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上方藍字《源健健康管理+》添加訂閱
關心自己的健康是美德 關愛他人健康是功德 把健康當事業做是大德
魚肉
可是桌桌必備的「超級主角」
不僅味道鮮美
而且還富含多種營養物質
但是,你知道嗎?
我們常吃的這種魚,
竟然是一種致癌物質!
而裡面提到的「這種魚」
就是我們常吃的
燻魚(鹹魚)
那麼
吃燻魚真的有這麼可怕嗎?
以後還能吃嗎?
今天我們就好好地說一說
燻魚在南方美食中是一種「炸出來的魚」,主要將油炸後的魚塊浸入到滷汁中而得到的「魚肉食品」。
也有一些人認為燻魚就是直接用煙燻法燻制的魚肉,網傳的言論中多是指這種燻魚,很多人又叫它為「中式鹹魚」。
在之前國家食藥總局(現機構改革更名為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中,「一類致癌物」中的編號69位就是鹹魚。
另外,燻魚當中所含的苯並芘同樣是一種「一類致癌物」,它主要是由五個苯環組成的多環芳烴物質。
無論是燻魚還是鹹魚,其實更多代表的是「醃製魚類食品」。
雖然鹹魚被分在了「一類致癌物」(明確對人體有致癌作用的物質),多吃確會增加患癌症的風險。
但任何毒性反應和致癌反應都應該考慮到「量」的概念,雖然有致癌風險,但並不代表著一點都不能吃。
對於「燻魚」來說,無論是直接煙燻還是油炸,在高溫烹調的情況下的確有可能會產生苯並芘這種致癌物質,但燻魚的煙燻程度(火候)和加工時間不同,並不能直接判定苯並芘劑的量。
任何有毒物質要達到致毒或者致癌,都應該達到一個有害物質的作用劑量,並不是吃了就一定會有毒致癌。
燻魚雖然不算是很健康的食物,但其也含有像蛋白質、維生素E、礦物質鋅元素等有益於健康的營養物質。
1、不光是由於苯並芘的存在,像亞硝酸鹽、食鹽量較大等問題同樣會增加胃癌等某些癌症的風險,所以「限次」和「限量」是關鍵原則。
2、 在食用燻魚(短時間進食過程中)儘量多搭配新鮮蔬菜和水果,攝入優質且多的維生素C、植物色素等還原性物質,起到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3、副食品的攝入要多樣,無論是菌菇類還是豆類食品,避免單純攝入某種食物過多對身體造成傷害。
4、能吃新鮮的肉食,就不建議吃加工肉類食品,無論是燻魚還是臘肉;另外,不要大量吃和經常吃才是「重中之重」。
都說魚是好食材,蛋白質豐富、脂肪含量低,是營養學家極力推崇的白肉。但挑魚也是門技術活,遇到下面這幾種魚可得好好考慮了。
我們都聽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泥巴」的說法 。在食物鏈越高等級的生物,體內積累的有害物質相對越多,大型肉食魚類處於水生食物鏈中的高等級,因此更容易含汙染物質。如:劍魚、旗魚、方頭魚、鯊魚等。
相同品種的魚,個頭越大,一般來說年齡也更老,不僅肉質會粗糙,而且根據上面所說的原理,體內可能富集更多的汙染物。
個頭太小的魚雖然安全,但是還尚未長大成熟,食用起來往往刺多肉少,不夠鮮香。
不過,大家也別認為吃大魚就一定會傷害健康。只要平時在正規超市或菜場購買,能夠保證魚的來源和品質,就能避免不必要的安全隱患。因為正規市場買的大多是養殖魚,食物充足,生長周期短,長的快,累積的汙染物會少一些。
有的人總喜歡吃野味兒,認為野生魚營養多更健康。但其實不一定,由於環境汙染的不確定性,野生魚可能富集了一些雪卡毒素、河豚毒素等會危機生命的物質,甚至還有一些未知有毒物。
魚肉健康,但萬一沒挑好,不僅不好吃,還可能不安全。如何練就火眼金睛,挑一條新鮮又安全的魚呢?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建議:
1. 聞味道:儘量不要買哪種聞起來有酸臭味、氨水味兒的魚。
2. 看魚眼:儘量買魚眼是清洗明亮、有一點鼓起的魚。
3. 看魚鰓:儘量買魚鰓是鮮紅色的魚。
4. 看背部肌肉:儘量挑選魚背有彈性(彎了能收回的)的魚。
5. 買冷凍或冷藏的魚肉:儘量挑那些肉質顏色還沒有發暗、發黑的肉。
當魚不新鮮或腐敗時,魚體中的游離組氨酸在脫羧酶的作用下產生組胺,當組胺積蓄到一定量時,人食後可能引起中毒。食用中毒後,一定要及時催吐,並妥善處理可疑食物,前往醫院接受正規診治。
擴散出去
提醒身邊更多人知道!
源健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為您提供健康養生常識!
▲長按上方二維碼,即可識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