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育的最新認識和剛性要求

2020-12-23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中國教育界的大事和幸事。作為一名美育工作者,我發自內心地為之喝彩。在我看來,《意見》有三個顯著的特徵。

  第一,《意見》是對美育最高級別的表述。

  美育,一般也稱審美教育。審美是一個人對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審美對象進行感知、享受、判斷和評價的行為過程,而幫助人們形成這樣一種行為能力的教育則是審美教育,即美育。

  審美行為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的精神行為,有著悠久的歷史。與之相適應,審美教育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只是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域有著不同的形態和方式而已。

  春秋時期孔子提倡的詩教、樂教即是美育,他主張通過「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步驟塑造一個人的人格。正式的美育思想是18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提出的。受席勒美育思想的影響,中國近代一些思想家,如王國維、蔡元培、魯迅等認識到美育的重要性,極力倡導美育。蔡元培先生更是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觀點,甚至上升到了「美育救國」的高度,而且提出了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並舉」的教育宗旨。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一直在努力倡導美育,並將美育列入國家教育方針之中。然而,美育和作為其載體的藝術教育在學校卻長期未受到真正的重視。其主要原因,一是經濟未能充分發展,二是人們的教育觀念和人才觀未能到達應有的水平。但是,伴隨經濟的發展,這兩個變量的改變正在使情形發生改變。恩格爾係數(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的改變,導致家庭用於文化、教育和其他精神性活動的資金增加,越來越多的家庭將美育和藝術教育作為選項,促進了學校和社會美育及藝術教育的加速發展。素質教育的倡導,使得學校、家庭和社會認同學生全面的素質發展,認識到美育和藝術教育是提高生活品質、獲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徑,社會對美育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可以說,黨和國家對美育工作給予的高度重視,正是應和了當代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大背景。

  美育不僅是黨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被當作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校美育工作,把學校美育工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更是高度重視,強調要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此次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意見》,是迄今為止關於中國學校美育工作的最高級別的表達,體現出極強的權威性,預示著對我國學校美育工作關注度和實施力度的空前提高。

  第二,從育人的高度認識美育。

  按照一般的理解,美育即審美教育。德國哲學家席勒提出美育概念針對的是工業化和現代文明導致的工作的機械性、零碎性和被動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性的委頓,以期通過現代社會中的審美體驗和藝術活動彌合人格的分裂。他認為人具有兩種衝動,一是感性衝動,二是理性衝動,然而無論是感性衝動還是理性衝動都具有強迫性,而遊戲衝動則是純粹自由的活動。其主要對象是美。美是一種活動形象,是感性與理性、質料與形式、物質世界與其形象顯現統一而生成的。因此,以美為對象的遊戲衝動可以成為溝通諸多對立因素的橋梁。

  席勒對美和審美的認識,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優點,但也帶有一種應付和被動的意味。《意見》對美和美育卻有了新的認識和表述,指出:「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像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從中可以看到,除了對美育的傳統理解,即美育是審美教育之外,還提出了美育是情操教育、心靈教育、豐富想像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這從育人方面更加全面地闡釋了美育的價值,體現了育人價值的溫暖和豁達,具有拓展性和主動性。這是當代中國文化和社會背景下,對美育的最新認識和表述,體現了新的高度和更為豐富的內涵。

