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寧波寶媽迷信「視力訓練」擅摘眼鏡 孩子近視一年加深200度
今年的6月6日是第25個全國愛眼日,主題是「視覺2020,關注普遍的眼健康」。
近年來兒童近視發病率居高不下,這與學業負擔較重、用眼習慣不良以及電子產品的廣泛使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特別是經歷了一個「停課不停學」的超長寒假,孩子們的視力問題頻發。
「青少年近視一直備受家長關注,但是在視光門診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因為種種誤區,沒有規範防治,導致視力控制不佳,度數短期加深的病例。」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寧波市第二醫院)眼科主任陳峰主任醫師提到。
寧可相信所謂的視力訓練
寶媽擅自摘下來了孩子的眼鏡
近視不能戴眼鏡,度數會越戴越深?戴眼鏡不好看,眼睛會變成「金魚眼」?視光門診裡,帶著孩子就診的家長們總是有類似的疑問。「很多家長把戴眼鏡看作洪水猛獸,即使已經驗光配鏡,最後也很難堅持佩戴,甚至尋求所謂的『視力訓練』,反而耽誤了孩子。」何雪菲主治醫師說。
小敏(化名)5歲就已經是300多度的「小近視」了,一年前媽媽帶著她到國科大華美醫院視光門診就診。接診的視光門診何雪菲主治醫師對這個瘦瘦小小的孩子印象很深:小敏身體弱,每次來都病懨懨的,所以她也不太喜歡戶外活動,總是呆在家裡看書、看電視。「第一次接診時,就給孩子驗光配鏡,反覆叮囑寶媽督促孩子堅持戴眼鏡,多進行戶外活動,定期複診。」不過複診兩三次後,整整大半年小敏都沒有到何醫生處「報到」。
直到最近,疫情逐漸好轉,小敏媽媽才想起來帶著孩子複查,但沒想到短短一年時間,小敏的近視加深到近500度。醫生仔細了解才知道,早在半年前,小敏就沒有再佩戴眼鏡,小敏媽媽網購了所謂的「視力訓練儀」在家給孩子矯正視力。
從現代醫學來看,真性近視是不可逆的,不存在所謂的「視覺訓練」可以恢復到之前正常的視力。市面上五花八門的「視覺訓練」,訓練的是「大腦」,只是讓大腦逐漸適應了模糊的圖像。孩子接受這類訓練後看似視力「變好」了,但放棄了規範的防治,甚至經過所謂訓練帶來的高強度用眼,視力會快速下降!
抓住青少年發育的關鍵期
戶外活動才是防治近視的王道
與不少家長的看法截然相反,合理佩戴眼鏡是延緩視力加深的有效手段。針對真性近視的患者,佩戴眼鏡後可以讓外界物體聚焦到視網膜上,提升視覺質量,從而改善用眼疲勞,很大程度上延緩近視進展。
除了病理性近視等,幾乎所有的近視患者,近視都發生在青少年,乃至幼兒期。孩子處於生長發育期,不健康的用眼習慣會影響眼球的發育,出現眼軸形態改變、角膜形態改變等等結果,而且處在生長發育高峰期的孩子度數也漲的特別快。
「所以,對於廣大家長一定要重視生長發育期孩子的用眼健康,堅持戶外活動、保持正確的閱讀書寫姿勢,提供適宜的照明環境等。」視光門診呂雲凱主治醫生特別提到,不要迷信所謂的「視覺訓練」,戶外活動才是防治近視的王道。
1、每天2小時戶外活動時間有助於預防近視
每天兩小時指的是累計戶外活動時間達到2小時,不管在戶外打球還是走走坐坐,只要在白天暴露在自然光下,就能起到預防近視的作用。這其實並不難做到,上下學路程30分鐘,下課課間10分鐘,體育課等等,碎片化時間整合起來,每天累計2個小時並不難做到。
同時還要注意減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如玩手機遊戲等不必要的近距離用眼。
2、給孩子提供適宜的照明環境
