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尼的詩歌圈:敏銳的評論家,會如何評價偉大的詩人?

2021-01-08 新京報

除了寫詩,希尼還是一位非常敏銳的評論家。他能夠用最直接的形容洞穿其他詩人的作品特質。在現實生活中,希尼也和這其中的不少詩人有過接觸,他們或者共事,打過照面,或者成了真正的朋友。在這裡,我們選摘了希尼對幾位詩人詩歌的評價。

葉 芝

YEATS

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希尼雖然閱讀葉芝,但並未對其有深入研究,後來,因為希尼的詩歌寫作進入瓶頸,以及在北愛爾蘭發生的政治事件,讓他重新回去閱讀葉芝的詩歌。據希尼所說,他被一種「清晰能量」所喚醒了。此後,他將葉芝視為詩歌的頂點,並借鑑了其中的音樂性。

在你年老,頭灰白,睡意沉沉,挨著爐火打盹時,取下這書,慢慢誦讀,夢憶從前你雙眸神色柔和,眼波中倒影深深;眾人愛你歡快迷人的時光,愛你美貌出自假意或真情,唯有一人愛你靈魂的至誠愛你漸衰的臉上縷縷憂傷。——節選自葉芝《在你年老時》,傅浩譯

希尼點評

他是一個藝術家,獻身於美;他是一位魔術師,精於隱秘的力量;他是一個凱爾特人,帶著一條可探入神話深處的升降索;他是一位宣傳家,卻對記者不留情面。他是所有這一切,自我意識地,深思熟慮地,然而它們並不對他的力量或他的人格構成某種分散或混亂……我們愈是長時間思考葉芝,他就愈是彌合了神秘與技藝精湛之間那條被詞源學所強加的鴻溝。

事實上,他是一位人近中年的詩人的理想榜樣。他提醒你,如果你要追求完美結局的滿足,那麼修訂和苦幹就是你必須去經受的。他證明,苦心經營可以如此強大,以至於它變成靈感的同義詞。

特德·休斯

TED HUGHES

希尼曾與其共事,編選一種青少年詩歌讀本。特德·休斯是在詩歌中鼓勵希尼最多的人——儘管他在讀完希尼的詩歌后,曾經建議希尼轉行從事「鰻魚捕撈業」。大多數研究者都會認為休斯是個精明的商人,總是出精裝本詩集賺錢。但希尼也經常替休斯的行為辯解,「那只是一種餬口的手段」。

不,蛇並沒有引誘夏娃吃蘋果。事情的真相全都弄擰了。是亞當吃了蘋果。夏娃吃了亞當。蛇又吃了夏娃。這是幕後的真情。——節選自休斯《神學》,李文俊譯

希尼點評

當我想到休斯的時候,我就想到一種「明亮、迸發的檀香」。休斯身上有布萊克式的無所顧忌,那種活在當前世界的詩歌,那種基因庫和星系的微光。

西爾維婭·普拉斯

SYLVIA PLATH

因為休斯的緣故,希尼也結識了他的妻子西爾維婭·普拉斯。

假如月亮微笑,她會跟你相似。你給人留下同樣印象,美,然而毀滅著。你倆都是偉大光芒的借用者。她的O形嘴為世界悲傷;你無動於衷。——節選自西爾維婭·普拉斯《對手》,遠洋譯

希尼點評

在她的詩歌中有一種固有的不宣而至之感,驚駭的存在之感。這些詩都是迅速寫就的,使讀者覺得它們對自己的生成也頗感意外。在它們背後,有一股非如此不可的壓力;一組意象躍入存在,躍入運動,仿佛聽命於一個心血來潮但不可以不理的指令。

菲利普·拉金

PHILIP LARKIN

1965年8月6日,在費伯出版公司的辦公室裡,希尼第一次遇到了拉金。但兩個人只是握了握手,並沒有交談。多年之後,他們又在女王大學的圖書館活動中相遇,但依然僅限於目光接觸。希尼回憶這段故事時說,那是因為自己並不想做首先開口的人。1980年,希尼與拉金、特德·休斯共同擔任詩歌評委,這時候他們才第一次說話。

跳出來的不是詞語,而是高窗的意象:那徹悟了陽光的玻璃,在它外面,是深藍的天空,昭示著虛空,無處可尋,沒有盡頭。——節選自拉金《高窗》,阿九譯

希尼點評

人類的智慧在他看來似乎只是一件在必死性範圍內運作的事,以及一件熄滅任何虛假希望的事,包括超越或凜然面對不可避免性的希望。換句話說,拉金身上的詩人完全贊同像溼冷溪流中一株長發的水生植物那樣活著。當拉金抬起視線,移離自然,便出現了一種巨大的缺席。在天空裡找不到公正或不公正;空間既不提供啟示也不提供盡頭。那裡不可能有任何相遇。那裡不關我們任何事。

