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餃作為建甌市東遊鎮一帶的傳統小吃,其誕生年代已無從細考,但從眾多的民間傳說和史籍筆記中,仍能尋覓到她的芳蹤豔跡。至少在清初,甚至可上溯到元代,芋餃就已成為當地人的餐桌寵兒。與一般的小吃不同,芋餃是一道有歷史、有故事的特色美食。其名、形、料、味、質,以及生長環境、發祥之地、飲食習俗、品牌產業,乃至在美食旅遊中的重要地位,都堪稱一絕。現略述於後,以昭其名。
芋餃,本名「枷韃子」(建甌方言讀音為「嘎拉澤」),最早發端於福建省建甌市,主要盛行於建甌東溪流域的東遊、水源、川石等地。關於「枷韃子」的由來,民間主要有兩種版本的傳說:
第一種說法始於元朝。相傳當年蒙古兵進犯中原,侵入閩境,建寧府(今建甌)當地的百姓痛恨入侵者,就用當地盛產的毛芋子和山蕨粉等原料做成三角狀的餃子,因當時蒙古兵被蔑稱為「韃子」,故將這三角狀的餃子取名為「枷韃子」,寓意就是枷裹韃子,下鍋煮熟,吃掉洩憤。沒想到「枷韃仔」 異常美味,於是便傳承下來,並不斷加以改進,遂成今日之芋餃。按此計算,芋餃便有700多年的歷史了。
另一種說法始於清初。相傳清初建寧府城(今建甌)曾遭受清軍一次野蠻、慘烈的屠城,史稱「戊子之役」。人們紛紛跑到鄉下,熱情好客的鄉下親戚突然間接待這麼多客人,一時拿不出好菜,倉促間只好將後院種的毛芋子煮熟去皮,搗成芋泥,再摻入野生蕨根粉,做成菱角狀的食品。沒想到,城裡客人吃後卻連聲叫好。大家邊吃邊聊,若不是清兵打來,我們何需遭此劫難?這韃虜著實可惡。這時有人脫口而出「枷韃仔、枷韃仔」,從此,這道農家小吃便有了這個特別有歷史內涵的名稱。
此外,還有傳說是緣於清初戊子屠城之役後,建寧府學子罷考時取的名;也有傳說是緣於建寧府文人仇恨清政府「薙髮蓄辮易服」的暴政而取的名。不管怎樣,是有氣節、不屈服的建甌百姓創造了「枷韃仔」,並使這道美食得以流傳至今。
那麼,「枷韃子」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改叫「芋餃」的呢?相傳,康熙皇帝親政以後,逐步實行滿漢融和、平等,不少人也認為滿族畢竟是中華民族中的一員,「枷韃子」這種叫法,帶有民族歧視與仇恨,於是就根據其原料而將其改稱為「芋餃」。但在東遊、水源、川石一帶,民間百姓們至今仍習慣稱之為「枷韃仔」,不過早已沒有了最初的怨忿之意。
芋餃的造型很奇特,不像扁食那般軟弱無形,也不像水餃那樣雍容花俏,而是呈稜角分明的三角星形。獨特的造形使得芋餃無法用機器批量生產,而只能採用純手工捏制。也許正是因為穩定的三角星形,使芋餃具有不易變形、便於存放的特點。這也是扁食、水餃所不能媲美的。有人說,建甌的百姓、芝城的文人正如這稜角分明的芋餃一樣,面對強權暴政,骨子裡頭秉持著的不畏懼、硬骨頭、愛憎分明、不屈不撓的氣節與精神。
其實,芋餃還有另一種演變之形。把毛芋子和蕨粉攪拌、揉搓均勻後,摘一小塊,搓成一根小圓柱,置於掌心,握緊五指,而後展開,一條宛若蜿蜒遊動的小泥鰍便栩栩如生,因而得名「芋鰍子」。如果說,稜角分明的芋餃象徵著建甌人民的骨氣與豪情,那麼這蜿蜒柔韌的「芋鰍子」則詮釋了芝城百姓面對困難時所表現出的能屈能伸、百折不撓的頑強韌勁。
芋餃採用的主要原料為建甌本地盛產的毛芋和蕨粉或是地瓜粉(蕃薯粉)。毛芋又叫芋艿,因其外形如鴟鳥下蹲,所以在古代又被稱為「蹲鴟」。毛芋的種類很多,有紅芽香芋,白芽香芋,觀音香芋,門背香芋等等。每年秋冬季節,便是毛芋成熟上市之時。毛芋是生態綠色食品,其營養價值很高。《滇南本草》指出,毛芋用於食療,可治中氣不足,久服能補肝胃,添精益髓,豐潤肌膚。
蕨粉,是用蕨的根莖加工提取的澱粉。蕨粉可制粉條、粉皮,配製糕餅點心,也能代替豆粉、藕粉,其營養價值十分豐富。現代研究認為,蕨粉具有清熱、利溼、益氣的作用,常吃蕨粉有預防和輔助治療癌症的作用。古代災荒之年,人們常用蕨粉作為救災食糧。明代詩人黃裳在《採蕨》中寫道:「皇天養民山有蕨,蕨根有粉民爭掘,朝掘暮掘山欲崩,救死豈知筋力竭。」
