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人生大智慧

2020-12-11 馮記嘉麗

我們經常會聽老人們說起一句話,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

就比如每當我想要自己出去闖蕩,和父母有不同意見,讓父母頭痛的時候,爺爺就會用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隨著他們去吧!」來勸爸媽。

這句話是很好理解的,其實就是字面意思,主要說的是:子孫們有著自己的福分,不用老人操太多的心。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在元代的時候就已經廣為流傳了。

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句話的下一句才是重點。可惜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和老段一起來看一下吧。

說到這句話,就要提到一個典故了。這是在明朝宣德年間的故事,當時有一個羅秀才,他因家境貧寒考場失意,最後只能遠離家人,到其他地方當個教書先生。

羅秀才有妻有兒,妻子是大家閨秀,他不在的時候只能妻子來幹家務,妻子不擅長幹家務,後來就是兒子妻子一起管理家務。在外過了幾年,羅秀才休假回家過年,見到自己7歲的兒子,很滿意,就想考考他的對對子,然後送他去上學。

羅秀才指著天,先出了一個「天」讓他對,兒子平時只懂家務,所以根本對不出,母親在一旁干著急就指著地,結果不小心指到了地上的雞屎,兒子心領神會,對出了一個「天」對「雞屎」。羅秀才大怒,聽罷,對自己蠢笨的兒子終於死心,他既恨自己與科舉無緣,又對兒子心灰意冷,最後出家當和尚去了。

羅秀才突然離開,對這個家打擊很大,後來他的妻子慢慢想開了,就用農忙的閒暇時間悉心教導兒子,後來又積攢錢財為自己兒子請名師,在這樣的教導下,兒子進步飛快,後來一舉高中,成了狀元。為了感激自己的母親,兒子中了狀元後就為母親過壽。

出家的羅秀才聽了,非常高興,急忙趕回家探訪,看門的人不認識他,就稟報說有個和尚來化緣,羅母開始給他錢,他不要,後來還請求見新科狀元,見到後就在牆上寫了一首詩:離別家鄉十八秋,千錢鬥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其實有時候覺得,羅秀才這個行為吶,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很酸,兒子能考上狀元,我們覺得和他是一點關係都沒有的。

但是,這個事情,那也從側面告訴我們,一些為人父母的朋友,孩子呢,都有自己的造化,各有各的福氣,那做父母的,也不需要做牛做馬的,為他們準備好一切。

就像是錢鍾書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的父母是絕頂的聰明,但是這聰明吶,也是流毒無窮的聰明,這種畸形的溺愛,是會讓孩子養成那種拿來主義的思想,不勞而獲。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認為林則徐的觀點就非常好,他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也就是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給孩子,生財養家的方法,總比留給他們黃金萬兩來得實在!

所以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這句簡單的俗語,蘊含的道理不僅通俗易懂,也是我們應該學會的大智慧。

看完之後,我們也很好奇,這句俗語出自何處呢?真的就是老人口口相傳的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俗語,名言是其實都收錄在一本處世寶典——《增廣賢文》,大家都說「讀了『增廣』會說話,讀了『幼學』走天下」,指的就是《增廣賢文》。

裡面句句都是經典!好比「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而且看完也會發現很好理解,而且獲益良多!這其實也是為什麼有很多人,喜歡看格言和諺語的原因。不需要付出很多的時間,往往讀到的卻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對人生經驗的深刻總結。對於比較繁忙,但又需要及時總結的中年人來說,是再適合不過了。

收錄了從古至今非常多俗語,名言的《增廣賢文》,和現在越來越多的心靈雞湯文章不同,《增廣賢文》裡面有很多對世態炎涼的描述。

堪稱中國古代的《毒雞湯大全》《提升口才,每日一句》,裡面講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非常直白,十分露骨。

這本書給人的感覺就像是家人私底下的教育,他直接攤開來告訴我等愣頭青,不論生活怎麼樣,我覺得提前看了這些,就不容易在人生路上想不開,對於未來如何也有個準備。

總之,這樣的一本《增廣賢文》是一本什麼時候讀都會有收穫的好書,想要吸取國學精華,從簡單文字中獲得處世之道,看《增廣賢文》就是你最好的選擇。

《增廣賢文》精裝正版,有完整原文,譯文,解析,完全不怕 看不懂。只需要49,也就是2包煙錢,就能讓你受益終生!

想看的朋友,可以點擊下圖購買:

