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時事,瞬息萬變,中國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局勢中縱橫捭闔?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胡哥看世界,你將知道的更多!
今天來一則短評,先來看一條新聞信息:
據朝中社15日消息,紀念朝鮮勞動黨第八次代表大會閱兵式14日晚在朝鮮首都平壤的金日成廣場隆重舉行。報導稱,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恩也出現在廣場主席臺上。
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細節,朝鮮從來沒有在黨代會為背景下舉行閱兵,這是歷史上的首次,而且一個非常關鍵的信息是,距離朝鮮上一次舉行大型閱兵才3個月的時間。
另外一方面,此次舉行閱兵展示了一款新型潛射彈道飛彈,此中意味已經非常明顯,這次閱兵是衝著美國而去的。
那麼就帶來了一個問題,朝鮮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刻舉行閱兵?今天就以這個話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看法:
從時間上來看,朝鮮剛剛在2020年10月11日舉行過一次大型的閱兵,現在又來一次閱兵,如果只從形式上來分析的話,完成沒有必要在如此短的時間裡面再度閱兵,但是從國際局勢演變尤其是中美大國博弈的角度去觀察,朝鮮這一次的閱兵的動機,完全是出於對局勢的考量決定的。
將朝鮮此次閱兵放到中美大國角力的大背景之下,從這一個視角去觀察,我們會得出一些不一樣的思考出來,什麼樣的背景呢?請看: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9日發布聲明,宣布美國國務院即起取消內部所有與臺灣往來施加的「自我限制」。
肥蓬髮布聲明沒幾天,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不但收回了聲明,在12日又公開辯解稱:美國無意以對臺行動挑釁中國!而且美國駐聯合國特使訪臺的飛機,在盤旋了幾個小時之後也原路返回!
為什麼美國會出現這樣反覆的動作出來呢?這個問題詳見我前面的文章《中美角力的關鍵時刻,美國縮了!》,在這篇文章裡面說了一些我的觀點,在美國危險的試探面前,中國是擺出隨時可以解決臺灣問題的姿態,不管美國玩什麼陰謀詭計,敢越過底線,就拿下臺灣!
美國能夠往前邁出那一步嗎?當然可以,問題是,邁出那一步之後,就會引發不可預測的結果,戰爭無法靠假設,只能用對等的實力去防範,問題是在西太平洋尤其是東南沿海一線,美國早就沒有優勢可言,拿什麼來防範?
胡哥在前面的系列文章當中,就一直強調,在西太平洋一線,中國已經是做好了和美國全麵攤牌的準備,一旦局勢演變到了某個臨界點,中國必然會在西太平洋掀桌子,直接拿下臺灣!
什麼情況下中國會掀桌子,拿下臺灣呢?這是一個大家都非常關心的話題,網絡上也有很多的討論,這也是一個敏感的話題,簡單說一下個人見解:
這一次美國伸出一隻腳,想要越過底線試探一下,但是這隻腳還沒有踩到地面就馬上縮了回去,這既是一種試探,也是一種不敢冒險的外在表現。
毛主席說過:美帝國主義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美國這一次立即縮腳,不是他不想突破,而是害怕隨之而來的「懲罰」,會是一個不可承受之重,所以美國駐聯合國特使的飛機在盤旋了幾個小時之後,還是不敢去冒這個險,這次美國之所以不敢冒險,估計是臺海方面發生了一些我們普通人無法了解的事情。
一個明顯的變化,肥蓬在拋出「取消內部所有與臺灣往來施加的「自我限制」的聲明之後,中國的高層有沒有表現的很憤怒?並沒有一點兒喜怒之色,而只是外交部發言人表示,越過底線必然會有「懲罰」。
很多人可能將外交部的話當做是一種「軟弱」,這沒有關係,最了解中國的美國決策層讀懂了「懲罰」所代表的含意,就是西太平洋也就是所謂的第一島鏈全面崩潰的開始。
朝鮮這一次的閱兵,就是將東北亞局勢推向「不可預測」的一次提前預演,什麼樣的場景叫做不可預測?
我所理解的不可預測,就是中國一旦在西太平洋掀桌子,就意味著和美國全麵攤牌,那可不是拿下臺灣這麼簡單,而是東北亞同時進行聯動,這樣的背景之下,美國拿什麼來防範呢?光靠駐日,駐韓美軍,連朝鮮都搞不定,想防範中國,想都不要想。
美國的西太平洋之所以到現在還能夠維持,並不是美國有多牛逼,而是中國現階段暫時不想打破這個平衡,為什麼現階段不想打破這個平衡呢?還是和國際局勢有關聯,重點是和美國有關係。
現在的美國,深受疫情和內部矛盾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最好的策略就是悶聲發大財,做一個觀棋者!讓美國面臨的矛盾持續在內部發酵,而不是轉移出來,這個時間持續的越久,對中國越有好處!
現在中國最好就是一邊觀棋,一邊做全麵攤牌的準備,一顆紅心兩手準備,而且兩手都要硬,畢竟中美之間的大國博弈,既不是一天兩天能夠搞定的事情,也不是只有一個臺灣問題,中美之間的問題,是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之間的矛盾,這就需要一個相對比較長時間的戰略相持過程。
但是,有一點我是有非常強烈的預感的,解決臺灣的時間,不會太長,有人說需不需要10年,我個人認為這個時間太長了,如果一直保持中美鬥而不破的狀態,3年後就會「提速」。
當然,美國要是敢越過中美之間鬥而不破的底線,那就令當別論!!!
後續如何發展,敬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胡哥看世界。原創不易,如果覺得好看就點點右下方的在看,謝謝!
推薦閱讀:中國為何每次逢大危機總能力挽狂瀾?
後臺發送關鍵詞:危機,即可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