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騎士日本武士尚武好戰,中國俠客卻只催生了武俠小說?

2020-12-16 騰訊網

歐洲騎士與日本武士、中國俠客都誕生於奴隸制土地改革的廢墟之上,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養俠客為主人服務,最早起源於中國,然後才是羅馬、日本、英國等。中國的俠客最早出現在以私田為中心的私人採邑中,多來自落魄貴族階層。日本武士生在貴族、豪族、寺廟的莊園裡,多數來自農民,一旦成為職業武士就脫離生產,專職從事各種武力徵戰。不同於中國早期俠客的文能安邦武能定國,也不同於日本武士既是莊園生產的管理人,又是莊園幕府的武裝力量。歐洲騎士早期就與掠奪戰爭聯繫在一起的,他們以戰爭為職業,穿著沉重的鎧甲,使用各式武器,對武力精益求精。在整個歐洲軍事系統中,騎士曾長期佔據主導地位,代表了生而為人的最高榮譽,歷史學家們一直把歐洲的中世紀稱作「騎士時代」。

成為騎士,門第和金錢必不可少

騎士一詞最初的主要含義為騎馬的戰士,後被引申為具有一定的尊貴意味,與勇敢、犧牲、高尚等詞連用可形容某個人的高貴身份。與中國民間流傳的偏見「好人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截然不同,在歐洲能成為騎士的門檻還是挺高的。首先要出身高貴,只有擁有爵位和土地的人家的孩子才能進入騎士階層,其次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做支撐的,至少要能夠買得起盔甲、基本武器裝備和戰馬。一名全副武裝的騎士,大約需要300~450英畝的耕地來維持供給,而普通自由民的土地擁有量通常只有60~90英畝。

按照程序,註定要從事軍事職業的人,要在7歲時被送到父親的領主或是有精湛技藝的騎士家接受鍛鍊,跟中國的學徒在師傅家裡一樣,給人家端茶倒水、清掃整理。同時也會接受騎士「七藝」的培訓,即騎馬、遊泳、射箭、擊劍、遊獵、弈棋、及作詩。其目的是為了把他們訓練成為一名舉止大方、談吐高雅、衣著得體、彬彬有禮的受歡迎的人。直到21歲,在各方面都表現良好的準騎士,才能由領主以劍拍肩說:「以上帝之名,我封你為騎士。」

中世紀的職業分工將社會劃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是教士,負責代表整個社會向上帝祈禱;第二等級是貴族,負責打仗;第三等級是從事農工商的平民。騎士屬於第二個等級,中世紀早期,封建軍事集團分為上下兩個階層,上層是顯赫的王公貴族,下層是由上層統領的騎士。

貴族和騎士分別指代一個社會集團,不只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榮譽,是國王都想相擁有的一種榮譽。宗教也將自己的理想灌輸給披甲的騎士,使其成為宗教的衛士,在十字軍東徵過程中形成的宗教騎士團,包括我們耳熟能詳的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

騎士原則是高貴還是蠢笨?

每個騎士都想建功立勳,用單挑形式活捉對方知名騎士,無疑是騎士提高自己江湖排名的最佳方式。不僅可以炫耀武力,還能索取贖金。贖金多少根據俘虜的地位來決定,領主花了這麼多精力和金錢培養一個騎士,自然不會輕易放棄,而贖金的多少根據俘虜的地位決定。騎士的榮譽包括一些「高貴」的準則,不準搞偷襲這種可恥的攻擊行為,雙方都會讓對方做好充分的戰前準備。當一方成為俘虜,對方也要待他如上賓。哈斯丁斯戰役後威廉公爵曾解除一名諾曼第騎士的綬帶,因為他砍傷了躺倒在戰場上的哈羅德國王的大腿。依據當時的騎士準則,襲擊處於劣勢的對手是一件不體面的事情。

中國古代也曾有人試圖在戰爭中遵循類似的騎士原則,宋襄公就與楚國在戰爭中使用騎士理念:「君子不再創已經負傷的人,不俘虜頭髮斑白的人…敵人處於狹窄艱危之地,就不要進攻…也不攻擊還沒有擺開陣勢的敵人…結果大敗…千百年來被嘲笑、被批判:「我們不要宋襄公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他那一套用來打仗是不行的。」(見《論持久戰》)。騎士原則到底是高貴還是蠢豬,取決於對手跟你是否遵循同一遊戲規則。如果大家都遵守騎士準則,以此為榮譽,當然是好的,可是如果周圍都是「兵不厭詐」的對手,你還抱著騎士準則就肯定水土不服了。

