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少人知道

2020-12-27 史為今用123

以前經常聽見農村的老人們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那個時候也不理解到底有多少福分,但現在年過半百才知道,這句話說的沒錯!

人人都知道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下一句卻很少人知道,並且這下一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和智慧所在!

這還得從一段歷史故事說起:

這句話的故事源於八仙過海中的鐵拐李,在鐵拐李還沒有成仙的時候,只是凡間的一個散修,那時候他的本名叫做李玄。雖然在修道成仙這件事情上小有成就,但是卻是個家徒四壁的人,家裡還有妻子和兒子需要養護。

因為李玄整個人一心都撲在了修道上,所以對家庭的關注較少。家裡都快揭不開鍋了,各種各樣的生活瑣事也一直都是妻子在負責,終於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這個家庭的矛盾爆發了。

妻子說,你就不能去鄰居家借點油嗎?爭吵之中,李玄破口大罵,妻子帶著孩子幾天不理他,一氣之下,李玄離家出走,最後還修仙了!

過了很多年,聽說兒子飛黃騰達了,就回來看看,不巧人家門口的夥計連門都不讓他進,裡面的妻子更是不認他,無奈李玄就在牆上寫下了一首詩:

三十晚上偷燈油,

鋼刀斬了木人頭。

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為兒孫做馬牛!

於是就有了我們口口相傳的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半句「莫為兒孫作馬牛」更是揭示了人性。

這句話的下句其實是告誡天下父母,兒孫自有他們的福氣,智力也是一樣,只能因勢利導,而不能強逼或者放任,否則最後只能適得其反。

但也有人解說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氣,長輩不必為他們過於操勞擔憂,如果有福的話,什麼都沒有,也能白手起家;

如果沒福的話,就算你家財萬貫,最後也不夠其揮霍,反而還害了子孫。

人每個時間段都有該做的事情,年輕的時候就該為自己拼搏,等年過半百,也得想一想接下來的人生。

歷史上很多俗語的背後都是古人留下來的智慧,這句俗語《增廣賢文》裡記載過,它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增廣賢文》這本書就是專門記載一些俗語故事的,包括民間故事,官場故事等等。

很多人想要學習古人的智慧,又不知道從何學起,這《增廣賢文》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通過讀《增廣賢文》,可以領會到豐富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中心思想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

這一本是白話文版本,有詳細的白話文翻譯和注釋,看不懂文言文的直接看白話文就可以了!

堪稱中國古代的《毒雞湯大全》《提升口才,每日一句》,裡面講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非常直白,十分露骨。

《增廣賢文》精裝正版,有完整原文,譯文,解析,完全不怕 看不懂。只需要49元,也就是2包煙錢,就能讓你收益終生!

