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飽暖思淫慾」,下一句才是經典

2020-12-16 芊芊的歷史書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些民間俗語,有些俗語聽起來很貼切我們的生活,話語很簡單,聽起來也很容易理解。

俗語一般都是有上下兩句組成,可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不是只有上半句,就是只有下半句,所以很多俗語我們知道的都不完整。

俗語都是來源於生活,是老祖宗在平時的日常勞動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之談。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關於它還有一個故事。

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就是「飽暖思淫慾」,其實下一句才是經典,揭露人性,卻少有人知。

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它的意思就是在人吃飽穿暖之後,思想就歪了,開始想一些不正當的事情。關於這句俗語,還有一個歷史故事。

據說在以前有一個姓陳的大戶人家,老來生了一個女兒,非常高興,對女兒也是萬般的寵愛。還欠你過來教書先生教他讀書認字,這位陳小姐也是很爭氣,很有學識,成為當地的一大才女。

隨著女兒一天天的長大,到了婚嫁的年齡,但是卻沒有找到一個如意郎君。最後陳小姐想出一個辦法,那就是他出對子招親,如果她出一個上聯,誰對出下聯,那麼他就嫁給誰。

陳小姐出的上聯就是:「飽暖思淫慾」,這個消息傳出去以後,很多人都來湊熱鬧,都想對出下聯,娶到一個既漂亮還有才華,又家財萬貫的媳婦。

這個上聯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個字,但是下聯也是很不好對,最後還是一個風度翩翩的才子對了出來,下聯就是:「饑寒起盜心」,郎才女貌,也算是一對良緣,也傳為一段佳話

「饑寒起盜心」的意思就是:人到裡饑寒交迫的時候,就很容易產生偷盜的邪念。

其實這一整句俗語,雖然話語十分簡單,但是總結出了人生在順境和逆境中會產生的一些邪念,這都是對後人的一些警告。

這句俗語不僅僅講的是吃飯問題,而是提醒我們:當我們身處順境的時候,不能被眼前的安逸生活所迷惑,而失去了最初的夢想和追求,而去做一些不正當的事情。

當我們身處逆境的時候,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要通過我們的智慧和雙手,重新振作起來,走出困境,而不是變得沒有底線,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出賣自己的靈魂。

不管我們身處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堅守住自己的本心,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不能失去我們做人的最起碼的底線。

《易經》:「君子以厚德載物。」

厚德,是慈悲,是託起世界,解脫眾生的力量。

古人說:大德必得其壽。

一個有道之人,慈悲的人,定然福壽安康。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刀子嘴豆腐心,嘴上尖酸刻薄,但是內心軟弱,其實這樣的人往往都會吃很多虧,虧就虧在自己這張嘴上!

而真正有慈悲心的人,表現在說話中,往往都是透露著寬容,聰明的人,也會讓自己的嘴巴會說話,因為你說什麼,最終都會回報到你的身上,你嘴裡的人生,往往就是你真實的人生,尤其是那些嘴巴不會留德的人,一個人連善良的話都不會說,即使有一個豆腐心,也不會扯上福報二字。

易經一共是64卦,每一卦都暗指一種人生劇本,因為這64卦可以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而每一種不同的組合都意味著不同的人生選擇,每一種選擇都對應一個人生劇本,人生命運!

