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老人們說起一句話,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
就比如每當我想要自己出去闖蕩,和父母有不同意見,讓父母頭痛的時候,爺爺就會用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隨著他們去吧!」來勸爸媽。
這句話是很好理解的,其實就是字面意思,主要說的是:子孫們有著自己的福分,不用老人操太多的心。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在元代的時候就已經廣為流傳了。
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句話的下一句才是重點。可惜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和老段一起來看一下吧。
說到這句話,就要提到一個典故了。這是在明朝宣德年間的故事,當時有一個羅秀才,他因家境貧寒考場失意,最後只能遠離家人,到其他地方當個教書先生。
羅秀才有妻有兒,妻子是大家閨秀,他不在的時候只能妻子來幹家務,妻子不擅長幹家務,後來就是兒子妻子一起管理家務。在外過了幾年,羅秀才休假回家過年,見到自己7歲的兒子,很滿意,就想考考他的對對子,然後送他去上學。
羅秀才指著天,先出了一個「天」讓他對,兒子平時只懂家務,所以根本對不出,母親在一旁干著急就指著地,結果不小心指到了地上的雞屎,兒子心領神會,對出了一個「天」對「雞屎」。羅秀才大怒,聽罷,對自己蠢笨的兒子終於死心,他既恨自己與科舉無緣,又對兒子心灰意冷,最後出家當和尚去了。
羅秀才突然離開,對這個家打擊很大,後來他的妻子慢慢想開了,就用農忙的閒暇時間悉心教導兒子,後來又積攢錢財為自己兒子請名師,在這樣的教導下,兒子進步飛快,後來一舉高中,成了狀元。為了感激自己的母親,兒子中了狀元後就為母親過壽。
出家的羅秀才聽了,非常高興,急忙趕回家探訪,看門的人不認識他,就稟報說有個和尚來化緣,羅母開始給他錢,他不要,後來還請求見新科狀元,見到後就在牆上寫了一首詩: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其實有時候覺得,羅秀才這個行為吶,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很酸,兒子能考上狀元,我們覺得和他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
但是,這個事情,那也從側面告訴我們,一些為人父母的朋友,孩子呢,都有自己的造化,各有各的福氣,那做父母的,也不需要做牛做馬的,為他們準備好一切。
就像是錢鍾書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的父母是絕頂的聰明,但是這聰明吶,也是流毒無窮的聰明,這種畸形的溺愛,是會讓孩子養成那種拿來主義的思想,不勞而獲。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認為林則徐的觀點就非常好,他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也就是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孩子,生財養家的方法,總比留給他們黃金萬兩來得實在!
所以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句簡單的俗語,蘊含的道理不僅通俗易懂,也是我們應該學會的大智慧。
看完之後,我們也很好奇,這句俗語出自何處呢?真的就是老人口口相傳的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俗語,名言是其實都收錄在一本處世寶典——《增廣賢文》,大家都說「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指的就是《增廣賢文》。
裡面句句都是經典!好比「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而且看完也會發現很好理解,而且獲益良多!這其實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看格言和諺語的原因。不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往往讀到的卻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對人生經驗的深刻總結。對於比較繁忙,但又需要及時總結的中年人來說,是再適合不過了。
收錄了從古至今非常多俗語,名言的《增廣賢文》,和現在越來越多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增廣賢文》裡面有很多對世態炎涼的描述。
堪稱中國古代的《毒雞湯大全》和《提升口才,每日一句》,裡面講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非常直白,十分露骨。
這本書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家人私底下的教育,他直接攤開來告訴我等愣頭青,不論生活怎麼樣,我覺得提前看了這些,就不容易在人生路上想不開,對於未來如何也有個準備。
總之,這樣的一本《增廣賢文》是一本什麼時候讀都會有收穫的好書,想要吸取國學精華,從簡單文字中獲得處世之道,看《增廣賢文》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增廣賢文》精裝正版,有完整原文,譯文,解析,完全不怕 看不懂。只需要49,也就是2包煙錢,就能讓你受益終生!
想看的朋友,可以點擊下圖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