選擇檯燈時要注意五點:照度、頻閃、色溫、照度均勻度、顯色指數。國家標準GB7000.1-2015對於閱讀檯燈有明確的要求:照度:A級距離30釐米要高於250lx;AA級高於500lx;頻閃:需要專業儀器。用手機對著檯燈拍照看有無線條閃動是個簡單、粗略、易行的方法;色溫:4000k左右,冷暖適中,比較合理;顯色指數:國標要求閱讀檯燈不低於82。除以上幾點最重要指標外還有藍光、照度均勻度等指標:不能只是「燈下亮」,不然我們在看書時候,一會看亮的東西,一會看暗的,加重眼睛疲勞。
3、正確寫字姿勢三要素
書本離眼睛一尺遠(33釐米);身體離桌子一拳;拿筆筆尖離手指一寸(>3cm);每連續看書30~40分鐘,休息或遠眺10分鐘。養成一個好的寫字姿勢的習慣,不光是對眼睛,對兒童骨骼發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4、每個學期帶孩子檢查一次眼睛,監測屈光度及眼軸長度變化
學校一般會在每個學期為孩子篩查視力,視力沒有達到1.0的孩子應儘快到正規醫院就診。視力達到1.0也應該密切注意遠視儲備消耗速度,如果消耗過快應及時改變生活習慣,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減少不必要的近距離用眼,預防為主。
5、保障營養和睡眠
小學生每天睡眠10個小時、初中生9個小時、高中生8個小時。不吃垃圾食品,如含糖量高的飲料等,多吃魚類、水果、綠色蔬菜等有益於健康的營養膳食。
「常規三周歲,孩子就應該接受第一次眼科全面檢查,及早發現問題,發現苗頭,給予防控。」呂醫生提醒,「學齡兒童最好每學期都能常規檢查一次,監測眼軸長度,預防為主,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處理,是防治近視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今年的6月6日是第25個全國愛眼日,主題是「視覺2020,關注普遍的眼健康」。
近年來兒童近視發病率居高不下,這與學業負擔較重、用眼習慣不良以及電子產品的廣泛使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特別是經歷了一個「停課不停學」的超長寒假,孩子們的視力問題頻發。
「青少年近視一直備受家長關注,但是在視光門診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因為種種誤區,沒有規範防治,導致視力控制不佳,度數短期加深的病例。」中國科學院大學寧波華美醫院(寧波市第二醫院)眼科主任陳峰主任醫師提到。
寧可相信所謂的視力訓練
寶媽擅自摘下來了孩子的眼鏡
近視不能戴眼鏡,度數會越戴越深?戴眼鏡不好看,眼睛會變成「金魚眼」?視光門診裡,帶著孩子就診的家長們總是有類似的疑問。「很多家長把戴眼鏡看作洪水猛獸,即使已經驗光配鏡,最後也很難堅持佩戴,甚至尋求所謂的『視力訓練』,反而耽誤了孩子。」何雪菲主治醫師說。
小敏(化名)5歲就已經是300多度的「小近視」了,一年前媽媽帶著她到國科大華美醫院視光門診就診。接診的視光門診何雪菲主治醫師對這個瘦瘦小小的孩子印象很深:小敏身體弱,每次來都病懨懨的,所以她也不太喜歡戶外活動,總是呆在家裡看書、看電視。「第一次接診時,就給孩子驗光配鏡,反覆叮囑寶媽督促孩子堅持戴眼鏡,多進行戶外活動,定期複診。」不過複診兩三次後,整整大半年小敏都沒有到何醫生處「報到」。
直到最近,疫情逐漸好轉,小敏媽媽才想起來帶著孩子複查,但沒想到短短一年時間,小敏的近視加深到近500度。醫生仔細了解才知道,早在半年前,小敏就沒有再佩戴眼鏡,小敏媽媽網購了所謂的「視力訓練儀」在家給孩子矯正視力。
從現代醫學來看,真性近視是不可逆的,不存在所謂的「視覺訓練」可以恢復到之前正常的視力。市面上五花八門的「視覺訓練」,訓練的是「大腦」,只是讓大腦逐漸適應了模糊的圖像。孩子接受這類訓練後看似視力「變好」了,但放棄了規範的防治,甚至經過所謂訓練帶來的高強度用眼,視力會快速下降!