中國俠義在書中

對中國俠客的最早描述見於《韓非子·五蠹》,「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文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對俠客的評價代表歷代統治者對俠客的態度。雖然司馬遷在《遊俠列傳》中力贊過遊俠言必信,行必果,但在東漢之後,俠客地位便一蹶不振,他們行俠仗義、替天行道是對封建統治者權威的一種蔑視和威脅,所以朝廷官府始終視他們為異類。處於社會邊緣地帶的俠客很難像歐洲騎士和日本武士那樣形成一股有力量的社會階層。就算一旦組織興旺形成氣候,又容易被官府絞殺或利用。所以中國真正意義上的俠客不多,寫俠客的作品倒是挺多。

小說《三俠五義》總結了中國式「俠義」的兩個主要特徵,一:「行俠仗義的人…見了不平之事,他便放不下,仿佛是自己的事一般,因此才不愧為那個俠字。」二:「凡你我俠義做事,不要聲張,總要求機密…不露本來面目。」到了金庸先生那裡,武俠小說上了一個臺階,在他打造的武俠世界裡「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張藝謀的武俠片《英雄》中,刺客無名也是追求為社稷蒼生而死。但在史料中,刺客的高光時刻——靳柯刺秦王,也更多是對「士為知己者死」的踐行,最後還以未遂終結。戰鬥力存疑。即便是在中國的武俠文學作品中,俠客也很少像日本幕府武士和歐洲騎士團那樣崇尚戰爭、好勇殺伐。

歐洲騎士盛極而衰

據《騎士團編年史》記載,庫爾姆城被圍時,守城部隊曾三次派人去雷登求援,他們所要求的僅是派來一名騎士。在一場戰鬥中,一名騎士的戰鬥力就可能起到扭轉戰局的作用。鮑德溫四世就曾率領幾百騎士,數千步兵擊敗了薩拉丁統領的兩萬士兵。戰事越頻繁、越持久騎士平步青雲,發戰爭財的機會就越多。在血雨腥風的中世紀,百年戰爭、十字軍東徵等大型戰役給力騎士們充足的時間牟取暴利。騎士們的莊園土地越來越多,他們越來越富有,開始放下武器,享受上流階層的悠閒生活,12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成功地將騎士轉化成了紳士。

在黑暗漫長的中世紀,有關騎士傳說的文學衝破禁欲主義的帷幔,熱情綻放,在歐洲各國風靡了一個世紀之久。儘管騎士文學是歐洲中世紀世俗文學的一部分,就跟中國武俠小說的文學類型差不多,但因為騎士文化是中世紀的主流文化,騎士文學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主流的文學。直到被塞萬提斯的《堂吉柯德》消解。畢竟社會是在不斷進步的,騎士作為一種戰爭武器,當他們的作用在戰場上無足輕重的時候,騎士的末日也最終降臨了。

