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為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留下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在歲月的磨礪下,變得更發的璀璨。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因其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受到了很多民眾的喜愛,經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流傳到了現在。
俗語的由來,大多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歷總結而來。俗語的種類也有很多,有描寫人情世故的,有感慨歲月苦短的,有感嘆世事無常的,等等。「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俗語相信很多朋友們都聽說過,你知道它的下一句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兒孫自有兒孫福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句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祖輩們不要太過於關心兒孫後代的生活。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都不理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這裡,並不是說不關心兒孫,而是要有一個度,不要太過於關心。
因為如果太過於關心孩子們,這樣也會對孩子們的成長造成一定的壓力。甚至有的時候,還會損害自己與兒孫之間的關係。人總有一天要成長,作為長輩,對待後輩不對的事情,可以批評指正。但是不要過於幹涉後輩的生活,這樣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也有利於家庭的和睦。
莫為兒孫作馬牛
這句俗語的下半句呢,就是「莫為兒孫作馬牛」。這句俗語的來歷,其實還與八仙過海中的一仙——鐵拐李有關。在鐵拐李還沒有得到成仙的時候,他只不過是一個在修道方面略有成就的凡人,而且當時他們家裡的日子也過得窮困潦倒。
鐵拐李在未成仙之前,一直都將精力放在修道方面,根本沒有盡到做父親和丈夫的義務。所以當時他們的家,是家徒四壁,他也常常被自己的妻兒看不起。一日,家中掌燈的煤油沒有了,妻子很生氣,便讓鐵拐李去鄰居家偷煤油。
鐵拐李很不樂意,但是妻子一直吵吵嚷嚷,沒辦法只能變出一個木頭人去偷煤油。誰知道,木頭人被鄰居發現了,一斧頭劈成了兩半。鐵拐李看到後,羞愧難當,就離開了家門,再也沒有回來。後來,在他的專心修道下,終於成了仙。
一日,路過家門時,鐵拐李發現自己的家變得比以前富裕了很多。妻子也含辛茹苦的把兒子帶大,兒子功成名就,也給了妻子富足的生活。鐵拐李猶豫了很久,覺得自己沒有盡到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沒有進去,便在門口提下了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用現代的眼光看待俗語
時代在發展,科技也在進步,我們對待俗語的意義解讀也要與時俱進。其實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用現代的眼光來解讀的意義就是:對待自己的孩子,要在他們犯錯誤的時候,即使批評指出他們的缺點。對待孩子,一定要給他們自己的空間。
孩子眼中的世界,往往與大人眼裡的有所不同。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要對孩子的生活過於幹涉,一定要給他們自己的空間。而且,對待孩子,父母不要過分溺愛,最後導致孩子過於依賴父母,不能夠好好的成長。
說到這兒,相信大家對於這句俗語也有了自己的理解,你怎麼看待這句俗語呢?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方說出自己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