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金庸,可謂在華人世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提起他的武俠小說,那更是幾代人共同的回憶。我們小時候都會看著港劇裡的俠客一出場就有自帶的BGM,都懷疑他們是否自帶音響,還有以一敵百的決定更是讓人浮想聯翩,最讓人感動的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義精神。
在西方,有一類人和俠客很像,他們為國家在戰場上抵禦外敵,又在特定的時候保護公主,把公主安全送到王子的身邊。他們也會手裡持劍,胯下良馬,那就是騎士。那麼騎士和俠客到底哪一個更接近真實呢?
一、 神秘的俠客
我們最初知道俠客這個詞,是李白那首著名的《俠客行》。但是更早的時候,俠客被稱為遊俠。司馬遷在創作《史記》的時候專門有一篇名為《遊俠列傳》。俠客深受墨家思想影響,鋤強扶弱,為國救命,除暴安良,一般都會隨身佩劍,自衛或者除害的時候用得上。
李白不僅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俠客
《史記·遊俠列傳》載,俠客一般都有四種品質:誠信、為人、不求名利、不畏權貴。他們有的是平民,有的是"布衣之俠",有的是"鄉曲之俠",有的是"閭巷之俠",不同的職業,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命運,相同的只是一股俠義心腸和除暴安良的信念。先秦時期的遊俠離我們很遙遠了,就連司馬遷也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和生平,但是俠義精神一直在傳承。
司馬遷
司馬遷寫的第一個形象全面的人是朱家。朱家在平時的所作所為可以和當代的雷鋒相媲美了。朱家曾經收留過剃去長發、掩蓋身份的季布(秦末漢初名將,曾在項羽手下當將軍,有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諾的美譽),並面對前來尋找季布蹤跡的夏侯嬰,朱家也是一身正氣,為季布爭論。
當時各事其主,季布沒什麼錯。不能因為他曾經是劉邦的對立面就非得殺他,劉邦不是最能接納賢才了嗎?最終劉邦給了季布一個繼續當將軍的機會。季布有權勢了以後,朱家並沒有因為曾經的幫助選擇攀高枝,而是毅然決然地東出函谷關,再也不和季布見面。
除了朱家,司馬遷還寫了另一個人物叫郭解。郭解是一個其貌不揚的人,個子很矮,但是他答應別人的事都會努力去做到。司馬遷說一個人的容貌不好沒有關係,可以通過後天樂於助人的俠義精神來作為自己的名片,這樣就不會發愁別人因為你的容貌而遠離你了。
司馬遷曾寫過另一篇《刺客列傳》。有人說荊軻不也是為了燕國,勇敢地去刺殺秦王嗎?他也是俠客吧?司馬遷持否定態度。因為荊軻、聶政這樣的人,是接受了高額的回報的,這不是俠者所為。
後來的俠客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好漢。施耐庵在《水滸傳》裡記載的一百單八將都自稱好漢,相當一大部分讀者認為,他們也是俠客。
但是他們幹的事跟俠客一點都不相干,所謂的替天行道和好漢兩個字也是要劃上引號的。畢竟他們對平民階層燒殺搶掠壞事做盡,對朝廷又做了朝廷的鷹犬,招安以後去鎮壓方臘的途中沒少幹壞事。
水滸傳裡的好漢
再後來有名有姓的俠客基本上就很少了,大部分都是書上才有。但是俠客精神一直流傳至今。在中國,很少會有人不知道俠為何義?關於俠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層出不窮。人們會因看到俠士打敗反派而興高採烈,也會因俠士寡不敵眾而熱淚盈眶。
二、西方的騎士
騎士原本是中世紀歐洲各國為打仗準備的特種士兵,一般都是年輕人,胯下騎著馬,手裡拿著長槍和盾牌。騎士可以認為是高素質、裝備精良的士兵。後由於騎士地位上升,並且多為年輕貴族階層受封而來,於是"騎士"漸漸演變成榮譽。
中世紀騎士
同時,由於騎士封號無法繼承得來,是貧民晉升為騎士階層的唯一方式,所以,當時想做騎士的人還是蠻多的,騎士也很受人尊重。但是當時真正可以成為騎士的人卻很少,一般有騎士頭銜的都是有莊園的沒落貴族。
中世紀西方國家都是政教合一,所以一般騎士要遵守教會的教義:比如: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群體;為公平正義而鬥爭黑暗勢力;保護自己的家園;抵抗伊斯蘭教或其他宗教的入侵。
再加上騎士的故事廣為傳播和作家的渲染,衍生出了騎士文學。在騎士文學中,騎士往往是勇敢、忠誠的象徵,騎士精神伴隨終身,是英雄的化身。
最耳熟能詳的是亞瑟王及其圓桌騎士的故事。在凱爾特神話傳說中,亞瑟王是是圓桌騎士的首領,手持聖劍,形象浪漫又偉岸。
亞瑟王是某國家前國王私生子,前國王驟然離世,找不到繼位的人。大魔法師梅林利用石中劍選擇國王,誰能拔出來,誰就是新王。所有的騎士都試過了,只有亞瑟可以。
亞瑟王稱王后,在梅林的輔佐下,國家日益強大。亞瑟王平時喜歡在父親的大圓桌上和騎士們商議國事,制定作戰計劃,所以稱亞瑟王及其騎士為"圓桌騎士"。
亞瑟王
但騎士也不都是正面的。很多文學作品和記載,歐洲騎士就經常決鬥,爭奪土地,臨陣脫逃等等。因此騎士裡既有充滿騎士道精神騎士,也有爭權奪利、臨陣脫逃的騎士。真正的騎士,敢於和強權作鬥爭,敢於維護自己的信仰。
近代以後,因為冷兵器的作用越來越小,戰爭也不僅僅是騎兵和步兵的直接廝殺,傳統的騎士開始沒落,但是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騎士的頭銜仍然保留著。這個時候的騎士已經沒有任何褒貶之義了。
三、名實之爭
曾經有位哲學家提過一個知名的哲學命題——白馬非馬。他說白馬就是白馬,他只是白色的馬,代指不了馬這個種類,所以說白馬不是馬。這種詭辯雖然讓人會口服,但畢竟不會心服。
有人說,中國的俠客都是真實且崇高的,西方的騎士都是愣頭愣腦的。也有人說騎士根本跟俠客不沾邊。其實俠客也好、遊俠也好、騎士也好、英雄也好,名詞真的有那麼重要嗎?行為不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嗎?
只要某人願意幫助比他弱勢的群體而不求回報,遇到權勢不迴避,那麼即使沒人稱他為俠客,或者稱他為別的什麼稱呼,又怎樣呢。他就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俠。如果一個人內心歹毒,恃強凌弱,欺男霸女,那即使很多人前呼後擁稱他為俠客,他也不是一個真正的俠客。騎士也同理。
公孫龍與白馬
結語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稱呼俠客或者騎士了。更多的是"雷鋒"或者"super hero"。我們如果去研究的話,就會發現身邊的俠客和騎士還在,俠客精神和騎士精神也都還在。
騎士也好,俠客也好。英雄也好,hero也好。稱謂不過是行為的高度概括。只要具有滿懷正義、誠實守信、不求回報,不怕犧牲,不畏強權的精神,那麼又何必去計較名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