由於蕨多為野生,採挖困難,數量有限,根本無法滿足建甌人民對芋餃的渴求,所以現在人們多採用地瓜(蕃薯)粉代替蕨粉。地瓜含有豐富的澱粉、維生素、纖維素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還含有豐富的鎂、磷、鈣等礦物元素和亞油酸等。這些物質能保持血管彈性,對防治老年習慣性便秘十分有效。地瓜不僅是健康食品,還是祛病的良藥。《本草綱目》記載,地瓜具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如此精妙的用料,可見建甌人對吃有著天生的無限想像力和創造力。
芋餃的餡兒不受限制,無論是如扁食般單純脆嫩的豬肉餡,還是像水餃一樣葷素搭配豐富爽口的混合餡,包在芋餃裡都顯得非常鮮美。在東遊、水源、川石一帶,人們則大多選用新鮮的瘦豬肉用木鍾敲跺成絨後,再拌以蔥花、薑末等調味,也有人會往肉餡裡加入少許膏油粕(即油渣末),吃起來也別有一番風味。
但芋餃真正吸引人的是它的外皮,細膩、軟糯、嫩滑、濃稠,粘而不黏,軟而韌彈。傳說宋代蘇東坡平生酷愛吃毛芋子做成的「玉糝羹」,曾作詩稱讚「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陸遊也作《閉戶》:「地爐枯葉夜煨芋,竹筧寒泉晨灌蔬」,盛讚毛芋的獨特風味。試想兩位大詩人若是有知,百年之後,建甌人民便創造性地將毛芋泥和山蕨粉揉合在一起,發明出一道無與倫比的美味,又會作何感慨?
芋餃皮質嫩滑,肉餡鮮美,無論是白灼,還是輔以高湯,亦或酸辣爆炒,都極為美味。就算是沒有肉餡的「芋鰍子」,也堪與建甌名菜「納底」媲美。
無論是何種餡料,包在芋餃裡都格外鮮美,這完全歸功於芋餃獨特的皮質。它能將餡料包裹得嚴嚴實實,滴水不漏,隔絕了餡料與外界的沸水,完好地保護了肉餡的鮮度與養分。獨特的皮質還使芋餃十分耐煮,不怕漏餡,水開放入,蓋鍋即可,絕對不怕粘鍋。芋餃也耐存放,煮熟的芋餃吃不完,放到第二天,吃起來乃是柔韌有餘,有滋有味,而水餃、扁食之類,別說放到次日,就是稍稍擱置一兩個時辰,麵皮也會蔫萎塌軟了。
芋餃皮質的優劣取決於用料的選擇。首先,毛芋應選擇個形中小,圓如雞蛋者為佳。此外,毛芋種類不同,其各自的優缺點也不一。白芽香芋是眾多香芋中成熟時間最早的,因其通體偏白且長白芽而得名。接下來是紅芽香芋,比白芽香芋略遲成熟,它長紅芽,且通體白中略帶少許紅色。作為日常生活菜餚的製作,白芽香芋和紅芽香芋沒有太大區別,都可作為芋餃皮製作的首選。但在製作加工時,工藝略有不同。選用白芽香芋,需要更多的地瓜粉才能與之拌勻,而紅芽香芋則不需太多地瓜粉即可拌勻,但紅芽香芋需趁熱拍成芋泥,若是冷了便硬了。用白芽香芋做的芋餃Q彈,用紅芽香芋做的則軟滑,口味各有千秋。
地瓜粉的選擇也很關鍵,應注意挑選顏色偏暗略黑的,真正的地瓜粉就是這種顏色。而那種雪白透亮的地瓜粉是摻雜了玉米澱粉而成的,這樣的澱粉做出的芋餃皮口感會很黏糊,不夠爽滑。沒有地瓜粉可以用山蕨粉代替,但最好不要選擇木薯粉,因為木薯粉含有氫氰酸,對人體有害。
毛芋,性喜高溫溼潤,不耐旱,較耐蔭,並具有水生植物的特性,水田或旱地均可栽培。建甌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溫暖宜人,相當適宜農林諸業的發展。素有「金甌寶地」、「竹海糧倉」之稱,為福建省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及生態農業試點縣(市)之一。
東遊鎮一帶,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原生態自然環境優越,擁有全國一流的水源、水質,且以肥沃深厚的疏鬆沙質土為主,得天獨厚的環境為優質毛芋的生長提供了有力保障。當地所產的毛芋,大小勻稱,且圓如雞蛋,煮熟後清香鮮美,松滑細嫩,口感絕佳。
芋餃最早起源於建甌市,以東遊為核心,輻射到水源、川石等東溪流域一帶。這一帶自然風光秀美,人文底蘊厚重,建甌「四大天柱」之首——辰山便坐落於此。辰山以奇巖怪石、自然植被、日出雲海著稱,其美在自然,沒有造作,帶著最原生態的粗獷雄渾氣質,陶冶著腳下質樸淳厚的人們,於是就有了「錢糧跨五縣,建郡君子鄉」的東遊金黨城,有了「謹慎篤學狀元村」的水源南山,有了譜寫「建木傳奇」的川石商人。