米 沃 什

MILOSZ

謝默斯·希尼的文學摯友之一。1983年,在舊金山的貝爾蒙聖母學院,希尼第一次遇見了米沃什,當時他們預測當年的諾獎得主將會頒給布羅茨基,但米沃什說,「我還沒得到來自斯德哥爾摩的消息」,希尼隨口就開了米沃什一個玩笑,「切斯拉夫,據我所知,你只能獲一次諾獎」。這個玩笑讓兩個詩人笑得震晃不已。但其實,希尼對米沃什一直保持著一種友誼之上的敬畏。

我們想懺悔罪過卻沒有人接受。白雲拒絕了,而風忙著訪問一個又一個海。我們引不起動物的興趣。狗,令人掃興,期待著一個命令,貓,一如往常放縱,在酣睡。——節選自米沃什《在某種年齡》,張曙光譯

希尼點評

米沃什因其在一個相對主義時代保持個人責任這個理念之活力而為人們所記憶。他的詩歌承認主體的不穩定,並一再揭示人類的意識,指出它是互相爭奪的話語的場所。米沃什詩歌中我所欣賞的一切都在這些詩行裡了。……「什麼是詩歌,」米沃什曾經問自己,「如果它不能拯救/國家或民族?」這個問題雖然太過分,但對一個來自黑暗時代的倖存者來說卻是自然的。

伊莉莎白·畢曉普

ELIZABETH BISHOP

1976年,年屆65歲的伊莉莎白·畢曉普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哈佛大學通知退休,而希尼將要去接替她的職位。在見到她之前,希尼非常緊張,然而畢曉普非常歡迎希尼,還在生日聚會上送了他一瓶波旁威士忌。此後,他們經常見面,探討詩歌。可惜的是,這份友誼只持續了三年。1979年,畢曉普逝世。

丟失的藝術不難掌握;不少東西本身就含有任人丟棄的目的,失去它們不是災害。每天都在丟失。房門鑰匙丟了一小時浪費了,早已滿不在乎。丟失的藝術並不難掌握。接下去鍛鍊丟更大的東西,更快地丟:到過的地方、認識的人,還有你本想見識一下的地方。——節選自畢曉普《一種藝術》,李文俊譯

希尼點評

在一個口若懸河的時代,她似乎要證明少就是多。她通過自己的分寸感和對傳統的意識,使一種完全個人和當代的風格看上去就像是過去正典詩歌的延續。她創造了一種詩歌,這種詩歌使我們想大聲讚嘆其專業徹底性,其技術完美和形式完美,然而她同時又使我們禁不住要把技術問題和形式問題視為某種分神的東西,因為她的詩歌是如此坦率地關於某事某物,自顧自地觀察世界和發現意義。

《希尼三十年文選》,作者:(愛爾蘭)謝默斯·希尼,譯者: 黃燦然,版本: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12月。