抓住青少年發育的關鍵期
戶外活動才是防治近視的王道
與不少家長的看法截然相反,合理佩戴眼鏡是延緩視力加深的有效手段。針對真性近視的患者,佩戴眼鏡後可以讓外界物體聚焦到視網膜上,提升視覺質量,從而改善用眼疲勞,很大程度上延緩近視進展。
除了病理性近視等,幾乎所有的近視患者,近視都發生在青少年,乃至幼兒期。孩子處於生長發育期,不健康的用眼習慣會影響眼球的發育,出現眼軸形態改變、角膜形態改變等等結果,而且處在生長發育高峰期的孩子度數也漲的特別快。
「所以,對於廣大家長一定要重視生長發育期孩子的用眼健康,堅持戶外活動、保持正確的閱讀書寫姿勢,提供適宜的照明環境等。」視光門診呂雲凱主治醫生特別提到,不要迷信所謂的「視覺訓練」,戶外活動才是防治近視的王道。
1、每天2小時戶外活動時間有助於預防近視
每天兩小時指的是累計戶外活動時間達到2小時,不管在戶外打球還是走走坐坐,只要在白天暴露在自然光下,就能起到預防近視的作用。這其實並不難做到,上下學路程30分鐘,下課課間10分鐘,體育課等等,碎片化時間整合起來,每天累計2個小時並不難做到。
同時還要注意減少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如玩手機遊戲等不必要的近距離用眼。
2、給孩子提供適宜的照明環境
選擇檯燈時要注意五點:照度、頻閃、色溫、照度均勻度、顯色指數。國家標準GB7000.1-2015對於閱讀檯燈有明確的要求:照度:A級距離30釐米要高於250lx;AA級高於500lx;頻閃:需要專業儀器。用手機對著檯燈拍照看有無線條閃動是個簡單、粗略、易行的方法;色溫:4000k左右,冷暖適中,比較合理;顯色指數:國標要求閱讀檯燈不低於82。除以上幾點最重要指標外還有藍光、照度均勻度等指標:不能只是「燈下亮」,不然我們在看書時候,一會看亮的東西,一會看暗的,加重眼睛疲勞。
3、正確寫字姿勢三要素
書本離眼睛一尺遠(33釐米);身體離桌子一拳;拿筆筆尖離手指一寸(>3cm);每連續看書30~40分鐘,休息或遠眺10分鐘。養成一個好的寫字姿勢的習慣,不光是對眼睛,對兒童骨骼發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4、每個學期帶孩子檢查一次眼睛,監測屈光度及眼軸長度變化
學校一般會在每個學期為孩子篩查視力,視力沒有達到1.0的孩子應儘快到正規醫院就診。視力達到1.0也應該密切注意遠視儲備消耗速度,如果消耗過快應及時改變生活習慣,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減少不必要的近距離用眼,預防為主。
5、保障營養和睡眠
小學生每天睡眠10個小時、初中生9個小時、高中生8個小時。不吃垃圾食品,如含糖量高的飲料等,多吃魚類、水果、綠色蔬菜等有益於健康的營養膳食。
「常規三周歲,孩子就應該接受第一次眼科全面檢查,及早發現問題,發現苗頭,給予防控。」呂醫生提醒,「學齡兒童最好每學期都能常規檢查一次,監測眼軸長度,預防為主,及早發現問題及早處理,是防治近視最行之有效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