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究竟該如何寫!看詩人、評論家如何說?

2021-02-08 嘉陵瞭望
五千年中華,根深葉茂,滿樹詩花;中國素稱詩國,千年文脈再次流經杜甫草堂浣花溪,第六屆中國詩歌節,由中國文旅部、中國作協、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在此主辦,十條「詩歌之旅」精品線路,經典吟誦、名作賞析、詩歌沙龍、詩歌快閃……三大類十餘個子項目活動將一場詩歌盛宴隆重開啟!為此,嘉陵江文學藝術院、武勝縣文藝評論家協會以「新詩究竟該如何寫」為主題組織部分評論家、詩人展開大討論。參會人員紛紛發表對新詩寫作的看法,現遴選部分發言,以饗讀者。

弘揚中華文化,寫好立根詩歌

——在2020嘉陵江武勝詩歌論壇上的發言

 

中國圖像詩,起源於東漢蘇伯玉妻的盤子詩,可謂國粹,具有相當的美學深度和廣袤前景。作為中華子孫,我輩當大力弘揚。中國十六行詩(十六行新格律詩、十六行新自由詩),是正在探索路上的一種新體詩歌,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漢語詩歌,我輩當戮力同心,馬不停蹄,潛心打造。中國圖像詩,中國十六行詩,皆可謂之「中華立根詩歌」。對其傳承、弘揚,創新、創造,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必須擔當好這個任務。尊敬的各位詩人、各位朋友,讓我們攜起手來,認真講好中國圖像詩、中國十六行詩故事,為大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而貢獻力量。 ——尹才幹(開當代圖像詩創作之風氣者,中國評協會員)

百年新詩走到大轉折的關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之初,武勝就打出了中國人在世界上引以為傲的中國油氣勘探第一深井7002井。恰逢第六屆中國詩歌節,適逢新詩百年,隨著武勝詩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圖像詩產生世界性影響,我們希望武勝文藝評論家再打一口詩學理論的7002井。新詩百年,前方的路越來越窄,已來到中國新詩大轉折的重要關口;百年新詩,離大眾越來越遠,給每一位詩人提出了天問:百年之後的新詩是以中國三千年漢詩為主體,兼收並蓄西方詩學,還是反其道而行之?中華素稱詩國,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詩歌的繁榮才是中華文化的真正繁榮。深深審視百年新詩、三千年漢詩,個人以為,中國詩壇應努力摒棄散文化主張,必須以人民大眾為中心,以人民大眾喜愛的內容和形式,高度重視詩歌的九重境界,即曉暢清新優美傳神的語言、情景交融美妙空靈的意境、天人合一悲憫蒼生的情懷、根深葉茂歷代沿襲的民族性、觀照人類刻繪生活的人民性、融入時代把脈時代的時代性、神韻滿紙玩味不盡的藝術性、博大精深石破天驚的思想性、獨一無二風格卓絕的獨創性,沿著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詩學道路前進,發展中國新詩,再現詩國輝煌!——天馬長嘶(當代中國豪放詩代表性詩人,著名圖像詩人,省評協會員)

 

寫人民喜愛的新詩

 

我覺得新詩寫出來應讓人讀得懂,有的新詩廣大讀者讀不懂,讀後不知所云,這樣的詩無論如何算不得好詩。

毛澤東、魯迅都提倡新詩押大致的韻。無韻不成詩,新詩也應該適當押韻,反對詩歌散文化。

新詩也好,古體詩也好,必須傳遞正能量,堅持「二為」方向,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三貼近」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努力向人民群眾學習語言,使用生動傳神的好詞語,讓新詩為讀者所喜愛。希望詩人朋友們守正創新,寫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精品力作!

 

——楊方忠(省老年詩詞創作研究會理事、省詩詞協會會員、廣安市詩詞學會副會長、縣評協副主席兼秘書長)

 

 世界格局與本土寫作的美學轉換

 

創作格局,應該指的是創作的思想層次和藝術境界。作品的優劣,或許就是對創作技巧和情感的把控。只有從格局和優劣上創作出具有「第一與唯一」的品質的作品,才好進行「世界格局與本土寫作的美學轉換」。而在美學上的轉換,和轉換之後是否仍然能夠保持「美學」的東西,卻又是再創作(二度創作)的事情了。

 

對新詩寫作的建議

 

