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篇介紹了經典的上海早餐鍋貼和小餛飩,這一篇回到老生常談的經典組合:大餅油條。
上海人買早點心如果選擇大餅油條的話,最常見的配置是一副大餅油條,也就是一隻大餅配上一根油條。把香脆的油條包在噴香的大餅裡一起吃,這種搭配不僅口感一流,而且實墩墩的飽腹感非常滿足。這樣的一頓早餐絕對可以扛到午餐時間都不會餓,特別受到體力勞動者或午餐可能會很晚才能吃上的人們喜愛。
以前人們肚裡普遍缺少油水,別說是一副大餅油條了,就是再加一隻大餅也照樣吃得下。按照現在人們的飯量來看,這個組合有點過量,可能需要減配來解饞,比如半隻大餅卷半根油條。這種反差是幸運的,意味著我們中國人在吃的方面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連基本的溫飽都成問題,如今不僅是吃飽還要吃得有營養,這就是國家的進步與強大所帶來的益處。
上海的大餅基本分為兩種,一種是圓圓扁扁的甜大餅,另一種是長長細細的鹹大餅。你會見到做餅的師傅在大鐵皮桶裡燒上炭,然後把大餅貼在桶的內壁上烘烤。這種烘大餅的爐子是特製的,也就是用老上海經常會說到的「柏油桶」改造的。裡邊用黃泥封好的爐壁,頂部小口,內腔大,底部有進風口。鹹大餅在揉制麵團時加入了採油或豬油,一些鹽,考究點還會加些蔥花,表皮上撒些白芝麻。烘烤到大餅的表皮有點金黃就熟了,好的大餅表皮香脆,有一股輕微的焦香,內部口感層次分明,鹹味伴隨著蔥花香,咬起來有韌勁。甜大餅則是在揉制麵團時加入白砂糖,這個類似於包湯圓,然後在表面上刷上清水撒上白芝麻。現在街面上賣鹹大餅的還有不少,但是賣甜大餅的就不多見了。偶爾吃上一次甜大餅,也是挺不錯的體驗。
大餅和油條吃起來都比較幹,所以再來上一碗豆漿就最好不過了。曾經,一副大餅油條,配上一碗鹹豆漿,這就是美好的一天開始。至於那根金燦燦的油條,典故總是會和令人厭恨的秦檜有關,大宋的百姓用油炸來解恨,卻讓油條背上了這樣的汙名。好在,這也沒有影響油條成為中國早餐的一哥。除了少數民族以外,似乎全國的早餐都會有油條配豆漿這個超級組合。
上海人喝豆漿,原味、甜、鹹都喜歡。如果是甜豆漿,可以把油條切成一段一段泡到豆漿之中,混合著甜豆漿汁水的油條吃上一口很滿足,甜味能讓人感到幸福。如果是鹹豆漿,那裡邊的花頭精就多了,會在裡邊加入榨菜末、蝦皮、蔥花、紫菜、鮮醬油,有些食客喜歡滴幾滴辣椒油增加口感。油條可以沾著鹹豆漿吃,也可以切成一段一段泡著吃,總之一定能讓你擁有滿滿的飽腹感。以前上海的學生們在考試當天的早上,會看見家長們準備的特別早餐,一根油條和兩隻大餅,因為寓意著100分。油條還可以蘸醬油吃,配上泡飯最舒服。一鍋泡飯,一疊醬油,幾根油條,這就是原來上海人家的經典早餐。
老一輩人常會講到在那個需要用糧票的年代,只有上海發行了半市兩糧票,因為只要花半市兩糧票就能買到一根油條。這也經常和假領子一起用來形容計劃經濟時代上海人的精明。其實,這正是上海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螺螄殼裡做道場,這就叫做正真的會過日子,在有限的資源裡充分發揮了每一件物品的效用最大化。海派文化不僅有來自西方的洋氣,更多的是與本土文化的融合。在這座神奇的魔都,一頓早餐也可能是大餅油條配牛奶,或者土司三明治配豆漿,這都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和老外解釋大餅油條,那就用三明治、漢堡和熱狗來形容,這樣他們會更容易理解。只是,他們在麵包裡卷肉,而我們在大餅裡卷的是油條,這就是不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