想看的朋友,可以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為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為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留下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在歲月的磨礪下,變得更發的璀璨。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因其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受到了很多民眾的喜愛,經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流傳到了現在。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人生大智慧
    我們經常會聽老人們說起一句話,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就比如每當我想要自己出去闖蕩,和父母有不同意見,讓父母頭痛的時候,爺爺就會用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隨著他們去吧!」來勸爸媽。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句話的下一句才是重點。可惜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和老段一起來看一下吧。說到這句話,就要提到一個典故了。這是在明朝宣德年間的故事,當時有一個羅秀才,他因家境貧寒考場失意,最後只能遠離家人,到其他地方當個教書先生。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老人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說兒孫們各自有自己的福氣,寬慰做長輩的人不用太過擔心,這句話可以說是人盡皆知了,但是它的下半句卻是精華所在,但很少有人知道,你知道是什麼嗎?這句俗語到底怎麼來的呢?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什麼意思,可惜鮮為人知!
    相信大家都聽過俗語吧,而且其實有很多的俗語是非常有意的,但是也有的俗語也有著很深刻意義。這些俗語有的是在說天氣,有的再說生活,還有的則是說一切啟示的。其中也有的不少的俗語是用來告誡人們面對一件事情或者是做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去做去面對。而有的俗語是在教育父母,應該怎樣面對孩子。
  • 「兒孫自有兒孫福」有沒有道理?但下一句才是精髓,你知道嗎?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其實還有下一句,而這下一句才是這一整句俗語的精髓所在。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智慧。在民間有一些經久流傳的俗語,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我們前面剛剛提到的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文/文飛以前有個秀才家境貧寒但非常有文化,因此吸引了一位大家閨秀放棄優渥生活而嫁給他過苦日子,但秀才考試後名落孫山,心灰意冷之下遠走他鄉當了個教書先生,但這時候妻子早已有孕在身。
  • 你只知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句才是精髓,但卻鮮為人知!
    而這時就有人上前寬慰道,「兒孫自有兒孫福」,老人過好自己的生活說就好了。本來只不過是老人家的一句調侃之語,可是其後的深意卻讓人驚訝。 很多人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一句老百姓口耳相傳的俗語,但是實際上這句話不僅出自關漢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而且他還和當時的一個典故有關。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但有句民間俗語說的好:「兒孫自有兒孫福」。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子女將來的路很長,父母又怎麼可能謀劃好子女的一生呢?更何況父母設計的路也許子女根本就不想走,他們想走他們自己的路,想要擁有自己的人生。此時的父母應該大膽地放手,讓子女們自己去闖,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什麼,少有人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增廣賢文》裡記載過一句話,現代的老人也經常掛在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兒孫自有子孫的福分,父母不必為其擔心。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何為「俗語」?即老百姓口口相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話,所謂「話糙理不糙」,說的就是俗語不加修飾非常簡單,但是道理很正確。今兒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則老一輩常用的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子孫們各有自己的福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它才是精華所在,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
  • 小說:「兒孫自有兒孫福。」
    可惜吃完飯,二人也沒找到單獨接觸的機會,因為張冬青立刻把礙眼的傢伙掃地出門了。關上門,張冬青果然看見張易一臉燦爛地看著自己:「冬青啊,小傅是個好孩子,你不要欺負人家。」張易看著張冬青上樓的身影,輕輕嘆了一聲:傅嘲風那孩子的目光毫不掩飾,作為過來人的他一眼就能看出對方對冬青有意思。短暫套話之後,發現對方家世清白、能力不俗、品行尚佳、工作還有前途……除了不能生之外,他是哪哪兒都滿意。一個人在世上太苦了,可是張冬青素來獨來獨往,他走了,這世界上就只剩他一人了。他放不下!
  • 莫把真心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江山美人留給他,好快就弄丟了
    「莫把真心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讀到這句俗語時,令人自覺不自覺地聯想到金戈鐵馬的三國時期,想到了這個扶不起的阿鬥。父輩的真心無可置疑,誰都希望給子孫後代留下財富,不管是精神財富,還是物質財富。劉備既是梟雄郡主,也是父親。他,一定會和所有的父親想法一樣:那就是通過父輩的打拼,給子孫後代留下巨大的財富,保證他們衣食無憂,榮華富貴。
  • 「兒孫自有兒孫福」?詩的後半句更值得中國父母深思,很現實
    文|秘籍君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聽上去是讓父母放寬心,可中國父母是慣會操心了的。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衣食住行無不在意。上幼兒園時,父母就要開始準備學區房,高考時全家上陣,考大學恨不能前往陪讀。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值得一看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關於如何理性對待子女的俗語,就比如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楊少英書法《定風波》作品選自:聚藝上品這句話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分,長輩只需要正確引導,不必過多操勞﹑擔憂。如果兒孫有福,不必繼承先人遺產,也能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 俗語:「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後面還有一句更經典
    導語:俗語:「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後面還有一句更經典。中國五千年的萬史文化,源遠流長,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勞動人民生活經驗的總結,有的是對生活的描述,有的是對生活的思考,其通俗易懂,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俗語大多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後面還有一句話,接下來讓我們共同了解一下。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沒幾個人知道
    這是一句經典的俗語,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還有下一句,而且更加經典。「好馬不吃回頭草」出自《憐香伴·議遷》,講了一個關於良驥的故事。一匹好馬走出馬廄,面向廣闊無垠的青青草原時,一眼瞥見嫩草,便沿著一條路吃下去,直到吃飽回家。哪怕附近的草更鮮嫩,或後面遇到的不如前面的,它也絕不會東啃西啃,或者回頭吃以前的。一匹好馬只專注於吃眼前的草,無論好壞。
  • 俗語:「朋友妻不可欺」,其實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沒幾個人知道
    「殺妻行動」進行的很順利,甲乙的妻子相繼遇害,警方也鎖定了甲和乙,但由於他們互相作證,使得案情難有進展,最後警方發現乙的妻子在臨死前受到了侮辱,便以此為突破口打開了乙的心理防線,才使此案最終告破!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經過幾千年的沉澱,能夠流傳到現在的俗語和古籍無一不是經典中的經典。在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能夠聽到一句話,叫做「好馬不吃回頭草」,吃回頭草的馬不是好馬,但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更經典的,它是什麼呢?
  • 千古名篇《增廣賢文》:兒孫自有兒孫福,值得細細品讀!
    《增廣賢文》中早已有言,「兒孫自有子孫福,莫為子孫作馬牛;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針對育兒教育這一個話題,自古以來始終全是人們討論的焦點,主張為兒女留下千畝田、萬頃地,激勵為其鋪平道路的觀點有很多,世人大多數也都汲汲於此。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下一句才是經典所在,可惜十人九不知
    古代的人們信息發達,科技也相對現在落後很多,在我國民間的勞動人民,通過日常生活經驗的積累,發現了很多生活的常識和為人處世的技巧,於是他們就開始不斷的總結和提煉觀點,這便是一開始俗語的雛形。俗語文化現代人看來有些「老古董」,有的人認為和現在的社會有些脫節,其實這是一種誤讀。俗語文化也是與時俱進的,有的俗語依然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