第一,提倡學習「五四新詩」。當時主要是「救亡圖存」,今天則要求歌頌社會主義,歌頌人民,歌頌民族復興,要言之有物,有節奏、有韻律。第二,提倡學習中國傳統詩詞,反對「散文化」。使用詩歌語言,力求語言精煉,節奏鮮明,韻律和諧,有音樂性。符合政府的「二為」方向。第三,在詩詞刊物上開闢「評論」專欄。開展認真的詩歌評論——即「批評與議論」。拒絕單純的「欣賞」,促進詩歌正常發展。第四,在詩刊上開展「中華詩詞改革的討論」,為傳統中華詩詞尋求改革,為新體詩歌端正方向。 ——黃青華(中國鄉土詩人協會會員,市詩詞學會會員、縣評協會員)

 

應克服當前詩界亂象

 

當前詩界主要存在以下亂象。一、新詩寫作上的無序化、散文化突出。沒有規矩,無所遵循(古典應遵循唐宋),不用韻,沒有節奏感、音樂感;二、使人看不懂的朦朧詩充斥主流詩刊,作者被一些大詩人無原則地吹捧;三、小圈子寫作。各自為陣,自說自話,排斥異己。

對新詩寫作提出如下建議:一、新詩要遵循毛主席提出的古典與民歌結合出新詩的道路發展;二、詩要為時代、為人民歌唱;三、堅持用韻;四、語言要通俗、精煉,不生搬硬套;五、儘可能採用形象思維、比興手法寫詩。

 

——王龍(中國鄉土詩人協會會員,縣詩詞學會會員、縣評協會員)

 

新詩發展之淺見

 

所謂「新詩」,是指「五四」以來興起的白話詩。那時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白話詩是應運而生的新生事物,受人尊崇,一片繁榮景象。百年後的今天卻走向低谷,寫詩的人多,讀詩的人少,晦澀難懂的多,通俗易懂的少,平庸多,精品少。

對新詩的發展,我的淺見是:任何作品首先必須做到主題好,有正能量、有時代特色。其次是語言「應該精練,大體整齊,押大體相同的韻」,這樣才能朗朗上口。

我反覆讀了李白的《夜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它語言流暢,情景文融,朗朗上口。僅二十個字,就細膩地表現出了遊子思鄉心態切切。讀來童、叟、嫗都能聽懂。我們為什麼不向先輩學習,而要故弄玄虛,晦澀難懂呢?

——毛熙倫(91歲,市詩詞學會會員、縣評協會員)

 

 遵循「七個數字」,走上新詩寫作的坦途

     前不久,在縣圖書館聽縣評協副主席梁曉華講座感觸很深。他提出以數學論文學,以七個數字構築詩學體系,令人耳目一新,我深表贊成。遵循「七個數字」進行新詩寫作,是一條詩歌的捷徑和坦途。

曉華先生講的「七個數字」詩學理論如下:

論詩第一個數字:1 ,是獨一無二的意思,要求詩歌要獨到、獨特、獨創、獨絕;論詩第二個數字:3,指三字論詩:美、妙、絕;美、妙、絕是詩歌三重門,為好詩三大要素;論詩第三個數字:4,指詩有四貴:一貴意境;二貴含蓄;三貴凝練;四貴自然;也指獨創性四層含義:獨到、獨特、獨創、獨絕;論詩第四個數字:9,指詩歌評價的九重標準,一是曉暢清新優美傳神的語言;二是情景交融美妙空靈的意境;三是天人合一悲憫蒼生的情懷;四是根深葉茂歷代沿襲的民族性;五是觀照人類刻繪生活的人民性;六是融入時代把脈時代的時代性;七是神韻滿紙玩味不盡的藝術性;八是博大精深石破天驚的思想性;九是獨一無二風格卓絕的獨創性;論詩第五個數字:10,指詩歌十大忌諱,第一大忌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第二大忌詩不創新,平淡無奇;第三大忌艱深晦澀,折磨讀者;第四大忌意象紛紜,意境不明;第五大忌囉嗦臃腫,不見凝練;第六大忌膚淺直白,一覽無遺;第七大忌筆法呆板,毫無靈氣;第八大忌刻意雕琢,失卻自然;第九大忌庸俗下流,萬年遺臭;第十大忌故步自封、老子天下第一;論詩第六個數字:1000,要求避免千人一面,應成為下筆寫詩的第一件事;論詩第七個數字:3000 ,指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千篇一律,合為3000,是詩歌第一大忌。

聆聽講座,浮想聯翩,即興作詩一首。

 

贊以數學論文學

 

詩海深藏數學奧妙,曉華先生獨家揭曉。

旁徵博引古今中外,詩歌體系嚴密精到。

數學統領詩歌藝術,弘揚中華文化瑰寶。

高度濃縮寫詩經驗,數字顯示作詩技巧。

七個數字詩歌鑰匙,以數學論文學高妙。

提出寫詩十大忌諱,九重境界詩界稱道。

選詩評詩嘗試打分,百思求解108首詩謠。

創三字評詩美妙絕,詩歌三重門是路標。

視通萬裡博採眾長,吞吐天地盡展懷抱!

