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子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關於如何理性對待子女的俗語,就比如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
楊少英書法《定風波》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這句話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分,長輩只需要正確引導,不必過多操勞﹑擔憂。如果兒孫有福,不必繼承先人遺產,也能撐起自己的一片天。倘若兒孫不肖,即使萬貫家財,不足以供其數年揮霍。
楊少英書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正如林則徐說的那句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楊少英書法《恆》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如果後輩子孫跟自己一樣,多才多能,學識出眾,完全能夠憑藉自己的本事,開拓出一方天地,闖蕩出一番事業,那麼,作為前輩,再想方設法地聚斂錢財,留給他們,還有什麼必要嗎?
楊少英書法《路雖遠行則將至》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即使是一個潛質很高的晚輩,其才學、智慧和能力,也必須在自身的艱苦奮鬥中,方能開發、鍛鍊出來。倘若給他們留下了大筆的遺產,他們就用不著自己去艱苦奮鬥,拼搏進取,這些巨額資產,勢必把他們的奮鬥精神、進取銳氣、聰明才智,一天天地消磨掉;最後變成了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紈絝子弟。
楊少英書法《物來順應》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如果子孫完全不具備前輩的稟賦和潛質,一些素質低下的人,一旦得到了父輩遺留的大筆財產,這些資產只能成為他們橫行鄉裡、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的助推器。
楊少英書法《天行健》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我國古代史籍《戰國策》中,有一篇「觸龍說趙太后」。趙國的大臣觸龍就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就是說,父母愛惜子女,就要深謀遠慮,把眼光放長遠些,不能只顧及子女眼前一時的舒適,不要讓子女當溫室中的花朵,必須放手讓子女去經受鍛鍊,獨立成才,才能建功立業。
楊少英書法《天道酬勤》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作為父母不必太過操心子女。年少時,為其準備好必備的物質基礎,良好的學習環境,並悉心引導他們走入正途即可。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旦他們成年時,就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子女的婚姻、工作,我們也無能為力。過度的擔憂也不過是徒增煩惱罷了。如果做父母的強加幹預,還會鬧的雙方都不愉快,倒不如學會適當的放下,順其自然。保持好自己的身心健康,這何嘗不是為子女分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