凡中的感動|羅甸縣鳳亭鄉鳳亭村駐村工作隊長黃...
    我叫黃加建,男,中共黨員,出生於1984年12月,2008年12月參加工作,2018年成為羅甸縣鳳亭鄉鳳亭村駐村工作隊長。  2018年我很榮幸被組織選派到鳳亭村村擔任脫貧攻堅隊隊長。「扶貧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不能丟下一個貧困群眾」,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想起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心中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無形的壓力悄然而至。黃加建在農戶家中發放急需的物資  是的,所有的故事都不會一帆風順。
  • 「我的扶貧故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丨黔西南貞豐縣魯貢鎮坡艾村駐...
    我是施鵬,在2017年有幸加入基層服務單位,正式走上工作崗位,也是這一天正式接觸了扶貧工作,接下駐村這根接力棒,與全國上下一起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駐村幹部與鎮民政辦工作人員到王澤伍戶核對住房信息,為王澤伍戶申請保障性住房接觸過的朋友都會經常這樣問我:「你剛畢業就被安排到村裡,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呢,有效果嗎?」對此,我曾疑慮過,也想放棄過。如今,駐村的年頭過去了三個春秋。
  • 「我的扶貧故事」從手術臺到脫貧攻堅戰場丨三都水族自治縣南嶺村...
    我李明,三年前,我是黔南州人民醫院的一名口腔外科醫生,整天和病人、手術臺、手術刀打交道。2018年3月,按院黨委安排,我被派到貴州省為數不多的深度貧困縣——三都水族自治縣南嶺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當我下派到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工作,即將帶領導群眾脫貧致富時,許多村民和同事對我充滿懷疑。李明聯繫州醫院職工認購幫扶村的蓮藕  三年來,我與村民同吃同住,任何駐村事務親力親為。而給予我工作動力的要屬下面這些感人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不畏艱辛 砥礪前行丨惠水縣好花紅鎮百鳥河村駐村...
    我叫楊紅芬,是貴州黔南惠水縣好花紅鎮扶貧工作站的一名工作人員,同時也是惠水縣好花紅鎮百鳥河村的一名駐村幹部。2017年8月,因工作需要,有幸能成為鎮扶貧站其中一員並負責指導三都片區的業務工作。細細數來,從最初的包村工作轉戰到扶貧站,已不知不覺走過3個年頭,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謂百感交集。  回想剛剛到扶貧站的時候,從一名包村幹部到一名業務指導員,業務不熟悉的我是一頭霧水,如何指導片區八個村做到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精準,貧困戶申報有哪些程序,教育、醫療、住房、搬遷都有哪些政策,問題接踵而至。
  • 「我的扶貧故事」「有事就找張書記」丨三都自治縣普安鎮交梨村第...
    我叫張家歡,2018年4月,我從三都自治縣衛生健康局到三都自治縣普安鎮交梨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至今已有1000個日夜,這段經歷,成為我平凡人生中濃墨重彩的、刻骨銘心的一段經歷。同時,從智志雙扶抓群眾齊心奔富路,通過召開座談會、院壩會,一次次灌輸思想革命和思想扶貧,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用心用情解民憂  群眾利益無小事。出生在農村普通家庭的我,深知群眾疾苦和所思所盼。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堅守駐村歲月 用情走好扶貧徵程|盤州市響水...
    我叫李旭,是六盤水市住房城鄉建設局選派的一名駐村幹部。一年前,我來到盤州市響水鎮楊柳樹村,開始了在這裡的駐村幫扶時光。和群眾拉家常、幫農村謀發展、為基層解難題……從組織安排我到楊柳樹村駐村那一刻起,我就下定決心要把自己當成「村裡人」,把當地群眾當做「家鄉人」,幫助他們脫貧致富,奔向小康。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自2019年擔任楊柳樹村第一書記以來,始終把身子沉下去,把責任扛上肩,走近群眾、讀懂群眾、為了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駐村之路多汗淚,幫扶之心所向披靡 丨鳳岡縣天橋...
    我叫汪靜,根據組織安排,我於2019年6月17日來到昔日市級深度貧困村——天橋鎮漆坪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記憶中,從出生到現在,我沒有流過幾次淚。但就在這一年駐村工作日子裡,我多次流過淚,每一次淚水的意義不一樣。
  • 【我的扶貧故事】韋大永——駐村一年 收穫一生
    我叫韋大永,2019年3月開始,我下沉駐三都縣三合街道苗龍村扶貧。鬥轉星移,瞬間即逝,至今已有近兩個年頭,回想期間種種仿佛就在眼前。因此,我不顧家人的反對,不聽親朋的勸告,毅然選擇了下沉駐村開展扶貧工作,特別是在2020年6月,按照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從一般駐村工作隊員轉換成了第一書記,成為了群眾們的「韋書記」,身上更是多了一份責任,從此,我回家的日子更少了,村民變成了我最熟悉的人。
  • 「我的扶貧故事」水鄉深處是我家丨獨山縣玉水鎮溫泉村駐村第一...
    我叫肖亮,2016年4月,52歲的我,受貴州警察學院黨委和省直工委安排,赴貴州黔南州獨山縣玉水鎮溫泉村擔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  上任第一時間,我迅速走訪了全村精準扶貧戶864戶,3838人,逐一摸清底數,建立臺帳,針對性地制定幫扶計劃。通過深入調研,我深深感到,要在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發展產業,才能助推當地群眾精準脫貧。  溫泉村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一塊一塊啃下硬骨頭。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沿河情愫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駐村幹部...
