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國際金融市場風雲變幻,全球經濟局勢正迎來挑戰。
4月,天首資本舉辦一周年系列活動,特別邀請陳平教授入駐《大咖來了》直播間,聚焦最新動態,解析宏觀經濟趨勢和投資策略,帶來了一場財經界的饕餮盛宴。
對後疫情時代國際走勢投資動向的判斷
陳平教授認為,後疫情時代,美國跨國資本主導的全球化、自由化將告一段落。
中國全球化的布局,是由美國跨國資本主導的。美國為了解決自己巨額的財政赤字而發債,驅動美元利率升高,美元升值,製造業無法在美國生產,開始外移,先移到日本,然後亞洲四小龍,然後到中國。但是新冠疫情突然之間把全球化中止了,比原本猜測的貿易戰的升級程度,還要出乎意料。
王雲鵬直播中表示,2月下旬,疫情的大幅度蔓延,對美國市場造成了巨大的衝擊。為了應對疫情對美國經濟的影響,美聯儲及聯邦政府出臺一系列救市措施。然而,美聯儲的一系列舉措並沒有起到安撫市場的作用,反而引發市場猜疑,導致流動性緊張,各機構紛紛拋售資產。
後續,美國的失業補貼較高,導致失業率再攀新高。這次應對疫情影響,美聯儲動作高效,推出了無限QE,強有力的舉措,讓市場下行趨勢止步。
在陳平教授看來,中國早就開始布局,他認為中國最有希望的地方就是大力發展核心產業、網際網路相關的產業。其中他強調要發展訂單農業,陳平教授曾經考察雲南一些企業,能夠把信息技術和訂單農業結合起來,可以做到每一個產品,無論中藥材或者水果、糧食也好,都可以追蹤產地,承包的農民信息也可以查到,造假就可以追溯出來。他認為這在中國將來是非常大的發展方向。
王雲鵬表示,在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對於中國來講,應該是大國崛起的一次好的機會。同時對於整個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早在2019年的全國經濟工作會議已明確指出,2020年中國的三大的重點工作,第一是打好扶貧攻堅,第二是深化環境治理,第三就是嚴防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正是這些先行的做法,能夠確保我們今年在新冠疫情衝擊下,能走出中國的經濟發展、大國政治制度優勢的獨立行情。
金融市場全面對外開放將帶來哪些衝擊和機會?
陳平教授認為,中國的金融開放應該循序漸進。過往,中國的製造業中湧現了一批極具實力的民營企業,他們在競爭中豐滿了羽翼,有能力也有實力參與到更大的國際市場當中。現在金融全面開放,對中國的金融企業而言,正是更好地在實戰裡面裡培養人才的機會。
王雲鵬表示,首先中國的金融業對外開放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最近備受關注的中航原油寶事件,事實上證明了我們對西方整體的,特別是衍生品領域當中的交易規則,還不具備有效的應對的能力和措施。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的需求方,不管是銅、原油,還是鐵礦石等,都受供應方所在國家制約。事實上,中國作為最大的需求方,仍不足以在價格波動方面起到影響,所以,有序的開放就是有保護的開放、逐步的開放,這是中國金融業開放的一個重要行動步驟。
後疫情時期的中小企業如何轉型與自保?
陳平教授認為,在疫情過去之後,兩三年以後,亞非拉國家的市場要比發達國家大得多,這也是當年華為的成功路線。建議中國的中小企業去考慮更大的市場——在國內,可以考慮往內地發展;在國外,可以往亞非拉等國家拓展市場。
王雲鵬則評價,中國在巴基斯坦、希臘、荷蘭、法國、馬來西亞等國都有全球性的港口布局。過去中國疲弱的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要將自己的文化、經濟對外輸出,要實現全球貿易通路打開。但是隨著海上一帶一路和陸地的一帶一路推行,今天的中國開始有了大國的氣象。
資產配置建議與策略
陳平教授認為,中國的高淨值人群做投資,應該根據需求做中期和長期的投資。比如,如果孩子要上學,就堅持中期投資;如果考慮養老問題,就堅持長期投資,同時,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王雲鵬表示,資產配置是大家關注的熱點,在現在形勢下,資產配置更為重要。在全球經濟萎靡時「獨具慧眼」,選擇具有增長潛力的優質資產,才更容易把握住未來獲得資產倍增的機會——
核心資產,主要是夯實基礎,實現財務安全。自住房產兼具有使用和投資雙重屬性,穩定職業可以帶來持續現金流,家庭成員是重要的人力資本。這三項資產是理財活動的堅實基礎,也是基本生活品質的保障。
中場資產,需要進退有度,實現財產獨立。現金類資產既可以應對一般財務風險,亦可用於捕捉轉瞬即逝的市場機會。保險資產的槓桿功能可以轉移巨額風險損失。專項儲蓄不僅具有多重規劃功能,更能防範系統性風險。中場資產進可攻退可守,可實現人生與財務的動態平衡。
衛星資產,是為了把握趨勢,實現財務自由。衛星資產可以在全市場裡進行配置,利用不同資產的周期性表現,對風險進行組合化管理,最終實現家庭資產在長周期裡穩健成長。
本文來自 每日經濟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