人和人在面對同樣的事情,但最後的結果卻是截然相反的,人生的命運更是不同,這都是因為每個人的選擇不同。

在很多人的心中《易經》是舊時代的書籍,應該被歷史所淘汰,而且易經常被騙子所利用。講道理,這樣的書籍應該是被禁才對,然而事實卻相反,他的評價高到不可動搖。

《易經》是一本大智慧的書籍,是全世界的人類唯一的智慧寶典,它可以完美適應社會的變化,並且預知事物發展的規律,教你洞察大局,掌控先機,達到一種常人所不能及的境界。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每一個都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職場,生意場和生活中。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是涵養福報的古籍!若覺人生迷茫,便來讀一讀它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手捧易經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古人常說:「飽暖思淫慾」,卻不知下半句才是經典,揭示人性險惡
    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就是「飽暖思淫慾」,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說盡人性險惡,但是卻少有人知!「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出自:《增廣賢文》。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飽暖思淫慾」在明朝賈仲明《對玉梳》的書中曾寫到「這廝只因飽暖生淫慾……便休想似水如魚」。這句話的意思是:你這個人別一天到晚吃飽喝足了,老想著男女之事。
  • 老話「飽暖思淫慾」,到底是什麼意思?下一句道盡人性險惡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歷史的長河中,有的被擯棄,而有的則生生不息,俗語就是這延綿不絕的傳統文化之一。俗語作為我國民間文化的精髓,有著通俗化的表達方式,又貼近我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凝結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句式簡單,卻蘊含著很深的道理,在今天也依然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
  • 民間俗語:「飽暖思淫慾」,後半句更經典!看透人性,說破現實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傳統俗語更是深入我們中國人的骨子裡面。但是呢,我們很多人對於這些廣為人知的俗語,卻經常會發生前半句滾瓜爛熟於心,但是後半句就忘了。大多數的時候,整句的精髓,卻往往都在後半句,同時,經典更是後半句。比如:我們都知道「飽暖思淫慾」這句話,但是,你能說出來它的下一句嗎?
  • 「飽暖思淫慾」是什麼意思?其實它還有下半句,充分暴露了人性!
    「飽暖思淫慾」是什麼意思?其實它還有下半句,充分暴露了人性!文/論史鑑今歷史短視頻現如今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好了,在生活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常常聽到,就是「飽暖思淫慾」。既然這是俗語,俗語也是講究對仗的,那麼它的下半句是什麼呢?其實這句俗語不僅有下半句,還非常經典,而且充分暴露了人性。說到這裡就要說到一個小故事了,據說這句話是出自古代的一位女子口中,雖說古代的女子地位低下,但也不乏一些才女,而這些才女的才華和男子比起來絲毫不會遜色。相傳在古代有一位姓陳的人家,家境也不錯,可到年紀大一些才有了一個女兒,所以這個女兒很受父母的寵愛。
  • 飽暖思淫慾真正的意思,並非通常理解的那樣,只是我們不願相信
    古代民間產生了不少富含哲理的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俗語,它們口口相傳,延續至今。因為俗語往往取材於祖先們的生活,是他們從生活中獲得的經驗,所以俗語往往通俗易懂,人人都能理解。然而,由於古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區別,再加上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們對一些俗語的理解可能產生偏差,或者過於狹隘。
  • 俗語「色字頭上一把刀」,其實下半句才最經典,卻很少有人聽過!
    李自成搶奪陳圓圓惹怒吳三桂,上演了著名的「衝冠一怒為紅顏」,才讓清軍入關得天下。歷史上這樣的事件數不勝數,沉迷於美「色」不僅會在事業或者錢財上有所損失,對身體健康也有影響。在現代生活中,有家室之人沉迷於美色,會導致妻離子散,沒有家室之人沉迷美色會喪失生活的鬥志,這就是所謂的「色字頭上一把刀」。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句農村傳出來的俗語,上句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經典,但是卻少有人知。「好馬不吃回頭草」,顧名思義就是作為一匹上乘的馬匹,是不會回頭吃草的。馬這種動物原是生長在大草原上,在馬看來,廣闊無垠的食物是吃不完的,要成為一匹合格的馬,只能一往無前,低頭啃食眼前的青草,不瞻前顧後,不挑肥揀瘦,即使錯過了一片上好的草地,也不會回頭。
  • 古人云:「男人嘴大吃四方」,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為了能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傳下去,所以古代先賢都講這些經驗編成俗語,這樣一來後人即使不能理解,也能學會應用。諸葛亮就曾留下"觀人七法"的口訣,比如"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意思就是說詢問關於計謀方面的問題,從而觀察一個人的學識、見識。
  • 俗語:「色是刮骨鋼刀」,男人到底要不要戒色?