 

 

 舞動一方銀鋤,耕耘那片星光

 

新詩創作要秀色可餐。正如天馬長嘶所言:「生命的枝丫,如果沒有開滿詩歌之花,生命就會掉到半價。」

如何讓詩歌之花嬌豔美麗?第一,要像徐志摩那樣追求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第二,要恰當運用象徵,比喻,排比等表達技巧;第三,要具有跳躍性,又能讓讀者通過想像、聯想,將意境融為一體。

當然,美是外在的東西。其實,每一首詩都離不開貫穿其中的內核——思想情感。無他,則如一個胖子缺少筋骨,軟弱無力,無病呻吟,如痴人說夢,喃喃自語,挺立不起來,缺乏表現力——這正是當今詩壇讓人詬病的深層原因。

而在武勝這方熱土上,詩人尹才幹等無疑是新詩創作的開拓者和實踐者。他開創的圖像詩,創造的十六行詩,形式新穎,引人注目,內容緊貼時代,很接地氣,讀者很歡迎受益,是一股詩壇裡的清新之風。值得關注和研究推廣。讓我們一起舞動銀鋤,耕耘那片星光吧!

 

——劉曉明(省詩詞協會、縣評協會員,微刊《嘉陵瞭望》總編之一)

現代詩歌的語言和意境

 

現代詩歌必須做到語言、意境和韻律的和諧統一。尤其是語言和意境對一首現代詩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寫好一首現代詩歌,語言和意境這兩個因素是必須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在語言這方面,必須獨具特色和魅力。語言優雅而別致,開章便能吸引讀者眼球,贏得讀音親睞。既有看頭,又有嚼頭;意境,可以是一幅生動感人的優美畫面,也可是一種妙趣橫生的感觸或哲思,禪意。有形的意境給人以強烈的畫面感和視覺衝擊,讓人身臨其境;無形的意境,讓人遐思省悟,富於哲思和魂韻,達到明智冶情之功效。

 

——夏震(省詩詞協會會員)

 

新詩究竟該如何寫

 

1、無論是語言或技巧都應向古詩學習。俗話說,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2、現代人和古代人的生活內容雖然有了一些變化,但生存方式應該沒有多大變化,所以,現代新詩在反應社會生活方面更具多樣性,靈活性。3、新詩和古詩只是文字結構的不同,但反映的都是當代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兩者相較而言,前者更精煉,後者更廣泛。4、無論新詩或古詩,其唯一遵循不變的原則是:要有感而發,不無病呻吟;要言之有物,不浮華空泛;要意境深刻,意想清晰。雖為新詩,但不是文字分行,在錘字鍊句方面更需要向古詩學習。

 

——王顯才(多家詩詞學會會員、作協會員,縣評協會員)

 

  有關新詩的幾點零碎想法

 

人有老少,詩有新舊。新詩的發展壯大與繁榮是現代社會的必須。關於新詩怎麼寫? 寫什麼? 為什麼寫?尹才幹的十六行詩,以及他與梁曉華先生的圖像詩,潘興斌老師的微型詩,從某一個角度詮釋了新詩存在的模式與意義。

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表述方法,但最終的目的是一致的。所謂「殺豬怎麼殺」各有各的刀法」。 一萬個人寫詩,有一萬零一姿勢。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亦不過如此。看多了名人們的關於詩歌的寫法與技巧,反而不知從何下筆。我寫我心、不求他意。`所以,愚以為新詩,應以最簡單的文字、物象,巧妙地生成一種美妙的意境,呈現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服務社會和人類。每個人應以自己獨特的寫作方式表白自己獨立的感悟與思想,能打動人就是好詩。為了新詩的發展,我建議新詩的編輯應該給新人們多些嘗試與機遇,而不是照葫蘆畫瓢,分山頭立派系。

 

  

我看現代詩

 

