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逝者解剖後的肺!新冠肺炎逝者的肺是什麼樣的有何不同

2020-12-27 環京津網

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開始陸續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

日前,總臺記者專訪主持這次遺體解剖的劉良教授。這份報告中包含了哪些重要信息?這次解剖過程又有哪些特殊之處?

病變仍聚焦肺部 其他臟器損害有待研究

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報告》結果提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SARS明顯,對於心肌及心外膜、腎臟、脾臟、消化道器官、腦部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

劉良教授表示,從目前的病理結果看,一些死者的肺部切面上,能看到有黏液性的分泌物,他認為這是臨床治療需要警惕的地方。

劉良介紹,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的症狀不像我們平常的感冒、病毒感染引起的流清鼻涕等症狀,解剖發現這些患者肺部的分泌物是黏稠的,而且在較深的氣道裡。如果在早期沒有發現、不去針對性地做處理的話,治療可能會起反作用。

此外,劉良介紹,正常的肺含氣,握上去感覺像海綿,但感染新冠病毒的肺一摸就感覺它已經實變了,肺裡面被別的東西取代了。「大災面前,自己不起點作用心裡羞愧「

劉良從事法醫工作已經30多年,他親自檢案數千次,其中不乏疑難、典型和重案要案。17年前,劉良曾對SARS逝者做過遺體解剖。1月24日,劉良代表團隊向湖北省政府提交了緊急報告,強調了屍檢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記者:醫生和病毒在打仗,如果不進行遺體解剖,意味著這個俘虜可能我們永遠抓不回來?

劉良:對,基本上是盲打。

湖北省衛健委同意劉良和他的團隊對新冠肺炎逝者進行屍檢,但病理解剖所需的場地很難落實。醫院的手術室是相對穩妥的選擇,但當時武漢的醫療資源嚴重不足,而且一旦醫院接受了這個任務,還需要承擔徵求病人家屬是否願意捐獻遺體的工作。因此,尋找醫院的進展並不順利。劉良在焦急中等待,「很著急,早一天知道病變對臨床治療非常有價值。」

劉良:我曾經跟團隊說過一段話,在世界級大災之前,我們不幸也有幸地遇到這段經歷。如果我們不在裡面起點作用的話,我們真是羞愧。

劉良不斷地通過媒體發聲,呼籲儘早開展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工作。2月15日,武漢金銀潭醫院的張定宇院長同意安排一間負壓手術室用作遺體解剖。

手術前 鞠躬時間特別長

2月15日晚上9點左右,金銀潭醫院一位新冠肺炎逝者家屬同意將遺體捐獻出來,供劉良團隊解剖使用。

2月16日凌晨1點左右,在做好層層防護後,劉良團隊9人進入手術室,59歲的劉良是遺體解剖的主刀。

記者:第一步怎麼做?劉良:我們先給他鞠躬,這是規矩,也特別對這個人。他能把自己遺體捐出來,貢獻很大,我們對他鞠躬的時間特別長。他們為人類健康,為子孫後代,為我們未來作出了貢獻。

「我們相當於在核輻射最核心的地方」

這是全世界第一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解剖。呼吸道傳染病人的搶救中,僅僅是氣管切割都會導致大量病毒噴出,而屍檢需要打開的面積和部位比氣管切割要多出很多,劉良形容「這個是很冒險的事情。」

在進行解剖之前,劉良和團隊策劃了多種方案。起初由於老人是疾病的易感染人群,團隊決定讓年輕人上,年紀大的醫生當助手在旁邊進行指揮。但真正解剖時,還是選擇讓年齡大的醫生做。

記者:為什麼要改主意?劉良:畢竟他們沒有經驗,萬一出什麼事了,那只能就往裡面衝。面對恐慌,還是先要保護其他人。

由於病房中空氣不流通,並且不清楚遺體暴露會有多大濃度的病毒散發出來。時間越久,暴露出來的病毒濃度越大。

記者:您恐懼嗎?劉良:恐懼,沒有人做過新冠肺炎逝者解剖,我們在裡面時間不能待太長。一是裡面空氣很悶,第二個你不知道遺體會有多少病毒散發出來,時間越久暴露出來的濃度越大。我們相當於在核輻射最核心地方。

從2月16日凌晨一點半開始,遺體解剖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直至凌晨三點五十分結束。而平時做一例解剖,只需要一個小時甚至幾十分鐘。

記者:這次時間長的原因是什麼?劉良:一是首次,要謹慎小心。第二個,在裡面確實很難受,像高原反應一樣缺氧,縫一針就大喘氣。

迄今為止,中國累計對12具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進行了病理檢驗方向的解剖工作,其中9例由劉良團隊完成。在劉良看來,法醫其實就是翻譯。遺體不會說話,法醫要做的就是把死者的語言翻譯給不懂的人聽。出乎劉良意料的是,這些天,幾乎每天都會有新冠肺炎逝者本人和家屬志願捐獻遺體,這讓劉良非常感動。「非常感謝他們,真正有難時,大家還是願意奉獻自己。」

