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臺灣《聯合報》《中國時報》報導,臺當局行政主管部門2日公布所謂臺灣新版「護照」封面設計,為了強化所謂「臺灣元素」及「辨識性」,將封面上的英文「TAIWAN」字樣放大、字體也加粗,預計明年1月發行。此事引發島內各界爭議,臺灣網友批評「了無新意,空空洞洞」。
據報導,臺立法機構在7月22日通過決議,要求行政部門提高所謂「護照」上「臺灣」的辨識度,叫囂避免在國際交流時與「中國」混淆。民進黨當局行政主管部門2日與臺外事主管部門共同公布新樣式,相關後續如「駐外」人員名片、「華航」機身塗裝等,仍在討論中。
民進黨當局這一謀「獨」行徑在島內引發極大爭議與批評。民進黨在臺灣的「去中國化」,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搞「臺獨」。
此前,臺灣教科書大搞「去中國化」,有網友質疑,「讀歷史難道只能靠追劇?」追劇圈粉,進入5G時代,這是休閒娛樂而非教育,相信大家都同意;遺憾的是,在新課綱的規範下,高中歷史課本把中國史納入東亞史,中國曆朝歷代的時序發展、政治演變、文化成就和重要人物全都變成斷簡殘篇,因為課本的編輯主旨是把中國和日本、朝鮮、越南並列,所以學生必須學習這幾個地區的歷史,例如歷史大事年表的分項標題是:「東亞大陸及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中國」二字徹底消逝無蹤。
初一初二年級課本進行對照可以很明顯的發現,初一在講到日本在臺灣的統治期間,就連描繪一間百貨公司都要事無巨細的描述,而對待中國歷史卻採取大搞「去中國化」的形式,這意欲何為?
臺灣教科書大搞「去中國化」,企圖將臺灣學生從中華文化剝離出來。那麼「去中國化」到底給臺灣帶來了什麼呢?
所謂「去中國化」在臺灣經歷了從邊緣異類到主流「顯學」再到「政治正確」的過程。
首先,「去中國化」加劇臺灣政治陷入民粹化泥潭。臺灣政黨的掮客屬性較為明顯,「惟民意是從」的實質是「惟選票是從」。許多臺灣民眾儼然已將臺灣視為「我者」,而將大陸視為「他者」。在這種社會氛圍下,主動叫囂放棄「九二共識」,肅殺的政治氣氛可見一斑。
其次,「去中國化」加重臺灣經貿陷入停滯困局。兩岸貿易也是臺灣經貿的重要支柱之一,大陸有著巨大的消費市場,且兩岸同根同源,消費習慣亦頗為相近,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地區。民進黨當局先後提出的「告別大陸」「北望美國」「南向東南亞」「西進澳洲」等經濟策略,都是其企圖讓兩岸經濟「脫鉤」的伎倆。
最後,「去中國化」會對兩岸和平統一造成巨大阻力。民意相通是「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重要前提和保證。大陸先後出臺「31條措施」「26條措施」,保障臺胞在陸經商求學生活的權益。此外,「助力臺企11條」,更是解臺商之憂,疏民眾之困的切實舉措。
然而,當前民進黨當局將「去中國化」與「反統戰思維」相融合,利用「輿論戰」「網絡戰」等大打「悲情牌」「反中牌」,不斷挑撥兩岸民眾情緒,激化對立局面,以此贏得選票,攫取政治利益。誠然,短期而言,「去中國化」可以通過扭曲社會氛圍來提升所謂的「臺灣團結」,但這是一種建立在嚴重「內捲化」趨勢上的掩耳盜鈴作法。
順應歷史大勢,構建兩岸間積極正向的「中國價值觀」,驅散「去中國化」陰霾,已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