下面談談我對現代詩歌的幾點認知:1、詩歌是凝練的藝術,看似簡單,實則不易。關注生活中的美,並記錄下來,就是詩和遠方;2、所謂詩歌,成詩易,成歌難;3、詩,其實就是一個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文字遊戲而已。現代詩人中有很多人故作深沉,文字晦澀難懂,讀者讀後不知所云,很難以歌詠的方式抒情達意;4、作詩必須要有豐富的情感,要有厚重的積累和沉澱,否則就是無病呻吟。

 

——陳波(省詩詞協會會員,縣評協會員)

 

 新詩創作心得

 

百年新詩,從白話新詩到自由體、新格律體,從新月派到九葉詩派到現在的網絡化時代,可謂眾聲喧譁,寫作方法、創作流派也層出不窮,個人淺薄的新詩創作經驗僅兩點。

一是整體意境要形象化。用一個個具體的生活圖畫來展現詩人的情感、態度,方有詩境;如臧克家的《三代》:孩子/在土裡洗澡;/爸爸/在土裡流汗; /爺爺/在土裡埋葬。三句話就是三幅畫,有機地構成一個意境,在意境中,讀者體會到詩人的同情之心,不平之感。

二是鍊句、煉詞要陌生化。不能寫得太直白、普通,要用陌生化的語言化平淡為新奇。例如紅紅的春聯烤化了/屋簷前的冰柱。一個「烤」字,寫出了春節的溫暖、溫情。

 

——邱蓉(縣政協詩書畫院詩歌委員會委員,《武勝縣政協詩書畫院詩歌年鑑》常務編委)

新詩寫作心得

 

我學習寫現代自由體詩的一點感想:

 1.首先要有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積極向上的心態,才能有較深入的認識,才能有較強的情感的抒發衝動。

2.習作中對自己要表達的情感和意境、意象要高度融合才能情不虛境不空,感情表達才能更加豐富更有深意。想像和聯想儘量獨特一些儘量現代元素一些,能耳目一新。修辭和表達方式也儘量新穎才好。

3.語言精煉。多修改儘量做到準確表達。

4.歌的味道。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或戛然而止或意味深長。字詞句段或篇都可以講究一下。

5.覺得愛好儘量廣泛。可以更多維度的深入認識思考。

6.反覆思考。內容與時俱進。謳歌正能量,摒棄破舊,抨擊醜惡。

7.有了靈感,或一個詞、一句話、某種思考可以立即記下來,等待進一步感知。

8.多向大師們學習請教。

——唐三林(縣評協會員)

 

也談新詩寫作

 

詩人應該多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去發現生活中的美,發現詩的素材,找到詩的靈感,從而在詩歌中寫出詩味來。

詩歌語言要出新,力求在語言上與眾不同。要重視詩歌結尾,要達到化龍點睛、餘味無窮的效果。

 

——王開君(市詩詞學會會員、縣評協會員)

 

 一個詩人,應該做生活的有心人

 

我發現生活就是詩,每一首詩也就是生活。一個詩人,必須做生活的有心人,詩意地活著。我希望在尹才幹、梁曉華老師的指導下,「十六行詩」和「圖像詩」也會有一些進步。郵箱投稿:1347214363@qq.com;微信投稿:①jlwjgg②LXM667127③meng13696189825。各類作品,一經採納,將按質量給予酬謝!