相關焦點

  • 劉良還原新冠肺炎逝者解剖後的肺:深部氣道有黏稠分泌物
    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開始陸續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日前,總臺記者專訪主持這次遺體解剖的劉良教授。
  • 他主動請纓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 不做點什麼心裡羞愧
    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開始陸續進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2月28日,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公布。日前,總臺記者專訪主持這次遺體解剖的劉良教授。這份報告中包含了哪些重要信息?這次解剖過程又有哪些特殊之處?
  • 新冠肺炎患者的肺和SARS患者的區別有哪些?中科院院士給出答案
    中科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病理科主任卞修武表示,通過病理觀察,從肺部病變來看新冠肺炎輕於SARS:①新冠肺炎肺的結構破壞和壞死程度比SARS略輕。②兩者都有II型肺泡上皮增生,但程度不同,在SARS時,增生非常大比例地掉到肺泡腔裡脫落。③兩者肺泡纖維化的程度和進程有差異。
  • 面對面丨他主動請纓新冠肺炎遺體解剖 不做點什麼心裡羞愧
    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病變仍聚焦肺部 其他臟器損有待研究2020年2月28日,在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完成12天後,相關解剖報告公布。焦急等待中的劉良不斷地通過媒體發聲,呼籲儘早開展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工作。記者:您在等待期待的過程中,心態是什麼樣的?劉良:很著急,因為不斷有人死去。很茫然,如果早一天知道它的病變,對臨床治療非常有價值。
  • 新冠肺炎、SARS、MERS,都有怎樣的病理特徵?
    根據WHO統計,8096名感染者中有 774人死亡,病死率達9.6%。SARS發生後,國內外學者對SARS的病理學特點進行了廣泛報導,發現該病以肺和免疫系統的病變最為嚴重。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4例SARS逝者解剖檢驗的主要病理變化,可歸納為肺部病變、免疫器官損傷、全身性血管炎、全身中毒性改變及繼發感染四個方面。 1.
  • 新冠肺炎變成大白肺就沒救了嗎?醫生用了一種手段,白肺很快變黑
    對於新冠肺炎的患者來說,到了疾病的終末期,整個肺都會變成大白肺,大白肺就無力回天了嗎?並不是的,還有手段可以治療,而且效果非常不錯的。如果肺裡面有炎症,有液體滲出,或者有佔位性病變,肺內有實變,導致肺內的氣體減少,拍片的時候,X光不容易透過去,在胸片上看起來,是白色的。如果肺裡面有廣泛的炎症,整個肺看起來都可能是白的,我們叫做白肺。我們來看下面這張圖,左邊這張就是大白肺的胸片,右邊這張是經過治療以後,相對正常的肺。
  • 新冠肺炎首例屍解觀察報告:氣道和肺部損傷為主要特徵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系教授劉良團隊,已獲得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逝者的病理樣本。此前,劉良對新京報記者稱,其中3例遺體的初步解剖報告即將發布。今日(2月28日),新京報記者獲得了團隊第一份觀察報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屍體系統解剖大體觀察報告》,為1例屍體解剖肉眼觀察結果。
  • 為什麼是肺?
    「肺已經不是肺了,它實變了,裡面被別的東西取代了。」2月28日,首例新冠肺炎屍檢報告發布,主持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的劉良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此表示。眾所周知,肺是人體的呼吸器官,也是人體重要的造血器官,位於胸腔,左右各一,覆蓋於心之上。肺經過氣管、鼻子與外界空氣直接相聯繫。那麼,正常的肺應該是什麼樣的?肺,對人體的意義究竟有多大?
  • 首份新冠肺炎逝者屍解報告:病變聚焦肺部,其他臟器損傷仍待研究
    【環球網綜合報導】自本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開始陸續進行了新冠肺炎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近日,《法醫學雜誌》官網發布了一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逝患者屍體解剖報告,該報告預計在2020年2月第36卷第1期上出版。報告結果顯示,新冠病毒引起的病變仍聚焦肺部,其他臟器損傷有待進一步研究。
  • 解剖報告再添「罪證」:不僅肺部,新冠病毒是如何「侵害」全身?
    為了揭開新冠病毒的真面目,從2月中旬開始了對新冠肺炎逝者遺體的解剖工作。截至2月25日,全國已完成11例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解剖。3月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下稱「《方案》」)根據目前有限的屍檢和穿刺組織病理觀察結果,總結了新冠病毒造成的病理變化。新冠病毒究竟如何攻擊全身?遺體解剖有什麼發現?《生命時報》邀請北京佑安醫院病理科主任、主任醫師呂福東對此進行解讀。