    我們在說話的時候,如果想要表明自己的道理,又想說的通俗,都經常會用一個詞彙,那就是「俗話說」,而這裡的俗話也是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俗語,一般都是口口相傳,話裡的道理簡單明了,但又寓意深刻。我們今天看到的俗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就把這個道理告訴了我們,簡單易懂,由此可見,俗語能用更容易被大家理解的方式來教會大家道理嗎,是我們學習的一個好辦法。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下一句才更經典,但卻少有人知
    古代留下來的俗語多得不計其數,但是我們往往只知上句不知下句,或者只知下句不知上句。 想必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就是「笑貧不笑娼」,不過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下一句吧。
  • 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下一句才經典,老祖宗大智慧
    但是俗語就是口口相傳的嘛?這個偏見必須改變,許多文學古籍也是俗語文化的載體,就比如說《老人言》,許多俗語實際上一開始來源於這本書,或者這本書記載了民間的一些俗語。先前提到的清明前後,種瓜種豆。這些俗語比較容易懂,但是有些俗語就不一定了,但是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馮夢龍在故事背後寫的自己的看法和態度,或許能夠有所幫助。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句很有意思的俗語: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想要真正了解俗語蘊含的道理,就得先讀懂它,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少人知道
    以前經常聽見農村的老人們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那個時候也不理解到底有多少福分,但現在年過半百才知道,這句話說的沒錯!人人都知道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下一句卻很少人知道,並且這下一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和智慧所在!
  •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
    俗語「伸手不打笑臉人」,下一句更經典,老祖宗的處世之道。我國的歷史很悠久,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歷總結而來的。
  • 俗語:「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後半句更經典,男人都應該懂
    「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俗語揭示大道理,男人都應該懂!俗語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有些俗語適用於職場,有些則貼近日常生活,比如養生領域的的這句話——「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這句話有何道理呢?「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眠」,男人都應該懂!
  • 俗語:「朋友妻不可欺」,其實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沒幾個人知道
    「殺妻行動」進行的很順利,甲乙的妻子相繼遇害,警方也鎖定了甲和乙,但由於他們互相作證,使得案情難有進展,最後警方發現乙的妻子在臨死前受到了侮辱,便以此為突破口打開了乙的心理防線,才使此案最終告破!
  • 俗語「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好多人卻並不知道
    很多文學大家,經常在自己的文中加入俗語,俗語既能登上文學的神壇,也能像春風一樣吹遍人間,可以說是真正的雅俗共賞的文學藝術形式。比如我們經常說的一句俗語老話「身在福中不知福」,意思就是說生活在幸福之中,但是卻並不感覺到幸福,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這句話的後半句更加精彩,好多人卻並不知道。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沒幾個人知道
    這是一句經典的俗語,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還有下一句,而且更加經典。「好馬不吃回頭草」出自《憐香伴·議遷》,講了一個關於良驥的故事。一匹好馬走出馬廄,面向廣闊無垠的青青草原時,一眼瞥見嫩草,便沿著一條路吃下去,直到吃飽回家。哪怕附近的草更鮮嫩,或後面遇到的不如前面的,它也絕不會東啃西啃,或者回頭吃以前的。一匹好馬只專注於吃眼前的草,無論好壞。
  • 俗語「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其實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我們日常熟記於心的詩詞歌賦,也有經常使用的俗語諺語。俗語文化在我國可謂是歷史悠久,雖然與那些文人墨客喜愛的吟詩答對不同,但是在民間卻應用的極其廣泛。很多人聽到俗語兩個字,第一印象就是風趣幽默,並且背後還蘊藏著深刻的哲理和智慧。我國的俗語文化數以萬計,大多數都是一句簡單甚至略顯粗糙的言語,讓人讀起來十分容易理解。
  • 俗語:「不怕虎狼當面坐」,下一句才是精髓,但卻鮮為人知!
    俗語:「不怕虎狼當面坐」,下一句才是精髓,但卻鮮為人知!中國是個有底蘊的國家,在數千年的發展進程中,古人凝心聚力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成就。尤其在文化方面,更是百家爭鳴,大放異彩,這些用智慧歸納的語言,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