相關焦點

  • •新詩論壇•║王天成:詩人的修養與新詩創作
    ●新詩論壇● 詩人的修養與新詩創作 □王天成(陝西黃龍
  • 詩人樣本||華語新詩雙年詩典徵稿啟事
    徵 稿 啟 事徵 稿 啟 事徵 稿 啟 事: 為發現詩歌精品,記載詩歌實踐,尊重文本探索,豐富詩歌典藏,由詩人,抱一詩社社長李世俊主編,詩人,批評家宮白雲任執行主編的《華語新詩雙年詩典》(2017—2018)卷(以下簡稱《雙年詩典》),現面向全國和海外華語詩人徵集詩作
  • 重慶詩人李鋼:期待廣闊的自然滋養出中國新詩田園詩派
    在城鎮化進程加速的時代,我們的詩人如何才能把田園詩寫好?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10月25日下午,「詩意成渝·大美樂至——第四屆田園詩會暨第二屆中國(樂至)田園詩歌大賽」頒獎典禮,在資陽市樂至縣舉行。包括吉狄馬加、梁平、傅天琳、李鋼、金石開、金鈴子、劉紅立等全國多位實力派詩人,以詩之名,相聚樂至,見證了這一詩歌盛會。
  • 詩人該如何用藝術表達時代、對話世界?
    聚焦第六屆中國詩歌節 詩人該如何用藝術表達時代、對話世界? 參加第六屆中國詩歌節的近百位詩人、評論家各抒高見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 張杰 實習生 葉志虎)詩歌寫作是個人的,但詩人是無法脫離社會和時代的。詩人與時代應該是怎樣的關係?
  • 【墨寫新詩】李永超新詩書法展
    他一定是帶著邊塞詩的豪情走進了長風萬裡的西部軍營亦文亦武,一張一弛軍歌與詩歌成為了永超的人生旋律他筆下的墨跡何嘗不是內心的波瀾和鏗鏘在習慣了與古人的正襟危坐後他對現代詩歌的書寫就像一次閱讀和傾訴又或是寫給歲月的情詩永超,還記得李亞偉的《中文系》嗎當一個大詩人率領一夥小詩人在古代寫詩
  • 《中國現代詩人的思想文化闡釋》:探尋新詩研究的新徑
    、作品自身,即不再對象化地處理詩人、作品,而是將之問題化,並置放到一定歷史語境中予以考察和剖解,釐清詩人、作品與其周邊社會文化的互動關係,論析詩人的思想狀態、創作取向、文字風格及文本特徵受到其身處的社會文化氛圍之影響的效應。
  • 現代詩怎麼寫?朱自清《新詩雜說》,手把手教你入門技巧
    和形式風格「有跡可循」的古詩相比,新詩創作看似毫無章法可言。 比如,新詩應該如何分行?古詩有五言、七言之分,新詩一行究竟應該排幾個字? 再如,新詩應該如何謀篇布局?古詩的絕句,一般先寫景語,再寫情語。新詩要如何開頭、如何結尾?等等。
  • 朦朧詩女詩人舒婷自嘲過時:在鼓浪嶼詩意地棲居,喜歡寫散文
    來源:朱邦凌你還記得朦朧詩代表詩人舒婷嗎?即使你不知道舒婷,也大概讀過《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舒婷是中國當代女詩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舒婷曾獲首屆中國新詩優秀詩集獎、中華文學基金會「莊重文文學獎」,新時期首屆女性文學獎等數十個獎項。
  • 餘秀華新詩《想和你去喝杯咖啡》發布,延續一貫的悲傷,水平如何
    徐志摩是現代詩的代表詩人,他是屬於新月派的,除此之外,現代詩還分為以穆旦為代表的九葉派和以北島為代表的朦朧派。如今現代詩壇中,餘秀華是一位較為活躍的女詩人,餘秀華的詩,有著自己獨特的味道,往往能夠引人深思,這與餘秀華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餘秀華一路走來,經歷了種種坎坷,面對了種種困難,人生的經歷也讓餘秀華有了詩人所該擁有的靈魂。
  • 9位知名詩人評論家論海子優缺點
    中國新詩發展到今天,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正確評價海子的詩歌地位?是否可能找到正確評判海子詩歌的方式?又該如何看待海子以及海子「神話」?張清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詩人】時間將越來越證明海子對於新詩、與漢語新文學所作出的貢獻,他對於漢語詩歌的創造與改造,足以有裡程碑意義。
  • 「一首詩的誕生」出版第三輯 50位詩人告訴你如何寫詩
    嘉賓與讀者分享新詩寫作。《詩探索》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 馬海燕)由《詩探索》編輯部、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聯合舉辦的「一首詩的誕生」(第三輯)《尋找一隻石頭裡的獅子》首發暨作者誦讀會19日在北京朝陽區文化館舉行。
