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紫金城內,
中堂大臣李鴻章對慈禧說道:
「老佛爺,洋人要來給我們修鐵路啦!」
時過境遷,而歷史卻總是驚人的相似!
2015年,英國倫敦,
英國首相卡梅倫對伊莉莎白女王耳語:
「老佛爺,中國人要來給我們修高鐵啦!
2015年,在習近平主席訪英期間,中國有望與英國籤訂承建英國高鐵二號線工程的巨額訂單的消息傳來時,網上很快出現了這個戲擬的笑話作為回應。
1896年5月,恰逢沙皇尼古拉二世將要舉行加冕典禮,各國均派特使致賀。清政府本來打算派去的布政使王之春,被嫌官太小。沒辦法,朝廷只好把李鴻章請出來,以「欽差頭等大臣」的名頭赴俄,順便訪問英法德美等7國。
李鴻章這次出訪,歷時7個月,行程9萬裡,橫跨了大半個地球,但是帶回來的除了一份把東北拱手讓人的《中俄密約》和要引進鐵路技術外,貌似沒有什麼其他值得敘述的事情了。
1896年8月2日,當李鴻章從安南普頓港登陸英國時,他代表的是一個老大帝國慘澹的末路——在上一年清日戰爭中,中國慘敗,籤訂《馬關條約》,喪師辱國。但讓人意外的是,李鴻章在英國待了21日,每到一處,都受到相當的禮遇,當地百姓爭相競睹儀容,揮舞手邊帽子、手帕等順手之物。
然而,凡事必有因,英國人當時這麼做肯定是出於什麼目的。果不其然,在多種場合,英國人都表達了強烈地加深商業往來的願望,希望中國允許英國在其內陸修建鐵路,並開放內地的經商環境,從而「促進」兩國的「友好往來」。
對此,李鴻章拍著胸膛跟英國人說,一定會在中國大力引進鐵路:「凡本大臣在歐學得之諸課程,口必大開,喉必大響,必佐大皇帝於統轄之全地,用公平妥善之法築造鐵路,行駛火車,甚至極遠極難之處,無不有四通八達之路,以運土產而便行人。此蓋貴國首創之極可誇美者,吾華乃步其後塵也!」
慈禧太后:「洋人和你都談了些什麼?」
李鴻章:「老佛爺,洋人要來給我們修鐵路。」
只不過,這番訪問回國後,李鴻章除了在《辛丑條約》上再籤了一個字外,還沒有等到中國新建鐵路,就病逝了。
雖然在李鴻章回國之後,清政府並沒有真正允許英國人在中國修建鐵路,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時中國最早的鐵路確實都由英國人建造。
1865年英人杜蘭德在北京永寧門外修建了一條「長可裡許」的鐵路,這引起了北京人的集體恐慌,「劾為妖物,舉國若狂,幾致大變」。
而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鐵路,也是由英國怡和洋行主持修建的吳淞鐵路,但這兩條鐵路的最終命運都是被拆毀——中國保守派的官紳用盡各種理由和手段阻止鐵路進入中國,相信洋人在華修建鐵路用心險惡,乃是企圖將勢力通過鐵路深入中國腹地。從此華洋雜處,「壞天下風氣」,使廣大對政府耳提面命的「良民」成為不服政令的「刁民」和「奸民」。
2015年10月23日,習大大結束了為期5天的英國之行,帶著4000億人民幣的大單瀟灑的回國了。中英雙方籤署的項目涉及金融、能源、交通、文化等諸多領域,既有著眼長遠的戰略舉措,也有頗接地氣的務實合作。
其中,雙方同意推進核能、高鐵等大項目合作,並就兩國的高鐵項目合作(中方承建英國高鐵二號線工程)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
同時,對於此次主席出訪英國,在網上也流傳著一個段子:
習大大回國之後,英國女王急忙找來首相卡梅倫
女王:「卡中堂,都談什麼了?」
卡梅倫:「回老佛爺,洋人要來給我們修高鐵了」
女王:「錢從哪來?」
卡梅倫:「洋人帶了四大洋行(工行、農行、建行、中行)給咱借款」
女王:「洋人意欲何為?」
卡梅倫:「洋人要求五口通商」
女王:「有啥附加條件?」
卡梅倫:「洋人要求自由入境旅行、通商口岸開埠唐人街」
從世界大國崛起的歷史進程看,國家之強離不開交通之強,也往往始於交通之強,恰如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講「一切改良,以交通改良最有實效」。
如今的中國,已將從國外傳入的鐵路改造成為中國高鐵並推向全球,中國自主研發的5G技術、晶片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也正慢慢走向世界,中國已不再是之前的那個中國,而世界還是那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