    2020年農曆新年放假前夕,單位領導打來電話告訴我,因為工作安排臨時有變,單位商議後決定派我替換同事前去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開展駐村督戰工作。我剛新婚不久,擔心妻子有意見,但轉念一想,妻子是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絕不會不贊同我去,就這樣我答應了下來。新年剛過,我便到了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堰田村開始了我的第三次沿河駐村幫扶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衝鋒在扶貧路上的脫貧「戰士」丨貓洞鄉龍都村駐...
    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我深入一線,嚴守工作崗位、忠誠履職、埋頭苦幹、傾情奉獻,深入走訪群眾,用心用情做好精準扶貧工作。朱仲友是貓洞鄉龍都村黑巖組的村民,也是村裡的一名老黨員,家庭經濟條件十分糟糕,住房也不安全。其長子朱啟貴還是個肢體殘疾人,朱仲友對未來的生活也失去了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寧將己身赴燙火 不願他人遭饑寒丨黎平縣地坪鎮岑...
    這是我心中的亮點:寧將己身赴燙火,不願他人遭饑寒。地坪鎮岑申村,是傳統村落,經濟落後,交通閉塞。剛駐村時,對於村裡的情況兩眼摸黑,我憑著雙腿一家一戶上門走訪。  我是侗族,岑申村人說的是苗語,我通過學習苗語解決「溝通難」的問題,而且將「兩不愁、三保障」的扶貧政策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宣傳。
  • 「我的扶貧故事」兩洋村裡的「駐村人」丨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
    我叫趙仕平,是雷山縣大塘鎮兩洋村駐村第一書記,2017年,我積極響應組織號召,踏上了駐村扶貧之路。村民收入主要來源是種養殖業、進城務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把駐村的一點一滴都記在了筆記本中。  作為第一書記,我積極團結兩洋村「兩委」班子、駐村工作組成員,戮力同心,抓薄弱環節,抓主要矛盾,不等不靠,主動對接,落實國家扶貧各項方針政策,多方爭取項目和資金等。通過不厭其煩地宣傳和引導,2017年爭取並獲得了全村整組易地扶貧搬遷,全村有60戶282人成功搬出了兩洋村地質災害隱患地段,落戶雷山縣城成了城關鎮的「新居民」。
  • ...扶貧故事」我和愛人去駐村|三都自治縣中和鎮獨寨村駐村幹部韋...
    我叫韋昌慧,是貴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公安局網絡安全監察大隊大隊長。2019年年初,作為網絡安全監察大隊唯一的女同志,我主動報名參加這次偉大的脫貧攻堅戰。不想,公布的名單中,我發現愛人也是下沉幹部中的一員。當時,有人就勸我,夫妻兩人去一個就行了,還要人在家照顧讀小學的兒子。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依然記得我這個「熊書記」丨關嶺自治縣永寧...
    我是熊嶺,關嶺自治縣檢察院工作員,2014年8月到永寧鎮五指山村駐村,群眾都親切地叫我「修路熊書記」。五指山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有298戶1233人,屬於省級深度貧困村。一直以來,五指山村群眾觀念較為落後,受教育程度低。
  • 「我的扶貧故事」丨把「駐」村變「住」村|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新莊...
    我叫陳名航,是遵義市匯川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毛石分局派駐松林鎮新莊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我從2015年2月開始駐村以來,今年已是第6年。  結合袁宗林一家的生活實際情況,我主動對接,為他家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9年初,袁宗林一家搬到了匯川區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學堂堡社區。   如今,孩子就近上學,家人看病無憂,袁宗林也在社區的幫助下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亦脫貧丨從江縣加榜鄉平妹村駐村...
    我叫餘江民,苗族,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是從江縣加榜鄉黨扭村三組村民。2010年12月至2012年12在部隊服役,退伍後,於2018年被聘任為加榜鄉扶貧助理,2019年7月,經組織安排,擔任加榜鄉平妹村駐村幹部。
  • 我的扶貧故事丨胡志:駐村幫扶就要做到「門清臉熟情況明」
    我的扶貧故事丨胡志:駐村幫扶就要做到「門清臉熟情況明」 2020-12-15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用情溫暖留守老人丨錦屏縣偶裡鄉格溪村駐村...
    我叫龍銀靈,是黔東南州錦屏縣偶裡鄉人民政府一名普通幹部。2017年11月,根據組織的安排,我到偶裡鄉格溪村駐村,負責格溪村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結對幫扶工作。記得我第一次走進格溪村,剛下車,呈現在我眼前的是半山腰上一排排破舊的木質房屋和冷冷冰冰的落寞寨子,走了半天都看不到一個人。在與村支書的閒談中我才知道,原來這個村主要以山地為主,平地少,村民不得不分散居住;同時,為了方便孩子上學、老人就醫,勞動力就近務工,大部分村民都搬到縣城居住了,所以村莊顯得更加安靜。
  • 「我的扶貧故事」我把群眾當親人丨鳳岡縣農業農村局駐石徑鄉兩...
    我叫方剛,是鳳岡縣農業農村局派駐石徑鄉的駐村第一書記。從2017年10月開始,進駐兩河口村駐村後,我就暗下決心,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緊緊圍繞「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要求,按照駐村幫扶「一宣六幫」責任要求,全面抓好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全面工作。為了當好黨的「傳聲筒」,做好群眾「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