整理:宮子

編輯:李妍、榕小崧、風小楊

校對:趙琳

相關焦點

  • 希尼的詩歌圈
    《希尼三十年文選》作者:希尼 譯者:黃燦然 版本:浙江文藝出版社 2018年1月葉芝特德·休斯西爾維婭·普拉斯菲利普·拉金米沃什伊莉莎白·畢曉普除了寫詩,希尼還是一位非常敏銳的評論家他能夠用最直接的形容洞穿其他詩人的作品特質。在現實生活中,希尼也和這其中的不少詩人有過接觸,他們或者共事,打過照面,或者成了真正的朋友。在這一版,我們選摘了希尼對幾位詩人詩歌的評價。整理/宮子葉芝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希尼雖然閱讀葉芝,但並未對其有深入研究,後來,因為希尼的詩歌寫作進入瓶頸,以及在北愛爾蘭發生的政治事件,讓他重新回去閱讀葉芝的詩歌。
  • 民眾詩人希尼:遠離媒體宣傳 寧願讓詩歌說話
    [導讀]希尼被文學評論家和暢銷書推銷商推崇為最受歡迎的作家,但是,這位不修邊幅、頭髮蓬鬆、說話靦腆的詩人,寧願讓自己的詩歌說話,也不願媒體和出版商多宣傳自己。他的詩歌描述的是個人獨特的思想感情,不存在派別之見。
  • 愛爾蘭詩人希尼:詩歌來自於驚奇,來自生命的突然湧動
    愛默生說,詩歌中的驚奇並不是表達上的出人意料,而是讓人猛然意識到自身生命力的湧動。希尼的驚奇以低調、強韌而堅決的方式貫穿了這本詩集。在一個召喚身體記憶的詩歌維度上,肢體麻木的詩人重新描摹出多年前勞動中的場景,用記憶的觸鬚撫摩過去時光中骨骼的運動,筋腱的緊張,生命力的起伏搏動。
  • 希尼晚期三部詩集中譯本出版:詩歌翻譯不是糖醋魚
    他說,詩人的角色就是「盡職盡責地沉思,盡力認知,以求承擔自己的那一份世界之重,並且懂得自己無力擁有英雄般的美德,也發揮不了救贖的作用」。  相比於以詩歌口號介入政治,希尼他更希望從人性和理解的層面去反映民族的遭遇。1972年,希尼跨過島上的國界,去了南方,到都柏林任教。
  • failed: 追憶希尼 學子朗誦詩人名作
    本報訊(記者 路豔霞) 「用筆挖掘靈魂的詩人——愛爾蘭詩人希尼詩歌朗誦紀念會」日前在北京交通大學舉行,以此緬懷今年8月30日去世的愛爾蘭著名詩人、199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謝默斯·希尼。大家集聚一堂,通過詩歌朗誦等形式,共同追憶這位著名詩人。活動現場,北京交通大學教師陳東風介紹了愛爾蘭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與現實處境及其對希尼詩歌創作的影響。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劉燕則以親身經歷,分享了她去年在愛爾蘭都柏林大學訪學期間與希尼的數次交往,並朗誦了自己獻給希尼的一首詩《空椅子》。
  • 田園、政治與自我:希尼詩歌裡的多面烏託邦
    從1966年出版第一部詩集《一個自然主義者之死》一舉成名,到2010年出版最後一部詩集《人之鏈》,希尼一共出版了12部詩集,獲得過眾多獎項,包括1995年獲得著名的諾貝爾文學獎。他從1982年到1996年在哈佛大學任教,然後轉任哈佛大學駐校詩人至2007年。他還擔任過聲望很高的牛津大學詩歌講座教授(1989年-1994年)。
  • 諾獎詩人希尼:站在感知與道德現實的中間地帶
    詩集大致有《人之鏈》《區線與環線》《電燈光》《消失的島嶼:希尼自選詩集1988-2013》《消失的島嶼:希尼自選詩集1966-1987》《在外過冬:希尼詩選1966-1996》《開墾地:詩選1966-1996》;評論集有《希尼三十年文選》;還有具有自傳性質的訪談錄《踏腳石》。由此可見中國詩人、學者對其詩歌和評論的認同。
  • 永遠的希尼:歸功於詩
    此事說起來難度甚大,但擋不住眾人的熱情,尤其是譯者之一、希尼多年的朋友、美國孟菲斯大學教授歐比爾先生的大力斡旋,於是慢慢有了眉目,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然而,就在我們準備發出正式邀請之際,一個突然的變故使所有的計劃都泡了湯,由此中國讀者失去了一個親炙偉大詩人教誨的機緣,而希尼本人也失去了一個與中國同行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機緣。
  • 評論希尼 他讓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選自《紐約時報》刊發的希尼訃告)《出版人周刊》也曾寫道:「希尼身上有一種只有少數幾個當代詩人身上才有的光環,如果不說是明星式的力量的話。這種光環來自他獅子般的體格,他切實承擔的公民責任,同時也來自他詩句中的那種直接性。」(摘自1995年《出版人周刊》上評價希尼的一篇文章)  希尼的學生說,聽希尼讀他最喜愛的詩人葉芝的詩是極其感人的事。
