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都應該不陌生吧,故事的主角叫匡衡,據說很愛讀書,但家裡很窮用不起油燈,但又不想把晚上這樣長的學習時間浪費掉,所以就鑿開了自己家和鄰居家共用的那一面牆,藉助隔壁家的燈光看書。
不知道大家的長輩是怎樣講述這個故事的,時不時按照一般套路表示要向匡衡一樣熱愛學習?倘若這時候有疑問問到後來呢,大約會得到一個不求甚解的答案:後來?後來就沒有後來了,故事已經結束了。我當時怎麼想的呢?哦,沒有後來啊,這個故事是編的吧。
如果故事是真的,匡衡的鄰居怎麼會沒有跟他扯皮?就算匡衡真的靠這個手段學到了東西,歷史上為什麼名聲不顯?後來網絡發達後,無意間查到匡衡這個歷史名人,才發現這個人雖然成功地站到了位高權重的位置,卻在後來因為貪腐而被撤職,回歸貧窮。
匡衡歷任三朝國君,卻只在漢元帝時期受到過重用,曾任太子少傅,權位最盛時擔任過丞相的職位,位列封侯。要知道漢朝的丞相一職是百官之首,外姓封侯的更是少有,可想而知匡衡鼎盛時期有多大的權勢了。
匡衡被封為樂安侯,是有食邑(也就是封地)的人,從圈地開始多佔國家的便宜開始,匡衡開啟了他的貪(作)腐(死)之路,權勢使人痴迷,痴迷權勢使人墮落,他開始結黨營私,剷除異己,也開始耽於享樂,建議加稅。但由於他本身還是對國家和朝廷作出了貢獻,為穩定朝堂出了力,漢元帝念舊情,就沒有理會那些彈劾他的奏摺,更加助長了他的囂張氣焰,以至於漢元帝下臺後,時隔不久就被一下子參倒了,貶為庶民。這也許就是起於微末,最後也回歸微末的輪迴吧。
當匡衡完整的人生軌跡呈現在我眼前,再結合這許多年來增長的人生經驗,小時候腦海裡出現過的那兩個問題也能自己作答了:鄰居要麼沒有發現這個漏洞,要麼這個故事就是匡衡在和鄰居扯皮的時候流傳開的,而且接受了匡衡的解釋,並且主動忽視了那個透光的洞;名聲不顯的原因大約是匡衡這個人不曾做過大善——造福民生,也不曾作過大惡——叛國亡族,說白了,就是他「鑿壁偷光」讀的書並沒能讓他大有作為。
鑿壁偷光這個「偷」字,也許也在隱喻匡衡小時「偷光」,長大了「偷」的是民生國計。搜狗百科中對於匡衡的介紹,寫著鑿壁偷光,也稱為鑿壁借光。借用魯迅先生筆下孔乙己的諷刺來說:「我沒有偷,這不算偷,讀書人的事情,哪裡算得上偷呢?」
同樣是貧窮,明初的宋濂「手自筆錄,計日以還」,我們來算一算帳:假設匡衡所在的這個時候早期的紙還沒有造出來,書本基本都靠竹簡記載,那麼書是個不好搬動的東西,一般人也買不起,匡衡連光都要靠這種方法獲得,怎麼獲取的書?那也只能是借的了。借了書要抓緊時間看,這是所有人借到書的第一想法,但眾所周知,好的書是要細細品味的,只藉助隔壁的燈火看完書是投機取巧的做法。
同樣的貧困,東晉的車胤和孫康選擇「囊螢映雪」,這個例子是最貼近匡衡的情況的,畢竟都是沒有光,但車胤選擇的是抓捕沒有主人的螢火蟲照明,或者藉助冬天積雪的反光照明;匡衡卻選擇鑿牆「偷」光,自然,光是無主的,並非不可以用,但你挖了人家的牆是什麼意思,知道的知道你是要讀書,不知道的還以為你要鑽過去偷東西呢。
燈油這個東西,雖然說在古代是還有點貴,但也不至於偶爾用都用不起吧,真要這麼愛讀書,怎麼不學學人家範仲淹?範文公沒想到法子「開源」,只能想辦法「節流」了:他冬天的時候煮一鍋粥,凍硬了以後切成四塊,能管兩天,吃的方面節省了,自然能在讀書方面多投入一些。
匡衡既沒能藉助已有的自然條件讀書,也沒能開源節流,甚至可能在「鑿壁偷光」的時候沾沾自喜——看我多聰明,能在這樣貧苦的條件下想辦法讀書。殊不知正是這種不勞而獲的想法,奠定了他最終黯然返鄉的結局。「鑿壁偷光」的熊孩子最終還是成為了熊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