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值得一看

2020-12-14 聚藝上品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老祖宗也給我們留下了一些關於如何理性對待子女的俗語,就比如這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

楊少英書法《定風波》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這句話意思是:兒孫自有他們的福分,長輩只需要正確引導,不必過多操勞﹑擔憂。如果兒孫有福,不必繼承先人遺產,也能撐起自己的一片天。倘若兒孫不肖,即使萬貫家財,不足以供其數年揮霍。

楊少英書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正如林則徐說的那句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楊少英書法《恆》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如果後輩子孫跟自己一樣,多才多能,學識出眾,完全能夠憑藉自己的本事,開拓出一方天地,闖蕩出一番事業,那麼,作為前輩,再想方設法地聚斂錢財,留給他們,還有什麼必要嗎?

楊少英書法《路雖遠行則將至》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即使是一個潛質很高的晚輩,其才學、智慧和能力,也必須在自身的艱苦奮鬥中,方能開發、鍛鍊出來。倘若給他們留下了大筆的遺產,他們就用不著自己去艱苦奮鬥,拼搏進取,這些巨額資產,勢必把他們的奮鬥精神、進取銳氣、聰明才智,一天天地消磨掉;最後變成了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紈絝子弟。

楊少英書法《物來順應》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如果子孫完全不具備前輩的稟賦和潛質,一些素質低下的人,一旦得到了父輩遺留的大筆財產,這些資產只能成為他們橫行鄉裡、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的助推器。

楊少英書法《天行健》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我國古代史籍《戰國策》中,有一篇「觸龍說趙太后」。趙國的大臣觸龍就提出了一個重要思想:「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就是說,父母愛惜子女,就要深謀遠慮,把眼光放長遠些,不能只顧及子女眼前一時的舒適,不要讓子女當溫室中的花朵,必須放手讓子女去經受鍛鍊,獨立成才,才能建功立業。

楊少英書法《天道酬勤》作品選自:聚藝上品

作為父母不必太過操心子女。年少時,為其準備好必備的物質基礎,良好的學習環境,並悉心引導他們走入正途即可。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一旦他們成年時,就有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子女的婚姻、工作,我們也無能為力。過度的擔憂也不過是徒增煩惱罷了。如果做父母的強加幹預,還會鬧的雙方都不愉快,倒不如學會適當的放下,順其自然。保持好自己的身心健康,這何嘗不是為子女分憂呢。

