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國父孫中山
早年經歷1866年1月12日,孫中山(孫文)出生於廣東省香山市(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少年時家境貧寒,他的長兄孫眉去茂宜島開墾,至此,家境有所好轉。
1875年時,孫中山得以進入村塾讀書,接受傳統教育。當時,村中有個太平天國的士兵,馮爽觀,時常會和孩子們講述太平軍反清鬥爭的故事,孫中山對此 很感興趣,對洪秀全、楊秀清、石達開等反清愛國人士很是崇拜,也改變了孫中山的未來。
1879年6月,孫中山隨著母親楊氏來到美國夏威夷檀香山,進入檀香山意奧尼中學就讀,這裡是他最開始接觸到西方先進文明的地方,也是他學習西方文化的開始。
孫中山曾這樣回憶自己的高中經歷:「憶吾幼年,從學私塾,僅識之無。不數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見其教法之善,遠勝故鄉。故每於課暇,輒與周圍同學諸人,相談衷曲,而改良祖國,拯救同類之願,於是乎生。當時所懷,一若必使我國人人皆免苦難,皆享福樂而後快。」
同時,孫中山還是一個學霸,畢業時他獲得了全班英語語法第二名,並且在畢業典禮上接受了國王親自頒發的獎品。
美國的求學經歷堅定了孫中山的想法。正是孫中山的留學背景給孫中山日後在華僑中宣傳革命募集資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883年至1885年,時值中法戰爭。孫中山目睹了清政府的賣國、專政、腐敗和無能,開始產生反清和以「資產階級政治方案」改造中國的想法,經常發表反清的言論,同時與早期的改良主義者何起、鄭觀應等有所交往。
創立「興中」,被迫逃亡1892年,孫中山畢業於香港西醫學院,隨後在澳門、廣州等地一面行醫,一面結識反清秘密會社,準備創立革命團體。
1894年,孫中山上書北洋大臣李鴻章,提出了「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的改革主張,但並未被採納。同年11月,孫中山再次來到檀香山,組織了「興中會」,取「振興中華」之意,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鑑察」為誓詞。
1895年2月,孫中山在香港建立了香港興中會。
同年10月,興中會密謀在廣州起義,事情洩露,導致未果,孫中山也為此被迫逃亡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國倫敦時,孫中山曾遭清公使館誘捕,好在有英國友人康德黎等營救,最終脫險。此後,孫中山更加詳細地考察了歐美各國的經濟、政治狀況,研究了多種不同流派的政治學說,並且與歐美各國的進步人士接觸交流,產生了具有特色的民主主義理論,三民主義思想由此初步形成。
1897孫中山來到日本,結交日本朝政野士。
1900年,孫中山派遣鄭士良到廣東惠州三洲田發動起義。義軍奮戰半月,開始時頗為得手,後來因為軍餉器械不足而失敗。戊戌變法後,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動,孫中山與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談過合作的問題,但因為改良派堅持保皇、反對革命,合作並未能實現。
投身革命1904年11月,孫中山重返檀香山。20多名華僑青年接受了孫中山的提議,舉行會議,成立了興中會,選舉劉祥(商店司理)、何寬(銀行經理)為正副主席。孫中山起草了《興中會章程》,強調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所造成的民族危機的嚴重性,規定了興中會的宗旨即振興中華。
興中會成立後又在夏威夷等一些地方建立分會,會員增至百餘人。在孫中山的領導下,興中會進行了軍事訓練,同時向愛國同胞募集資金,以此為反清武裝起義做準備。
1905-1906年,孫中山赴東南亞各地向華僑們宣傳革命和募集革命資金。
他廣泛傳播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是更加多的人投身於反清反封建的革命鬥爭中去。這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做足了思想、經濟準備。
1907年,鎮南關起義,孫中山親自來到前線參加戰鬥。各次起義都因為缺乏群眾基礎、組織不夠嚴密而失敗,但頑強的革命黨人前赴後繼,堅持鬥爭,英勇戰鬥,毫不畏懼,給清政府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給全國人民群眾帶來了巨大的鼓舞。
