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南民間流傳著一句歇後語:「八月十五殺韃子——齊了心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就要追溯到八百年前的元朝,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在中原大地廣泛流傳的「八月十五齊心殺韃子」的故事。
韃子,歷史上漢人稱蒙古人為韃子。
蒙古帝國的成吉思汗,在先後徵服金國、西遼、花拉子模(今印度、巴基斯坦等中亞地區)後,於1271年由其孫忽必烈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
元朝的統治十分殘暴,統治者蔑視多數人的權利,他們將百姓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是統治者,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第二等是色目人,即北方以遊牧為主的少數民族,如契丹、女真等。他們也具有較高的地位,享受較高的權利;第三等為漢人,是被統治階層,地位低,權利也小;第四等是南人,即原來在南宋王朝統治下的漢族子民,他們毫無社會地位可言,也沒有一點人身權利。蒙古人殺死漢人不用償命,殺死南人如同殺死一隻雞鴨,官府根本不予理睬。
到了元朝末年,元惠宗更加荒淫無度,橫徵暴斂,欺壓百姓。官逼民反,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鬧得元惠宗心神不寧,坐臥不安。元惠宗為了防止老百姓造反,將百姓每十戶為一個單位,委派一名蒙古人為十戶長,用以牽制和監視漢人。十戶長便是這十戶百姓的大家長,十戶長輪流到每家吃住,每家都要在堂屋裡置一長柜子供韃子睡覺,百姓稱他們為家韃子,稱柜子為老爺櫃,在有的地區,老爺櫃這種家具一直流傳到解放後。
家韃子的生活由住戶的漢人所供養,行使的是為蒙古貴族統治者服務和欺壓漢人的特殊權力;有好吃的必須由十戶長先吃,他吃剩下的才能由家人吃;家裡的東西凡是家韃子看中了,你不主動獻上,家韃子想拿就拿,搞不好給你羅織個罪名就是家破人亡;為了防範漢人和南人的反抗,統治者還實行刀具管制,十戶共用一把菜刀,由十戶長保管,平時鎖在井臺上,做飯時到井臺上輪流使用。
日常,家中有大閨女、小媳婦的人家,要出高價錢向他買門檻子。誰家不買門檻子,不管是閨女房還是洞房,他可以隨意出入,想跟誰睡覺就跟誰睡覺。如果拿錢買了門檻子,他就稍微給點面子。門檻子這玩意兒,沒有固定的價錢,他說多少就是多少,又不許你還口。這樣,富戶能買得起,窮戶就作了難,一個門檻子,就能讓你傾家蕩產。實在買不起的,妻女只得任其糟蹋。更甚者,家韃子享有新媳婦的初夜權,哪家娶媳婦了,第一夜是家韃子的。因此,漢人結婚後,就會把第一胎摔死,不要這個蒙古種。
蒙韃子定的制度非常苛刻,不準各家各戶通氣說話,如果三三兩兩在一起聚會,或者在一處說悄悄話,他們就誣賴你想謀反,把你打入死牢,或當即處死。所以,那時候,老百姓誰也不敢隨意溜達,天一黑就吹燈,免得禍從天降。
老百姓對蒙韃子早已恨之入骨,但苦於明著跟這些蒙韃子鬥,卻鬥不過他們,暗中又不讓聚會,所以,無法商討鬥蒙韃子的起義之事。而此時,朱元璋在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月餅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中秋節中國人有吃月餅的習俗,蒙古人是不會想到會被用來傳遞消息。八月十五這一天早上,家家戶戶都得到了有人送來的月餅。蒙韃子看見人們互相送月餅,便上前盤問:「這是什麼東西?」人們告訴他們:「這是月餅,八月十五晚上拜月的供品。」於是,蒙韃子便解除了戒心,不再盤問了。
到了八月十五的晚上,各家各戶都捧出月餅、瓜果祭月。舉行祭月儀式之後,各家人圍在一張桌前,賞月飲酒。家韃子也趁熱鬧,喝了個一醉方休。各家各戶把月餅掰開一看,每塊月餅裡邊都有一張字條,上面寫著:「今夜子時,一起動手殺死各家的韃子兵。」
子時一到,各家各戶的家韃子有的醉到了,有的睡著了。一家人一商量,擠擠眼、碰碰手,全都心領神會了。各家各戶便按照月餅裡的字條,一齊動手,在同一個時辰,就把各自家中的韃子兵全部殺光了。村民們敲鑼打鼓、高高興興地走出家門,噼噼啦啦地燃放起鞭炮,慶祝勝利。這就是「八月十五殺韃子」的故事。
很快,起義軍就攻下了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後,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更為廣泛的流傳開來。現在,中秋節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日。
掃一掃關注曲周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