相關焦點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比如「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這些話傳著傳著,到最後就變成另一個版本了,也就是人民群眾口中的「俗語」。何為「俗語」?即老百姓口口相傳,具有口語性和通俗性的話,所謂「話糙理不糙」,說的就是俗語不加修飾非常簡單,但是道理很正確。今兒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一則老一輩常用的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子孫們各有自己的福分,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它才是精華所在,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
  • 民間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但有句民間俗語說的好:「兒孫自有兒孫福」。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子女將來的路很長,父母又怎麼可能謀劃好子女的一生呢?更何況父母設計的路也許子女根本就不想走,他們想走他們自己的路,想要擁有自己的人生。此時的父母應該大膽地放手,讓子女們自己去闖,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為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更為經典,你知道是什麼嗎?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留下了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在歲月的磨礪下,變得更發的璀璨。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因其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受到了很多民眾的喜愛,經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流傳到了現在。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可惜很少有人知道
    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老人說"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說兒孫們各自有自己的福氣,寬慰做長輩的人不用太過擔心,這句話可以說是人盡皆知了,但是它的下半句卻是精華所在,但很少有人知道,你知道是什麼嗎?這句俗語到底怎麼來的呢?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什麼意思,可惜鮮為人知!
    相信大家都聽過俗語吧,而且其實有很多的俗語是非常有意的,但是也有的俗語也有著很深刻意義。這些俗語有的是在說天氣,有的再說生活,還有的則是說一切啟示的。其中也有的不少的俗語是用來告誡人們面對一件事情或者是做一件事情,應該怎麼去做去面對。而有的俗語是在教育父母,應該怎樣面對孩子。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下一句才是經典!可惜很少人知道
    以前經常聽見農村的老人們說:「兒孫自有兒孫福」,這句話基本上人人都知道,那個時候也不理解到底有多少福分,但現在年過半百才知道,這句話說的沒錯!人人都知道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但是下一句卻很少人知道,並且這下一句才是整個句子的精華和智慧所在!
  • 「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什麼,少有人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格物讀書,ID:gewuliangzh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文章原來題目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它的下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增廣賢文》裡記載過一句話,現代的老人也經常掛在放在嘴邊,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意思是兒孫自有子孫的福分,父母不必為其擔心。
  • 你只知道「兒孫自有兒孫福」,但下句才是精髓,但卻鮮為人知!
    而這時就有人上前寬慰道,「兒孫自有兒孫福」,老人過好自己的生活說就好了。本來只不過是老人家的一句調侃之語,可是其後的深意卻讓人驚訝。 很多人認為「兒孫自有兒孫福」是一句老百姓口耳相傳的俗語,但是實際上這句話不僅出自關漢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而且他還和當時的一個典故有關。
  • 「兒孫自有兒孫福」?詩的後半句更值得中國父母深思,很現實
    文|秘籍君農村有句老話,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聽上去是讓父母放寬心,可中國父母是慣會操心了的。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衣食住行無不在意。上幼兒園時,父母就要開始準備學區房,高考時全家上陣,考大學恨不能前往陪讀。
  • 老人常說:兒孫自有兒孫福,但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人生大智慧
    我們經常會聽老人們說起一句話,那就是「兒孫自有兒孫福」。就比如每當我想要自己出去闖蕩,和父母有不同意見,讓父母頭痛的時候,爺爺就會用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你就隨著他們去吧!」來勸爸媽。這句話是很好理解的,其實就是字面意思,主要說的是:子孫們有著自己的福分,不用老人操太多的心。其實這句話的出處是元代關漢卿寫的《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在元代的時候就已經廣為流傳了。提到這句話,很多人只知道上句,卻不知道這句話還有個下句,這句話的下一句才是重點。可惜很少有人知道。下面就和老段一起來看一下吧。
  • 「兒孫自有兒孫福」有沒有道理?但下一句才是精髓,你知道嗎?
    老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其實還有下一句,而這下一句才是這一整句俗語的精髓所在。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老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智慧。在民間有一些經久流傳的俗語,至今仍然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說我們前面剛剛提到的這一句,兒孫自有兒孫福。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文/文飛以前有個秀才家境貧寒但非常有文化,因此吸引了一位大家閨秀放棄優渥生活而嫁給他過苦日子,但秀才考試後名落孫山,心灰意冷之下遠走他鄉當了個教書先生,但這時候妻子早已有孕在身。
  • 莫把真心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江山美人留給他,好快就弄丟了
    「莫把真心空計較,兒孫自有兒孫福」,讀到這句俗語時,令人自覺不自覺地聯想到金戈鐵馬的三國時期,想到了這個扶不起的阿鬥。父輩的真心無可置疑,誰都希望給子孫後代留下財富,不管是精神財富,還是物質財富。劉備既是梟雄郡主,也是父親。他,一定會和所有的父親想法一樣:那就是通過父輩的打拼,給子孫後代留下巨大的財富,保證他們衣食無憂,榮華富貴。
  • 農村俗語「房墳相望,兒孫無人」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中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所居住的房子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房墳相望,兒孫無人」,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千古名篇《增廣賢文》:兒孫自有兒孫福,值得細細品讀!
    《增廣賢文》中早已有言,「兒孫自有子孫福,莫為子孫作馬牛;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針對育兒教育這一個話題,自古以來始終全是人們討論的焦點,主張為兒女留下千畝田、萬頃地,激勵為其鋪平道路的觀點有很多,世人大多數也都汲汲於此。
  • 俗語「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好多人卻並不知道
    說起我國的俗語文化,可謂是歷史悠久,而且十分的接地氣。俗語文化流傳在民間,大多數都是老祖宗在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人生金句,對後人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借鑑的作用。俗語文化表面上看似粗糙簡陋,甚至「一看就懂」,但細細品讀卻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其中所隱藏的道理,可謂是博大精深。
  • 俗語:「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後面還有一句更經典
    導語:俗語:「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後面還有一句更經典。中國五千年的萬史文化,源遠流長,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勞動人民生活經驗的總結,有的是對生活的描述,有的是對生活的思考,其通俗易懂,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俗語大多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後面還有一句話,接下來讓我們共同了解一下。
  •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下一句是什麼?怎麼理解?
    過去農村聚族而居的小社會,父母精明能幹,養出的兒孫不怎麼樣,甚至專做丟人現眼的事,不啻於直接打自己的臉。大半生再囂張,到老了只能縮頭做人,在村裡「抬不起頭」。可見這句老話在那時的警示意義多大,而關鍵點就落在「後輩兒孫不如人」,這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預料的將來,更是無法把握的將來。
  • 小說:「兒孫自有兒孫福。」
    但是多說多錯,張冬青只好裝糊塗,淡淡地回了句,「噢。」以後能不能見面還難說,欺負就更談不上了,這也不算敷衍。張冬青淡定地想。張易看著張冬青上樓的身影,輕輕嘆了一聲:傅嘲風那孩子的目光毫不掩飾,作為過來人的他一眼就能看出對方對冬青有意思。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讀後長見識了
    我國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這其中有很多文學經典得以保留,其中一部分傳統文化就和俗語有關。俗語文化,其實從簡單的意思來理解,就是一種民間的語錄,這些語錄和歇後語有著關聯,所以被大家廣泛使用。比如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就是「笑貧不笑娼」。那麼這句俗語到底說的是什麼意思,其實它的下半句更加精彩。首先我們來看俗語的上半句「笑貧不笑娼」。這裡面的關鍵還是取決於「笑」這個字,笑的含義在這裡不僅僅指的是嘲笑,其實更多的意思指的是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