  • 流水式義葬新冠肺炎逝者,美猶太團體盡力彌補家屬遺憾
    Hebrew Free Burial Association 過去一世紀持續為沒能力風光大葬的猶太教徒完成人生最後一件事,新冠肺炎疫情一下子讓大量教徒病歿,每日都要處理為數眾多的遺體,讓協會面對空前的挑戰。
  • 美國新冠肺炎死亡近10萬 《今日美國》頭版將刊登百名逝者照片
    【海外網5月27日|戰疫全時區】 繼《紐約時報》24日頭版刊登因新冠肺炎逝世的「千人名單」,27日出版的《今日美國》也將在頭版刊發因新冠肺炎逝世的「百人照片」,以紀念因全球大流行而死去的美國人根據美媒公布的版面照片,在100名新冠肺炎逝者照片下方,10萬這個數字以大號字體顯示。報紙上寫道:這些是一些逝者面孔,他們是100個不同年齡、不同種族和不同背景的人。 據報導,《今日美國》當日出版的報紙還包括長達4頁的專題文章。其中一篇文章寫道,這種新冠病毒是「美國歷史上最快的殺手」。
  • 全國第一、二例新冠肺炎遺體解剖完成,親歷專家這樣說
    據悉,2月16日凌晨3時許,全國第1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並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下午18點45分,全國第2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的遺體解剖工作也在金銀潭醫院順利完成,這兩具解剖病理目前已被送檢。
  • 有10例左右病理解剖 或可揭開新冠病毒侵害人體之謎
    全國第一、第二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2月16日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完成,目前解剖病理已送檢。這標誌著全面深入了解新冠肺炎,又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如果我們可以有10例左右的病理解剖,將可較完整地說明問題!」
  • 用了73天人工肺膜 一新冠肺炎患者武漢換肺成功
    劉強(化名)對著醫生豎起大拇指供圖/新華社    日前,全球使用人工肺膜(ECMO)術前輔助時間最長——73天新冠肺炎核酸轉陰    4月11日,劉強輾轉於多家醫院後轉到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定點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西院區。但是劉強的情況卻越變越差,最後醫院對他使用了ECMO。在協和西院專家對他嘗試了抗病毒、抗感染、纖支鏡等各種治療措施後,劉強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轉陰了。但他的肺卻出現了不可逆的廣泛肺間質纖維化。
  • 首份新冠肺炎病理報告證實,患者的死亡原因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
    研究團隊的病理分析並非通過完整屍檢獲得,而是通過患者死亡後微創病理檢查(post-mortem biopsy),該方法與臨床採用的組織活檢操作相同,只是操作時間在患者死亡後。研究團隊申明,本研究符合國家衛健委規定及《赫爾辛基宣言》。我們的發現將有助於理解新冠肺炎的發病機制,並改進針對該疾病的臨床策略。
  • 逝者安息 生者奮進——全國各地深切悼念新冠肺炎疫情犧牲烈士和...
    以行動告慰英烈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來勢兇猛,一些醫務人員在抗擊疫情一線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默哀,是對逝去的戰友和同胞最深切的紀念。」湖南長沙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第三批援鄂醫療隊隊長錢招昕說,作為醫務人員,在疫情防控中要繼續履行使命,堅決奪取抗疫最後勝利,告慰英烈和逝世同胞。
  • 紐約人口最稀疏小島,埋葬新冠肺炎逝者墓地超負荷
    4月7日,在美國紐約史泰登島區希伯來自由埋葬協會的里奇蒙山墓地,工作人員抬著一個棺材準備下葬,該逝者可能死於新冠肺炎。在這個猶太人的小墓地裡,一座座土堆越堆越高,載著屍體的貨車不斷地駛來,一排白色的棺材被埋藏在這裡。
  • 陳靜瑜再次為新冠肺炎患者肺移植,兩例患者都脫離ECMO
    3月13日,「我國肺移植第一人」、著名肺移植專家陳靜瑜發微博稱,三天前他率領無錫肺移植團隊再次進入無錫市第五人民醫院負壓病房為一名73歲的老年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了雙肺移植。此前,陳靜瑜在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表示,在2月29日已為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雙肺移植手術,這名新冠肺炎患者雙肺功能已嚴重受損,在對這名危重症患者進行綜合的手術指徵評價後,他和團隊冒了很大的風險進行了一臺探索性手術。「與第一例相比,這一次的『戰鬥』難度更大,患者是目前新冠肺炎肺移植年齡最大、基礎性疾病最多、情況最為複雜的一例。」
  • 【腦功能檢測與調控康復專委會】輕型新冠肺炎患者肺康復訓練方案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功能恢復的中西醫結合康復訓練指導建議之一輕型新冠肺炎患者肺康復訓練方案中國康復醫學會腦功能檢測與調控康復專委會上海中醫藥大學康復醫學院一、 新冠肺炎患者主動訓練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