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古稱篷,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據傳最早乃堯舜所制,稱之為「五明扇」。《古今注》中記載:「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土大夫,皆得用之。 魏,晉非乘輿(皇帝)不得用。」可見,最早的扇子,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等到了戰國晚期至西漢時期,以細竹篾髹漆半規形的「便面」則成為了扇子的主流。到了宋、元時代,則出現了突破性的摺扇。明成祖朱棣,因為他十分欣賞摺扇的輕巧方便,於是要求內務府大量生產,並在上面題詩賦詞。 贈送給大臣。於是一時之間,文人雅士也紛紛效仿,以題詞摺扇互贈友人,以示情誼。這一行為,使得摺扇開始大量流行,經久不衰。
檀香扇是由摺扇演化而來,扇骨由檀香木製成,因此得名檀香扇。檀香扇扇骨材料是常綠小喬木。該木料原產於印度、澳大利亞、非洲等地,我國的臺灣省和海南島也有分布,主要為玫瑰香、雅梨香、柏樹香等品種。檀香扇以其香味著稱,盛暑用之,一扇在手,香溢四座,芳香怡人。到了秋天,又可以放入衣櫃中,即可以薰香衣物,還可以防蟲防蛀。因此檀香扇深受歡迎。據考證,中國,乃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而以檀香木作扇,亦是由我國首創。蘇州是檀香扇的發源地,但是檀香木並非蘇州本土產物。據悉,乃是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在他們返航的時候,由於空船的自重不夠,因此返航時船身就會不穩,容易發生危險,於是他就買了東南亞、非洲一帶的檀香木原木,用它們來壓艙。於是,這些檀香木原木,就隨著鄭和一起,回到了當初他們出發的港口——太倉的劉家港。然後,藝人們發現檀香木芳香馥鬱,於是通過他們的巧手打造,檀香扇就此誕生了。
館藏作品:邢偉中《風華絕代,人間仙境》26cm
檀香扇由摺扇演化而來,扇骨採用檀香木製成,故名檀香扇。據考證,中國乃世界最早使用扇子的國家,而以檀香木作扇子,是我國首創。檀香扇是蘇州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其製作工序繁多,包括鋸工、造型、拉花、印花、燙花、磨工、銅釘等十幾道工序。檀香木極香,故一扇在手,香溢四座,有「扇存香在」之譽,盛暑可以卻暑清心,入秋藏之筐中,有香襲衣衫、防蟲防蛀之功效,可謂「日日花香扇底生」。作品《風華絕代,人間仙境》採用天然的印度檀香木為主要材料,輔以象牙為配料精製而成。作者將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及蘇州四大園林滄浪亭、網師園、拙政園、獅子林設計在一扇兩面中,其構圖巧妙,動靜有致、工藝精湛,同時保留了全手工的造型,拉花(鏤刻)、燙花(烙畫)等傳統制扇技藝使各種景物栩栩如生。
上世紀80年代是檀香扇的全盛時期,年產量達三十萬把。檀香扇從最早的「粗拉粗燙」到改進工具,工藝越來越精細,後又融入雕刻、微刻、象牙鑲嵌、銀絲鑲嵌等多種工藝。製作過程,一般經鋸片、組裝、鎪拉 、裱面、繪畫和上流蘇等十多道工序製成。檀香扇的生產和製作產地,國內主要有蘇州、杭州、廣州等。蘇州以絹畫為多,杭州和廣州以拉花著稱。
檀香扇的用料不多卻很精,實際本材利用率不到20%。扇骨選料時以香味文雅純真、色澤呈杏黃或雞蛋黃為佳,木質紋理必須淨、直,無斑和芝麻節。因為芝麻節表面看起來只是芝麻小點,但是木心處往往節痕很大,一經刻鋸, 必成次品。還有一種木紋不直, 形如水浪者,不宜制扇,此類檀香木做出扇骨容易折斷。檀香木的選料關係到檀香扇最終成品的品質,因此必須慎重。木質好的材料,不論粗細鋸切,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合格材料選出之後,先由鋸工將材料鋸成長度合適的短木料,再按照不同品種的形狀鋸出扇用板方,然後刮光、鑽眼,再進行拉花。鋸料要按照不同尺度的肩長,衡量扇骨上下的寬度。做到小骨壓接相搭的標準,以便於拉花,燙花的操作。檀香扇的拉花是手工藝人以極細的特製鋼絲鋸在扇的篾片上按預先設計好的圖案拉出孔眼的技藝。以奇、險、巧為特點,操作難度很大。燙花,又稱火繪或烙畫,是用特製的電烙筆在扇片上燙出各種畫面。燙花的筆頭呈圓錐形,是用白銀做的。燙花時技師手執導熱的電筆,首先勾勒出所描繪的物體的外形及內部結構的線條,再用電筆的側面進行皴擦、渲染,使描繪的主體逐步產生立體感。
檀香扇多以喜聞樂見的傳統吉祥圖案為主題。民間自古有許多趨吉避兇、賦予美好祝願的題材,如「八仙過海」、「麻姑獻壽」、「麒麟送子」、「福祿壽」等,題材廣泛、意趣盎然、栩栩如生。扇面用絹面,扇骨拉製圖案,式樣有全面、格景、中空和西泠等。檀香扇一般在扇尾區配以精美的絲質流蘇,或穿有珠寶之類的飾物作扇墜,更覺精美華貴。同時也是文人雅士作伴手禮的最佳之選。
扇影之間,是時光與藝術的華麗樂章,檀香扇的精美絕倫之處在於它是時間的藝術,一柄檀香扇的誕生,凝聚著工匠在漫漫時光裡的堅持與創造,足夠的積澱方能抓住檀香扇的神韻,打造出動人的手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