相關焦點

  • 日本有武士道,歐洲有騎士精神,中國有什麼?
    武士道,或者武士道精神,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的道德規範以及哲學。 武士道是基於一些美德如義、勇、仁、禮、誠、名譽、忠義、克己的精神信仰。 只有通過履行這些美德,一個武士才能夠保持其榮譽,喪失了榮譽的武士不得不進行切腹自殺。
  • 中國的俠客,歐洲的騎士,哪一個更勝一籌?
    提起他的武俠小說,那更是幾代人共同的回憶。我們小時候都會看著港劇裡的俠客一出場就有自帶的BGM,都懷疑他們是否自帶音響,還有以一敵百的決定更是讓人浮想聯翩,最讓人感動的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義精神。 在西方,有一類人和俠客很像,他們為國家在戰場上抵禦外敵,又在特定的時候保護公主,把公主安全送到王子的身邊。他們也會手裡持劍,胯下良馬,那就是騎士。
  • 歐洲和日本產生騎士與武士階層,為何中國卻「養出」士大夫階層?
    士,在中國歷史上歷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群體和階層。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士就是奴隸制貴族中最接近底層的一環。從戰國起,士又作為基層的最高代表延續著國家對於整個社會的統治與管理。與之相似的,無論是隔絕海洋的日本還是萬裡之外的歐洲,也產生了類似於中國的士的階層,即歐洲中世紀以來出現的騎士和日本的武士。
  • 中國俠客與歐洲騎士相比,一個是民眾的心聲,一個是貴族的利刃
    與此同時,雙方也曾在千年的發展中因各自環境的不同從而形成了極具鮮明性的俠客文化與騎士文化,直至今日仍然為人們所嚮往。俠客與騎士在表裡之中都有相符之處1、具有超出常人的本領或武藝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中的俠客,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在文學作品中,基本上都有著值得稱讚的特殊本領。它並不一定是高強的武藝,有時候仁心或者錢財更是他們的利器。
  • 李長聲談日本武士小說
    在翻譯過藤澤周平《黃昏清兵衛》的旅日作家李長聲先生看來,與中國武俠小說一樣,日本武士小說也是「大人的童話」,讓讀者從時空脫離日常,安全地享受洩憤以至殺人的痛快。但不同的是,日本沒有中國武俠小說中現實社會之外的江湖,武士小說不會像武俠小說那樣「從頭打到尾」,也注重描寫「大段大段地過日子」,小說裡的日本劍客武士更像是一群「上班族」,場景設在生活中,恍惚給人一種歷史真實感。
  • 假如歷史大亂戰,中國拿什麼對付歐洲的騎士,拿什麼擊敗日本的武士
    許多小夥伴有這樣的疑問,歐洲有騎士,日本有武士。五千年文明的華夏好像沒有類似的組織。假如歐洲派騎士出戰,日本派武士出戰,我們該派誰呢? 這邊有小夥伴說了:中國的四大門派可以與之一戰。拜託,咱再不濟,也不能拿小說裡的人物跟人家pk吧。
  • 武士:一張變幻莫測的日本面孔
    例如歐洲的騎士精神,崇尚的是基督教的七大美德:誠信、希望、慷慨、正義、勇敢、節制、寬容。關鍵詞是信仰,至於保護婦孺而無可避免招惹的浪漫愛情,那是美德產生的附加值——上帝報答行善的人。中國的俠客,繼承的是墨家的精神。司馬遷總結道:「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 歐洲派出騎士,日本派出武士。輪到中國了,我們應該派誰?
    騎士精神,武士道都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事物。在見識了高貴的騎士和忠誠的武士以後,有些小夥伴難免有些失落:難道五千年文明的華夏就沒有類似的組織嗎?歐洲派騎士出戰,日本派武士出戰,我們該派誰呢?這邊有小夥伴說了:中國的四大門派可以與之一戰。拜託,咱再不濟,也不能拿小說裡的人物跟人家pk吧。如果是文鬥還好,九陽真經肯定所向披靡,如來神掌也是群挑的神器;如果是武鬥,傳武大師肯定表示,吾不屑與外夷一戰。到時候沒人出戰,這就很尷尬了。那邊有小夥伴說了:歷朝歷代的精英戰士可以與之一戰。
  • 日本武士,就是東方的「騎士」
    由於貴族眾多,實力分散,都不具備國家級的財政實力,養不起大規模的常備軍隊,這個時候依靠少量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高戰鬥力部隊,來維護地方統治,以形成對普通民眾的絕對武力壓制,就成了貴族領主們的首要選擇,騎士階層應運而生。
  • 對馬島之魂遊戲評測——第一個轉變信念的武士,最後一個PS4獨佔
