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是小學語文課本裡的一個故事。大意是貧窮少年匡衡把鄰居家的牆壁鑿開,借鄰居家的燭光讀書。這個故事和懸梁刺股、囊螢映雪被稱為刻苦學習的三大故事。略有不同的是,懸梁刺股、囊螢映雪的故事都是一人出演,「鑿壁偷光」則需要鄰居的客串,這種不同背後大有深意。
匡衡愛學習眾所周知,但匡衡為什麼學習呢?識文斷字、知書達理還是純粹為知識所吸引?以匡衡的出身,這些可能性都不太大。唯一的可能就是,匡衡希望讀書做官,走知識改變命運的道路。或許是家長的有意灌輸,或許是匡衡無意中聽到老師、鄰居的談話,匡衡知道並堅定了讀書能夠做官這一想法。
匡衡生活在西漢中後期,這一時期想做官大概有有5類方式。軍功授職、徵辟、薦舉和察舉、策士制度、任子和貲選。軍功授職面向軍人,徵辟面向學問高深或者政務熟練的高級學者,任子面向高官子弟,貲選面向富貴商人,這些明顯不符合匡衡。要做官,就只剩下察舉、策士兩條路了。
地方官在工作生活中,聽聞或者發現本區內有優秀人才,然後將他推薦給朝廷,這就叫察舉。察舉是漢朝普通人群最主流的做官方式。貧窮子弟只要讀書就有可能被推薦成為官員。但是察舉有明確的名額限制,根據郡縣人口多少,一年也就1、2個名額。
綜上可以看出,窮小子匡衡要做官需要具備兩條件,一是自身學識過人,二是得到地方官推薦。學識過人只能靠自己,這是匡衡鑿壁偷光玩命學習的動力。地方官推薦則需要自己有很好的社會影響力了。匡衡身邊能夠和地方官直接、間接說上話的,只有富裕且博學的鄰居。匡衡需要做一件能夠震撼鄰居的事情,然後讓鄰居不斷幫自己傳播。鑿壁偷光完美地實現了這一目的。
得到地方官推薦,並不意味著可以直接做官。為了防止地方官濫用推薦權,中央政府還要對各地推薦的人選進行考試。考試辦法有對策(命題考試)和射策(抽籤考試)兩種,由中央政府的三公府負責考試。儒生考經學,官吏考舉奏,通過考試選出優等生,報皇帝錄用。考試實際是量才錄用。
匡衡因《詩經》學得好被地方官推薦,所以適合抽籤考試形式。但他連續考了9次,才勉強過關才,而且還是最差的丙等。這個成績連做官的資格都沒有,只能到地方擔任「文學」這種閒職。這證明匡衡並非是被推薦的最適合人選。鑿壁偷光營造出來的光輝形象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
事實上,匡衡一生進行過多次投機。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匡衡抓住政治時機,猛烈攻擊權臣石顯。雖然攻擊成功,但匡衡也因此惹禍上身,最終被貶為平民,回到了鑿壁偷光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