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2021-01-11 水煮文化魚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文/文飛

以前有個秀才家境貧寒但非常有文化,因此吸引了一位大家閨秀放棄優渥生活而嫁給他過苦日子,但秀才考試後名落孫山,心灰意冷之下遠走他鄉當了個教書先生,但這時候妻子早已有孕在身。丈夫不在家,妻子只得自己開始做家務和做工掙錢,孩子慢慢長大後也能幫襯著她一點。過了幾年秀才休假回家,看到已經7歲的兒子甚是開心,於是便想考考兒子。

他望子成龍的想法沒錯,但畢竟兒子沒有受過任何教育,所以他的願望自然要落空。他指著頭上的「天空」,讓兒子做對,兒子理應說「大地」,但因為沒看過書本,於是看向母親尋求母親幫助,母親指著地上,卻不想地上剛好有一塊雞屎,於是兒子脫口而出「雞屎」。秀才又說「父親」,母親指了指自己,兒子卻看到母親的手指在胸脯上,就對了「奶」,這讓秀才大失所望。

秀才心灰意冷之下就去出家了,他認為自己考不上功名,生個兒子也如此愚笨,必是與朝堂無緣。秀才離開後,他妻子也醒悟過來,於是開始教孩子讀書識字,最後省吃儉用給孩子請先生,最後兒子一舉中狀元。狀元郎回家給母親過壽,秀才聽了也很高興,於是便回家探望,但狀元郎家中的下人卻不認識他,於是他就寫了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上面這個故事就是關於「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的故事,但在我看來,秀才寫的這句話其實一點也不恰當,兒子高中狀元,他是沒有出任何力,所以他才能說出這種話,但他不曾想過他的老婆為了讓孩子可以讀書識字而吃了多少苦。人家也曾是大家閨秀,嫁給他之後卻獨守空閨,還要撫養一個孩子長大,最後教出一個狀元郎,這比現在教一個高考狀元可是難多了。

其實這個秀才的這句話,完全就是他不負責任的表現,只不過他不自省罷了,至始至終認為是孩子命運如此。雖然有人天生富貴命,但也必然有一個覺醒契機,如果沒有母親教他讀書寫字,為他請先生,他能考到狀元嗎?其實這個故事也反面證明了父母對孩子正確教育的重要性,現在很多家庭都是女人給孩子做馬牛,所以男人們是沒有資格說出這句話的。