    感謝頭條遊戲提供的遊戲日本的武士,西方的騎士,東方的俠客,這些都是充滿著地域性的代表性名詞。例如騎士最出名的是騎士誓言和八大美德,東方的俠客往往和懲奸除惡,俠肝義膽掛勾,而日本的武士也和他們的武士道精神相結合,代名詞也有例如忠誠,信義,廉恥,尚武,名譽等等,或許還有對於當時的武士十分鄭重,對現在的年輕人則成了嘴邊的笑談——切腹(笑)。
  • 李長聲、小寶、張明揚談藤澤周平︱日本武士的人情與日常
    我喜歡日本文學,比較喜歡日本的時代小說。剛剛跟寶爺聊,他提到,藤澤的時代小說應該叫作武士小說。我也非常同意這麼叫。我認為之所以要叫武士小說,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因為小說基本以江戶時代為背景,而江戶基本上是武士的時代,即使寫市井生活,也會有武士出現,叫武士小說比較合適。另一個原因,武士在我們心目中已經是日本的形象。中國的形象,就是書生、士大夫等,西方就是騎士,所以,叫做武士小說就比較能代表日本。
  • 歐洲有騎士精神,日本有武士道,美國有牛仔文化,中國有啥?
    斯巴達,只是古代希臘城邦之一,論國家規模微不足道,卻因尚武精神,而為世界矚目。 然而,歐洲有騎士精神,日本有武士道之風,美國有牛仔文化,俄羅斯有戰鬥精神,那麼中國到底有啥呢?相信十有八九之人說不出,或者十有八九之人各有說法,因為中國有的東西實在太豐富!
  • 邱華棟《十俠》:文人的「俠客夢」
    石一楓從文學角度探討了俠的概念,中國文化史上只存在筆俠,是司馬遷、金庸等眾多文人在作品中創造出來的,因為文人有知識、常思考、力圖改變世界,卻手無縛雞之力,只能通過筆頭創造的人物,幫助他們做未竟之事,普通人做不到的,就交給幻想中的大俠,這凸顯了人的理想主義精神不死、俠義就不死的生活本質。
  • 日本人常以「武士」自居,日本武士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武士,這個詞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雖然表明聽起來似乎有點「練武之人」的意思,但「日本武士」的含義似乎遠不只這樣,日本的「武士」似乎不是職業,而是一種類似於身份的階級,可是為什麼他們被稱為「武士」呢?
  • 曾經的腦洞比武成為現實,日本劍道VS歐洲長劍術誰更強?
    在劍道草創之初,所有選手都遵循著「一寸長一寸強」的道理希望把自己的劍弄得更長一些,【劍道】險些因此演變成【杖道】。之後,竹劍長度被統一,接近傳統的打刀,大約在1.2米左右。
  • 日本武士道包括哪些內容,真的那麼狂熱嗎?
    日本武士,最早可考證歷史是在七世紀中期,大化改新之後,日本為了模仿唐朝府兵制,讓成年男性服兵役,後來採用志願兵的形式,這些志願軍後來負責國府的警備與安全。武士的起源至於為什麼會出現武士,一方面是當時日本模仿唐朝的均田制,按照人口來平分土地,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就沒有那麼多土地了。於是鼓勵墾田,根據身份地位,開墾一定數量的土地就可以永久私有。
  • 日本武士的真實照片,個子不高,卻足夠狠辣,女武士長相驚豔
    日本是一個尚武的國家,武士一直是一個令日本人尊敬的職業,雖然武士這個名詞是從中國傳到日本的,但是這個職業的確在日本被發揚光大了,日本武士的產生是從九世紀中期開始的,在日本割據時代
  • 中國是好戰國家?幼稚,我們只是善戰而已
    但從19世紀開始,中國開始變得虛胖、腐敗、自滿,嚴重的官僚主義和傲慢的心理使它的國防形同虛設,軍隊裝備的武器也已經過時了,這些都與當時歐洲的新興強國形成鮮明對比。 於是,在西方列強的打擊下,中國長達一個世紀的屈辱就開始了。列強們瓜分中國的土地,強迫清政府籤訂不平等的條約,奴役中國人民,強迫中國人接受毒品,讓他們吸毒上癮。
  •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爆發在歐洲?白人為什麼異常好戰?
    我想熟悉世界歷史的人都知道,兩次世界大戰都爆發在歐洲。一次是因為歐洲列強爭奪中東主導權,另一次是因為東歐的意識形態衝突,但是主戰場都在歐洲。歐洲人明顯比其他人好戰,這一點應該是沒有疑義的。有的朋友說蒙古西徵和阿提拉,以此證明黃種人在古代打仗也很厲害。
  • 日本武士在生活上到底什麼樣?為何說出來很多人不信?現實很殘酷
    隨著年齡的增長,作者對武俠和武術越來越產生了質疑:古代哪些俠客不是打架就是旅遊,他們既不搶劫,也沒有固定工作,靠什麼生活呢?而武術,真的又有那麼厲害嗎?帶著同樣的問題,作者研究了一點被稱為日本中上層階級的武士,發現他們的現實生活很慘。而很多人所羨慕的忍者,其生活簡直就是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