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句話俗話叫「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很多人冷不丁看到這句話時,常常會產生誤解。因為大多數人會向玄奇迷信上理解走。
比如說我們村以前有個人叫「王學道」,他會一些東西,就是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輩子為別人看病,看邪氣啥的。
他去世後,他的後人現在村裡不那麼聰明,看著呆呆的。很多人就會說這是因為上輩人把聰明才智給用完了,洩露天機太多,所以後輩人來償還了。
其實,這麼理解這句俗話是錯誤的,這句俗話說的其實是人情世故,並不是什麼玄奇迷信。
那麼,這句話究竟是個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
關於農村俗話,很多人解讀時都會向玄奇上靠,這是因為這些人對農村俗話有一種主觀的誤解心理,認為農村流傳的都跟玄奇有關。其實俗話本是前人的經驗和生活智慧總結,為的是讓後面的人少走彎路,大多數俗話都是經驗,跟玄奇根本沒有關係。
咱們要說的這句也是經驗,裡面有很深的生活智慧。
「十分聰明用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倘若十分都用盡,後輩兒孫不如人」。這句話究竟如何理解?我們都知道有一句話叫難得糊塗,什麼是難得糊塗?並不是說讓一個人時時刻刻都糊塗或者裝糊塗,就是有些事,有時候你必須要糊塗一些,不要計算那麼細,不要掰扯那麼清,要不然這路沒法向下走。
有的人就顯著自己聰明,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市,不管是在農村種莊稼還是在辦公室上班,總想著要顯出自己的聰明。
這是好事嗎?對於一些年輕氣盛的人來說,他們愛這樣做,因為覺得自己可以找到存在感,可以讓領導注意到自己。
但請想想,一些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哭鬧和故意引起大人生氣的舉動?他們就是為了引起大人們的注意,是為了找存在感。換句話說,這樣的行為是不成熟的,是小孩子行為。
當我們參加勞動,不管是打工還是在辦公室上班,都已經是成年人了,孩子般的幼稚是會帶來後果的,自己就需要承擔這些後果。
特別是農村,這樣的後果有可能是需要後輩幾代人去承受的。所以我們說這句話說的是人情世故,說的是為人處世的方法,跟什麼玄奇連邊也不沾。
二、這句話有道理嗎?
是很有道理的!
你有十分的聰明,用上七分也就是得,剩下的三分給別人留面子,給大家留路走,這樣大家都好看。其實跟話有十分說七分是差不多的,什麼事都不要做滿,話也不要說滿,能吃過頭飯,別說過頭話,更不要做過頭事,這是為自己為大家都留面子的做法。
什麼事自己都要做滿做絕,以後自己不好做人,兒孫們也不好做人。因為自己做絕了,做滿了,人家會記恨在心,雖然當下怎麼不了自己,但到自己兒孫時,這仇氣會延續和蔓延到他們身上,到那個時候,自己老了或者是死了,兒孫們卻要償還自己當年欠下的這些東西。
所以,這句話說的是農村的人情世故,但又何止是農村的人情世故呢?城市裡也是。打工時是這樣,在辦公室上班也是這樣。
得意時不要驕傲和目中無人,失意時不要沉淪和就此頹廢。為什麼有小人得志這樣的成語?有些人是有點成就,或者是有點作為後就目中無人,把別人貶得一文不值,等到自己失勢了,那麼會被十倍的還回來。
相反,有些人取得一些成就後也不驕不躁,仍然平和待人,那麼以後不管是失意還是接著得意,人們都會對其保持尊重。
這樣一句說人情世故的話,怎麼會沒有道理呢?以前有,現在有,未來也不會失去其道理。
最後:我們常常聽人說,年輕就要氣盛,不氣盛能叫年輕人嗎?聽著挺熱血的,但其實這裡說的是做事,說的是拼搏精神,說的是勇於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而不是尋常一些年輕人理解的,我年輕就得跟人對著來,我年輕就該看誰不順眼就打誰,那可不叫氣盛,那叫愚蠢和幼稚。所以我們理解農村俗話時,一定得帶著自己的思考,您認為呢?