相關焦點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為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為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留下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在歲月的磨礪下,變得更發的璀璨。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因其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受到了很多民眾的喜愛,經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流傳到了現在。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少人知道
    以前經常聽見農村的老人們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那個時候也不理解到底有多少福分,但現在年過半百才知道,這句話說的沒錯!人人都知道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下一句卻很少人知道,並且這下一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和智慧所在!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什麼意思,可惜鮮為人知!
    相信大家都聽過俗語吧,而且其實有很多的俗語是非常有意的,但是也有的俗語也有著很深刻意義。這些俗語有的是在說天氣,有的再說生活,還有的則是說一切啟示的。其中也有的不少的俗語是用來告誡人們面對一件事情或者是做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去做去面對。而有的俗語是在教育父母,應該怎樣面對孩子。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老人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說兒孫們各自有自己的福氣,寬慰做長輩的人不用太過擔心,這句話可以說是人盡皆知了,但是它的下半句卻是精華所在,但很少有人知道,你知道是什麼嗎?這句俗語到底怎麼來的呢?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人生大智慧
    我們經常會聽老人們說起一句話,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就比如每當我想要自己出去闖蕩,和父母有不同意見,讓父母頭痛的時候,爺爺就會用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隨著他們去吧!」來勸爸媽。這句話是很好理解的,其實就是字面意思,主要說的是:子孫們有著自己的福分,不用老人操太多的心。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在元代的時候就已經廣為流傳了。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句話的下一句才是重點。可惜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和老段一起來看一下吧。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何為「俗語」?即老百姓口口相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話,所謂「話糙理不糙」,說的就是俗語不加修飾非常簡單,但是道理很正確。今兒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則老一輩常用的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子孫們各有自己的福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它才是精華所在,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
  • 「兒孫自有兒孫福」?詩的後半句更值得中國父母深思,很現實
    文|秘籍君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聽上去是讓父母放寬心,可中國父母是慣會操心了的。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衣食住行無不在意。上幼兒園時,父母就要開始準備學區房,高考時全家上陣,考大學恨不能前往陪讀。
  • 「兒孫自有兒孫福」有沒有道理?但下一句才是精髓,你知道嗎?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其實還有下一句,而這下一句才是這一整句俗語的精髓所在。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智慧。在民間有一些經久流傳的俗語,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我們前面剛剛提到的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 你只知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句才是精髓,但卻鮮為人知!
    而這時就有人上前寬慰道,「兒孫自有兒孫福」,老人過好自己的生活說就好了。本來只不過是老人家的一句調侃之語,可是其後的深意卻讓人驚訝。 很多人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一句老百姓口耳相傳的俗語,但是實際上這句話不僅出自關漢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而且他還和當時的一個典故有關。
  •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什麼,少有人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增廣賢文》裡記載過一句話,現代的老人也經常掛在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兒孫自有子孫的福分,父母不必為其擔心。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也正是由於這種愛,讓他們總是在為我們擔心。擔心我們冷了、餓了,或者是出了差錯而受苦。於是便想要讓我們按照他們設計好的路走下去,什麼事情都要擅自為我們做決定。但有句民間俗語說的好:「兒孫自有兒孫福」。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子女將來的路很長,父母又怎麼可能謀劃好子女的一生呢?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值得一看
    我們的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關於如何理性對待子女的俗語,就比如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楊少英書法《定風波》作品選自:聚藝上品這句話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分,長輩只需要正確引導,不必過多操勞﹑擔憂。如果兒孫有福,不必繼承先人遺產,也能撐起自己的一片天。
  • 千古名篇《增廣賢文》:兒孫自有兒孫福,值得細細品讀!
    《增廣賢文》中早已有言,「兒孫自有子孫福,莫為子孫作馬牛;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針對育兒教育這一個話題,自古以來始終全是人們討論的焦點,主張為兒女留下千畝田、萬頃地,激勵為其鋪平道路的觀點有很多,世人大多數也都汲汲於此。
  • 莫把真心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江山美人留給他,好快就弄丟了
    「莫把真心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讀到這句俗語時,令人自覺不自覺地聯想到金戈鐵馬的三國時期,想到了這個扶不起的阿鬥。父輩的真心無可置疑,誰都希望給子孫後代留下財富,不管是精神財富,還是物質財富。劉備既是梟雄郡主,也是父親。他,一定會和所有的父親想法一樣:那就是通過父輩的打拼,給子孫後代留下巨大的財富,保證他們衣食無憂,榮華富貴。
  • 小說:「兒孫自有兒孫福。」
    關上門,張冬青果然看見張易一臉燦爛地看著自己:「冬青啊,小傅是個好孩子,你不要欺負人家。」張冬青:「……」傅嘲風到底給他說什麼了!!!但是多說多錯,張冬青只好裝糊塗,淡淡地回了句,「噢。」以後能不能見面還難說,欺負就更談不上了,這也不算敷衍。張冬青淡定地想。
  • 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老祖宗在日常生活中,為我們總結出了許多生活經驗,並且將這些生活經驗精煉成許多膾炙人口,郎朗上口的俗語,讓老祖宗們的生活經驗得以流傳下去。古人對於在什麼年齡段應該注意什麼,應該做什麼都有深刻的研究。比如俗語中就有「男不三,女不四,五十虛,六十足」的說法,意思是男人不過三十歲生日,女人不過四十歲生日,五十歲的時候身體就開始虛弱,活到六十便很滿足了;老人家們還說過「人過四十,不睡三覺,不求三人」,說的是人到中年之後,應該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有所要求。
  • 農村俗語「房墳相望,兒孫無人」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所居住的房子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房墳相望,兒孫無人」,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學道在乎立志」立志學那位古人,那位古人的靈就助你,也就是我所講的大根大器的意思.
    四大界各論(一)志界 先生講的志界,在儒為聖,在釋為佛22、學道在乎立志」立志學那位古人,那位古人的靈就助你,也就是我所講的大根大器的意思。 23、人應把從前事情一筆勾消,今後立定志向,一心向道才可有成。  24、立志是樂哈哈的如如不動,最後要人佩服了才是志。今人誤將立志挪到事上去了,求著事事比人高強,越作越累,所以立事不如立志。還更有事也不立的,見著人好,他便有氣,這叫作立氣,較比立事的,還差一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