  • 北京文藝網紀念新詩百年特輯|當代詩人名家近作展讀:陳克華篇
    我說一隻手指能在大地劃寫下些什麼?我遂吸吮他,感覺那存在唇與指間恆久的快意。 之後我撿到一隻乳房。地殼變動般起了震蕩,我說:「遠方業已消失了嘛? 1985註:文章插圖皆為陳克華畫作近期展讀連結:北京文藝網紀念新詩百年特輯|當代詩人名家近作展讀:龐培篇北京文藝網紀念新詩百年特輯|當代詩人名家近作展讀:森子篇北京文藝網紀念新詩百年特輯
  • 隱形的力量: 翻譯詩歌與百年中國新詩
    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新詩在破除了古詩嚴謹的形式之後,自由詩創作泛濫成災,守舊派乃至新派都無法容忍新詩藝術的缺失,「創格」一事不得不提上議事日程。新詩如何創格,新詩創格的合理性何在?很顯然,依據翻譯詩歌的形式要素來建構中國新詩形式,同時在翻譯外國詩歌的時候去檢驗中國新詩的形式觀念,成為建構新詩形式的重要手段。
  • 北京文藝網紀念新詩百年特輯|當代詩人名家近作展讀:劉彥均篇
    六六從今天起,我只說直白的語言寫直白的詩。六六光影移動,霞光動容那是我渴望真誠的眼神六六,詩的標準,傷悲及疼痛好似緋聞傳播已久。六六此時你是否捲起厚厚的鬍鬚,將時空翻騰。今天不是節氣只是滿山的路人,頭頂著霜花 2016年4月2日星期六臨屏●五月時節掛滿的痛(外二首) 一 近了,又近了看,那位佇立在江風中瞭望的老人清浪已溼透他的靈魂好像錯怪了他,借艾葉寫滿慘然的心弦
  • 北島的詩《進程》遭謾罵,評論區被迫關閉,究竟寫的什麼惹來攻擊
    三度作為文藝青年,早年也曾寫了上百新詩,今天就從一個半吊子詩人的角度,來嘗試著解析一下:北島的《進程》一詩,究竟表達了什麼意思,遭到大規模的謾罵?《進程》的具體寫作年月不詳,大概是在上世紀89-93年。
  • 甘建華:藍墨水上遊——新詩地理風和葉的傾訴
    讀罷感覺十分震驚,沒想到家鄉竟然擁有這樣一位擅寫經典情歌的詩人。仿佛第一次聽到琴簫合奏曲《林中漫步》,我獨自聆聽著風和葉的傾訴,心底舒緩的愉悅不時地探出頭來,在靜謐的天地中抒發別樣的青春情懷。我很快寫了一篇《南方傾聽蟬的歌唱》,據陳群洲說這是中國文學界關於他的詩歌的第一篇評論。 嗣後關注並不斷地讀到陳群洲的詩歌,然而《繆斯的琴聲》依然是其招牌。
  • 希尼的詩歌圈:敏銳的評論家,會如何評價偉大的詩人?
    除了寫詩,希尼還是一位非常敏銳的評論家。他能夠用最直接的形容洞穿其他詩人的作品特質。在現實生活中,希尼也和這其中的不少詩人有過接觸,他們或者共事,打過照面,或者成了真正的朋友。在這裡,我們選摘了希尼對幾位詩人詩歌的評價。
  • 如何捕捉孩子們脫口而出的詩?成長的秘密值得一探究竟
    小女孩的父親還發來一段文字:「都說孩子是天生的詩人。舒妤兩歲起開始牙牙學語,我零零散散為她記錄一些似詩非詩卻又頗具詩意的話語。」寫生活,寫自然,寫動物,寫家人,這些小作者的詩作還以專輯的形式與讀者見面。4歲半的青果在《雨衣》裡寫道:「我穿上了雨衣,變得滑滑的/等我走累的時候/爸爸你來抱我,就像抱著/一條小魚」。
  • 三十而立:90後詩人如何破解生活和詩藝的雙重焦慮
    三十而立對於90後詩人意味著什麼?他們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尋靈感,又如何在工作與學習之餘思考和書寫我們的時代?詩人、評論家李壯的三十歲與詩歌關係正變得曖昧,「詩的活動要求詩人重新擦亮那些被用舊了的、褪色的經驗和詞語。用什克洛夫斯基的說法,就是『陌生化』,但要完成這任務的,卻是不可避免正在褪色的我們。也正是在此意義上,詩歌構成了我們對自身的一種救贖,儘管這種救贖看起來可能是堂·吉訶德式的、甚至是西西弗斯式的。」
  • 新詩讀與寫「花」的同題作品選評6則
    主要欄目:新詩快遞與同題詩。本次「花」的同題收錄30首佳作,選擇其中6首進行點評與分享。這情形讓人聯想到太平盛世的一些不良風氣,詩人分明在借花諷世。回頭看題目,「春天洩露的一個秘密」是指詩人對桃花獨到的發現也是詩人深刻的經驗想像。美中不足的結句一處 「上下祈禱」,不符合想像邏輯,無論蜜蜂採花、人們賞花都無法理解「上下」祈禱,尾句改成「蜜蜂引著香客,禮拜朝佛」會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