  • 我們為什麼懷念希尼?
    如果不是遇上了一位好老師,希尼不會自己去找詩歌來讀。20歲上下,他讀泰德•休斯等20世紀英國詩人的作品時,才覺得心內蟄伏已久的什麼被喚醒了,「覺得自己有能力更自由地進入語言的領地」,這也使他「從一個渾身泥漿的野孩子,變成了溫文爾雅的文人」。當年的靦腆少年,在越來越接近成為一位詩人的時候,卻不斷在詩行間反滲出春日施肥耕種時的泥土味。
  • 英語詩人與勞動詩歌
    提到洋溢著土壤和詩文味道的絕佳組合,不得不提起愛爾蘭詩人希尼,他既是歌頌勞動行為的詩人,又是自幼從事田野耕作的農民。事實上,從他創作的勞動詩歌來看,將勞動模範詩人這個稱謂賦予他毫不為過。1939年,希尼出生在北愛爾蘭的德利縣,父輩沒有文學基礎,終身在田地中耕作。
  • 諾獎得主謝默斯·希尼:我是公民詩人,而非政治詩人
    獲艾略特詩歌獎、毛姆文學獎、史密斯文學獎等重要獎項,199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被稱為「繼葉芝之後最偉大的愛爾蘭詩人」。 除了這一點,本書所涉及的更重要的,是希尼的寫作觀。這些觀點散見於訪談的各個段落,充分展現了希尼對詩歌寫作的認知與經驗。經出版社授權,我們選取部分譯後記,和大家一起了解希尼寫作中的三個核心問題,更深入地了解一位諾獎詩人是如何寫作的。
  • 朝向詩歌的耳朵,英國詩人謝默斯希尼詩歌四首!
    ——希尼詩歌,像學童,太經常和嚴厲的教訓,可能會被嚇傻。——柯勒律治說一首好詩,應該像一隻牡蠣一樣緊緊地閉合。——克雷格·雷恩以上關於詩歌的三個觀點,你讀過嗎?現在讀過了,認同嗎?歡迎進入今天的讀詩話題——朝向詩句的耳朵,英國詩人謝默斯希尼詩歌四首!謝默斯·希尼( 1939-2013 ),愛爾蘭詩人。
  • 《希尼訪談錄》:一個自然主義者的聲響世界
    我早期詩歌受到的歡迎,以及隨後我生活中的指向與特性的平穩發展——我確實把它視為一種真正的天恩。當然,整個事情裡面包括友誼,家庭的和睦,以及值得珍愛的人們的信任。」      2016年9月10日,書評周刊曾經刊發過希尼專題,詳細介紹了在希尼成年的詩歌寫作中,對他產生過影響的詩人和政治事件。
  • 詩人該如何用藝術表達時代、對話世界?
    聚焦第六屆中國詩歌節 詩人該如何用藝術表達時代、對話世界? 參加第六屆中國詩歌節的近百位詩人、評論家各抒高見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 張杰 實習生 葉志虎)詩歌寫作是個人的,但詩人是無法脫離社會和時代的。詩人與時代應該是怎樣的關係?
  • 新詩究竟該如何寫!看詩人、評論家如何說?
    為此,嘉陵江文學藝術院、武勝縣文藝評論家協會以「新詩究竟該如何寫」為主題組織部分評論家、詩人展開大討論。參會人員紛紛發表對新詩寫作的看法,現遴選部分發言,以饗讀者。——天馬長嘶(當代中國豪放詩代表性詩人,著名圖像詩人,省評協會員) 寫人民喜愛的新詩 我覺得新詩寫出來應讓人讀得懂,有的新詩廣大讀者讀不懂,讀後不知所云,這樣的詩無論如何算不得好詩。毛澤東、魯迅都提倡新詩押大致的韻。無韻不成詩,新詩也應該適當押韻,反對詩歌散文化。
  • 希尼詩賞:生活的真諦,歸功於詩
    [摘要]希尼總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不尋常的神奇,用日常的語言表達出奇蹟般的出神瞬間,這正是他詩歌的魅力所在。 但我歸功於它,最終是因為詩歌能夠締造一種秩序,如同50年前那間貯藏室內從飲用水面蕩入與漾開的漣漪一樣,這種秩序既忠實於外部真實的衝擊,又敏感於詩人存在的內部法則。一種在那裡我們能夠最終成長為我們成長的貯藏物的秩序。一種滿足所有人在智力方面打開胃口並在感情方面洞開悟性的秩序。……我歸功於它,因為功勞應歸於它,在我們的時代以及一切時代,因為這個詞在任何意義上,都是生活的真諦。
  • ...詩歌獎」評選結果在成都揭曉 來自全國的7名實力詩人登上領獎臺!
    本屆終評委由吉狄馬加、葉延濱、宗仁發、羅振亞、姜念光、娜夜、梁平等7位詩人、評論家、刊物主編組成終審評委團,終審評委通過實名記名投票方式,最終評選出今天即將公布的各位獲獎詩人。而不同風格評委的加入,讓多元化的詩歌進入了草堂詩歌獎,充分拓展了草堂詩歌獎的視野範圍,避免評選結果的傾向性和圈子化。
  • 「詩歌是詩人剎那間的分娩!」
    深圳市作家協會秘書長趙靖用「正直、善良並富有濃濃的悲憫情懷與意蘊」評價黃惠波其人其詩。她說:「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黃惠波隨時隨地都能為詩歌獨闢一隅,他的精神家園守望的就是一份他骨子裡對詩的熱愛與虔誠。」深圳市龍崗區文聯主席張奇也高度肯定了黃惠波的詩歌創作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