  第三,內容全面,要求剛性。

  《意見》的內容全面,整體而周延。內容包括:總體要求、不斷完善美育課程與教材體系、全面深化教學改革、著力改善辦學條件、切實加強組織保障五大部分。具體涉及指導思想、工作原則、主要目標、樹立學科融合理念、完善課程設置、科學定位課程目標、加強教材體系建設、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深化教學改革、豐富藝術實踐活動、推進評價改革、加快藝術學科創新發展、配齊配好美育教師、改善場地器材建設配備、統籌整合社會資源、建立美育基礎薄弱學校幫助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和經費保障、加強制度保障、營造社會氛圍。這一文件放眼社會,立足於學校,「應有盡有」「面面俱到」而又重點突出地思考和論述了美育工作的問題。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意見》中除了對時代美育的新觀念進行引領之外,還有一些具體剛性的要求。比如,「到2022年,學校美育取得突破性進展,美育課程全面開齊開足,教育教學改革成效顯著,資源配置不斷優化,評價體系逐步健全,管理機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顯著增強,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明顯提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蓋、多樣化、高質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學校美育體系。」「義務教育階段注重激發學生藝術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幫助學生掌握1至2項藝術特長。」「高等教育階段將公共藝術課程與藝術實踐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實行學分制管理,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2個學分方能畢業。」「建好滿足課程教學和實踐活動需求的場地設施、專用教室。」「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每年組織學生現場參觀1次美術館、書法館、博物館,讓收藏在館所裡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文化藝術遺產成為學校美育的豐厚資源,讓廣大學生在藝術學習過程中了解中華文化變遷,觸摸中華文化脈絡,汲取中華文化藝術精髓。」諸如此類的表述,使得《意見》柔中帶剛,具有不容違逆的堅定,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意見》的落實。

  《意見》在當下的現實背景中頒布,顯示其特殊的現實意義。放在歷史的框架中認識,它又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將深刻地影響我國學校美育工作發展的進程。