怡人富饒的環境,和諧樸素的民風,涵養著這一帶百姓的品性。他們積極樂觀,即使遭遇戰亂、災荒,也絲毫不減對生活的熱愛。他們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創造性地發明了「芋餃」,不僅裹腹,更顯智慧和堅強。
在東遊、水源、川石等東溪流域一帶,芋餃下可入尋常百姓桌,上可登高檔宴請席。逢年過節,招待貴賓,必吃芋餃。紅白宴席上,芋餃也是必備的一道主食,大有無芋餃不歡之勢。由於芋餃餡需要使用豬瘦肉,導致當地豬瘦肉比建甌城區要貴許多,可見當地吃芋餃之風盛行。若是在沒有毛芋的時節,嘴饞的人們便會選用土豆(馬鈴薯)來代替。用土豆泥做的芋餃少了幾分爽滑細糯,多了幾分沙脆鮮香,也不失為玉盤佳餚。
在當地吃芋餃還有一個不成文的習俗,那就是每當包芋餃時,人們總要特意包上一個餡料與眾不同,外形卻毫不出眾的芋餃,並對它寄予深深的祝福,美其名曰「幸運餃」。有幸吃到「幸運餃」的人自然是無比喜悅地欣然接受大家的祝福。這就羨煞了那群孩子們,苦於「幸運餃」不可複製,孩子們便偷偷抓了一群「芋鰍子」,或是捏出形似「河蚌」「蓮花」等奇形怪狀的芋餃,煮在鍋裡,爭先恐後地撈選著,吃起來也特別開心。
近年來,隨著市委、市政府越來越重視地方旅遊、特色文化發展,各地美食小吃也火熱躥紅,東遊鎮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引導、培育當地芋餃小吃店、家庭式作坊做大做強做出特色,鼓勵有條件的家庭作坊向自動化生產轉化,逐步拓寬芋餃市場覆蓋面,形成東遊芋餃特色品牌。目前,東遊芋餃在建甌較深入人心,初步形成了地方特色品牌意識。全鎮有芋餃小吃店20餘家,家庭式作坊6家,東遊人在甌開設芋餃小吃店5家左右。
「憨仔」芋餃廠就是該鎮培育芋餃走產業化之路較為成熟的一家,由張屯村團支部書記吳傳龍創辦。該廠嚴格按照標準化建設,佔地面積4畝,配備原料冷藏庫、產品速凍庫等自動化生產設備,由原來的家庭式作坊向產業化轉型。嚴格按照程序申辦「憨仔」QS認證,以證辦證,從程序上規範管理。現產品已入駐超市,同時利用「特色中國武夷館」「淘寶網」等電子商務平臺進行網絡營銷,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憨仔」芋餃已成為建甌對外形象展示的又一張鮮亮名片。
建甌素有「閩北食府」的美譽,近年來從南平電視臺到福建電視臺直到央視,不斷有欄目組爭相錄製和重磅報導建甌的特色美食小吃,極大地提高了建甌飲食文化的知名度,也為發展建甌美食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3年2月13-14日(農曆正月初四、初五),福建海峽衛視強檔播出「家鄉味道·建甌味道」; 2013年4月10-12日,內蒙古電視臺「蔚藍的家鄉」欄目組專程到建甌拍攝三集建甌地方特色美食小吃節目;2013年5月23日,南平電視臺拍攝「建甌四奇」;2014年2月21-27日,CCTV-4「遠方的家·江河萬裡行」走進建甌,全景拍攝建甌風光及美味,並於5月8、9日分別在該臺播出;2014年6月23日,福建電視臺新聞頻道「福行天下」探秘「吉陽四寶」等建甌美食;2014年12月18日,全國網媒「清新福建行」走進建甌,此後對建甌的挑幡、根雕、福矛、美食等特色元素作了專題報導; 2014年12月,由建甌市旅遊局總策劃,東遊鎮政府主辦的「東遊芋餃品嘗月暨芋餃文化研討會」在東遊憶源山莊順利舉行。本次活動成功地挖掘與推介了建甌的特色美食——東遊芋餃,為各方遊客帶來一場味覺、視覺和文化上的全新體驗。
借著高鐵時代的快車,以「憨仔芋餃」為代表的建甌系列美食,將在美食之旅上越走越敞亮、越走越紅火!(文/賴少波 圖/黃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