推翻帝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在長期清政府的欺壓下,民眾忍無可忍,各省紛紛響應。孫中山在美國得知消息後,12月下旬回國,孫中山以16:1的選舉結果,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由於受到帝國主義、國內封建主義的強大壓力與革命黨本身的渙散無力,孫中山被迫與袁世凱達成共識:只要袁世凱讓宣統帝(溥儀)退位,就將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職位讓與袁世凱。
黃興竭力反對此舉,認為袁世凱狼子野心的不可輕信。但孫中山為能結束封建統治,聽信於袁世凱。
於是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宣布退位,長達267年的清朝統治和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國。
1912年2月13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位於袁世凱。
此後一年多,孫中山積極宣傳民主主義,號召實行平均地權,提倡興辦實業;還親自擔任了全國鐵路督辦,力圖籌集外資修築鐵路幹線,但因為政權在袁世凱手中,其10萬英裡的鐵路規劃也遠非當時國力所能負擔的,孫中山的設想並未實現。
與宋慶齡的亂世情緣1915年,宋慶齡和孫中山步入婚姻的殿堂開啟了婚姻生活。
在婚禮上,孫中山送了宋慶齡一個禮物:一把德國毛瑟手槍。
孫中山說:「這槍配了20顆子彈,19顆留給敵人,最後一顆,是危急時刻留給自己的。」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流亡日本,宋慶齡父親宋嘉樹作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堅定支持者,也在日本為孫中山籌集革命經費,並安排自己的大女兒宋靄齡擔任孫中山的秘書一職。
1913年9月16日宋慶齡隨宋靄齡第一次拜訪孫中山,後來宋靄齡結婚,宋慶齡就代替姐姐為孫中山工作。
之後,兩人的交往也愈加頻繁,相處也十分融洽。
孫中山為革命工作的忘我精神,深深感染了宋慶齡。
結婚登記辦手續那天,孫中山49歲,宋慶齡22歲,日久生情的兩人在日本結婚。
圖為1922年,孫中山先生與宋慶齡在上海照相館裡的合影。
1920年11月25日,孫中山帶妻子乘船離開上海去往廣州重組軍政府。宋慶齡不僅是孫中山生活上的伴侶,也是革命事業的忠實助手,兩人可謂是同甘共苦,患難與共。
1922年6月,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兵變,炮轟總統府,已有身孕的宋慶齡害怕目標過大,不宜逃跑,堅決讓孫中山先行撤離,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但不可以沒有你。」
宋慶齡也在這場事變中流產,心繫妻子的孫中山寫下了「精誠無間同憂樂,篤愛有緣共死生。」
以此表達了兩人患難與共的真情。
不幸的是,宋慶齡以後再也不能懷孕了。
孫中山、宋慶齡在北上途中
關於孫中山不是「資產階級家」長期以來一直有種流行的說法:孫中山是資產階級家。
其實,可以把孫中山定性為「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
孫中山早年留學歐美,學習西方的資產主義社會文化,明白資產主義社會的好處,但也深知其缺點:不同階級的相互剝削、底層民眾的貧苦。
他特別提出:「歐美強矣,其民實困」,中國革命絕不能「追逐於人已然之末軌」。
這就說明了孫中山在剛開始革命時追求的就不是資產主義社會,而是一種區別於資產主義社會的新的社會形態。
以下是孫中山闡述該黨綱領的部分:
1、土地全部或大部為公共所有,由公社按一定章程租給農民。
2、採用機器生產,但防止歐洲已經發生的「一個階級剝削另一個階級「的情況,使得工人階級不必經受被資本家剝削的痛苦。
對中國做出了一次從思想到經濟,再從經濟到政治的4個規劃1、陸地交通:建設鐵路10萬英裡,公路160萬英裡;
2、港口建設:中國的東、南和北三個方向各建造一個大港口;
3、打開國門、融入世界、招商引資、開放交流;
4、「天下為公」的博愛思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國民素質
孫中山先生希望的未來,捫心自問,暫時還做不到。
實是有愧於孫中山先生的殷殷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