相關焦點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少人知道
    以前經常聽見農村的老人們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那個時候也不理解到底有多少福分,但現在年過半百才知道,這句話說的沒錯!人人都知道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下一句卻很少人知道,並且這下一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和智慧所在!
  • 「兒孫自有兒孫福」有沒有道理?但下一句才是精髓,你知道嗎?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其實還有下一句,而這下一句才是這一整句俗語的精髓所在。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智慧。在民間有一些經久流傳的俗語,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我們前面剛剛提到的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為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為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留下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在歲月的磨礪下,變得更發的璀璨。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因其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受到了很多民眾的喜愛,經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流傳到了現在。
  • 你只知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句才是精髓,但卻鮮為人知!
    而這時就有人上前寬慰道,「兒孫自有兒孫福」,老人過好自己的生活說就好了。本來只不過是老人家的一句調侃之語,可是其後的深意卻讓人驚訝。 很多人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一句老百姓口耳相傳的俗語,但是實際上這句話不僅出自關漢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而且他還和當時的一個典故有關。
  • 「兒孫自有兒孫福」?詩的後半句更值得中國父母深思,很現實
    文|秘籍君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聽上去是讓父母放寬心,可中國父母是慣會操心了的。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衣食住行無不在意。上幼兒園時,父母就要開始準備學區房,高考時全家上陣,考大學恨不能前往陪讀。
  •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什麼,少有人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增廣賢文》裡記載過一句話,現代的老人也經常掛在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兒孫自有子孫的福分,父母不必為其擔心。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文/文飛以前有個秀才家境貧寒但非常有文化,因此吸引了一位大家閨秀放棄優渥生活而嫁給他過苦日子,但秀才考試後名落孫山,心灰意冷之下遠走他鄉當了個教書先生,但這時候妻子早已有孕在身。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但有句民間俗語說的好:「兒孫自有兒孫福」。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子女將來的路很長,父母又怎麼可能謀劃好子女的一生呢?更何況父母設計的路也許子女根本就不想走,他們想走他們自己的路,想要擁有自己的人生。此時的父母應該大膽地放手,讓子女們自己去闖,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老人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說兒孫們各自有自己的福氣,寬慰做長輩的人不用太過擔心,這句話可以說是人盡皆知了,但是它的下半句卻是精華所在,但很少有人知道,你知道是什麼嗎?這句俗語到底怎麼來的呢?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什麼意思,可惜鮮為人知!
    相信大家都聽過俗語吧,而且其實有很多的俗語是非常有意的,但是也有的俗語也有著很深刻意義。這些俗語有的是在說天氣,有的再說生活,還有的則是說一切啟示的。其中也有的不少的俗語是用來告誡人們面對一件事情或者是做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去做去面對。而有的俗語是在教育父母,應該怎樣面對孩子。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值得一看
    我們的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關於如何理性對待子女的俗語,就比如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楊少英書法《定風波》作品選自:聚藝上品這句話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分,長輩只需要正確引導,不必過多操勞﹑擔憂。如果兒孫有福,不必繼承先人遺產,也能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 小說:「兒孫自有兒孫福。」
    張冬青:「……」傅嘲風到底給他說什麼了!!!但是多說多錯,張冬青只好裝糊塗,淡淡地回了句,「噢。」以後能不能見面還難說,欺負就更談不上了,這也不算敷衍。張冬青淡定地想。張易看著張冬青上樓的身影,輕輕嘆了一聲:傅嘲風那孩子的目光毫不掩飾,作為過來人的他一眼就能看出對方對冬青有意思。
  • 千古名篇《增廣賢文》:兒孫自有兒孫福,值得細細品讀!
    《增廣賢文》中早已有言,「兒孫自有子孫福,莫為子孫作馬牛;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針對育兒教育這一個話題,自古以來始終全是人們討論的焦點,主張為兒女留下千畝田、萬頃地,激勵為其鋪平道路的觀點有很多,世人大多數也都汲汲於此。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即老百姓口口相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話,所謂「話糙理不糙」,說的就是俗語不加修飾非常簡單,但是道理很正確。今兒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則老一輩常用的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子孫們各有自己的福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它才是精華所在,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關於這個俗語,還有一段故事。
  • 莫把真心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江山美人留給他,好快就弄丟了
    「莫把真心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讀到這句俗語時,令人自覺不自覺地聯想到金戈鐵馬的三國時期,想到了這個扶不起的阿鬥。父輩的真心無可置疑,誰都希望給子孫後代留下財富,不管是精神財富,還是物質財富。劉備既是梟雄郡主,也是父親。他,一定會和所有的父親想法一樣:那就是通過父輩的打拼,給子孫後代留下巨大的財富,保證他們衣食無憂,榮華富貴。
  • 人民日報重磅發布:退休最好的活法,最好的醫生、最大的智慧……
    我們應該有個老人樣,啥叫老人樣?就是善良正直,和藹可親,明白事理,雍容大度。所謂保持晚節,即該如此也。 退休後,要維護好自己的尊嚴,老得莊重,老得清香。這樣才討人喜歡,受人尊敬。
  • 老人常說「酒中不語真君子」,下半句才是精華,說透人性入木三分
    其中《老人言》中收錄了這樣一句農村俗語「酒中不語真君子」,下半句才是精華,說透人性入木三分!完整的一句俗語應該是:「酒中不語真君子,財上分明大丈夫」,這句俗語的意思非常簡單明了,但是農村老人們為什麼會把它們凝練成俗語傳承下來呢?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
  • 老人常說「一代做官九代絕」,下半句才是真正絕句,道盡了人生苦短
    不過,老人家卻也常喜歡提一句"一代做官九代絕",這句其實是記載於《智囊全集》中的名句。因為其背後蘊含的現實價值,這句話被尋常百姓記住,甚至代代相傳。不過,其實後半句才是真正的絕句。其道盡了人生苦短和為人處世的智慧。
  • 南山老人的嘆息:命苦之人,往往用情太深,這四個人其實可以不管
    在南山腳下,我又碰到了喜歡攝影的南山老人,他正用他的相機,在給那些紅紅火火的火鶴花做特寫呢。見到我,南山老人很是高興,他和我坐在火鶴花環繞著的長椅上,聊起人生的是是非非,酸甜苦辣。說到命苦之人時,南山老人嘆息道:命苦之人,往往用情太深,這四個人其實可以不管啊。那麼,南山老人所說的這四個可以不管的人,究竟是誰呢?
  • 古人說得太好了!
    古人說得太好了!相比現代,古人的受教育水平要差許多,但是,古代所接受的「人生教育」卻並不比現代人差多少,因為,聰明的古人善於總結,能將深奧的人生哲理與養生秘方簡潔明了地表達出來,讓人易記、易懂,因而,也更容易接受。比如民間的一句老話「有錢別省,有福別等,有氣別忍,有恨別記」,表達了古人的生存智慧,即使是放到現在,這句話聽來也仍有幾分道理,值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