  (作者系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國家美術課程標準研製【修訂】組組長,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洛陽市:理念先行 努力實現學校體育美育工作新定位
    明確學校定位,全面深化學校體育美育改革。充分認識學校體育美育的標準和目標。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樹立「四位一體」目標體系。教會學生健康知識,基本、專項運動技能,落實常規課餘鍛鍊,開展全員參與的競賽活動。充分發揮美育塑造人、啟迪人的作用,即「純潔道德、豐富精神」「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增強學生民族認同感和愛國主義情懷。重新認識學校體育美育的價值、功能和作用。
  • 張揚美育的價值
    美育通過各種藝術、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美育培養人的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人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使人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養。因此,強調美育對詩意人生的促進功能則是現代美育的核心。 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美育對德、智、體的教育都有積極影響。
  • 名家開講|體育美育並行,為多彩童年奠基
    》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印發,對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工作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通過開展體育美育,以體樹人、以美育人,可以讓學生擁有強健的身體、健康的心靈,讓童年生活更加多彩。
  • 什麼是美育?為什麼要進行美育?
    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是全面發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通過美育可以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的發展。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
  • 加快推進體育美育改革 教育部要求打好體育美育改革發展攻堅戰
    北京商報訊(記者 程銘劼 趙博宇)12月7日,教育部召開了貫徹落實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文件工作推進會,對教育系統抓好中辦、國辦《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落地落實進行安排部署。
  • 教育部最新發文:把中小學生學習書法等藝術課程納入學業要求!
    對標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從更高站位出發,對學校美育工作進行再認識、再深化、再設計、再推進,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育人功能,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明確新時代學校美育為什麼做、做什麼、怎麼做,進一步凸顯美育的價值功能,進一步完善美育的系統設計,進一步拓展美育的實施路徑,進一步強化美育的組織保障。
  • 三翼環剛性防水套管有什麼要求
    剛性套管用是比較常見的,因為剛性的硬度比較高,所以在保護管道的性能上也會比較的好,大多數時候,管道都會埋在地下或者是牆內,而剛性防水套管能夠在同樣的環境下,對管道進行實施保護。剛性防水套管在使用上,能夠更好的保護管道,首先能夠對管道產生的振動進行阻擋作用,所以會將振動隔絕,將管道的破裂問題給解決掉,這也是為什麼能夠對管道產生保護的原因。剛性防水套管與柔性防水套管的區別就是沒有變形量,所以在靈活程度上會大打折扣,但是卻能夠讓保護性能強大很多,與之相比,剛性的堅硬堅硬程度會更高,比柔性更能很好的保護住管道。
  • 中辦、國辦: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
    《意見》指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健全面向人人的學校美育育人機制,縮小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讓所有在校學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機會。
  • 米多多美育: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美育能夠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擴大和加深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美育」概念的出現,是在十八世紀五十年代鮑姆嘉通建立「美學」學科體系之後,由席勒提出來的。而中國早在西周時期,便有周公的「制禮作樂」。美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美感教育或審美教育。席勒美育思想,對中國近代美育思想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在中國近代,最早把「美育」介紹到中國的是王國維,而真正倡導美育並建立中國近代美育體系的人是蔡元培。
  • 美育及其重要性!
    美育又稱美感教育。即通過培養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使我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狹義的美育是指「藝術教育」,一般的定義認為美育是指「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教育」等。廣義的美育是指將美學原則滲透於各科教學後形成的教育。
  • 弘揚美育,經典傳承!首屆「美育杯」走進重慶高校,一起來看高校師生...
    嘉賓參觀首屆「美育杯」重慶市高校師生美術作品巡迴展 重慶師範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據悉,首屆「美育杯」重慶市高校師生美術作品巡迴展覽以參展者必須是重慶市高校在職教師或在校註冊大學生、研究生為要求徵集作品,高校師生們集思廣益
  • 美育,不應是單純的專業訓練
    這三對關係分別從美育政策、美育理論和美育實踐者三個視角出發認識和定位美育。這也必然促使我們去思考:應該如何推動美育事業一路持續向前發展。 回望歷史,中國曆朝歷代不乏對美育力量的關注,美育傳統可謂源遠流長;到近代,以朱光潛先生為代表的一批美育理論家,也包括當代眾多美育研究機構龐大的學者群體,積澱了可觀的美學理論,幾乎有了成體系的理論認識。
  • 以美育人:以美育培養時代新人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重視美育對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同志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明確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這要求我們紮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推動美育工作同步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
  • 高考作文輔導190:美育是一種剛需(寫作指導與範文)
    什麼是剛需剛學,即「剛性需求」的簡稱,相對於「彈性需求」而言的,從字面可以理解「剛需」就是硬性的,必須的需要的東西。 彈性需求可以是變動很大的需求。比如旅遊、度假、娛樂等,這些需求可有可無可大可小。但是剛性需求是必須的,而且可變動和伸縮的空間不大。
  • 如何讓學校體育、美育強起來?各地逐步積累經驗
    (深聚焦)  本報記者 吳 月  核心閱讀  《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日前印發,對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工作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
  • 家庭美育是什麼?
    美育是培養人認識美、感受美、熱愛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國家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對幫助人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家庭美育、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是美育的三大方面。
  • 美育的真正價值與實現路徑分析
    而《禮記》中的「樂」不僅是指音樂教育,而與今天的美育有著基本的對應關係。 美育的獨特價值 古人對美育或者「樂教」的認識,首先是直指人心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對各種困境、難題會做出自然的反應,這是人的社會性行為的基礎。 美育是對人的生物學屬性的社會規範,同時也是對人的一種品德教育,是實現審美和人文素養提高的基礎。
  • 教育改革,中考之下,體育和美育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到了 2016 年,教育部進一步將體育提升到與語數英三大主課同等地位,首次在全國範圍內提出「體育成為中考必考項目」的要求。因此近日提出的提高中考體育分值並不突兀,算是中招體育考試改革的正常延續,也是國家層面進一步重視體育教育的體現。伴隨體育政策一起出臺的還有《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
  • 以美學原理和常識「啟蒙」書法美育
    書法美育的普及已然成為十分迫切的課題,如何認識書法之美,當下書法教育有哪些突出問題,書法美育的普及有哪些可行路徑……美術文化周刊就相關話題採訪了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並約稿青年書法評論家朱中原圍繞相關話題展開分析,以期引起更廣泛、深入的探討。」美育是一項針對全體國民的普及性工作,不是針對某一類群體。
  • 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意見》明確了新時代學校體育、美育...
    王登峰介紹了《意見》出臺的主要背景、總體思路、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和主要改革舉措。王登峰介紹,自2018年11月,教育部組建工作專班,啟動了《意見》的研究起草工作,經反覆修改完善,形成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