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這是一句過去農村老人常說的話,我記憶中老人們講得最多的是在鄰裡爭吵的時候,一方不想和人爭了,就丟下這樣一樣句來,進屋去了。另一方也好像有所觸動,也不再堅持,若有所思地走了。一場爭吵也就散了。
過去農村聚族而居的小社會,父母精明能幹,養出的兒孫不怎麼樣,甚至專做丟人現眼的事,不啻於直接打自己的臉。大半生再囂張,到老了只能縮頭做人,在村裡「抬不起頭」。可見這句老話在那時的警示意義多大,而關鍵點就落在「後輩兒孫不如人」,這是每一個人都無法預料的將來,更是無法把握的將來。
農村類似的老話回想起來有一大串,如「後腦殼只摸得著看不見」、「做一線留一線,日後子孫好相見」「不說過頭話,不做過頭事,不吃子孫飯」「吃得滿口飯,講不得滿口話」等等,這些話都很好地詮釋了「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那個時代人的心態。
過去人強調行善積德,如熱衷得修橋、修路、修廟和施捨,目的除自己想得到善終外,最重要的是想以自己所積之陰功蔭庇後輩兒孫。過去的人們受封建思想或宗教思想的影響,在他們的一生之中,大半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子孫後代而活,考慮得最多的是如何讓子孫後代一代比一代強,子子孫孫綿延不絕。
今天我們解讀過去的老話和俗語時,要聯繫當年的時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如果過分地解讀,或者以當代人的思維去解讀,就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這句老話含有兩個層面的意思,既有唯心主義色彩,也有現實教育意義。
從唯心主義色彩方面來看。過去的人受到宗教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影響,認為祖上種什麼因,後輩兒孫結什麼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用過去的俗話說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全報。」如,祖上在世的時候,為人過於奸巧,而子孫後代比較愚鈍或懦弱;祖上為富貴之家,子孫後代貧困潦倒;祖上專門欺負別人,子孫後代卻遭到別人欺負。諸如此類,民間認為這些「後輩兒孫」的果,都是祖上做過了頭「因」,是一種「因果報應」。
從現實教育意義來看。用聰明這個詞語來稱讚別人,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喜歡,但過去的人有話不直接道明,而是用非常隱晦的話來表達,有些超越了漢語詞語中的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範疇。如聰明的色彩往深處一層一層的變化,聰明——精明——奸巧——狡詐——奸詐。父母為人處事要做後輩兒孫最容易撿樣學樣,如有的人在與人打交道時,習慣於佔便宜,也只想佔便宜,從來吃不起虧,遇事愛耍心眼。過去農村對為人去事心裡有一桿秤,如老話就說:「吃得起虧,打得起堆」,意思是說只有吃得起虧的人才能溶入群體。還有一句老話:「打也來,罵也來,吃了虧就不來」,說明那些愛佔便的人與那些曾經因打過架吵過嘴有矛盾之人是截然不同,在民間是很不得人心的,甚至被人唾棄。
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跨下來」。父母親在居住的地方因為人處事以奸詐而出名,會影響後輩兒孫的生活環境。如,農村有人常說,與哪家人打交道時要格外小心,他們家的人格外奸詐,其實也就是父親或母親奸詐,結果連累一家人,在人們的心中成為另類。即使家中兒女很聰明,也很直正,能力也不差,也會受到不良影響。為此,有的家庭兒女要用一輩子的為人處事做好人,才能得到地方認可。這也就是「後輩兒孫不如人」的說法,因受前輩壞名聲的影響,總被別人防備,不能在一個地方堂堂正正地做人,壓縮了後輩兒孫的發展空間。
對過去的老古話的理解,有其歷史背景,正確解理就要了解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當然,也可用現在的思維方式來理解,那是賦予了老古話新的內容,也就是當今社會的對老古話的借鑑意義。
這句老古話今天確實具有借鑑意義。一是為人處事方面不要自作聰明,專做損人利已的事,要給自己所處的環境結下一個好人緣;二是要樹立一個好的家風,好家風才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